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福利国家制度丨读完李实等《<21世纪资本论>到底发现了什么》丨读中国计划(21)
前文请见《贫富分化的秘密丨读中国计划(十八)》、《21世纪是“拼爹”的世纪丨读中国计划(十九)》、《怎样算富人?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什么样?丨读中国计划(二十)》,今天把李实等《<21世纪资本论>到底发现了什么》读完,聊一聊最后的第十二到十六章。
这五章也包含了许多有趣的内容,比如第十二章“富国是否会更富有”讲到最后提醒真正要担心的不是富国越来越富,而是一小波跨国界的有钱人掌控全世界,比如第十六章“富贵世界、贫穷政府”皮凯蒂评析了西方几种主流的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工具。我们今天重点介绍第十三、十四章,因为这两章讨论的西方教育、养老金和税收等福利国家的问题,可以为我们理解今日中国的发展困境提供最多的参考借鉴。
第十三章从点评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问题开始。税收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与福利国家制度有很大关系。
尽管下了这么大的力度,但福利国家能解决财富不平等吗?皮凯蒂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一方面是因为福利国家制度本身存在各种不足和漏洞,另一方面时至今日福利国家的高消耗、养懒人等问题也使得各国都不得不面临无以为继的问题。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第一、第九章了解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21世纪资本论>到底发现了什么》提到了樊纲教授等的研究,“1980年代以来民粹主义的福利赶超成为拉美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
分析福利国家的缺陷不是为了否定这一制度,正如皮凯蒂的章节标题“福利国家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万万不能”。实施福利国家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缺乏福利国家制度带来的问题可能更大。
皮凯蒂举了很多美国的例子,我们这里讲讲其中对当代中国最有参考意义的几个。
首先很多人关心的,教育制度能否创造社会流动性,换句话说,教育能否使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跻身较高阶层。皮凯蒂说不能——即使“美国例外论”认为美国是社会流动性很高的国家,宣称在美国个人成就很大程度不依赖于父母的财产,可是这种论调也只适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进入20世纪美国已经不再符合这种表述。20世纪绝大多数时期美国的社会流动性低于欧洲,相比欧洲国家,在美国教育受父母收入的影响更大。
我们以前在介绍拜登政策时讲过高昂的大学学费和公校私校的巨大鸿沟是美国贫富分化问题里最严重的点之一(《美国有哪些体制问题?听听拜登怎么说(上)》),皮凯蒂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皮凯蒂描述了美国的学区制度,中小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学区所在地的房产税,因此富人区也就是房价高的地方,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更充裕,教育质量更高。
美国的有识之士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比如早在1971年加州高等法院就对这种教育不公平的体制进行了判决,加州州政府开始对贫困学区的地方政府给予财政的转移支付,之后全美将近一半的州都跟进了加州的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对于解决问题只是杯水车薪,半个多世纪过去,美国义务教育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广泛存在。
教育不平等、学区、房产税、转移支付、社会流动性这些词在今天的中国也都是热词,审视美国走过的道路对于我们思考自己的突围之道非常有意义。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我们在《Yuen Yuen Ang《中国的镀金时代》:为什么腐败没有扼杀中国的经济繁荣丨读中国计划(四)》里介绍过“1980-2010间的中国与腐败滋生但经济狂飙野蛮生长的美国镀金时代非常相像”的观点,Yuen Yuen Ang笔下的镀金时代也就是皮凯蒂笔下的社会流动性高的一战前的美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今天的难题也曾是美国特定历史阶段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幸运的是,美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不幸的是,美国给我们提供的许多是负面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哪些路走不通,却无法得知哪条路真正走得通,后路还要靠自己摸索。
除了教育,皮凯蒂讨论的另一个重点议题是养老金。中国是1997年开始的城镇职工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采取的是世界银行推荐的积累个人账户的方案。这种方案的逻辑是建立个人账户,将钱积攒起来放进资本市场运营,还记得皮凯蒂的基础公式r>g吗?理论上资本市场的回报率是高于工资增长率的,只不过要承担高风险。
中国当年采用世行方案,而不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现收现付制(即现收现在工作人群的养老金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人群的养老金,这种养老金的收益率一般和工资上涨率相同),主要是因为当时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以及二战后恢复期时的高经济增长率和低赡养比已不复存在,各发达国家的现收现付制遭遇困境,很多发达国家无法按承诺兑付养老金。
从1997年到2023年,又过了26年,现今的学术界已经论证了积累个人账户的方法同样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各国普遍无法填补养老金缺口,各国人民对养老金制度中的不平等也都变得普遍的敏感。皮凯蒂书中描述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平等,李实岳希明教授则重点补充了中国的情况,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养老金待遇上相对其他人群优厚很多,引发社会上关于不平等的抱怨。
总的来说,“皮凯蒂认为,现阶段福利国家的一系列体制,虽然标榜的是公平和平等的,能够降低社会的不平等。但是它并不能把富人的收入转移给穷人,其规模也不足以影响财富的不平等……解决财富不平等的最合适的办法,仍然是全球资本税……但这是一种乌托邦的设想,实现的可能微乎其微,资产阶级的精英们不会愿意放弃财富无限积累的可能性。”
为什么全球资本税像是一种乌托邦呢?根本上讲还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我们以中国举例,第十四章里描述了我国累进税制中的不合理之处:
难道有关部门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合理吗?并不是。历史的经验是现成的,英美在1940-1980年代曾经出现过被皮凯蒂称为“剥夺式征税”的个税时代,当时两国最高边际税率一度超过90%。这种剥夺式征税有特殊的历史原因,比如二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到了1980年代,随着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在两国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两国的富人们再也没有接受过超高累进个税。
英美转向某种程度和我们税制改革缓慢原因是类似的,高税率会引发纳税遵从的问题,即某一国如果继续设置高税率,富人就会润。对于改革开放需要吸引外资、需要让先富起来的群体少润晚润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现实取舍和博弈的问题。我们在《21世纪是“拼爹”的世纪丨读中国计划(十九)》里讲述过James Simons的例子,那是美国版的润事。皮凯蒂则讲了法国版的润事,比如影星热拉尔·德帕迪约和路易威登董事长贝尔纳·阿诺尔换国籍到比利时,比如足球明星们罢赛,比如法国金融精英们移民伦敦。
全世界的精英富豪们在面对富人税时,都会做出差不多的选择。从这个角度上讲,期望一种全球合作的资本税是不切实际的,各国更像是竞争关系,以更富有吸引力的税收政策吸引富豪带资进组。
理论是简单的,现实往往比理论精细与复杂成千上万倍。皮凯蒂对身为发展中国家、施政能力与政策连续性强、更容易推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措施的中国抱有乐观的预期,相较之下李实岳希明教授的分析就没有皮凯蒂那么乐观,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岳教授等更熟悉中国的数据和现实。
我们今天聊的第十三、十四章里跟中国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篇幅原因,只能挑一些我认为的有趣的重点介绍,对那些有时间的朋友,我非常推荐亲自读一读李岳教授等编纂者为第十三、十四章写的“点评”,当今的中国在福利国家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这两篇点评对于我们理解发展过程中选择时的“左右为难”,非常有帮助。
《<21世纪资本论>到底发现了什么》就读到这里,接下来要读的是《置身事内》第四章的拓展阅读书目,主要关于中国工业化历程和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