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这么多人来南京?张敬华给出“五个答案”

毛庆 紫金山观察 2020-02-03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我们!

第十二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今天上午,以“新时代•聚人才•创名城”为主题,第十二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南京留交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


这是一次创新与创业的交响。来自3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海内外人才齐聚南京,让这座正在矢志超越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散发出更加浓郁的创新气质,迸发出更加澎湃的创业活力。


外国留学生代表出席开幕式。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南京为什么能实现发展跨越、创新突破,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才选择南京、汇聚南京?面向未来,南京又凭什么迈向全球、走在前列、抵达卓越,靠什么成为创新蓝海、创业热土、创客家园、创富天堂?


今天上午的南京留交会开幕式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给出了“五个答案”:城市独具魅力、创新面向全球、政策含金量高、用才不拘一格、服务走在前列。并向广大海内外优秀人才发出最诚挚的南京邀请:欢迎大家回国来南京,共做创新名城的合伙人。


01

“五个答案”揭秘南京吸引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留学人员工作。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听了归国创业代表发言之后,作出了“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围绕这“三个第一”,南京亮出一张靓丽成绩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去年GDP增速在东部沿海GDP过万亿城市中名列首位,今年一季度又有8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省第1,GDP增速达到8.2%


——牢牢把握创新驱动主引擎,举全市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去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282家、增长近70%,组建新型研发机构208个、孵化企业1000多家


——牢牢把握人才引领主抓手,人才引进实现爆发式增长。仅去年就新增3名诺贝尔奖得主55名国内外院士来南京创新创业,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万人、增长60%


南京吸引力的秘诀是什么,张敬华给出“五个答案”


【答案一】因为我们的城市独具魅力。

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让古都金陵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和名篇佳作。


南京是一座有颜值的城市。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绿色是南京的底色,梧桐树是南京的名片。


南京是一座有实力的城市。作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特大城市,这里联通八方,拥有千万级国际机场、亿吨级深水江海港,正在建设“米”字型铁路枢纽;这里产业发达,致力打造“4+4+1”主导产业,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6个新兴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


南京也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连续10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是开放包容的博爱之都、全国首个国际和平城市。


从中华门外俯瞰,南京城市风光一览无余。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答案二】因为我们的创新面向全球。

创新的开放,是南京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最显著的标志。


我们树立全球视野深化创新合作。全市每个板块都与相关创新大国、科技强国建有多元的对接渠道、良好的交流机制,在欧美等地设有一批海外创新中心和人才驿站,南京的创新可以直通全球创新最活跃的国家和地区。


我们融入全球网络集聚创新资源。目前共有世界500强企业103家、境内外上市公司113家、各类总部企业115家。英国剑桥大学、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等一批世界级高校院所,在南京建有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我们对标全球一流构筑创新载体。南京拥有国家级江北新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拥有53所高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一批大院大所,目前正在高起点打造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平台,高标准建设15个高新园区和60万平米的“城市硅巷”。今年6月下旬,我们还将举办首届“南京创新周”。


位于江宁区的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答案三】因为我们的政策含金量高。

南京连续两年出台专门支持创新创业的市委“一号文件”,其中很多政策是突破性的,是南京特有的。


比如人才资助方面,对来南京落地实施重大创新项目的全球顶尖专家,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对企业引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对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企业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奖补,范围覆盖所有科技型企业。


比如创办企业方面,对初创期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三年内,所作经济贡献全部奖给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基础上,可再享受研发投入10%的奖励。


再比如住房安居方面,我们对每一类人才都有明确的补贴、优惠政策,最近又针对企业博士专门制定了个性化的保障政策。


软件谷南园的“互联网+”创星小镇人才公寓。南京日报记者 冯芃 摄


【答案四】因为我们的用才不拘一格。

南京始终爱才、惜才、敬才,坚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我们注重加强市场化引才——突出企业引才主体地位,对实施“345”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成效明显的,最高给予用人单位500万元奖励。


我们广泛实行柔性化用才——支持企业建立海外专家工作室,鼓励科研人员在岗和离岗创业,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职,特别是鼓励各类人才在南京参与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人才团队持大股,每年按绩效择优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我们积极探索社会化选才——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帽子”,建立市场化综合评价体系,实施高层次人才“举荐制”,大胆选用“非共识性人才”,目前已举荐产生首批29名人才。


我市举办文化人才专场招聘会。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摄


【答案五】因为我们的服务走在前列。

优质的政务服务——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民营经济30条,率先推广不见面审批、预审代办、一网通办等高效率审批服务。


有力的创业支持——全市风投基金规模超过2000亿元,为留学人员创业提供项目申报、创业孵化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良好的生活配套——打造了一批国际化的社区、医院和学校,建立了教育、医疗等绿色服务通道。


全国首张“不见面审批”营业执照在栖霞发出。栖霞区委宣传部供图


02

一张闪亮的招才名片:持续12年举办成果丰硕


去年,第十一届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在南京开幕。南京日报记者 崔晓 冯芃摄


南京留交会自2008年创办,至今已举办十二届,是与大连海创周、广州海外人才交流大会齐名的北、中、南三大国家级海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是南京引才聚才、扩大开放、展示形象的一张闪亮名片。


12年留交会成果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留交会这一平台,每年有2000多名海内外人才结缘南京。历届留交会为南京企事业单位引进海内外人才4000多人,促成1500多个技术合作项目。共有1000多位参会人才申报了南京人才计划,近300人入选。


作为南京留交会的重头戏,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也已持续举办8年。


2017年,经市政府批准,大赛名称从原“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大赛”更名为“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参赛对象从留学人员扩展到各类海外人才,充分体现了南京“海纳百川”的胸襟,进一步提升了大赛的影响力、参与度和人才集聚度。


去年6月,市长蓝绍敏专门督办市政协提案“关于进一步精准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归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议”。他指出,要把吸引海外留学人才,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提升城市开放度的重要抓手,加快培育、集聚和使用一批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工作,在吸纳和扶持留学人员来宁创新创业方面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第一批在政府层面出台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政策、第一个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第一个承办中国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大会、第一个推出人才服务“一卡通”,等等。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新增留学回国人员3400多人,总量3.8万人。其中,约60%在高校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30%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工商经营户就业,10%在南京创(领)办企业,其中从2012年至今,共有3000多位留学人员入选市级人才引进计划并成立科技型公司,成为创新名城建设的生力军。



03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高地


去年底,参加北美分赛区比赛后,20位硅谷海归人员组成的团队就迫不及待地把参赛项目落户在南京江北新区。
   

5月7日在南京举行的2019“赢在南京”海外人才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该团队成员之一、项目合伙人严鹏程告诉记者,南京高校资源丰富,东大的芯片设计、南航南理工的微电子技术等都很强。另外芯片企业很看中产业链的带动,江北新区正在打造芯片之城,引进了台积电等龙头企业,我们做的通讯芯片正好是产业链的下游。再加上南京的引才政策吸引力强,江北新区提供了仪器仪表测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洽谈了两次后,最终将创业企业落到南京。
   

今天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中华厅里,300多个海内外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集中展示。
   

从新加坡来的迈克展示了团队的创业项目“智能窗户”。这种用纳米材料制成的智能窗户,能自动感应窗外阳光调节室内温度,阻隔室外的紫外线,减少室内二氧化碳排放,让室内的人体感觉更舒适。
  

来自丹麦的赵林才今天一大早就来到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中华厅,他的“智能会议辅助通信系统”项目参加了集中展示。因为来得早,他细细研究了会场发放的《南京市人才安居政策服务手册》,“政策贴心,服务周到,期待能到南京发展。”


市人社局局长刘莅介绍,在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一号文件的引领下,目前我市留学人员引进政策正在实现从偏重创业到鼓励创新创业、从引进高端到促进总量提升、从打造亮点到营造高原高峰转变。


下一步,人社部门将从引才工程、聚才平台、用才渠道、育才载体、留才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对标找差,不仅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吸引人才,更要群策群力,综合施策,致力为留学人才营造一流的宜居宜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将南京打造成为包括留学人员在内的国际人才集聚的创新创业高地。


往期精彩回顾

南京发力南北两端背后的战略考量

书记市长挂帅,“招商突破年”南京放大招

宁眼观杭城:张敬华率南京党政代表团在杭州学了什么?

南京考察团眼中的大上海:世界眼光与民生情怀

这条河,张敬华10个月去了12次

南京市委一批新机构密集亮相,从“组”到“委”有何深意?

回顾70年前的胜利时刻,张敬华讲了“三个突出标志”

这场全省高规格现场会,张敬华蓝绍敏亲自做“向导”

紫东崛起:南京东部的新未来

张敬华蓝绍敏和青年代表座谈,说了些什么?

这批机构,张敬华蓝绍敏为何会亲自授牌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毛庆

编辑:紫金山观察编辑 杨凡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