查看原文
其他

胡建强(甘肃):创办百姓幼儿园|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推荐人

王小平

北京天下溪教育信息咨询中心

推荐理由

真正的爱故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胡建强做到了:他以艺术硕士之身回归家乡,倾尽家资,从幼儿教育做起,保护和弘扬家乡文化,还发动全国艺术界同人,发展家乡文化,使一个荒僻村落,换发出生计。十来年中,一直在听到看到胡建强在努力的好消息。爱家乡,就要为他的未来努力,胡建强为此办了幼儿园,爱家乡,就首先要弘扬家乡文化,胡建强将建立乡村博物馆,凝聚保护和弘扬了家乡文化,爱故乡 就要为家乡贡献力量,胡建强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学识、能力和社会资源都贡献给了家乡。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热心有方法的爱故乡的人!


个人简介:

胡建强,1981出生,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 2008年毕业于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史论硕士。2008年,北京798视空间策展助理。2010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叶堡村创办百姓幼儿园至今。


事迹概述:

1)2010年返回家乡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叶堡村创办百姓幼儿园,弥补了当地教育的缺失。

2)在办园期间,充分探索本土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实践,联合诸多社会以及公益力量,在艺术教育、生态教育等方面实施了持久、有效的项目实践。以艺术教育、环境保护教育、自然教育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和环境保护理念。

3)在家乡开办公益乡村图书馆,进行民间艺术走访调查以及出版。


回乡之前,我成长、生活、学习在一个小城市。2010年从北京回乡,选择在乡村创业并生活,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比起艰苦的生活条件,乡村生活更让人无奈的是年轻人的流失和信息的闭塞,如果说我很快能够适应回乡后简朴的生活条件,那么长期困扰我的就是这片土地上诸多资源的缺失。


如今的现象是几乎所有乡村青年一代都将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结构由孩子、中老年人构成,年轻一代严重缺失。这就造成村庄生命力的萎缩和创新力量的匮乏。我初到乡村生活是在一个缺乏交流、互动的环境之中,这种孤立状态一直困扰我很久。而这种适应是被动,无奈的。当然,这为我之后的日常生活和性格成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让我在近十年的乡村生活中能用良好的、上进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

 

乡村人力资源的缺乏和固化的传统观念一度成为我工作中的最大障碍,组建成熟有效的团队目前仍影响着我们的具体工作,而现代化教育观念和村民传统观念的碰撞,依然出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这种常态化的阻力,成为我们坚守在乡村的动力和原因。我也因此乐此不疲,这其实是我做出在乡村创业的最有意义的地方之一。



创办初衷

百姓幼儿园创办于2010年3月,园址设在我的家乡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叶堡村。2008年研究生毕业,我去了北京,在798做策展助理工作。我不满当时的现状,想干点理想的事情,就想做幼儿园。甚至在北京把策划书都搞好了。

邀请当地老人雒云峰在幼儿园给孩子们讲故事,传承乡土文化


为什么做幼儿园,跟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我还是比较喜欢孩子,而且所受的教育是师范院校。遗憾的是我觉得,我所受的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同质化的、消除个性的、崇尚权利的教育,一路过来我一直在反思和行动。从试图摆脱到决定介入,在回乡做了很多的调查之后,决定在我们村,开办一所幼儿园。甘肃省秦安县乡村地处中国西北,属于贫困地区,2010年的时候,这个地区学前教育一片荒芜,百姓幼儿园的开办一方面弥补本地教育缺失,一方面成为避开应试教育的乡村教育试验田。



运营状况

我给幼儿园写了一个简介:“我们进行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教育,把农村地区的乡土资源引入到学前教育当中,注重乡村孩子们的成长体验;生存能力以及身体健康;分享与协作能力;亲近自然以及环境保护;科学与艺术的探索等。引导他们在现有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还原美好的乡土中国。”我想所有针对孩子的教育是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让孩子享受最基本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个性,使其身体健康,精神丰沛,成为独立思考的人是最根本的。因此,这个设想要不断地和现在社会各种流行的教育模式作斗争,最重要的是用可操作的细节落实到乡村孩子们的日常里,也就是说在乡村环境里,怎么才能做出来是大的问题之一,从2010年创办至今8年时间,我们一直在探讨、实践这种可能性。


我想,在乡村办幼儿园并不是一个商业项目,对我来说,百姓幼儿园的创办从来不是创业模式,更是一种实践。幼儿园从开始创办只有7个孩子,最多的一学期,达到100个孩子以上,收费情况从最初的300元每学期,上升到现在的500元每学期。盈利微薄,但只要能维持运转,幼儿园没问题是可以进行下去的,这八年时间,财力、物力、人力都是问题,但我更明白自己选择了什么,在做什么。



艺术教育

2010年,百姓幼儿园孩子们参加了由艺术家赵半狄发起的“用创造力换一座孤老院”的艺术公益项目,孩子们用日常生活用品如布、棉花、塑料纸、豆类等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作品得到了展示、收藏,孩子们也得到了代表奖励和认可的证书,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契机,让孩子和家长都开始认识不同方式的艺术教育的可能。


与距离五公里之遥的石节子美术馆的无数次交流活动,开阔了视野,对老师、家长和孩子对艺术的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我们把交流活动的细节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如对艺术形式的认识,对材质的识别,现场写生等等。


2015年至2017年,由艺术家琴嘎发起,造空间主办的“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艺术驻地项目,先后邀请十八位艺术家来百姓幼儿园与孩子们互动,在摄影、装置、雕塑、书法、绘画、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主题活动的开展,这个艺术项目,让孩子们从对艺术的观念到实践方面都开始有了不同的改观。


我们不但在给孩子们提供机会和平台接触并认识艺术的范畴,而逐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接纳孩子们的认知,引导他们超越障碍。我们幼儿园3到6岁的孩子,没有人说自己不会画画,这种自信来自于孩子们自己。



环境教育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把乡村的环境问题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污水、垃圾、砍伐、土地治理、河道治理都成为前所未有的隐患。这是我和孩子们身在的环境,一个正在发生着变化却又不被人重视的环境,甚至被引导为“美丽家乡”的伪诗意环境,为此,环境主题成为我们突出的教学活动之一。


针对孩子们的环境教育课堂。孩子们从认识身边的环境空间入手,调查、讨论、分享、行动。尽管孩子们的行动对整个村庄的环境无足轻重,但我们从长远看来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这些行动将深刻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另一方面,不间断地推动总会影响到更多的群体。

收集一星期垃圾之后的装置


2014年,百姓幼儿园的孩子们与北京公益组织“学愿桥”合作,在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从孩子开始”的项目,为期一年。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和家庭里开展垃圾分类的活动。推动了参与孩子和村民对垃圾的认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016至2017年。孩子们参加艺术家赵晨“义工计划——百姓幼儿园”项目之“排污”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村民处理公共巷道的污水排放,在赵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参与道路的丈量、方案的设计、走访调查等环节。如何面对环境问题,孩子从参与开始走进了实践。


2017年,在德国驻华使馆的支持下,百姓幼儿园修建了无水生态厕所,孩子们参加了厕所的选址、建造过程,随着生态厕所的使用。利用本土资源如何减少排放,循环利用。从理念到实践成功,让孩子们既惊讶,也兴奋不已。


我们希望能将环境教育的核心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等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开花结果。



自然教育

在乡村,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孩子们可以尽情的浸泡其中。体验自然界的宽广、追问自然界的神秘、在自然界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从2010年创办幼儿园开始,我们希望幼儿园的孩子能和我们生存的自然空间之间,建构一种和谐的关系,一种并非人定胜天的征服关系,而是建立绿色共生的相处之道。我们每年根据季节的不同,带领孩子们去户外写生、认识草虫、接近山水。在打开孩子们视野的同时,也逐渐让他们寻找、体悟自己与世界关系。


2016年至2018年,幼儿园参加了三届由法国驻华使馆发起的“种植吧,小园丁”绿色种植公益活动。我们为孩子们开辟了种植园,他们从播种、移苗、浇水、施肥,除草,直到收获全程参与。从而认识了绿色健康的蔬菜种植方法,了解生态天然的大自然循环过程,以及体悟劳动的成果和土地的恩赐。

孩子们观察刚刚发芽的植物


 有一次,我们上完有关壁虎的自然观察课堂,并完成了相关的分享与绘画活动,最后放生了小壁虎。一群孩子望着小壁虎爬上了房檐后都离开了,其中有一位孩子又站了良久,自言自语的说:”小壁虎,再见。”我正好在他身边经过,心想,我们的这个课堂是成功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实践了语言表达、生存体验、科学发现等诸多项目,这个过程都有得有失,最终让孩子们受益。



现状及将来

百姓幼儿园由于诸多的原因,至今未取得办学许可证。这意味着在我们幼儿园读书的孩子将得不到政府每年给每位孩子一千元的补助金,导致就读我们幼儿园的孩子越来越少,今年总共有十六位。这也严重影响到幼儿园将来是否能存在,但是我们依然一如既往的在奋斗。


从2017年开始,我们不定期邀请当地老人到幼儿园,现场给孩子们讲述村庄的历史和个人的生存体验。这是幼儿教育试图与村庄公共文化发生关系的开始。百姓幼儿园将来在保持正常运营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成为乡村当代文化输出的公共空间,孩子的教育不能闭门造车,村庄的历史和当下,乃至世界的历史和当下都和孩子们的成长息息相关,我们会将世界变化的一点一滴,渗透到孩子们的教育当中去。



芥菜籽流动图书馆

芥菜籽流动图书馆,是2015年由北京一些爱心人士成立的公益组织,旨在乡村地区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免费开展阅读放映和活动。第一处馆设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镇叶堡村和李坪村。从2015年12月至今两年半时间里,我们坚持在叶堡村和李坪村为孩子们借阅放映。总计接纳了读者3500人次以上,放映120次以上,举行夏令营活动两次(人数超过130人)。现有图书三千册以上,有完整的放映设备。我们日后将继续在乡村地区推广儿童的阅读。

组织秦安县叶堡镇芥菜籽流动图书馆借阅活动



其他

从2010年开始,我和几个伙伴进行民间艺术走访调查以及出版,目前出版有《古冀遗韵——甘谷非物质文化调查与采访》,从2017年年底开始,在甘肃省秦安县境内进行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历史、教育等方面的走访与田野调查。

进行秦安县民间艺术田野调查活动,采访秦安县莲花镇银饰艺人冯向堆先生


从2018年年初开始开始,计划在甘肃省秦安县叶堡镇叶堡村开办“乡村档案馆”。展示与乡村文化相关的实物、文献空间,旨在收集、整理、展示、研究相关实物以及文献,在呈现乡村文化的同时,让传统文化产生当代意义。同时,也希望该展馆成为一个社区教育的空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传播。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重磅来袭|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爱故乡大会即将在重庆隆重举办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

王云(北京):一个餐饮人的“三农情怀”

李亚忠(河北):艰辛考古二十六载

王虎林(河北):太行梯田的青年守护者

李红伟(山东):用爱温暖一座城

孙晟(山东):脱贫攻坚“党建+”乡村综合治理模式

产和宝(安徽):石牌戏曲盔帽业的传承人

张春龙(山西):写本村志给故乡

杨斌青(山西):家乡之音

太谷县传统文化志愿者协会(山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岳丙寅(山西):发扬传统工艺,心系文化传承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