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是怎样跌入深渊的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对阿富汗,我本来没有多大兴趣。那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国家。其中的各种乱事,想想也能知道个大概其,没必要看各种细节。但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关于阿富汗的书——《无规则游戏》,翻了翻,没想到看出了一些此前没想到的内容。
阿富汗的近现代史,和很多失败国家差不多,在混乱、试图摆脱混乱及其失败之间转来转去,鬼打墙一般走不出来。但如果一直如此,倒也不至于像今天的阿富汗那样一败涂地。阿富汗跌入深渊,其中有一些特别的原因。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特别的原因。
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就是因为先后有三个大帝国——英国、苏联、美国在这里铩羽而归。这三大帝国在阿富汗战场上取得了一大堆胜利,但他们赢了战役,却最终输了战争,都没能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英国在阿富汗的经历,来龙去脉、头绪很复杂,我在这里就不复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无规则游戏》这本书。就说其中一个有趣的情节。
《福尔摩斯探案集》很多人都看过。探案集的开头,是华生医生讲述自己之前的经历。原来,华生医生就是在阿富汗战场负的伤。由此可见,英国在阿富汗打的仗,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其实影响不小,至少是已经人人皆知,以至于流行小说都拿来当背景。
虽然英国最终没能像占领印度那样稳定控制阿富汗,但英国人在阿富汗留下的东西不少,主要就是一批西化的阿富汗精英。这些精英也曾经想要改变阿富汗,主要是瓦解宗教势力和解放妇女。他们一度取得成功,但很快就失败了。
阿富汗的自然条件实在不好,人们的生活很艰苦。农村里围绕着宗教的传统势力很强大。这些传统势力其实是组织、维系艰苦生活的重要力量,比如公平地分配有限的水资源。因此,这些传统势力固然有落后的一面,但也有其必要性。
那些西化精英只在城市中生活,并没有真正深入阿富汗的农村和基层,照本宣科,推行西化改革。他们的主张表面上看很文明很进步,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阿富汗人民的种种问题。对广大阿富汗人民来说,这些人就是啥也不懂的外来者。他们的主张,当然很难成功。传统势力没费多大劲,就让西化精英的种种改革成为空想。
总之,英国人来了又走了,阿富汗还是原来那个阿富汗。
二战以后,阿富汗迎来了历史新机遇。
冷战开始以后,为了包围、遏制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亚欧大陆组织了三大军事联盟。在欧洲,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就是北约。在中东地区,是巴格达条约组织。在东南亚,是东南亚条约组织。这三个军事联盟形成一个环形,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战略包围。
巴基斯坦既是巴格达条约组织的成员,也是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它成为这个大环中的关键节点。而阿富汗紧挨着巴基斯坦——实际上,他们在历史上几乎是同一个国家。因此,阿富汗的战略地位,也就变得重要了。
阿富汗当时给自己的定位是“不结盟国家”,超然于冷战双方之外。这个不结盟的定位,很高明。不结盟,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其实意味着阿富汗在待价而沽。冷战双方要展开竞争,争相拉拢阿富汗。
如果苏联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直接指向巴基斯坦,就可以在美国的战略包围中随时打开缺口。因此,美国一定要阻止苏联控制阿富汗。
美苏竞争的结果是,大家都向阿富汗大笔砸钱。1960到1970年后期,阿富汗人的日子过得不错。和后来的可怕岁月比起来,简直可以说是“黄金时代”了。用美国人和苏联人的钱,阿富汗兴建了不少基础设施。阿富汗妇女这些日子尤其过得好。对此,书中有一句话如此形容:阿富汗妇女用五年,走完了五个世纪的道路。
当然,也不必夸大阿富汗这些年的“黄金时代”。在整体社会秩序还算稳定的大局势中,阿富汗的政客一直在展开复杂激烈的争斗。这是“花外国人钱”的必然代价。财富不是来自生产,竞争也就从生产性竞争,转向人事斗争。
种种阴谋诡计之下,1979年,阿富汗和美国的关系出了大事。
1979年2月14日,一伙武装分子劫持绑架了美国驻阿富汗大使。美国政府希望谈判,但阿富汗政府说他们自己能搞定。没想到,他们搞定的方式是:大兵冲进房间,一通扫射,绑匪和美国大使都死了。
此事一出,美国断绝了和阿富汗的外交关系。这下,美苏在阿富汗的竞争中,苏联似乎成了赢家。
但是,阿富汗高层政治的混乱,并不会就此停止。他们内部势力众多,山头并立。有人盯上了美国人,就有人盯上了苏联人。一个月后,又有一帮武装分子绑架人质,这回是九名苏联专家。最终,九名苏联专家被杀。苏联派出飞机轰炸一通,作为报复。接下来,双方的冲突步步升级。
苏联解体以后,人们从档案资料中发现,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决策,其实很草率,几乎就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一时兴起,并不是什么宏大计划的一部分。但不管决策原因是什么,反正,1979年底,苏军大举进攻阿富汗。
苏军的入侵,启动了阿富汗跌入深渊的过程。
苏联人原来想,会和他们入侵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坦克车开过去,抓捕阿富汗的领导人,顶多用几个星期就能平定局势,然后扶持一个傀儡政权,就此完全控制阿富汗。
但苏联人很快发现,他们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敌人。
凭借压倒性的武力优势,苏联人很快击溃了阿富汗的政府军,但这是击溃,并不是消灭或者改编。被击溃的政府军士兵,和其他武装分子,就此解散,化整为零,融入了阿富汗无穷无尽的大山深处。
这些化整为零的武装人员,百人左右的队伍已经算是很大。大多数只有二十多人。他们没有统一的指挥,更没有战略部署。各个武装小队各行其是。见到苏联人就打,打了就跑。苏联人并没有遇到特别强大的敌人。他们的真实处境其实是:稀里糊涂地闯进了阿富汗的纷乱之中。
阿富汗人的这种打法,之前英国人已经领教过了。这种分散的武装小队,加上阿富汗的层层大山,让占领军的任何胜利都没有意义。熟悉地形的武装分子在暗处,占领军在明处。而且武装分子都是各自为战,互不相属。无论有多么巨大的武力优势,你永远也不可能把他们集中消灭。
英国人面对这种情况,一筹莫展。但苏联人有办法。
苏联人看到,武装分子依托的是阿富汗广大农村。他们决定来个釜底抽薪,彻底解决问题——把阿富汗农村清空,把农民和混在其中的武装分子都赶出去。
苏军对阿富汗农村进行密集轰炸,撒下、埋下大量地雷,让土地无法耕种,杀掉所有牲畜,基本上就是“三光政策”吧。1985年是最血腥的一年。100万阿富汗人丧生。600万阿富汗人背井离乡成为难民。其中大部分逃到了巴基斯坦。
毁灭未来阿富汗的种子,就此种下。
首先,为了反抗苏联,阿富汗出现了大大小小无数武装力量。其中很多以巴基斯坦为基地。他们反抗苏联,美国当然愿意掏钱支持。但美国人并不是直接把钱给他们——实际上也做不到,美国人没法分辨清楚他们谁是谁。美国人把这件事交给巴基斯坦军方去办。
为了争取拿到美国人的钱,阿富汗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围在巴基斯坦军方周围,展开了激烈竞争。在这个过程中,阿富汗的众多武装组织之间结下了下数不清的矛盾甚至仇恨。这成了今日阿富汗四分五裂的深层原因。
阿富汗本来就是民族、语言、文化复杂多元的国家。在此之前,各民族之间虽有隔阂,但大致还能和平共处。经过这一番殊死争夺,阿富汗这个盘子算是彻底摔碎了。各方成了不共戴天、势不两立。恐怖分子发动911的前两天,专门派人先暗杀了马苏德——北方塔吉克族的军事领袖。可见这仇恨有多大。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一两代在难民营中出生、成长的阿富汗青年人。
三百多万阿富汗难民逃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把他们安置在城郊的难民营里,不允许难民找工作,更不允许难民创业。巴基斯坦可不想让难民抢走本地人的工作机会。巴基斯坦就希望他们老老实实呆在难民营里。
难民基本的吃穿住用,由联合国提供。在难民营里,不用担心苏联飞机的轰炸,不用担心衣食无着,但也无事可做。
难民营的生育率很高,营地里到处都是未成年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却被禁锢在难民营中无事可做。可以想见他们的压抑和焦躁。有人充分利用了青少年的这种压抑和焦躁,那就是大量的宗教学校。
这些宗教学校由巴基斯坦的神职人员建立。沙特阿拉伯“热心”地提供了巨额资助。沙特属于瓦哈比派。这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教派。并且,瓦哈比派的发展重点不是把非穆斯林变成穆斯林,而是在穆斯林中发展瓦哈比派。
数十万阿富汗青少年进入宗教学校。他们从此被切断了正常的外界信息。他们接受到的,只有极端宗教的信条和各种作战技能。塔利班就是在这种土壤中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塔利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一群学生”。
苏联入侵阿富汗,给阿富汗带来的最大损害不是轰炸和屠杀,而是至少一两代阿富汗青少年因此变成了极端分子。他们脑子里自幼被灌输了大量仇恨和愤怒,他们拥有的所有技能都和战争有关。阿富汗的年轻人,接受的是杀戮而不是生产的训练——他们确实是喝“狼奶”长大的。当他们长大成人以后,阿富汗和世界就得到了几十上百万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阿富汗这个国家,也就从此跌入了无尽的深渊。
从那时起,跌入深渊的阿富汗,命运已经难以改变。
1989年,苏联匆匆从阿富汗撤军。这时,他们已经后院起火了。苏联人撤走以后,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迅速返回阿富汗抢夺地盘。阿富汗开始了军阀混战。
在军阀混战中,那些在难民营中成长起来的塔利班,在人们没有注意中壮大起来。1994年,塔利班异军突起,突袭某军阀,大获全胜。接下来,塔利班进军神速,一路上缴获了各路军阀大量武器装备。1995年,塔利班攻占了喀布尔,成了阿富汗的新主人。
入主喀布尔以后,一方面,塔利班结束了阿富汗多年的军阀混战。从这个角度说,阿富汗人民也算得到了好处。但另一方面,塔利班把他们自幼在难民营宗教学校中学到的种种极端信条用在了阿富汗。阿富汗在深渊中越跌越深。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走到了一起,制造了911事件。然后,美国人来到了阿富汗。在阿富汗,他们遇到了和英国人、苏联人差不多的难题。美国人也没找到解决办法。
后来,美国人也匆匆撤走了。阿富汗并没有从深渊里爬出来。他们的未来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美]塔米姆·安萨利:《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美国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