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如何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6-12-29 最江苏 学术plus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江苏


为巩固和加强美国制造业强国的地位,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宣布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在重点技术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美国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经过4年的发展,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已初见成效,根据2016年2月19日美国国会最新发布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及《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计划》,目前美国已建成7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5年底,江苏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一批)试点的通知》明确: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江苏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获得创新中心试点资质的单位将获得政府每年给予的相关资助。建设过程中该如何围绕特定的先进制造技术整合创新资源、抓好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美国做法可供借鉴。


目前已建成的制造创新机构分布图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特色鲜明


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也提出将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区别于我国已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特色在于以下几点:


一个领域仅重点建设一家创新中心


美国通过公开、竞争的选拔过程,在一个重点领域仅选择一个团队建设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比如电力美国就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牵头的团队与纽约一所大学牵头的另一个团队竞争,最终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团队竞标获胜。这样的做法区别于以往“多而散”的支持方式,避免了多个创新主体间功能定位交叉重叠以及潜在竞争性导致各自为战的问题,有利于集中资金、人才、设施等各类资源,进行多方协同创新。


大范围组织产学研用各方联合共建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成员涵盖了制造企业、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非营利机构等产学研用各方,在组建之初就拥有数十家成员。在创新中心建成开业后,还积极通过会员制进行扩张,截止2015年9月,7家中心有6家会员数都超过了80家。比如,美国制造的会员组织根据捐助的资金或实物区分为白金级、黄金级以及白银级,拥有不同的权利,其会员数已由建设初期的80多家达到2015年的接近150家,其中小型企业接近50家,会员达到了40%的年净增长。


选择具备影响力的牵头机构和带头人


每家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都选择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牵头机构和带头人,增加创新中心的权威性,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和会员。如美国制造的牵头机构美国国家国防制造与加工中心,于2003年建立,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广泛的合作伙伴,在业内具备较大的影响力;电力美国的牵头机构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在相关技术和工程领域有长期的研究,和私营部门有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电力美国的执行董事则选择了美国陆军退役少将Nicholas G. Justice,具备相当的权威并掌握广泛的人脉资源。


在代表性地区建设相关领域创新中心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地点经过仔细考量,在当地建设创新中心能有效依托当地资源,并反过来带动地区产业发展,进一步辐射周边地区。比如,未来轻量制造创新中心的所在城市底特律曾孕育了美国最早的科技行业——汽车工业,但随着通用汽车和福特等传统汽车品牌遭遇经济寒流而逐渐没落,选择这样一座城市建设与汽车材料相关的轻量化合金创新中心,将极大地促进这座“汽车城”的复兴,并进一步将创新理念辐射至美国东南部地区;又如美国制造主中心的地址就位于扬斯敦州立大学的附近,无疑将便于对美国制造的人才输送,同时也有利于当地人才的培养。



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

建设路径与政策明确


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中心建设,归纳起来就是政府主导建设,政府给予经费,政府指引方向,政府创造环境。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重振美国制造业,在创新研究中心建设、重振美国制造业国家战略方面一直是政府主导,政府成立专门的办公室、专门的机构,制定专门的战略,推出专门的规划。2012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拨款10亿美元,5年内建15个区域性的制造业创新研究所即创新研究中心,10年建设45个创新研究中心,每个州建设一个,以带动本区域传统的优势产业发展,其核心点是创新成果大规模、高绩效地转化应用到大规模生产中去。


每个创新研究所都是一个区域制造业创新中心,研发活动聚焦于某一种平台性技术,注重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有效对接。


一、政府主导建设并给予经费支持。


美国创新研究所的定位,一是架设一个从创新到产业的桥梁,这个桥梁不是我们通常讲的产学研合作,而是产学研官合作,主要由政府来主导创新研究所创新能力建设;二是重视产业化绩效,并由美国的国防部或者能源部管理。其定位不是在创新技术、专利成果的多少,而是在创新技术、专利成果出来以后,怎么大规模、高绩效地变成制造业的平台和产品;三是聚焦高端制造。政府原则上给予每一个创新研究所7000万美元的资助,且要求参与的非营利机构、政府部门、企业或者地方配套不得低于1∶1的比例。重点是要加速技术产品创新,鼓励降低新技术的商业化成本和风险。


二、政府指引方向。


创新研究中心不是简单地恢复制造业的霸主地位,它是要集合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资源重新进行整合,以构造一个国家创新网络,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确保它全球创新中心的地位。它整个运行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所以,每一个创新中心实际上是一个大的协同创新场所,类似于我们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美国制造业的创新网络由45个节点构成一个全国的大网,使得美国在主体的制造业方面可以保持创新活力,创新技术领先和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领导地位也得以确保。


三、政府政策促进。


从2009年开始,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政策体系逐步完整,包括把重振美国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报告、《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明确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通过立法和财税手段来引导、促进战略的实施。2010年颁布的《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降低进口零部件成本,提高美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竞争能力;明确制造业复兴四大目标,并专门成立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负责协调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推动制造业的复苏和出口;美国先进制造业合作指导委员会先后出台《国家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加速美国先进制造业》,鼓励小企业进行产业创新;今年出台了关于创新网络建设的联合报告,进一步明确创新研究中心要提高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促进创新技术向规模化和高绩效制造能力转化,明确提出要加速培育拥有先进知识的工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全面加强制造业支持力度,强化科学、技术、工程这三大基础教育,要用世界一流的劳动力来支撑美国产业创新取得产业化、规模化的效果;在市场竞争方面极力强化制造业保护措施,限制创新能力不强国家的产品,保护自身产业的发展空间。



启示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五大重点工程之一,借鉴美国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特色,在我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可得到如下启示:


一、广泛组织产学研用各方,一领域着力建设一家


为避免出现我国已有的一些创新组织机构交叉重叠、相互竞争,创新资源分散的情况,在一个重点领域应仅开展一家创新中心的建设。同时,创新中心的建设团队应具备一定的规模,不仅要覆盖到产学研用各方,同时还应征集到尽可能多的成员单位参与。


二、选择资深权威的牵头机构和带头人,增强影响力


在选择创新中心的牵头机构和带头人时,应重点符合以下条件:长期从事本领域的研究开发,在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有较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掌握广泛的人脉资源。具备这些条件的牵头机构和带头人将有利于创新中心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开展业务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充分依托地方资源,带动地区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在选择创新中心建设地点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在产业、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建设地区应具备产业链上下游的集聚基础,拥有本领域高层次研发人员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条件和吸引留住人才的条件,并已建有一些本领域的创新载体。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进行创新中心建设,将有益于创新中心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技术转移扩散,并进一步带动当地乃至周边产业发展。



  •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投稿链接 

  • 电话:010-68893411

  • 邮箱:dkyxuebao@vip.126.com

  • 如需转载学报及原创文章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系列合集:精品原创阅读

学术:干货综述:短波电磁环境问题研究——对认知无线电等通信技术再认识

好书:美国联合作战文件选编

学术:一种基于云的智慧城市系统架构

新视点:智慧城市就是更多参与

学术:天基物联网如何架构?功能组成、应用模式都有哪些?

学术:云计算在分布式传感器辐射源识别中的应用

学术:深入探究致密能源新宠之“高比能水体系锂电池”

新视点:川普上台究竟大跌了谁的眼镜?精英传声筒们被打脸之后将会如何行动?

学术:抓住机遇——全面解析国内外物联网体系架构

学术:智慧城市其实一点都不"智慧"?中国的智慧城市与国外Smart City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好书:美国如何最大限度提升海军集成作战能力?

好书:未来海上预置部队能力评估

好书:安全领域军民协同研究

好书:美国机器人发展路线图

好书:迈向基于卫星的全球量子通信时代

学术:基于业务感知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流量分类技术

学术:面向军民融合的空间信息云服务平台体系研究

VR技术:隐藏在巨大机遇背后的隐患?

网络空间治理,有点难?

学术: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策略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

学术:天地一体化天基骨干网络体系架构研究

学术:软件定义可重构卫星网络系统研究

学术:聚合SDN控制的新一代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

中俄军演新看点:海上联合防卫行动2016

十一连载:预警机总体构型设计(七)

关于联合情报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

新视点:国家创新体系概述

新视点:漫谈面向未来之战略前沿技术

学术:基于MBD的产品设计制造技术研究

学术:三维打印的现状与未来

大数据时代的意图搜索

学术:数字化工厂技术在电子制造领域的应用

学术:量子成像和量子雷达在遥感探测中的发展评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