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里的湖州㉖丨双林镇的由来

湖州民政 湖州民政 2024-05-17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即日起,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双林镇的由来


双林镇地处南浔区中部,“东连槜李,北枕姑苏,南峙含山,西带菱湖。系嘉杭之捷径,通吴淞之往来”。双林人大多植桑养蚕,以织造为业。于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初,民国《双林镇志新补·疆域》引万历庞太元纂《菱湖镇志》云:“双林镇,旧名东商、东林,宋南渡后,为聚商之所,故以商名。”真正建镇是在明永乐三年(1405),同治《双林镇志》卷一《方域》载:“旧名东林村,明永乐三年改名双林镇……而镇以双林名镇,合东、西二林也。”

▲ 双林镇(摄/颜军)




双林镇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水必有桥,双林的桥梁众多,烟雨古桥跨于碧波之上,如长虹卧波,为当地胜景。万元、化成、万魁3座三孔石拱桥,南北并排跨镇北双林塘,是双林历史、文化、经济地标性建筑,为中国古桥建筑史上所罕见。


2012年,双林三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溪塘、埭溪塘、永安三桥,自北向南横亘于双林旧馆塘,形制相似、规模相近、工艺相同,被称为旧馆塘三桥,是湖州现存古桥梁之最,于2011年被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 双林三桥(摄/颜军)

双林镇亦是绫绢古镇,南宋时双林虽未建镇,却已形成商业聚落,其绢纱因为质量优良,在当时就名盛国内。至元代,双林的丝织业发展较快,“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东。每入市,肩相磨也”。明清时期的双林镇乡民以丝织为业,“溪左右延袤数十里俗皆织绢,于是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焉”。包头纱、倪绫是当时具有独特风格的名优特产。


其中,倪绫最为精良,《湖州杂识》载,“东庄倪氏所织者为佳,为倪绫,盖奏本面用,绫上有二龙……龙眼突起有光”,栩栩如生,叹为绝品。清代的双林镇,周围十数里(东西约四里,南北约三里),根据民国《双林镇志》的描述,双林“高云鳞次,第宅连云”,“居民多以织绢为业”,不但是绫绢的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而且还是著名丝市,“出息亦巨”,成为江南五大镇之一,与王江泾、盛泽、濮院、震泽四镇齐名。


清代诗人姚文泰的《双溪棹歌》对此有过描述:“侵晓衣冠上绢庄,满街灯火似昏黄。吴舲越舶纷来到,姚本风行遍四方。”2008年,双林绫绢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双林镇自聚集人口后日益繁荣,从植桑养蚕,到纺织、印染,再到丝织品的贩卖、集散,因此形成的地名不在少数。


凤凰泉在镇西五里,水质优良,利于缫丝洗涤,当地农家经营蚕丝,取凤凰泉水缫丝,“水深而冽,乡人取以缫丝,洁润异常”,有“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之称。清代诗人沈澜在《双溪渔唱》中写道:“汲得凤凰泉畔水,一堆白雪晃新丝。”


织旋漾,位于双林镇东北原苕南水产村一带,昔与风光漾并称“双溪”。宋元时纺织家环聚其中,漾中原有石街与岸相连,后来石街湮没为湖,故名。民国《双林镇志》卷二《水道·织旋漾》,引清康熙吴若金《双林志》载:“一作织漩。向本墟市,纺织家环聚其中故名。后街沉没为湖,故名石街漾,一名石漾(一曰石溪,一曰石湖),一曰东湖。清浅可以扬舲。岸北芙蓉掩映,秋月更佳。”清代诗人凌一飞诗赞石漾秋景:“水调歌来入听幽,烟波石漾碧于秋。一泓清冷吊黄叶,几点微茫认白鸥。”


另外,镇上有关于石街漾的传说,据说元末时期,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攻打湖州府,久攻不下。一次,朱元璋在归安县境双林一带作战,部队被元军冲散,朱元璋只身单骑落荒逃命,背后敌军紧紧追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心中暗暗叫苦。眼看敌军就要追上,前面只有河心一条石街,顾不得此去是生路还是绝境,急急沿石街奔去。生死存亡之际默告上苍:“若是天生我朱元璋,则此命自不该绝,石街宜下沉。”立时,织漩漾波浪汹涌,朱元璋马蹄过处,石街节节下沉。追兵赶到,面对浩荡阔水,只好望漾兴叹,无功而返。从此漾称石街漾,沿袭至今。


上横街系商贾汇集之地,清代有衣庄70余所。下横街多酒馆,游客骈会日夜喧闹,清代文人姚文泰在《双溪棹歌》中写道:“碧槛朱栏跨水楼,佳名赢得小苏州。”


另外,还有墨浪湖,又称墨浪河,位于双林镇南栅耕坞桥东。因旧时多染绢皂坊,染绢者在河中漂洗把河水染黑而得名。耕坞桥又名乌鹊桥、老乌桥,俗称乌桥,因此墨浪河又名乌桥港。清代诗人姚文泰作《双溪棹歌》描写当时情景:“耕坞桥边涌墨流,一天砧韵动高秋。”




双林镇丝织业发达,贸易繁荣,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商贾贸易必然会涉及资金融通,钱庄、典当应运而生,清代、民国时期的双林有久昌、生大、鑫泰钱庄,启泰当铺。绢庄收购本镇及近村乡人所织之绫绢,销往国内各地,现存的绢庄有沈裕生丝绢庄、钮裕成绢行、孙万顺染坊、西高桥蚕房。正因为镇内多植桑少种粮,米粮要靠外地输入,米行成了双林镇生活上、商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存的高兴记米行、张公和米行可谓当时的佼佼者。


双林镇发达的丝织经济产生了一大批当地的望族大户、富商巨贾及文人士绅,平常百姓也大都殷实,因此教育兴盛,才人辈出。双林人信奉“耕读传家”,“亦农亦儒,亦贾亦儒”的观念深入人心。清同治八年(1869),归安知县雷兆棠捐俸倡导,当地绅邑出资创办书院,以镇东织旋漾多芙蓉而名曰“蓉湖”。据《双林镇志》所记载的统计,双林镇在元明清时期共出进士23名、举人93名。


双林镇“东瞰姑胥南古杭”,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百姓“田间处处三楹屋,门外家家半曲湖”,“水云深处渔歌起”,“彼岸渔家艇作家”。双林亦是江南地区绫绢生产销售中心,“人家勤织作,机杼彻晨昏”,“鸦轧机声比户多”,因而“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现今的双林,仍以绫绢文化见长,绫绢或装裱字画,或制作风筝、绢扇、锦盒,用以装点生活。初见即惊欢,久处尚怦然,一个个古老的地名沿用至今,伴随着古桥古巷、白墙黑瓦,记录了双林镇的繁华与文化,也见证了双林镇的发展与变迁,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历史。


来源: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

 往期推荐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等

给全省社会组织的一封信

市民政局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

市救助管理站开展“迎亚运、保安全”夜间巡查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湖州民政

记得点击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