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比特币和泡沫

罗伯特·希勒 社会科学报社 2021-11-04

点击社会科学报

关注我们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借鉴了流行病学模型,为读者提供了思考流行叙事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新视角。

目前,社会科学报音频节目已登录喜马拉雅FM今日头条阿基米德FM平台,将为大家奉献更丰富的人文社科音频读物,在以上平台搜索“社会科学报”就能找到。让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相见!



原文 :《流行叙事:理解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作者 | 罗伯特·希勒

图片 | 网络


比特币叙事讲述的是充满创意的国际化年轻人的故事,他们与乏善可陈的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关于财富、不平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故事,里面充满了深奥难懂的专业用语。对大多数人来说,比特币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它的首次发行就是一个意外,然后,随着全球关注度的迅速提高,它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人们的认知。比特币的总价值一度超过3000亿美元。但是,除非人们认为比特币具有价值——其支持者就欣然接受了这一点——否则它就是没有价值的。那么比特币的价值又是怎么在短短几年间从0上涨到3000亿美元的?

  

比特币最早出现的时间要追溯至2008 年,当时一篇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并署名中本聪的文章被发送到一个邮件通信组中。2009 年,第一个加密货币根据这篇文章提出的理念横空出世并被命名为比特币。加密货币是计算机管理的公共账本的账目,可以充当货币,但前提是人们将这些账目视为货币并将它们用于交易。支撑加密货币的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学理论,但是该理论并未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认为加密货币具有价值或深信其他人也认为它们具有价值。

  

批评者经常指称比特币的估值只是投机泡沫而已。传奇投资人沃伦·巴菲特说过:“这就是一种赌博工具。”批评人士发现比特币的故事很像17世纪30年代发生在荷兰的著名的郁金香热,当时投机者将郁金香球茎的价格炒到了一个球茎价值一幢房子的高度。也就是说,比特币现在之所以有价值,完全是因为公众的狂热。人们必须对比特币现象感到足够的狂热并纷纷寻找不同寻常的交易平台购买比特币,它才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功。

对比特币的支持者来说,将比特币贴上投机泡沫的标签是一种终极侮辱。比特币支持者经常指出的一点是,公众对比特币的支持与公众对其他很多事物的支持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举例来说,几千年来,黄金在公众心目中一直具有极高的价值,但如果人们一开始使用其他物品充当货币,那公众也可能会认定黄金没有什么价值。人们之所以看重黄金,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其他人都很看重黄金。此外,彼得·盖伯尔(Peter Garber)在他的著作《天下第一泡沫》(2000)中指出,泡沫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17世纪的郁金香热消退之后很久,稀有而美丽的郁金香仍被赋予极高的价值,只不过不再那么极端而已。从某种程度上说,郁金香热直到今天仍在继续,只不过热度在逐渐降低。比特币可能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

  

不过,比特币的价值极不稳定。《华尔街日报》的一则头条新闻显示,比特币的美元价格一度在40小时内上涨了40%。这种波动性证明了经济叙事的传播力,这种传播力可能导致价格出现反复无常的波动。

  

在从事比特币交易的人中,很少有人了解这项技术。我在遇到比特币爱好者时,经常会请他们解释一下它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常情况下,他们的回答就是茫然地看着我。所以,至少可以说,理论并不是叙事的核心,人们只需要知道这个想法是一些聪明绝顶的数学家或计算机专家提出的即可。

叙事经济学经常会揭示一些令人意外的关联。1974 年,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在一次晚餐中画了张图来证明政府可以在不削减开支的情况下减税,如果证明成立的话,这种做法将取悦很多选民。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看上去就像是入门经济学教科书里的简单图表,只不过它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之处:它在普通民众中的知名度非常高。这个倒U形曲线描述的是国民所得税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该曲线考虑了较高税率会削弱人们的工作热情并导致国民收入降低这一事实。这个概念听起来会让大多数人觉得枯燥乏味。但是,不知何故,拉弗曲线出现了病毒式传播。

  

拉弗曲线叙事之所以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下面这一点:该曲线被拿来证明对高收入人群大幅减税的合理性。

  

拉弗是在1974年第一次提出拉弗曲线的,但这个故事在当年并未出现病毒式传播。在1978 年出版的《世界运转方式》一书中提到了一件逸事,这件逸事可以解释拉弗曲线为何会风靡一时。万尼斯基是《华尔街日报》的一位社论主笔,他绘声绘色地写了一篇拉弗1974 年在华盛顿特区两大陆(Two Continents)餐厅与万尼斯基和白宫两名高官共进牛排晚餐的故事。故事说,拉弗把餐巾铺在桌上,在上面画出了拉弗曲线。多年以后,在万尼斯基去世以后,他的妻子在亡夫的文件里找到了一张画有拉弗曲线的餐巾。这张餐巾现在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

  

唯一的问题是,拉弗自己否认了这个餐巾故事。他是这么写的:

  

关于万尼斯基所说的故事,我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餐厅使用的餐巾是布做的,而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亵渎美好的事物。行吧,这是我这个版本的故事,我不会改口。

  

拉弗忠实于自己的记忆,但他的诚实已无法阻止一个广为传播的故事。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26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语音技术,能代替文字书写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谁的凯旋?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办公室的辉煌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吗?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探秘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何处找寻曾经的乡土格局?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痴呆症正成为困扰全球的新问题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在多瑙河源头上的思考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人口老龄化,将如何影响中国的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蓝天是他的归宿和梦想:纪念圣埃克苏佩里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未来城市,什么资产最重要?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王晓华:酒的诗学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如何保障我们的“数字人权”?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放眼历史,瘟疫是否阻碍了全球化?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咖们都说了啥?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生物革命正改写未来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季羡林:赤诚的“无华之才华”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民法典的“前世”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陈染:走路拾零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真的会“批评”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吴冠中:往事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家孩子怎么就成了“神兽”?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这位18岁的姑娘,开创了科幻小说的时代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算法黑箱”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雅的这样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时间去哪儿了?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情感劳动”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果戈里焚稿

音频节目·社科一分钟 | 你知道“生命政治”吗?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孤寂的横渠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喝茶喝通了世界

塞纳随想:“左岸”在哪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四十年前“科学热”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丰子恺,“艺术的逃难”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资本论》中的讽喻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清明话“祭祖”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重建生命版图的边界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川端康成,留住永恒的美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超越时空的经典

社科报音频节目·周读 | 年龄焦虑与可疑的代际想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