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 | 《国际汉学》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
2024-09-04

主编:张西平

执行主编:张朝意

副主编:任大援 杨慧玲

邮发代号:82-914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专论

迈向新时代的世界汉学

薛维华

摘要: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习近平主席近年来与汉学相关的重要活动及系列论述,提出应在充分认识文明互鉴的全球观、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全球治理的行动力之下,深刻理解新时代世界汉学的价值与意义、使命与担当。在此基础上,作为汉学研究者要践行使命担当、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尤其要重视发挥汉学家的作用,培养新生代中国研究者,共同为推进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汉学;世界汉学;文明互鉴


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最早法语全译本《论语导读》研究

吕颖 孙梦

摘要:《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四书”中《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语译本,是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之作,与欧洲“中国热”及启蒙思想密切相关。该译本出版后,很快被转译为西方多国文字,其中最早出现的全译本是贝尼耶的法译本《论语导读》。由于所处背景不同,两部作品的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耶稣会士的拉丁语译本基于传教经历和需要,试图从哲学与宗教角度解读孔子思想,以在“礼仪之争”中为其采取的“适应政策”进行辩护。贝尼耶的法译本则援儒入政,意在从政治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阐释,以培养欧洲君王的政治美德与智慧。

关键词:《中国哲学家孔夫子》;《论语导读》;儒学经典法译本;儒家思想


特约栏目: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与流变

中国孝行故事在 18 世纪欧洲的传播

谭渊 宣瑾

摘要: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学西传的兴起,中国的孝道观念在 18 世纪借助《中国经典六种》等著作逐步传入欧洲,成为“道德伦理之乡”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韩国英在 1779 年发表的《中国古今孝道》中将中国孝道系统地介绍到西方,引起德国教育家、诗人普费弗尔的关注。通过对孝行故事传播与改写的研究可以发现,普费弗尔从中国孝行故事中看到了“孝”的精神感召力,继而在四首叙事诗作品中塑造了作为孝道榜样的中国人群像。这反映了启蒙时代德国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也反映了儒家孝道观念对欧洲的影响。

关键词:孝道;中学西传;儒家;中国形象


德国巴陵会传教手册的中国书写与话语范式

陈悦 张帆

摘要:德国巴陵会出版的系列传教手册以传教士在华工作日志、信徒传记、通俗小说等形式摹写中国信徒故事、见闻实录、礼俗文化,是德国基督教徒认识与感知中国的重要文本。传教士笔下的“中国故事”多以“虚化他者”为目的,拘囿于“喻道功能”的皮相加工和机械的“叙事搬运”,选择性解读与歧化中国文化思想内核,使“中国故事”被征用、变异与西传的同时,沦为传教文学训喻功能下的异托邦文化幻象。

关键词:德国巴陵会;传教手册;中国书写;话语范式


卫礼贤《中国民间童话》的百年传播与影响

牛金格

摘要: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编纂的《中国民间童话》是一部将中国童话故事系统译介到德语世界的奠基之作。其百年传播历经问世之初的盛况、第三帝国时期的式微、东西德时期的辉煌和新世纪的风靡,彰显了传播与接受的时代特点和深层历史文化动因;其版本数量之巨,改编创作之多,创造了德语图书的出版神话,堪称中国文学德译史上的现象级作品,彰显出中国故事与时俱进的民族生命力和共情共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卫礼贤;《中国民间童话》德文版;中国童话传播


“白蛇传”德语译介史述

段亚男

摘要:纵观“白蛇传”在德语世界近两百年的译介与传播史脉,经历由浅入深,再入简的嬗变之路,不仅对中德文学交流意义深远,甚而成为早期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诸般译作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烙印,喻示着不同历史阶段德语世界的汉学研究侧重与审美倾向。本文系统梳理“白蛇传”在德语世界的译介脉络,阐明各时期“白蛇传”故事的译本形态与译者动机,钩沉其在德语世界的知识谱系与接受效果,以期引发对中国故事域外有效传播的深切思考。

关键词:白蛇传德译本;中国故事;德国汉学


国别汉学研究

1906—1908 年法国探险家多伦在中国西部的科学考察

丁斯甘

摘要:20 世纪上半叶法国探险家多伦对中国西部的考察活动为法国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科学信息。本文通过整理多伦的书信、探险报告、有关多伦活动的探险报道,论述了多伦探险队于 1906 年至 1908年的中国西部科学考察活动,梳理出探险队在中国云南、四川、甘肃、宁夏等地的具体考察路线。

关键词:多伦;探险活动;云南;甘肃


论越南使臣的“潇湘”书写——兼与日本和朝鲜半岛“卧游”比较

严艳

摘要:“潇湘”不仅是中国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还对汉文化圈中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文人的创作影响深远。在比较文学视域下,本文分析了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文人笔下“潇湘”书写的异同,探讨了越南使臣的书写的独特之处:一是对“潇湘景”有直观的体悟与描述,而非停留于遥想;二是对“潇湘神”书写中突破单一的引述考证而赋予更多想象;三是对“潇湘客”悲愁意象承继的同时又拓展了征人家国之思。文中指出中国潇湘文化在跨民族、跨文化传播接受中的差异化,越南使臣对“潇湘”的书写是中国文学范式与越南民族文化因素相融合的文学样式。

关键词:“潇湘”书写;越南使臣;传播和接受


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

从《女史箴图》看 20 世纪初欧洲中国绘画研究模式

任仕东

摘要:中国卷轴绘画史的经典之作顾恺之《女史箴图》,在入藏大英博物馆的 20 世纪初期成为宾雍、翟理斯和沙畹等欧洲汉学家和艺术史家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该画卷涉及图像、历史和文学等多重复杂的中国文化元素,为欧洲学者的《女史箴图》图像研究带来极大挑战。他们之间通过知识互惠、图像分享方式相互合作,在图像作者、内容、风格、形式、流传等方面取得西方视野下的初步认知。除借助中国画论等传统文本材料的文献分析之外,直觉式风格鉴赏和中西比较研究亦是欧洲学者跨文化研究的基础方式与方法,其中,后者经历了从早期的“中欧比较”或“中日比较”再到“中国比较”的内在转变。

关键词:《女史箴图》;汉学家;艺术史家;中国绘画研究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苏格兰的中国艺术品收藏

谢琛

摘要:2017 年开始,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与苏格兰境内的 36 家机构合作,调查了整个区域内的东亚藏品状况,该项目在 2020 年初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公布了成果。本研究以该调查报告为线索,锁定中国物品大量流入的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这一时间段,以不同身份的藏家为切入点,将这个时期从中国历经迁转来到苏格兰的“藏品”放置于收藏者个体的生命历程以及宏观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重构“藏品”和“收藏者”在历史现场中的身份对于揭示中国和苏格兰这两个地域间的互动,探析中国器物在异域的接受史及其背后的动因,以及描绘苏格兰的历史图景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苏格兰;中国藏品;藏家;跨文化研究


文献研究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所载谢汝铨译久保天随《中国文学史》考论

刘璇

摘要:《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在 1907 年至 1908 年连载了久保天随所著的《中国文学史》,由时任该报主笔的谢汝铨根据 1904 年早稻田大学出版社版本翻译而成。谢汝铨的翻译在字句上基本能够遵循原著,但由于报刊连载的篇幅与周期限制,译文在结构和内容上与原著有所不同。久保天随及当时日本汉学界的文学观念对谢汝铨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其翻译此书的主要原因。谢汝铨的翻译可以视作近代知识分子试图将西方文学研究观念与保存推广传统文学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久保天随;谢汝铨;《中国文学史》;翻译;近代


从《谟区查抄本》中的哪吒形象看 16 世纪末中西文化交流

王沛轩

摘要:《谟区查抄本》是一部记录 16 世纪末东南亚及东亚地区地理信息、族群特征以及文化资讯的西班牙人主导完成的手稿作品。其中有关中国神灵部分所塑造的哪吒形象极具中西交流的代表性,不仅借鉴了中国同类型文献中的图像和文字叙述,还融合了西方绘画的风格和技巧,以及作者在西方框架中引入路西法的故事对哪吒的理解与诠释,使之更符合预设的西班牙读者的价值观,因而可将《谟区查抄本》视作当时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与华人合作交流的文化载体。抄本中的哪吒文本与现今可见的中国文献存在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可能原因有三:一是作者将多种汉籍中有关哪吒的情节进行了拼接;二是彼时存在与抄本中类似剧情的底本;三是其内容得于传闻,通过作者的自身理解所构建。抄本中的哪吒形象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西班牙统治阶级为读者受众为前提,是中西文化调适融合的成果。探究抄本中的哪吒形象,或可推测出其所在的中国神灵部分是按照职能进行组合与排序,也可看出作者与教会人士对于中国信仰的不同态度,这是寻求抄本其他部分作者的一个路径,此外更为研究明代哪吒崇拜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谟区查抄本》;哪吒形象;中西文化交流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19 世纪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俗字变异解析

张黎 敏春芳

摘要:19 世纪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是朝鲜王朝后期流行于民间的一批私人手抄汉语会话类教科书。这批反映中朝边境贸易往来的抄本文献保留了大量的汉文俗字,不仅真实记录了朝鲜民间的书写习惯,也是研究朝鲜半岛汉字的丰富宝库。本文以传统“六书”与汉字构形学为理论指导,考察抄本俗字与正体字在笔画、构件和整字三个层级的变异类型,其简省与增繁、同化与异化、改换与易位等用字现象,充分反映了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承和变异特征。笔画和构件的简化是抄本俗字变异中最基础、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构件形体的类推性,是维持会话书抄本文字系统的有效手段;新造六书俗字、记号俗字和新增音义俗字等体现了朝鲜编写者在继承汉字系统的前提下,对构形单位进行了部分改变和局部创新。

关键词:朝鲜半岛;汉语会话书;俗字;变异类型


学人与书评





编后记


期刊介绍


本刊由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创办于1995年,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份致力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正式专业期刊。常设栏目主要有汉学一家言、学术访谈录、早期西方汉学、汉学家专页、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经典在海外、世界的中国形象、域外汉语研究、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书评与书介等。

荣誉及数据库收录: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北外学术期刊官网,阅读期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在知网,查阅下载期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打开淘宝,扫一扫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外学术期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