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谦 ▍丹青雪【组诗】

孙谦 百科诗派 2020-09-09

The Tea plantation of Katakura in the Suruga province by Katsushika Hokusai


这晚境之雪抹去睡意

窃以眷恋之光注入惊魂

把自焚的清凉给你

——孙谦


 

 



周臣·袁安卧雪

 

给雪以雪,给雪崖、僻野

以孤寒。孤寒的笔意从来就有

却只有你,就这么在贫陋中

于雪庐缩骨卧眠

你不知,那个造访你的幽居之人

是怎样叩响了,骨鲠一样的柴门

通往这儿的便桥积满了雪

桥下能结交千年的清流

已无从照见人影。人,还是来了

在一个颤栗的梦中到来

幸运地发现雪的苍莽

提醒雪,所谨守的人间秘密

在缄默耸峙的雪峰上

和屋檐下的冰柱间

犹如镜子一般,独自醒着

映出上苍所赐的恩物,白静如斯

那纹理,那光斑,那遍体皴染

交汇于并非虚无道路

 

周臣(1460–1535),字舜卿,号东村,中国明代著名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生活在成化至嘉靖年间明代中期的画家。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他有两个学生特别著名,一个唐寅,另一个仇英。青出于蓝胜于蓝,风格上极为接近,但当时名气已超过老师。但周臣的气象,却远非此二人可比。从《袁安卧雪》可见一斑。

 




王諤·踏雪寻梅图

 

冰正是焰,雪正是火

流连于雪野的寻觅,在雪地

留下的长长的脚印

在转过一道道山坳后

就被落雪覆没。但寻觅者知道

雪的六角形,是火花的形状

雪之火花一层层叠加

便堆砌出山脉,林野

和岩崖自焚的晶莹

峰与峰之间连接的影子

烧成了一片片灰烬

树也与自身,影子分离了

只有梅树上的花儿

遐想般地簇拥着一个幻象

访客终于,从观照的花枝间

小心地接住热血的声音

而花树自顾亭亭玉立

在自我中,梦见雪

燃烧着无觉的芳菲,与清气

被桔色的暮光照耀着

那头枯瘦的驴子,在被遗忘中

发出骨髓的鸣叫

震醒时辰,重新审视天地界线

这就是你说的古意吧

皴染之法含着希光,为雪岭造势

你偏爱,以极境抹去言说

 

王谔(公元15-16世纪初),明代画家,字廷直,奉化(今属浙江)人。从艺时间约在成化、弘治、正德年间。山水人物师同里萧风,一生修习马远画法,往往仅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且置于一隅。画面上让出大块空白以突显主景,风格疏旷清奇。南宋马远及今八百年间,把“马一角”风格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除了马远,惟有王谔。

 




马远·雪履观梅图

 

瑟瑟寒江,因一树梅花

倒映出几分索然幻想

即便索然,且偏处江湾一隅

并未稍减他,探望梅花消息的兴致

在与花树彼此对望的时辰

他不再记得被融雪浸透的棉靴

已使他的双脚变得冰凉,麻木

寒风夹带着雪花幽幽地打磨

一场天荒地老的对话

静寂,恰如其分地从一道

斧劈勾斫的皑白山体,倾斜过来

就像一面湛然的镜子

照见孤崖,裸石,岁差

和松树挺直地送入天空的神枝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南宋画家。师法李唐,水墨笔法雄奇简练,线条硬劲。马远的构图布局别创一格,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以表现广大空间。故人称“马一角”,品评者多以马远的画为“残山剩水”,赞誉他的独特画风。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钓孤舟,强烈的空间感,营造出深邃清远的意境,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

 




徐渭·梅花蕉叶图

 

梅花与芭蕉叶共同经营的时辰

凭何要告诉你生之奥义

自性或空性搅动空气,侧耳聆听的风雪

从来不在任何发现中存在

在凛寒的天气里

希求相惜的呼吸,是多么徒劳

只是你,有感于美学的贫陋

而画出悖谬的小赞歌

且与你的世代一起,托住泯灭

 

徐渭(1521年-1593年),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有十数个之多。徐渭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沈铨·雪蕉立鹤图

 

下渚湖一隅

岸畔的蕉叶被雪压弯

耷拉下来

逗弄蕉树下蜷缩的孤鹤

鹤的黑颈引至

比雪更白的脊背

一点鹤顶红如血

点醒暮光渐渐拢合

风于此际的四野平息

便平息了永久

如若谁

至今尚未听到过鹤唳

就再也不会听到

 

沈铨:清代画家。(1682—1760),字衡之,号南苹,浙江湖州德清县人。20岁左右,从事绘画,并以此为生。其画远师黄筌画派,近承明代吕纪。雍正九年(1731)应日本天皇之聘,偕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历时3年,形成“南苹派”写生画,深受推崇,被称为“舶来画家第一”,从习画者颇多,日本江户时代长崎画派即在其影响下形成,尤以圆山应举最为著名。归得金帛散给友朋,橐仍萧然。




 

蓝瑛·溪山雪霁图

 

约莫是午后,阳光倏然降临

唤醒了山体覆雪的眠息

光穿透模糊的曲线,神来之笔

敏锐地触及溪滩林木间杂而生的惊异

溪水就这么清洌地,蹑足而行

修习既往的轨迹。涉及外溢

那是不久之后发生的事件。但此刻

循环的血液,像潜行于语汇的蜿蜒流淌

方始生发的愉悦,反射天光

宛似那位红衣人,静坐溪潭一隅

持着钓竿,垂钓虚构的光阴

 

蓝瑛(约1585-1664),明代画家。字田叔,人物画像,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画从黄子久(即黄公望),入门而醒悟。”中年自立门庭,上窥晋、唐、两宋,遍摹元代诸家笔法,集取优长,由此入门,始能各极变化。

 




范宽·雪景寒林图

 

这样的一种立体线性空间

凭着水墨皴染的功力,特别是

雨点,钉头,和豆瓣摸索找到的痕迹

令寒雪极速运转,让自上而下的

重峦,丛林,庙宇与河湖气息贯通

丝丝入扣地深入帝国经纬

与其气脉保持高度一致。天地空位

气韵盈满每一细节,角落,线面的情致

宇宙观接踵而至,在雪光分解的

密度,亮度,和尺度间描述变化

这古代画家排布风景格局

并非托勒密,刘伯温问卜天文星象

但他若是仅凭着诗意想象力

和参照物的共同运作,又如何

将四处弥散的意象,凝聚为稀世象征

现代艺术家孜孜以求的符号

早在遥远的时代产生了。如果说大地是

人的居所,此间必含有对天的祭礼

我整个早晨的晴光,周转于

这灰褐的图像,让胸腔的气息触动

那寒林之光,任凭它照亮湛蓝的语词

 

范宽(950—1032),宋代绘画大师,又名中正,字中立,汉族,陕西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性疏野,嗜酒好道。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初学李成,后感悟“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造化”,遂隐居终南、太华,对景造意,写山真骨,自成一家。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用笔强健有力,皴多雨点、豆瓣、钉头,山顶好作密林,常于水边置大石巨岩,屋宇笼染黑色。作雪景最是绝妙。




 

吴伟·灞桥风雪图

 

风雪扑面而来,我无法

看清这位骑驴过桥者

是李白,岑参,还是孟浩然

尽管柳树尚未积雪

但木桥上的覆雪,还是令人

捏着一把冷汗。湍流的弦

尚未断,巉岩的寒峭

却一层层压下来

渗入苦吟。灞柳的苦吟

只在伤别的绿枝间招手

灞桥的苦吟,也只在秋月里召唤

此刻离语词最近的,是雪

雪瑟瑟飘舞揉碎孤寒

 

吴伟(1459年—1508年),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明代中叶创新画家。画院待诏,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一变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吴伟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追随者众,形成兴盛一时浙派山水中的“江夏派”。



 


马远·寒岩积雪图

 

巉岩的缄默对话,逐渐从高处

向下延伸,触及到山岭

与山岭相接的寂静。雪的凛光

不经意地因松树之间的对话

变薄了。风小心翼翼地绕过山脊

来到窗前翻看黄历

认可腊月的火盆,摆放厅堂正中

驱逐深山的深寒,和湿气

山居的话题在飘雪中,忽而清晰

忽而模糊;忽而在现象中逗留

忽而在梦景中艰难穿越

茶水里有访客的影子

也有自己的。因为雪岩的极寒

探入其内,悄然掏空着光景的骨髓

时辰便在可有可无的交流中

延滞下来。茶的味道尚未提及

倏然一声鸟啼,唤醒了暮色

那是一只谁都不认识的鸟儿

 

*同上




 

巨然·雪图

 

巨然雪图孤寂深浓

却是南唐亡国画师

与后主一脉沉潜自性

仰观的雪峰重峦

俯视的荒莽故道

尽皆都是无用的庇护

笔墨线条随风赋形

皴染巡弋于暗淡时光

以骑驴者的踽踽独行

唤醒世间最后一息生气

丹青的轮廓与语词的方式

惊诧呼应灵犀交汇

这雪图与《虞美人》意气相投

他们相迎遁世的救赎

花月风雪的酒确然有毒

但那琼浆析出了血的变体

 

巨然,江宁(江苏南京)人。北宋画家,僧人。早年在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到汴京(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巨然山水画也涉及北方风貌,《雪图》以圆柔的笔触,苍莽的意境,为南唐亡国的流徙作了一个注脚。

 




周文靖·雪夜访戴图

 

一场无厘头的雪,空自环绕风声

在自己低空徘徊的界限里

并无界限。夜幕的湖罩于黑暗秘境

雪知道你对它一无所知

你也断定雪,无视你的念头

一只乌篷船猜到了此间玄机

同时载着雪,和人向一个陷入

时光的困惑荡去。一次迷途往返的航程

在故事与风景的格局中

惊醒了隐幽的暗夜之翼。它追迫自身

却以奇怪的折磨,悄然靠近

心有灵犀者。我走过了许多雪野

想来这个情境对想读的太少

比说道的又太过复杂,并不能容纳我

成全我。我的呼吸,徒然消散于寒光

任其遗落草根,腐叶与顽石间

 

周文靖:字叔理,号三山,明代宫廷画家。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无声诗史》《图绘宝鉴》作莆田人;《福建通志》作长乐人)。工山水,学夏圭、吴镇,堪配谢环。所作用笔细密遒劲,墨色苍润浑厚,构图新颖有致。传世作品有《古木寒鸦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雪夜访戴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天顺七年(1463)作《茂叔爱莲图》流入日本。

 




钱榖·惠山煮泉图

 

覆着薄雪的松树,和梅林

托举着惠山的一个维度

休眠的情愫,于密集如枝杈相交

且触到了一眼泉,一眼悸动的血脉之泉

返回愉悦的融雪之水,审视生活

宛似用泥土形塑的胚胎,泥人

为取得复活,抓住骨骼的缱绻

风搅动的空气,和从未感受过的乡愁

 

钱榖(1508—1579)字叔宝,自号罄室,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少孤贫,失学,迨壮始,知读书。家无典籍,游学文徵明门下,日取架上书读之,以其余功点染水墨,便觉心通。山水爽朗可爱,兰竹兼妙,翩翩不名其师学,而自腾踔于艺苑名公间。善书,手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




 

葛饰北斋·富士越龙

 

那一瞬,时间的雪已漫到了唇边

你执念败北于年青的歌川广重

他只好拿出鬼怪神异的套路

玩一把龙腾富士的绝活

莫名的黑云,携一缕电光绕过山体

暗示了自己将化身于腾龙

那条龙,的确小之又小

但与富士山相比,也不算很小了

况且让覆雪的寒气,都猛然紧张起来

 

葛饰北斋(1760年-1849年)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是日本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1831年,71岁的葛饰北斋画出了《神奈川冲浪里》,成为史上最著名的日本画之一。他曾说:“我6岁临摹,50岁作品出版,但到70岁还没画出值得一提的画;73岁约略掌握草木虫鱼的结构,希望到80岁我有长足的进步,90岁时更能参透万物,100岁时达到炉火纯青境界,110岁时就能信手拈来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若够长寿,可证此言不虚。” 果如其言。晚年他感觉已落后于年轻画家时,便绘画了《富士越龙》以示他创造力的非凡。

 




歌川广重·雪·木曾路之山川

 

乡愁不会带来的解脱,雪也不会

但你却用八十一场雪,来留住唯一乡愁

雪就这样裹着乡土与异地的山岗

以爱怜,压弯了草丛和风声

雪太过盛大时,就覆盖了怀念

将山体般的块垒空出来

仅只剩了心头肉支撑着绝望的寒光

是在木曾路,还是在蒲原之夜

每一粒雪都浸染了幽灵,再一次

向人间发出孤独寂寞之光

光压根就知道乡愁的寻觅是徒然的

梵高曾迷恋过你的形式,但他说

“浮世绘的笔触如此之快,快到像光”

其实,那环绕岁月技艺的雪光

更是快到哀挽的荣耀

 

歌川广重{1797-1858}生活在幕府末期的浮世绘画家,师从葛饰北斋,以《东都明所》在“明所绘”方面出道,并以《东海道五十三次》一举成名。雪景是歌川广重的重要题材,一生所绘雪景图就有八十一幅之多。广重浩渺空灵的平远式结构,不全之全的一角式图式,以极为简练简素的线条,浓淡晕染的色彩韵味,都营造出空寂,无限,幽玄的意境。一生都非常迷恋歌川广重的梵高曾说:“浮世绘的笔触如此之快,快到像光”。可谓对广重至高的评价了。

 



雪舟·秋冬山水图·冬景

 

你从大明的,水墨,镜像

空出一颗虚淡之心

徒然,以旷野,巉岩

去唤醒,低迷光线下的

故,国,风,骨

棱角,分明的斧劈

和折带,如爽利的,电光

直接嵌入百屻岩体

山庙,阶梯,松树,和湿寒

绕不过冷硬的笔力

喑哑的余光,被寂确认

若踏上山道之人,微渺

确然被,孤寒记得

如你,这僧人一般

于光阴的断裂间

沉溺褶皱,块垒,与封弥

寥寥赋性,谁能与你对话

且让风雪,遁形其中

 

雪舟等杨:日本画僧{1420-1506}。师从京都相国寺水墨大师如拙修习山水画。1467年,时年47岁的雪舟在周防国{今三口县}苦等四年之后,终于登上了日本派赴明朝的使船,远航至浙东朝拜禅宗祖庭景德禅寺{今天童寺}。之后一路北上,于1467年抵达北京,进入大明画院学习中国水墨。终从中国山水一脉脱引而出,抵达一个无人之至境。英国美术史家修·昂纳说:“中国山水画的传统因素,老树、怪石、远山、奇岩、庙宇,以及缓步朝庙宇前行的依稀人影,在雪舟的笔下,变成了冷硬、平板的造型,如电光火石般突然迸现观者眼前——恰似禅宗刹那顿悟时,灵光一闪的感觉。”

 

后记:初夏之际,吾弟孙文从巴黎至北京的航班上,带回一本名曰《中国之韵》的杂志。翻看之间,满卷丹青雪境,沁人心脾,遂产生了写作《丹青雪》,为暑夏降温的念头。无奈,家事频仍,手边又无电脑,故延至初秋方始动笔完稿。此作杂糅诗的种种方法,以古人绘画为参照物,在身体空间的结构起点,穿梭时空,探索语言不确定的行踪、界限。

 

 


孙谦

穆斯林诗人,自由撰稿人。五十年代生于陕西省宝鸡市。八十年代初开始诗歌写作,致力于在经验感知中探索人性与存在的多重主题:如文化历史的再发现,土地伦理,孤独与乡愁,生死与时间,宗教感知与心理分析等等。出版诗集《风骨之书》、《新月和它的反光》、诗画合集《人马座升空》(与人合著)《苏菲绝唱——穆斯林三部曲》等多部。曾有作品译介为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


延伸阅读:

孙谦 ▍花之谷 ▍“最佳电影画面”【总第15期】

孙谦 ▍皮尔·波纳尔《白猫之白》(外一首) ▍“名画中的动物”【总第13期】

【百年贝聿铭】孙谦 ▍贝聿铭·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孙谦 ▍暮春,在绍兴【组诗】

孙谦 ▍慕尼黑·血溅奥林匹克 ▍“奥运”【总第11期】

孙谦 ▍节气志【第一辑】

孙谦 ▍在语言孕怀的国度【组诗】

孙谦 ▍长调与马头琴 ▍“非遗”【总第十期】

孙谦 ▍深歌与弗拉明戈·致洛尔卡 ▍“非遗”【总第十期】

百科诗派2018年度精品大展 ▍孙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