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57正式列装,美国头疼不?
2019学术大礼包丨加入学术plus丨2018学术大礼包丨2017不可以错过的重磅报告们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月21日报道,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政府21日表示,第五代苏-57系列战斗机的第一架已转交给南部军区一个航空团。俄罗斯《红星报》报道称,这架编号“01”的量产型苏-57战斗机将正式在俄空天军服役。俄国防部飞行训练中心将为该机训练飞行员和技术人员。俄罗斯由此成为世界第三个正式装备自主研发隐身战斗机的国家。
其实这是俄第二架量产型苏-57,因为第一架量产型苏-57在2019年首次试飞时坠毁,因而使得苏-57正式入役延迟至今。那么,苏-57正式列装意味着什么?其深层意义何在?
文章仅供参考,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俄苏-57正式列装深层意义何在?
作者:学术Plus高级评论员 徐秉君(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军事学者、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研究员、军鹰智库特约研究员)
武器装备现代化加紧提速
苏-57战斗机(PAK- FA)是俄罗斯为抗衡美国F-22、F-35隐形战机,而研发的单座双发隐形多功能重型战斗机,按其设计性能指标具备隐身、超机动、短距起降、超音速巡航等特点。同时也是计划取代苏-27和米格-29等现役战机的第五代战机。
尽管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公司下属的苏霍伊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发的多功能第五代战斗机,但该项目的实际研发并不顺利。到2002年,苏霍伊公司制才造出了苏-57的原型机T-50,从当时公布的性能指标来看,应该说起步并不低。可是由于受资金、技术、以及内部协调等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其研制进度严重受阻并一再延期。
特别是负责发动机研发的公司因故一度暂停研发,使得试飞一再推后。直到2010年1月29日,T-50才进行了首次试飞,但后续研发进展依然缓慢。然而,军方却迫切需要新一代战机与美国和北约抗衡。于是,在2017年8月11日,俄罗斯空天军总司令邦达列夫宣称,正在测试的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正式命名为“苏-57”。随后,苏-57的研发测试进入快车道。
量产中的苏-57
近年来,在俄罗斯加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背景下,苏-57项目的推进明显加快。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在推进俄罗斯航空防务力量整合的同时,大力支持苏-57,并在2018年举行的俄罗斯国防工业发展会议上,他宣布俄罗斯军方将采购76架苏-57,并且要在2028年前完成全部3个航空团的换装,最终的总装备数量将在200架以上。
2020年12月21日,普京总统作为俄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出席俄国防部扩大部务会,普京在会上强调,俄罗斯不得不用新型武器回应新威胁。他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武装力量重要领域发展速度极快,俄军队的发展不能停滞不前。他要求,俄核威慑力量中现代武器占比应于2021年达到88.3%,俄军队现代武器占比应于2024年达到75.9%。综合有关信息,俄空天军将在2025年前接装22架最新型苏-57战斗机,俄军在役苏-57的数量到2028年前将增加到76架。
历经磨难和实战测试使苏-57更加完善
从2010年1月29日首架原型机T-50首飞成功,到如今正式入役已经过去了11年。这期间围绕苏-57测试、定型、量产和服役等节点,以及研发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一直争论不休,其“参军之路”可谓艰辛——
苏-57的研发、定型、量产之路,首个“拦路虎”是要选配满足五代战机技术指标的发动机,但俄罗斯尚无满足这种发动机的技术储备。因此,在T-50(苏-57原型)研发之初,对其发动机的研发就已经同步启动,新的发动机被命名为“产品30”发动机(izdeliye 30),由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公司所研发。
然而,新型发动机的研发周期要比新机的研发周期长,但为了确保项目的研发进度,苏霍伊飞机公司便为首架原型机T-50装配了改装自AL-31的AL--41F1发动机,该发动机主要对数字控制系统、涡轮风扇进行改进升级,同时借用了苏-30MKI战斗机的推力矢量喷管技术。2010年1月29日第一架苏-57原型机T-50一号机首飞时就是装配的AL-41F1发动机,并保证了首飞成功和后续研发试飞。
尽管俄军方对于五代战机的研发给予高度关注,但苏-57的研发进展并不顺利,除了受资金的制约外,更大的阻力还是源自于技术制约。其中新型发动机的研发严重拖后腿。在原型机T-50一号机首飞后,“产品30”发动机被装配在T-50二号机上进行产品测试。
发生喷火事故的T-50二号机
可是,在2011年8月莫斯科航展期间,原定要进行飞行表演的T-50二号机在滑行中突发尾部着火,造成飞机发动机严重损坏。2014年6月,“产品30”发动机在T-50五号机上进行测试飞行时,飞机右侧进气道失火,造成飞机严重损伤。这架原型机在修复后继续试飞,又在2019年12月24日的试飞中坠毁。
这一系列事故不仅造成严重损失,同时也导致苏-57列装被数度推迟。由此可见,苏-57的研发何等艰难。但随着研发测试中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苏-57终于浴火重生,正式入役从军。
苏-57的第二阶段发动机“产品30”,目前已经在飞机上进行试验
去年底,俄技集团总裁谢尔盖∙切梅佐夫向记者表示,第五代苏-57歼击机发动机建造工程第二阶段将于2022年结束。他介绍说,俄空天军已经接收10架战机试运行,年底前将接收76架第五代战机合同中的第一架。首批量产的苏-57将安装第一阶段工程研发的发动机。第二阶段发动机将大幅超越前代产品,“参数水平将完全符合第五代发动机的全球标准,在不加力状态下实现超音速飞行。”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苏-57在研发过程中问题较多,但却在2018年多次直接参加了叙利亚实战测试。据外媒报道,俄罗斯空天军已经对10架苏-57样机进行了测试,其中4架曾在叙利亚执行作战任务,并取得实战经验。另据有关介绍,这4架参加实战测试的苏-57战机,主要是测试其在“半作战环境”中的雷达系统和电子设备性能,武器系统并不是本次试验的重点。据称,实战测试还获得了不少有关F-22和F-35战斗机能力的信息,这才是最有价值实战经验,并为改进和升级苏-57提供了直接来自实战一线的数据。
目前正在阿赫图宾斯克试飞的苏-57原型机
另外,值得借鉴的是,苏-57不仅在新机研发过程中直接进行实战测试,而且在基本型新机尚未定型列装又开始下一阶段的升级改型,特别是多次进行实战测试,使得该机的升级改造不仅更贴近实战需要,而且使其性能也更加完善。这在新机研发过程中是少有的。对此,俄功勋试飞员伊戈尔·马利科夫认为,苏-57将搭载最现代化的设备,但设计人员在对飞机进行升级时不会对飞机设计进行重大改变。他认为,在基本型苏-57尚未定型的时候便开始研制其改进型号,是厂家为了避免在开始生产改进型战机时浪费时间的必然做法。
五代战机列装战略意义深远
尽管首架苏-57列装更具有象征性,但却意义重大。
由于新一代战机技术复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美国掌握隐身技术,并形成垄断优势。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俄罗斯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自己的隐身装备,尽管苏-57的研发之路非常艰难,但终于克服了超乎想象困难并走向成功。苏-57的列装是俄空天军装备发展的一大跨越,标志着俄罗斯已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自主研制隐身战机的国家。
俄罗斯研发苏-57本身就是应对来自美国及北约的威胁,主要是抗衡以F-22和F-35为代表的隐身战机。可是北约东扩以及北约国家陆续装备F-35后,对俄罗斯的安全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但随着苏-57正式列装,北约的战略重压及装备优势便大打折扣了。新近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列出了俄罗斯第五代战机苏-57具备的、能对北约构成“威胁”的五个特点。文章指出:
资金短缺严重掣肘苏-57项目研发,为了弥补资金不足,俄罗斯在2010年10月T-50原型机首飞后,即尝试与印度合作进行T-50研发,但在2018年,印度发现其合作研发的苏-57的隐身性能、航电设备、雷达和传感器等性能不符合五代机标准,因此正式宣布取消这一项目。这对俄罗斯的军贸损失不小,重要的是未能如愿获取必要的研发资金。
图:普京在莫斯科航展中邀请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试乘苏-57
然而,随着苏-57完成各项测试并定型列装部队,其战略威慑及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并为下一步开展军贸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在俄罗斯宣布首架量产苏-57装备部队后不久,阿尔及利亚即宣布计划购买14架苏-57,如果这笔交易敲定,俄罗斯可能会在2025年开始交付苏-57的外贸版本。这无论是对降低苏-57的成本和后续研发,还是保证俄罗斯航空产业持续发展,以及保持俄在全球军贸市场的份额都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完)
徐秉君,学术plus高级评论员,专注研究军事装备与国际军事战略
俄最新未来远程截击系统,米格-41来了丨战略竞争新领域 ——美俄聚焦研发高超声速武器丨“脱欧”之后,英欧将向何处去?丨美退约+透露"核行动指南",核战争还有多远?丨5G时代对未来战场意味着什么?丨关注!2020日本军事新动向丨特朗普为了省钱,要求航母弹射退回蒸汽时代?丨21世纪大国必争之地:空天力量的战略重构丨未来战争将进入激光武器时代,美军发展四大新动向丨日本:“五代战机,想说爱你不容易”丨美国前总统卡特如何谈中国?丨英国“脱欧”大限将至丨美俄退出《中导条约》会怎样?丨别了,空客A380!丨把控大变局:中美军事关系丨2019武装直升机发展新趋势丨美俄PK: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丨“三无国防部长”能走多远?丨马蒂斯辞职,再没人能“管住”特朗普了!丨盟国被坑?高价购入的F-35战机竟纷纷掉漆又散架!丨揭秘美空军“超级机密计划”与B61-12核弹丨特朗普挑选的美参联会主席,也喜欢发Twitter丨即将改变中美博弈的规则的,竟然是它……丨中美关系已质变,随时准备面对突变与战争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更多观点或进入公众号“个人专栏”看看“学术plus”专家评论员团队。
来了快看:2019学术大礼包
点击领取:2018学术大礼包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本机构立场。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投稿链接 http://kjpl.cbpt.cnki.net
邮箱:dkyxuebao@vi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