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 | 《国际汉学》2024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外国际汉学 Author 北外国际汉学

国际汉学

主编:张西平

执行主编:张朝意

副主编:任大援 杨慧玲

邮发代号:82-914


1

本期目录


2

本期摘要


专论

“帝国”概念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适用性”

王子今

摘要: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指称方式,有“王朝”“帝国”异说。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研究主题之一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同时使用两种说法。有学者强调,在研究中,不应称王朝为“帝国”,以为清末之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帝国”之说,并建议有关“王朝”的研究应避免使用“帝国”“国家”一类“具有现代西方涵义的词语”。就此有必要讨论。中国古代文献“基本没有‘帝国’一词”之说,是不确实的。而实际上“王朝”这一语词在历史记述中也并未见普遍通行。其实,“王朝”概念同样会面临“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而“国家”一类词语使用较早,汉镜铭文已有实例,恐怕不宜理解为“具有近现代西方涵义”。也许我们对于今天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应当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对于“帝国”“国家”一类词语,应当允许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学术论著中使用。

关键词:帝国;王朝;中国古代史;适用性


“一带一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

高昌回鹘汗国的东方教会叙利亚文《圣经》文库

牛汝极

摘要:从吐鲁番发现的大量叙利亚文基督教文献表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后期,高昌回鹘地方政权范围内的吐鲁番布拉依克等地有东方教会(即东叙利亚基督教会的社团)活动,大量叙利亚文圣经《佩希塔》文本和用于祈祷书《胡德拉》的《诗篇》文本向我们展示了当地民族和语言的多样性及其与遥远美索不达米亚东方教会的神学传统的一致性。吐鲁番的基督教写本残片是一个丰富的信息文库,它揭示了东方教会神学传统中的一个社区是如何在远离该传统教会故土自我运行的。

关键词:东方教会;叙利亚语;高昌回鹘;《圣经》;《诗篇》;经课集


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与波利尼西亚、阿留申群岛等地的交流探析

李浩 王艳杰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至少在13—14世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即已抵达美洲。同时,美洲作物已在波利尼西亚群岛广泛传播。巧合的是,波利尼西亚人抵达美洲后不久,美洲作物便开始在中国地方志、本草等文献中大量出现。与之对应,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早在15世纪之前许多中国作物亦已横渡太平洋传入美洲。自6世纪至14世纪,北太平洋地区的阿留申群岛即频现于中国文献。而美国、苏联学者通过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研究亦发现,地理大发现之前阿留申群岛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北美间即均存在广泛交流。研究表明,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与美洲至少存在以波利尼西亚、阿留申等太平洋群岛为中介,间接交流的可行性。

关键词:太平洋;地理大发现;波利尼西亚群岛;阿留申群岛


再谈1511年之前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可能性

李昕升 金国平

摘要:近年有学者认为至少在13—14世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人即抵达美洲,因为在前哥伦布时代,不少美洲作物便传入中国。他们言之凿凿,主要依据是以《饮食须知》《滇南本草》为代表的古文献以及波利尼西亚的番薯遗存等。其实关于中国方面的文献均可以证伪,波利尼西亚的番薯问题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特殊案例,所谓的“花生”并非花生,“蕃茄”也不是番茄。近代以来提出的美洲作物是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方殖民者传入亚洲的观点,并非想象建构,不仅最符合逻辑,而且有大量事实佐证。

关键词:美洲作物;波利尼西亚;《饮食须知》;番薯;花生


西方道教研究

英国汉学家庄士敦道教思想述论

李博

摘要:庄士敦是近代英国百科全书式的汉学家,道教是其汉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道教思想散见于其汉学著述中。庄士敦对道教的起源、神仙谱系、教规教义等许多问题都有深入探讨。在道教起源问题上,庄士敦主张道教起源于民间方术,并称之为“大众道教”。在道教神仙谱系方面,庄士敦持“人文多神论”,认为道教神仙几乎都来源于历史人物,代表民间的一种英雄崇拜。在道教的教规教义方面,庄士敦认为教规教义具有象征性意义,其形式远远大于内容,这是统治阶级维持政治权威与等级制度的需要,也是中国人尊崇祖先、恪守传统的体现,同时也为世俗社会提供了一定的休闲与娱乐。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比较新颖独特,研究视野比较开阔,对道教的发展与改革具有借鉴启发意义。

关键词:庄士敦;汉学家;道教;大众道教;新道家


美国汉学家薛爱华的道教研究

田语

摘要:薛爱华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道教研究的开拓者与重要人物。缘于个人兴趣、裨补学术阙漏的动机,以及欧洲学者的影响,薛爱华于20世纪70年代步入道教研究之门。几十年间,薛爱华对美国道教研究贡献甚巨。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文献译注、名物考证、名山研究(《唐代的茅山》)、道教文学研究等领域的成果上,还体现在他以人类学“文化区域”研究为特点的道教研究范式、对道教文学研究这一新领域所做的奠基,以及道教教学和弟子的培养上。总体上看,薛爱华通过科研与教学活动开辟了美国道教研究的新天地。

关键词:薛爱华;道教研究;文化区域;道教文学;美国汉学


域外文史研究

试从《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看“宋明新儒家”概念之渊源

连凡

摘要:在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中,入华耶稣会士柏应理率先使用“新诠释者”和“无神论政客”概念来指称程朱理学家,并将程朱理学认定为有别于先秦儒学的“新哲学”。由此衍生出西方的“宋明新儒家(学)[Neo-Confucian(ism)]”概念。从概念的意义和范围来看,早期“宋明新儒家(学)”概念是耶稣会士为批判程朱理学而创造的一个消极概念,旨在说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新儒学对先秦经典的新诠释及其无神论倾向与原始儒学不一致,强调儒学发展中的变异,并将宋明新儒学视为可与天主教共存的世俗教化思想。其后随着中西“礼仪之争”矛盾的激化和西方对中国思想认识的深化,耶稣会士转而强调儒学发展中的继承,将宋明新儒学视为一种与先秦儒学一脉相承的宗教意识形态体系。西方对宋明新儒学从“无神论”到“有神论”的诠释变化,一方面反映了耶稣会士对宋明新儒学的态度已经从排斥转向同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教策略从求同存异的跨文化立场转向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新诠释者;无神论政客;宋明新儒家(学);耶儒交涉


文本承袭和他者视角:明清朝鲜使臣的北京东岳庙书写

杨雨蕾 冯一帆

摘要:朝鲜使臣在“燕行录”中留下了北京东岳庙有关建筑格局以及内部塑像、摆设等细节的描写,延续近五百年,展现出东岳庙的时代变迁。然而就记录文本本身,除了记述朝鲜使臣的实际见闻,还有参考中国文献的内容,更有借鉴和解读前辈燕行使臣的描述,并且存在不少承袭,也存在舛误。朝鲜使臣站在传统儒学立场观察东岳庙,选择书写内容,由此抒发情感,强调自身对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坚持。“燕行录”的记述更多反映出朝鲜使臣的文化意识,并受到明清朝鲜对中国认识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燕行录;北京东岳庙;朝鲜使臣;明清时期


从稗趣到学养:日本近代汉学家幸田露伴的中国小说情结

周健强

摘要:日本文人对稗官小说的趣味由来已久,早在江户时期便有曲亭马琴以“忠义”品鉴《水浒传》。日本近代汉学引西学评小说,崇写实抑劝惩、重学养轻趣味。幸田露伴虽曾短暂执教于日本近代汉学的重镇京都大学,但无论对《水浒传》道德意味的解读,还是对传统文人雅趣的坚守,均异于学术潮流;反而更似近年来重写小说史的“预流”,体现了近代日本汉学更为立体的面向。

关键词:幸田露伴;《水浒传》;日本近代汉学;京都大学


西学东渐:亚里士多德在中国

“名理”格义: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早期汉译探源

张逸婧

摘要:“名理”一词是西方逻辑的最早中文译名,出自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所翻译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本文从历史、思想和语言三个角度来考察这一翻译,追溯其原因,研究其方法,评价其得失。沿着耶稣会来华的历史脉络,揭示译介逻辑学与利玛窦“补儒”策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辨析耶稣会所使用的拉丁文评注对逻辑的定义,比较其与亚里士多德本人的定义之间的区别。重点探讨“名理”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含义,以及格义所牵涉的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名理;耶稣会;亚里士多德


论近代杨荫杭译西方形式逻辑四类直言命题——与汉学家顾有信讨论

钱爽

摘要:中国逻辑学界把西方形式逻辑“A”“E”“I”“O”四类直言命题分别通译为“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20世纪初近代国人杨荫杭,极有可能循袭了19世纪末近代日人千头清臣的日式汉字译名,把它们分别译为“太阳命题”“太阴命题”“少阳命题”“少阴命题”,其中“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是《易》之“四象”哲学术语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德国汉学家顾有信忽视了杨译之前的日译史,未能把握这段完整的译史,因而针对该译史给出的看法不太完密。顾氏对该译事做出的分析也较为浅显,事实上这件译事是一次在翻译上运用“归化—格义”消化吸收西方形式逻辑的独特且重要的尝试,却未被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顾有信;杨荫杭;千头清臣;直言命题;《易》之“四象”;归化—格义


中国典籍在海外

近四十年来《庄子》研究英语论文集述评

姜莉

摘要:《庄子》英语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西方庄子研究的深化。本文梳理了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为止出版的六部《庄子》英语论文集,统计其出版时间、出版机构、收录论文数目、编选背景及作者构成等基本信息,试图描绘英语世界庄子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特色。在中西比较文化视角下,重点讨论代表西方庄子研究深度的三部论文集,展示了英语论文集中西学术话语与诠释语境的交汇,探讨近四十年来英语世界的庄子的研究理路、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并对未来《庄子》西传的总体趋势予以展望。

关键词:《庄子》英语论文集;学术话语;诠释语境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黄嘉略汉语语法研究法文手稿中的语音部分翻译与研究

徐朝东 苏畅

摘要:明末华人黄嘉略曾用法文著有“汉语语法”(Grammaire chinoise)与“汉语语法论稿”(Essay de grammaire sur la langue chinoise)两部关于汉语官话专著,其中对明末官话声母、韵母、声调进行系统分析。本文首次将手稿中语音部分译成中文,比较了三处描述的异同,并做了一些注释。

关键词:黄嘉略;法文手稿;官话语音;明末;翻译与研究


早期海关汉语教材探析——兼谈专用汉语教材编写

岳岚

摘要:《邮政成语辑要》《海关语言必须》《海关英华语言录》《邮用语句辑要》是20世纪早期西方人编写的专用汉语教材和学习工具书,编写者结合当时海关(含邮政)各领域的具体工作内容,广泛搜集不同工作岗位用语,编辑成册,供海关洋员学习。通过分析和考察,我们发现,其内容紧密结合具体的工作场景展开,语料真实生动;而且作者注重选用使用频率较高的语料,使学习者能直接应用于实际中,体现了其较高的实用价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史料使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佐证。作为最早的专用汉语教材,因考虑到无法全部涵盖,加之社会的变化导致新词语的产生,作者采用开放式编写模式,留出空间供学习者不断补充和修订。在专业术语方面,这些专用教材起到了统一和规范行业术语的作用,为语言的规范使用打下基础。这些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之处,但其真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仅为当时的专用汉语学习提供了切实的帮助,也为当今专用汉语的教学与教材编写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关汉语;专用汉语教材;汉语教学史


文献与书评


编后记



本刊由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创办于1995年,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份致力于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正式专业期刊。常设栏目主要有汉学一家言、学术访谈录、早期西方汉学、汉学家专页、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经典在海外、世界的中国形象、域外汉语研究、国别汉学研究、文献研究、书评与书介等。

荣誉及数据库收录: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数据库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扩展期刊。


1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在北外学术期刊官网,阅读期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在知网,查阅下载期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2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打开淘宝,扫一扫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外学术期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