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55项AAV临床试验显示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七色堇罕见病 Author 七色堇小堇

近日,一篇题为《rAAV immunogenicity, toxicity, and durability in 255 clinical trials: A meta-analysis》的研究论文在著名学术期刊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上发表,详细汇总并整理了与AAV相关的基因疗法的基本情况。


这项研究调查了从1998年开始到2022年6月为止的255项登记在ClinicalTrials.gov上,以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这些临床试验总共计划有7289名受试者会接受AAV基因疗法治疗。


截止2022年6月,基于这些试验结果,已经有5款AAV基因治疗药物在欧美获准上市(Glybera,Luxturna,Zolgensma,Upstaza,Roctavian)。另外还有三款药物已在今年提交上市申请(Lumevoq,Etranacogene dezaparvovec,Delandistrogene moxeparvovec)。




不同时间段内的AAV临床试验注册数量

(颜色表示试验赞助方的性质)


研究显示,AAV基因治疗这一领域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1998至2007年的9年间只有22项临床试验,而在2018年至2022年6月的4年半间这一数量翻了6倍,达到120项。


在文章发表时,这些试验中有6项临床正处于2/3期,更有22项临床已挺进3期,这昭示着未来的几年内会有更多AAV基因治疗药物面世。




纵观255项研究,目前已经有20种不同血清型的AAV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其中AAV2是最常使用的血清型,共被72项研究选用,占到全部研究数量的29.8%;紧随其后的是AAV9,共有36项,占比14.9%。


不同类型疾病临床试验所选用的AAV抗体检测方式


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考量,临床试验筛选受试者时,往往会检测受试者体内的AAV抗体水平当前有两个主流测试方式,分别为NAB(Neutralizing Antibody,中和抗体)和TAB(Total Antibody,总抗体)。


从整体统计的角度来看,NAB的使用最为频繁,共有91项临床试验采用此法(占总比38.7%) 。与此相比,使用TAB的临床试验虽只有36项(占总比15.3%), 但近些年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倾向选用这一方法。


从单个试验的角度来看,抗体水平测试方法的选择也和疾病种类以及注射方式相关。


同时,在使用同一抗体检测方法的前提下,抗体水平的筛选标准在不同临床试验间仍存在巨大差异。有的标准是未稀释血液可检测到抗体水平,有的是稀释1600倍后仍然可以检测到抗体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眼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其给药部位和方法的特殊性,较少检测抗体水平。




不同类型疾病临床试验中的TESAE发生情况


AAV基因疗法的安全性近年来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为了降低受试者对AAV基因治疗的免疫反应,46.3% (118项)的临床试验会为受试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眼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较少使用免疫抑制剂)。


尽管如此,截止到2022年6月,仍有8项临床试验出现了死亡病例,共计11位受试者不幸离世。


除此之外,30.6% (78项)的临床试验都曾出现TESAE(Treatment Emergent Series Adverse Event,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数据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较频繁出现TESAE(42.6%)。


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TESAE通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系统注射(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的常见TESAE是肝脏毒性和血栓性微血管病,而神经系统局部注射的常见TESAE则是经由MRI观测到的异常。


FDA共有30次中止临床试验的记录,其中18次都是因为在临床试验中出现的TESAE。




不同类型疾病临床试验中所用基因疗法的持久性

(维持有效疗效大于一年则判定为“持久”)


另一个为各方所关注的点是:AAV基因疗法的长期有效性。


这次研究发现,90%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73.3%的肌肉类疾病的临床试验达到了长期持久(维持疗效大于一年)的转基因表达和疗效。与之相比,仅有46.3%的眼科疾病临床试验取得长期疗效。


能否取得长期疗效跟许多因素相关,包括疾病种类、注射方式、转基因片段CpG含量、AAV血清型、患者免疫系统情况和患者自身的基因型。




采用不同AAV生产方式的临床试验中出现TESAE的情况


采用不同AAV生产方式的临床试验中

所用基因疗法的持久性


除上述因素外,研究还发现,AAV的生产方式也有可能影响AAV基因疗法的临床疗效持久性和安全性。


数据表明,就安全性和持久性而言,使用sf9体系生产AAV的临床试验(18%)与主流的HEK293体系(63%)相比,并没有显著区别,甚至可能更好。


66.7%的sf9体系的临床试验达到了长期疗效,而在HEK293体系的临床试验中,这一数字为58.2%。sf9体系的临床试验发生TESAE的几率为38.2%,而HEK293体系的临床试验略低,为35.8%。


此前提及的11位离世受试者中,有9例受试者死亡出现在使用HEK293体系的临床试验中,占该体系总临床试验数量的6.7%;另有1例来自于使用sf9体系的临床试验,占该体系总临床试验数量的2.8%。




总体而言,AAV这一基因疗法主流体系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仍然在高速发展中。AAV血清型的选用、AAV抗体的筛查、疗法免疫反应的抑制、AAV生产方式的取舍……随着多方研究的深入,AAV基因疗法正逐步变得更为安全持久。


每每回顾基因疗法迅疾的发展历程,总能想起罗伯特的一句话:“很难说什么是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35年前基因疗法还是仅存在于梦中的概念,今天就已经是实在可触的希望,那么,我们离明天还会远吗?



本研究通讯作者欧力博士现任鲸奇生物公司副总裁,曾任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长期从事基因疗法研发,有两次将基因疗法药物IND申报成功的经历,并参与研发了世界上最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同作者申未然博士现任和元生物公司副总裁,刘胜江博士现任美国Avirmax公司首席执行官。


参考文献:

Shen W, Liu S, Ou L. rAAV immunogenicity, toxicity, and durability in 255 clinical trials: A meta-analysis. Front Immunol. doi.org/10.3389/fimmu.2022.1001263


E.N.D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视频号


往期文章推荐:

重磅,细胞治疗产品GMP指南发布!

基因治疗载体AAV衣壳改造的研究进展

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产业报告

汇总|2022年国内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投融资(截止2022年10月)

一文读懂:CRO、CMO、CDMO的具体差异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每周要闻概览(~2022.10.31)

新药从研发到上市的全流程:IND、NDA、ANDA傻傻分不清?

2022年10月基因编辑技术最新研究及应用进展

2022年干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从法规角度看病毒载体工艺放大中质量的重要性

NK细胞疗法未来的方向

基因编辑公司Prime Medicine登陆纳斯达克

首个基因编辑T细胞药品治疗实体瘤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受理

热门细胞治疗药物与抗体药物治疗靶点轻度扫盲

范晓虎重返学术界,担任西安交大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院长

Editas 体内基因编辑疗法公布临床前数据,针对眼科疾病

文献速递----转动AAV基因治疗载体的魔方

国内IND申请获批的AAV基因疗法汇总

CAR-T 细胞治疗行业研究报告

投融资井喷,NK细胞疗法上演造富神话

AAV制备工艺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2)

PPR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下一场革命?

一文尽览 | 2022国内企业实体瘤CAR-T疗法进展

外泌体行业分析报告

NK细胞免疫疗法的最新进展

一文览尽|2022年国内AAV基因治疗临床重要进展

一文览尽:中国干细胞药物注册申报和受理

AAV基因治疗领域专利调研报告

CRO、CMO、CDMO的具体差异

碱基编辑器及其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新一代的AAV载体---莫以衣壳论英雄

细胞基因治疗病毒载体研究报告

细胞疗法行业专题报告:新起步,快发展,大未来

全球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现状分析

行业报告|新型药物递送载体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学术交流研究,不构成任何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