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心《论物》| 一天接连三次一见钟情
作者 慌慌
一天晚上,把木心的诗集《我纷纷的情欲》重读一遍,发现《论物》这首诗突然变得可爱了,读书难得有这样让人会心的时候,然而读木心的书一次次的会心,就像他说的一天接连三次一见钟情。
如木心的文字,婉转而懂收束,就觉得懂一个人,懂他的快乐是不够的,更深一点是懂他的悲伤,再深一点呢?是懂他如此悲伤所以如此快乐。是有多少苦痛在里面,特别是知悉他痛苦的往事之后,也会在心底发一句“可怜的不要人可怜的老头”的感慨。
读他的《论物》,像经历了一段往事,总会有突然懂的时候。
开篇第一句:
迟暮襟怀
亦唯将对人的爱
移转为接物待物
及至后面的:
拂拭护恤我周围之诸物
是我迟暮的情爱生涯
一上来便是一个终点,我想这里面包含了木心先生最美好的思想,因为这里面有最美好的感觉,果然“最好的思想都是感觉性的”。
爱的对象已经由人转移到物,由有对象的慈悲转化为无对象的慈悲,慧能和神秀的顿渐之别,在此开始弥合,渐悟是基本的功夫,顿悟则是量变到质变的转换,顿悟之后接着渐悟,如此一次次的往上攀升,直至可以离地飞行。
如果终点是对物之爱,那么起点在哪里呢?必须是绝望吧。圣经《传道书》早已说过:
“日光之下无新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木心的绝望发生的很早,十四岁的新体诗中已露端倪,直接写了宇和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两首诗摘在下面:
天空有一堆无人游戏的玩具
于是只好自己游戏着
在游戏着
在被游戏着
时间是铅笔
在我心版上写许多字
时间是橡皮
把字揩去了
那拿铅笔又拿橡皮的手
是谁的手?
谁的手
两首诗直接指向了宇宙背后,所有的探究都不会有回答,答案需要慢慢显现。“痴心而明哲”的结果便是绝望,一个十四岁的绝望的孩子,一个古老的孩子。
有人评论说顾城一辈子也写不出这样的诗,因为我喜欢过顾城,所以我觉得说得好。
思维慢慢从宇宙收敛至我们生活的星球,在《峨默•伽亚摩》中出现了天空的样子:
这个老大的覆碗我们称之为天空
我们匍匐其下,直到销蚀无踪
莫要伸手向它求助,莫要它滚动
与你我一样无所适从
天空对自己的运行无力改变,我们求祈的上帝或神明就显得荒谬了,然而这里面开始透露出一种体贴和释怀,人类生灭转瞬即逝,星球的生灭未尝不如是,只是于人而言,这些星球的寿命太过久远,近乎永恒了。
绝望早已是必然的终点,在这里变成木心个人生命旅程的一站,一个巨大的背景,早晚得死,做点什么?
“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把绝望含化为甘美,先生“婉转入江湖”,开始爱了。
爱人是起始阶段,失望是巨大的。
之后是爱“爱”,不爱单个的人。这和普鲁斯特的表达完全一样,“重要的不是喜欢什么,而是喜欢本身。”
再由对人的爱转移到对物的爱无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渐悟到顿悟再到渐悟,一直把爱不停分给诗歌、绘画、音乐,怎么竟越剩越多?来了,“知与爱永成正比”这是达芬奇的话,不期然是个惊喜,简直就是祝福。
有次和书友谈到木心先生的不事体系,何必要体系呢,这么多的爱,一路爱过去真不愧是谦狂交作的一生,专事体系倒显得小家子气,像是在说我的爱有限,只能爱这么点东西,容许我弄弄精致好不啦?
再往下看到:
诸物诚悫
除非它遭劫毁灭
毁灭的前一瞬间
它犹不动声色地扈从我
给它一个适当的位置
它便神采焕发
把它换到更恰如其分处
它越显得雍雍穆穆
仿佛要顿首再拜了
这不仅是物的诚悫,也是先生的心肠,到最后:
盗有道兮物有心
秉盗道以入物心,已矣
物寿恒长乎人寿
予遗慈悲于物而不复及于人
物无疑是有心的,而“秉盗道以入物心”是木心用对艺术的至诚换来的财富购得这些家具,诸物诚悫忠心依旧使主人有歉疚之感,一个“盗”字包含了多少难言的赤诚,人真诚待物,物真诚待人,一片融融漾漾的欢快的寂寞。
也使我想起先生在《明天不散步了》里面写的:
“如果孤居的老妇死了,灯亮着,死之前非熄灯不可吗,她早已无力熄灯,这样,每夜窗子明着,明三年五年,老妇不可怜,那灯可怜……”
这灯也忽然起了象征,以物之生照耀人之死,而临死的老妇眼前出现天国的光辉,那灯仿佛亲人护立在侧,无言的祝颂,三年五年何尝不是灯的守灵?
待到“墓碑上倚着一辆童车,热面包压着三页遗嘱,以致晴美的下午也就此散步在第二重意义中而俨然迷路了……”
至此人的生死吸收入物的表现,觉出这是一副无人的静物,生死轮替转入寂静无声,无人的时候,物和物吐露真诚,一如墓碑与童车的长谈,遗嘱对面包的托付,衰老的事物突然传递慈祥的眼光,物和物的接触中入注生命的灵魂,童车可以承载人类童年的笑声,热面包可以催动人类有力的生命。物如此完成了自己一生的轮转。
会不会,物是有知的,人是无知的?
先生又说:
“幸亏物无知,幸亏生活在无知之物中间,有隐蔽之处,回旋之地,憩息之所,落落大方的躲躲闪闪。”
那么事物是有心而无知的吗?不,最后一句话是“明天不散步了”,意思就是不想说下去了,答案揭开又合上,你看到你想看到的。
“每次从展览会中取回画件,看到它们疲惫不堪,因为它们缺少睡眠。周详警僻的评论固然可喜,一声稚气的惊呼更能使画苏醒。”
“早晨走进画室 画儿们齐声高叫 先生画得真好”
“何止艺术家孤独,艺术品更孤独。”
当物性深入人心,无非是用了信仰的情感附诸周身的事物,而不笃信任何宗教,唯独信仰了真善美,一次次的忍俊不禁,一次次的热泪盈眶,及至佩服的深了,每次读书之前,会去刷牙、洗脸,虽不及前人焚香沐浴,却也有一片真诚的心意在,读着读着嘴里有一股甜味,别人的文字无非是乳、酪、生酥、熟酥,无法臻至醍醐,而在木心这里,我甘心被你灌顶,接受洗礼。
心里面鼓鼓胀胀的,需要起来走几步,一如吞服了五石散,必须行散,来散发文字的香性。而现在早没那么多仪式感了,朝夕共处,自然相见而已。
《论物》的最后一句:
物寿恒长乎人寿
予遗慈悲于物而不复及于人
则是和周身之物一种悄悄话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默然相许,永恒的爱恋。
以前我也常想,于个体而言,永恒是容易达到的,形神是俱灭的,在有限之身存世的期间,这些周遭之物扈从在侧,及尔死了,它们还在,物已人永恒。然而人执着的长久永恒不单是执着,也是傲慢。
事物的有知无知,只是个人的想象,并不妨碍对事物的爱,是单方面纯粹的爱恋,不必求得回应。
我翻看十年前的日记,带锁的密码本,看那些除了我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的往事;木心先生已经去世八年多了,不会知道之后读者怎样缅怀先生,她和他的有知无知,未曾妨碍我对人的爱。
年龄还未迟暮,对人之爱还常常入我梦中,“子兮子兮,尤物斯尤”是《诗经演》里最喜欢的句子,本来是准备写在香水的贺卡上,却变成“遗憾也是一种温柔”了。
顺着先生的源头流淌开来,我们都从这条河水里取水解渴,惯于上下颉颃的先生当看到沿河已成风景,红男绿女的一片,来此汲水,回去独自饮着,或都醉了,先生就是沂水和舞雩台,我们在文字里沐浴和吹风,同行的冠者都是久远的先辈,快乐的男子女子,遥闻木铎振振,吟声咏咏。
再往后想下去是特别有意思的事,在每个人归真返璞的过程中,不见而信有了极大的可能,“为了世界的合理清净兴隆,请您献出您的一茎头发”,我们都是舍得的,桃花源便俨然在望了。
各地的读者不必知道彼此,却各自走在返归的路上,及至某些缘分相遇,像是在木心美术馆,识得对方却不必相认,或者在成都的木心读者会,小聚之后,还要像——
“海鸟那样往前飞去,前面还是海呵海呵”
看到这样一群人在,就感觉温暖。
慌慌
2020年5月17日·郑州
木心诗选 | 论物
读者来稿
阅读木心小札:真是让你热泪盈眶木心先生彻底擦干净我眼睛上的灰尘木心眼中的张爱玲:已凉天气未寒时
疫区高楼重读木心 | 没有纲领无法生活
更多来稿,详见公众号菜单栏【塔中之塔】之【读者来稿】
进群或报名读者沙龙请添加微信 :wmk0320
读者投稿请添加微信:mbcs2011(鹤无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