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茨威格文集》,走近一个温柔的天才 | 假期好书推荐

Shuman 抒曼Shuman
2024-08-24
新年快乐!

伊朗风波、澳洲大火、冠状病毒、科比意外离世……谁也没想到这个庚子年会以这种方式开头。

Shuman在封城之前回到武汉老家,眼看着疫情凶险,干脆待在家里读书,从中外前辈的作品中暂时放下焦虑和不安。

未来几篇文章会分享这几天读书的感悟或摘抄书中精彩句子和观点。不敢保证能写多少,但求每一篇认真。

💛💛💛💛💛


第一篇推荐的是《茨威格文集》。


中国读者/观众对茨威格并不陌生。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句名言来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断头皇后》。

广受文艺青年好评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结尾时荧幕上有一句话“Inspired by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灵感来自茨威格的作品)。

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更知名了,它也改编自茨威格的同名小说。


除了这些文艺作品,直接读过茨威格小说并了解他生平的读者也许并不多,所以还是介绍一下茨威格其人吧!

茨威格1881年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这样的出身和成长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写作题材——他喜欢描绘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情感和爱欲。

很多批评家把茨威格当作二流作家,理由是跟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相比,茨威格的作品显得有点“轻”。

(19世纪末的维也纳)

第一是他不善于把控最考验作家功力的长篇小说,第二他很少关注底层阶级和他们的苦难。

这种批判有一定道理,但人是特定历史社会情境的产物,出身优渥从来没有被生活痛击的茨威格如何能跟经历过农奴制革命被流放过的陀氏比厚重和深沉呢?

茨威格年轻时曾下决心克服自己的“肤浅”,某次甚至烧了自己即将完成的长篇小说文稿(详见张玉书的译序)。但几十年后,他最被人称道的作品仍然是构思精巧,表现资产阶级情感的中短篇小说。


茨威格的小说特点鲜明。往往以故事套故事的方式展开,小说主体部分用第一人称,主题总是感情和爱,他的主人公们往往是敢爱敢恨、具有戏剧感的人物,小说的时间线并不长(毕竟是中短篇)

从人物性格来看,他笔下最出名的主人公们——比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无名女子,《马来狂人》中的医生和英国夫人,《夜色朦胧》中的少年和表姐等等,都展现了一种炽热的纯粹的特质。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一个13岁的女孩对年轻作家R钟情至深,对R十几年纯粹的不求回报的爱让她拒绝了人生中的其他眷顾,最后孤独死去。

开头即引人入胜“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之后女子在信中娓娓道来一生的故事,直到生命快终结时的絮语 “我感谢你……我爱你,我爱你……永别了……”


小说结尾:

他的目光忽然落到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蓝花瓶上。瓶里是空的,这些年来第一次在他生日这一天花瓶是空的,没有插花。他悚然一惊,仿佛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被打开了,阴冷的穿堂风从另外一个世界吹进了他寂静的房间。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pp312-3)

这样的情节从现代人的逻辑上来讲完全不通——怎么会见一面就深深迷恋上,进而决定献上自己的一生呢?

但茨威格厉害之处在于用细致又天然的心理描写让你完全信服,读完忍不住为女子的痴情和她的命运潸然泪下。Shuman大三第一次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泪流不止,到了现在,这篇仍然让我读一次哭一次。

不仅让我哭,写《母亲》《我的大学》《在人间》的著名俄国作家高尔基读了也流泪!他表扬道:

“以其动人的真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毫不羞耻地哭了起来!


哭的可是俄国硬汉&著名作家啊!

用小说把高尔基惹哭,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后来被拍成电影,女主还是名演员琼·方登,但跟书中的感觉差的有点远)

用我后来学到的心理学词语,茨威格肯定属于“高敏感型人格”。

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力极强,心思细腻温柔,有种水般的流动感和通透感(林黛玉肯定也是高敏感型人格)

表现在文学作品,茨威格有着“动人的真挚语调”,“对女人的超人的温存”(有人说茨威格是最懂女人的作家),和“奇异的表现力”。这些优点并不是仅凭技巧就可达到的,我更愿意认为它们是作家生命本质的表达。

看茨威格的照片,童年时的他就有着沉静又聪慧的眼睛,哪怕到了中年,这种清澈和纯真也依然在。


茨威格的高感知力让他能捕捉到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活动,也让他能表述出大自然最醉人的美丽。

比如这段:

我沿着幽静昏黑的小路一直走到卡尔洛塔别墅。那儿大理石的台阶一直延伸到湖里,我在清凉的石级上坐了下来。夜奇妙无比,贝拉乔的灯火以前像萤火虫似的在树丛中闪烁,显得很近,此刻越过水面似乎显得无限遥远。灯光慢慢地、一个接一个地落回沉重的黑暗之中,湖面寂静无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像一块漆黑的宝石光滑闪亮,可是在边沿闪着杂乱的火花。拍岸的微波轻柔地涌上石级又复退下,像白皙的手弹弄着白得发亮的琴键。……苍穹,显得无限高邈,天幕上有千万颗星星熠熠生辉,它们挂在天上,静谧沉寂,晶莹闪光。只不过有时候,一颗星猛地挣脱那钻石般地轮舞,坠入夏日的黑夜之中,坠入黑暗,坠入山沟、峡谷,坠向山岗或者远处的睡眠,无知无感,被盲目的力量抛出轨道,就像一个生命被抛进无人知晓的命运的陡峭深谷。(p80 《夏日小故事》)


这是我读过的最美丽的夏夜景色的描写,结尾的比喻,只用了一句话,使这段描写悄然拥有了主题,超越了普通的写景,让人大呼妙哉。当然,也要感谢翻译张玉书老师的精彩翻译。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述作家R:

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同时又是一个在你所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


我觉得这一定程度上也是茨威格对自己的总结。

茨威格的感性和天真,加上艺术上的严肃和专注,是他的独特之处,也是他的作品成为全世界读者心头爱的原因。

但很大程度上,茨威格最后也因感性离开了这个世界。

茨威格1942年在巴西自杀身亡,那时欧洲正在遭受二战的折磨,数百万犹太同胞被纳粹迫害,而他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洋房安度晚年。他被愧疚和遗憾之情压的喘不过气,最后决定撒手人间,去世前不忘完成最后一本书《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来缅怀过去的奥地利和欧洲文明。


茨威格去世时61岁,在那个年代并不算英年早逝,但仍然让人无比遗憾,我有时会想,假如茨威格能活到七八十岁,经历过战争痛苦,成为智慧老人的他会不会带着自己的人文主义精神写出更深沉的长篇巨著呢?


推荐大家去读茨威格文集,尤其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心开始变得越来越坚硬。


如果不想读那么多,可以买中短篇小说选:


我最爱的几篇是《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马来狂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看不见的珍藏》,《并非自愿的插曲》。

欢迎大家读完之后跟我分享!

Have fun reading!


如果你想看其他荐书:
一份关于美食的书单
让人感动的蔬食食谱
西餐素食食谱
Shuman翻译的素食烘焙食谱书

更多往期文章:

妙用椰子油,口腔问题不再愁
每天10分钟,这个APP助你用最佳状态开启每一天
敦煌气韵动人,佛陀慈悲戳心 | 谭盾Buddha Passion
“让一千人不买新衣换旧衣,少了十万件销量,ZaraH&M优衣库要恨死我” | 她说
信不信 | 这本食谱能让你从烹饪小白变成顶级高手
“我想跟消费主义划清界限” | 她说


记得戴口罩💛
记得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抒曼Shuma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