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碳中和的2060,孩子们都是怎么想的?
2020年-2021年,自然之友通过合作伙伴未爱教育分别面向北京团结湖分校初一学生,上海建平南校六年级及初一年级学生,苍溪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湖北恩施大一学生、上海宝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上海宏润博源学校的学生开展了3小时的“畅想2060碳中和未来”主题工作坊。透过工作坊,我们看到了儿童眼中的碳中和。
走出家门,穿梭于城市大街小巷的是能够排放出氧气的电动汽车,不仅没有污染还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走进沙漠,人类已经能够实现对太阳能的采集和存储技术,这些能源可以供应所有的城市和乡村用电……
1
碳是什么?
对于当下社会热点“碳中和”议题,学生们充满兴趣的同时又满是困惑。当被问及碳在哪里的时候,孩子们从化学的角度从“石墨”、“钻石”、“空气”等中发现了碳元素,然后更多的是生活中用到的煤炭等能源来源中发现了碳。在此,老师开始引入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概念。
碳足迹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碳足迹标签”,也规定商品上需标上这个碳足迹的标签。
2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
目前,全球变暖这样的结论几乎是公认的,而不断升温背后的直接“推手”就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大气中约有30余种温室气体,他们能吸收并重新放出大气中的红外辐射,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从而使地球表面变得越来越暖。
理论上看,我国的气温应该是夏天更热,冬天不再那么寒冷才对啊,可为什么2016年和今冬会出现强大的寒潮呢?在交流的现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馈极寒气候可能是全球变暖被遏制的标志,当问及原因的时候表示更多的是从父母处听来的,或者是自己的直觉反应。然而现实是,极端气候频出是气候变暖加剧的标志性。对新事物的了解缺乏辨别的能力,难以区分观点和事实(批判性思维)
3
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儿童是怎么理解碳和自己的关系的呢?
“碳排放量越高,气温就越高,海平面就会上升,以后我们都得搬到山上去住,出行会很不方便。”
“如果我们进行低碳消费,甚至不消费,我们担心会有一大批工人要下岗!”
“未成年人的碳排放量比成年人的低,因为未成年人要长身体,需要吃大量的肉;未成年人还需要每天都去上学、上补习班,这些也会产生碳排放。”
对于较为复杂的环境问题,儿童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倾向更加关注和理解和自己生活经验有关联的新兴事物(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但环境议题本质上是复杂性问题,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其复杂性,平衡感性和理性的认知等。
很多学生难以建立起“未来”(如2060年)和“现在”(当下的自己)的紧密联系,学生的时间感(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身份转变(时间流逝社会角色变化)以及空间感(现在看到的世界和2060年的世界)缺乏一定程度上认知、想象,需要进一步支持厘清。
4
老师与学生如何看待碳中和课程?
老师反馈
授课老师很专业,对个别问题学生能够进行很专业的引导,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在小组难以进入讨论时,老师能够进行团队协作的辅导,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会相互协助。
课程设计专业、有趣,能感受到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问题导入、活动流程,到资料都做足了设计和准备。
PBL教学与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更加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对于协助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深度的学习机会,老师们也希望能够进行教研反思,将这种教学方法迁移应用至他们的课堂中,为学生带来更有趣、更高效的课堂。
本次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引入,激发了合作学校的老师们对PBL,设计思维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及理念兴趣,带动了合作老师们对PBL,课程教学创新的反思与推动,为项目进一步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反馈
原来觉得碳就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煤炭等,学习碳中和以后,发现人类所有的生产行为都会带来碳排放,也就是产生碳足迹;碳与个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做碳排放的同时,也应该考虑碳消化问题。
碳中和课程让我们小组的同学发现除了“植物造林”以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新能源、减少碳排放行为实现碳中和,包括减少校园试卷纸张数量、利用校园废弃试卷、减少酸奶吸管、回收牛奶盒等,同时,考虑到植物造林的可操作性,难以解决“去哪里种”、“谁来维护”等问题,我们觉得可以“每个班级在校分配一个花坛,在班级中种植蔬菜,由班级同学轮流照顾。
参加这次碳中和活动,我们打破了只有男孩能够研究科技,探索未来的性别刻板印象,展现了女孩们也能够做得很好。通过团队合作,我们一步步披荆斩棘,从一开始的了解社会问题,到设想未来,再到思考解决方法,最后到创造出我们心中所想,虽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在同学们的努力与老师的帮助下,困难都被一一解决。也让我对于未来科技发展更加憧憬。
5
过程与成果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更多阅读:
碳中和相关
零废弃相关:
这个“零废弃达人挑战赛”是怎样让孩子成为ChangeMaker的?
生态研学相关:
“走进湿地,关爱自然” | 同济一附中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地理研学活动
未爱教育,致力于打造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实验室,通过孵化教育公益产品,推动儿童及青少年的“关心品质”的发展,创造有爱的未来。我们以促进教育公益系统性变革为愿景,致力于研究、支持和实践更多的“关心”特质的教育创新。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一大批的非盈利组织,基金会,学校,教育局,企业以及社会人士,打破行业、专业和文化界限,推动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