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征服新疆(三)成事在天

罗马主义 灼识新维度 2021-01-13

 戳蓝字“灼识新维度”关注我们哦!



7

成事在天

晚清沧海事下卷 7

 作者 | 罗马主义


有读者问,我们不是在写晚清的事吗?怎么现在说的全是清初的故事呢?说实话,最初我也是打算,直接写左宗棠如何收复新疆的。

 

但是写了一两章,拿给了几个朋友看了以后,发现大家都看的云里雾里。说起来大家都是历史的爱好者,但是对新疆的这一段过往,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因为大部分的人,很可能对明史清史,如数家珍,但是对于新疆,却很少有几个人涉猎,甚至很多新疆城市的名字,内地人听都没有听说过。

 

至于和卓是谁,伯克是干什么的?浩罕国又在哪里?那就更不用说了,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南疆有些人,最初会支持阿古柏?而俄罗斯人为什么,又和新教叛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我需要先普及一下这些知识,然后你才能理解,新疆发生叛乱的外部诱因和内在根源。

 

只有大家理解了,乾隆征服新疆的艰,嘉庆道光维持新疆的难,也才能真正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伟大。

 

好了,我们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清军侍卫托伦泰,奉乾隆的指示,率领着400名蒙古准噶尔骑兵,陪着大和卓波罗尼都,前去“招抚”南疆维吾尔族的各个城邦。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奇怪了,明明是清朝将领,怎么带的全是蒙古准噶尔骑兵呢?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了。

 

因为蒙古准噶尔汗国,奉行的是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他们各个部落之间的关系,就像狼群一样,年轻的公狼为了获得交配权,就要不断的去挑战头狼,挑战失败的,就会被赶出狼群。

 

而蒙古准噶尔各部,为了争夺领导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上一阵子,那些被打败了的贵族,他们的属民大部分会离他而去,依附于其他获得胜利的部落。

 

至于那些失败者,通常只能带着自己余下的属民,一般是有血缘关系的,要么跑到南疆,去给维吾尔城主当保镖,要么投靠清朝,被安置在边界,负责当保安。

 

因为对南疆的维吾尔族城主来说,也就是阿奇木伯克,蒙古准噶尔骑兵,当时还是一个金字招牌,一般来说要和对方谈判,只要背后站上一队蒙古准噶尔骑兵,大概率还是能把对方镇住,所以自然而然的,他们也很喜欢聘用他们做保镖。

 

不过,相较于去南疆当保镖,蒙古准噶尔人,更喜欢来清朝当保安,因为替清廷打工,入的是公务员序列,收入更加可靠一些,旱涝保收。

 

所以,只要蒙古准噶尔一开始内斗,清朝边境上,隔三差五,几十户,上百户的蒙古准噶尔小部落,就开始源源不断的来敲门,到清廷来找工作。

 

因此,在清朝征服新疆的整个战役里,不论是进攻蒙古准噶尔部,还是南下平定穆斯林叛乱,大量的蒙古准噶尔骑兵,同时出现在交战双方的队伍里,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

 

还有读者在问,夜袭格登山的,是侍卫阿玉锡,要去救兆惠的,又是侍卫图伦楚,而现在陪着波罗尼都,去收复南疆的,还是一个叫托伦泰的侍卫,那么侍卫究竟是一个什么官呢?

 

清代的侍卫,就有点像今天北京的中央卫戍部队里,各级的指挥官,平时主要负责保卫中央安全。

 

由于责任重大,所以各级侍卫,都必须是最受皇帝信任的一些人,每逢战事,皇帝会选择其中的一些,平时表现的比较好,又正准备提拔的人,到前线去锻炼,镀金后转入文职高干行列。

 

在清代,侍卫的挑选非常严格,大体上,必须是满人的红二代,或者是武进士,才能加入这支部队,所以这些人在战场上的表现,要好过普通军官,更有担当一些。

 

清初的一些重臣,如索尼、索额图、傅恒、福康安、鳌拜、和珅等等,以前全当过侍卫,这些名字,随时都出现在,当下我们的热播连续剧里,想必大家耳熟能详,特别是天天看《延禧攻略》的同志们。

 

所以,向南下“招抚”回疆这样的重要任务,自然也就交给了侍卫托伦泰,他和维吾尔贵族,乌什城主霍集斯一起,保护着大和卓波罗尼都南下,去进攻依然效忠于蒙古准噶尔的黑山派和卓。

 

双方在新疆的中部相遇,爆发了战斗,不过这场战斗,对于托伦泰他们来说,基本上就是旁观,因为双方的打法有点诡异,两边排好阵以后,各自的阿訇就互相喊话,让对方投降,喊些什么,托伦泰他们也听不懂。

 

双方比了半天的嘴皮子劲儿以后,大概是白山派更有魅力,黑山派和卓带来的部队,就开始纷纷倒戈,剩下的人一看情况不妙,直接跑路,于是大和卓波罗尼都乘势追击,一下子就收复了南疆全境。

 

由于大和卓波罗尼都是乾隆的臣属,所以向他投降,就等于向清廷投降,至此,清朝从法理上,拥有了整个新疆。

 

事情到此也挺顺利,可是不久之后,小和卓霍集占回到了南疆,情况立刻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首先他开始搞起了阶级斗争,发动了一场文化大革命,依靠他从伊犁带来的人为后盾,先是把黑山派和卓的后裔们,定义为地富反坏右,赶尽杀绝。

 

然后又开始清算他们的同情者,凡是不改宗白山派的,没有向小和卓霍集占宣誓效忠的,一律杀死,弃尸在城外的大路旁,让过往的人都看到,以儆效尤。

 

等到所有的穆斯林信徒,都在他的屠刀下,被逼的天天向他跳忠字舞,随时都在学习他的语录以后,他又发动大家,搞群众运动,鼓励大家,检举揭发隐藏的坏人。

 

不过小和卓霍集占这次,针对的并不是普通的信教群众,而是瞄准了南疆那些维吾尔贵族,各级伯克们的,他要借此夺取他们手里掌握的政权。



于是,新的一轮大清洗又开始了,凭借着莫须有的罪名,外加群众运动的力量,他把那些部落贵族,一个个逼到了绝路,只能纷纷把他们手上的世俗管理权,乖乖的交给了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人,虽然这些人心里恨得牙痒痒,可是表面上却不敢吱声。

 

不要说普通的小贵族了,就算是当时拥有莫大权力的霍集斯家族,这个时候也被逼到了墙角,表面上唯小和卓霍集占的马首是瞻,绝对不敢乱说乱动。

 

当然,也有人不服这口气的,比如库车城主鄂对,自以为根基深厚,就不买小和卓霍集占的帐,到处给别人说,清朝皇帝才是正主,大小和卓他们不算,我们只听清朝皇帝的。

 
库车王府

 

小和卓一看,鄂对你不听话是不是?没关系,他马上派出穆斯林红卫兵造反队,去库车串联,发动群众斗倒鄂对这个保皇党,走资派。

 

于是库车的穆斯林群众,被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阿訇一煽动,立刻决定去抄反动城主鄂对的家,吓的鄂对带着他的大儿子连夜跳城逃跑,直奔巴里坤清军大营,老婆亲戚以及年幼的儿女,全部被革命群众现场抓获。

 

不到半年的时间,南疆就全部被霍集占控制了。有人可能会纳闷了,清军侍卫托伦泰,这个时候,难道看不出来小和卓霍集占心怀不轨吗,他怎么不加以制止?

 

可惜的是,他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不遵循中央八项禁令,早就着了大和卓波罗尼都的道,被软禁起来了。

 

原来,阿睦尔萨那派出的使者,告知大和卓波罗尼都,他已经自立为汗,击败了清朝的军队,清朝定边将军班第已经战死,然后让大和卓波罗尼都站到他这边来。

 

这时候小和卓刚刚回到了南疆,听到消息以后,立刻怂恿大和卓波罗尼都,以感谢清军帮助为名,请托伦泰和他手下的400名官兵,搞军民联欢。

 

托伦泰觉得,大和卓波罗尼都能有今天,全是靠清朝皇帝给的,一定对清廷感恩戴德,所以也就没有多想,带着全体官兵,高高兴兴的去参加联欢会了。

 

没想到,等大家吃得酒足饭饱,喝得铭酊大醉以后,他们被小和卓霍集占,另外安排了一个地方住。

 

等他们酒醒以后,发现住的地方不对,想出去的时候,对不起,门外全是拿着火绳枪的穆斯林,他们这才发现,自己中计了,被人趁机剥夺了武装,软禁了起来。

 

前面说过,小和卓这个人不简单,他首先参加了阿穆尔萨那的判乱,趁机从伊犁逃回南疆,扣留了随大和卓南下的的清军以后,立刻在南疆开始了夺权活动。

 

就在他夺权的过程中,他听道了阿睦尔萨那战败的消息,小和卓立刻就杀了他的使者,然后又释放了被扣押的托伦泰和他的全体官兵,把他们送回到了巴里坤。

 

接着他又派使者直接到北京去,向乾隆表忠心,解释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误会,搞得乾隆也以为,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迫不得已,又打消了疑虑。

 

那么小和卓霍集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原来他当时还立足未稳,需要争取时间,确保他能来得及,彻底夺取南疆的政权,为自己的叛乱做好准备。

 

托伦泰回到清军以后,把他被大和卓扣留的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引起了当时刚刚从后勤工作,被改任军事指挥的兆惠的注意,他觉得这件事,性质很严重。

 

于是就派了一个叫阿敏道的将领,率领100名八旗士兵,3000名蒙古准噶尔骑兵,南下去看看,大小和卓到底站在哪边,如果敢叛乱的话,就灭了他们。

 

于是阿敏道立刻从乌鲁木齐南下,来到了南疆的门户,库车,就是忠于朝廷的维吾尔贵族鄂对,当城主的那个城市。

 

库车在乌鲁木齐的西南方,距离不远,只有700多公里,大至相当于,上海到南昌的距离,所以显然也不是很近,不过这在新疆来说,实在是不算太远。

 

库车大峡谷

 

这个时候,鄂对已经被小和卓霍集占派来的人赶跑,城里掌权的,都是小和卓霍集占的亲信,自然就不会向清军开门,阿敏道觉得情况不对头,就准备围攻库车。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被小和卓的使者忽悠了的乾隆,突然从北京发来了一道指示,给阿敏道说,南疆没有发生叛乱,只是有点动摇,你去的话,千万要注意民族团结,不要激化矛盾,一切工作要以维稳为中心。

 

这下阿敏道就为难了,皇上的意思,明显是不让他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他也不敢违抗圣旨,那只有和对方谈判了。

 

可是事情坏就坏在这里,这个时候,小和卓霍集占正在南疆搞阶级斗争,抢夺那些传统维吾尔贵族们的权利,正好人心不稳。

 

如果这个时候,阿敏道武力进攻的话,立刻就会得到维吾尔世俗贵族,就是那些伯克们的支持,而小和卓霍集占,这时还没有站稳脚跟,肯定是不堪一击的,如果当时真这么做了,也就没有后来的那些事了。

 

但是乾隆的这道圣旨,让阿敏道一下子变得束手束脚,只能对小和卓霍集占手下的人说,我们是来谈判的,只要你把该交给朝廷的粮草,按时交来,我们并不想插手你们的事情。

 

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问了,你前面不是说过,清政府不是不向大小和卓的地盘征税吗?怎么现在又让他们上交粮草了呢?

 

这要涉及到清朝初年,对待少数民族地区,一个特殊的管理制度,叫做扎萨克。我们用另一个投靠清朝的维吾尔贵族,额敏和卓的事例,来给你讲,它是怎么运作的。

 

额敏和卓,维吾尔的一个部落贵族,在康熙年间,清军攻到吐鲁番的时候,投靠了清政府,一直忠心耿耿。

 

后来,到了雍正年间,清朝守不住新疆前线的时候,他带领手下的维吾尔族属民,随清军一起,退到了酒泉一带。

 

在这里,清朝政府赐给了他土地,让他进行屯垦,每年收获以后,他也需要把多余的粮食,上交给清政府。

 

但是和内地农民不同的是,清政府会给他赏赐,基本上就是他每上交一担粮食,清朝政府就会赐给他一两银子,一般会略高于市场价格,至少不会比市场价格低。

 

所以清朝政府,本质上是向他买,而且是出优惠价格向他买,但是形式上,必须他先交粮,清朝政府后给钱,而且不能说是买东西的钱,只能说是打赏,因为这里涉及了一个主权问题。

 

他向清朝政府上交粮食,表明他是清朝的属民,所以应该纳税,而清政府回赏他银子,表彰他的忠心,也是因为他是清政府的臣子。

 

同样,额敏和卓属地内发生的一切事情,他都有权处理,但是他必须向清政府汇报,清政府虽然肯定全部批准,但是必须走这样一个流程。

 

通过这样一个形式,清政府既宣示了主权,又笼络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王公贵族,双方自然皆大欢喜。

 

所以,阿敏道要大小和卓,向清朝政府纳税,提供粮草,其实都是要给赏钱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贡赋。

 

但是这个过场必须走,不然的话,就搞不清楚谁是老大,谁是马仔了。

 

可是小和卓手下的人,狡猾的很,他们看穿了清军不会动武,于是就开始忽悠阿敏道,让他自废武功。

 

他们对阿敏道说,我们不是不愿意臣服清政府,更不是不愿意向清政府提供粮草,反正你们都会给钱的,做买卖谁不愿意呀?

 

我们不开门的主要原因,是害怕你们带来的蒙古准噶尔人,他们长得太难看了,而且又很野蛮,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把我们吓着了,如果你把他们打发回去,我们马上就打开城门,用最高的礼仪来迎接你,向清朝政府臣服,如果他们不走,我们绝对不开门。

 

这下轮到阿敏道为难了,皇帝不让他打,对方又不肯开城门,任务完不成,回去也交不了差,军令如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他费尽了唇舌,不断的试图说服城里的人,让他们开门,诱哄,欺骗,恐吓,几乎把什么话都说完了。

 

但是对方似乎看透了阿敏道的底牌,坚决不肯让步,相持了一段时间后,阿敏道最后无奈,只好命令3000蒙古准噶尔骑兵,撤回乌鲁木齐。

 

等到对方确认,蒙古准噶尔骑兵已经走远了,肯定不会再回来以后,才打开了城门,让阿敏道和剩下的100多名八旗士兵进城。

 

不过,这道门虽然打开了,但却是鬼门关,进去容易出来难。

 

阿敏道刚一进城,屁股还没坐热,对方就翻脸了,把他们全体缴械,软禁了起来,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命运呢……

 

回过头来,再说兆惠这边,蒙古人发现攻不上小山以后,就开始围困兆惠,可是围了几天以后,他们忽然全都撤走了,山脚下一个人都不剩。

 

大家一看到这个情况,全都松了一口气,兆惠手下的将领,立刻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继续跑路。

 

等到众人收拾好了行囊,大家回头一看,兆惠一个人站在土墙边,望着山下空空如也的草原,一点儿也没有要走的意思,不知道在想什么。

 

于是就有将领去催他:“大人,这蒙古人都走了,咱们也得马上赶路啊,现在都开始杀马吃了,照目前的情形,以最快的速度前进的话,最后几天都要饿肚子,如果再磨蹭一下,那就赶不回巴里坤了。”

 

可是兆惠却眉头深锁,一言不发,好像没有听见大家说的话一样,其他的将领都着急了,于是又催促道:“大人,真的等不得了”。

 

可是兆惠却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好像是在问大家一样:“你们说蒙古人,明明可以围住我们,为什么突然撤了呢?”

 

众人先是一愣,然后觉得这有什么好想的?肯定是蒙古人看见攻不上小山,又和我们耗了这么久,八成也缺粮了,于是就退兵了,这很正常呀。

 

可是兆惠却说:“不对,我数了他们带来的牲口,再撑上一个月都够,这肯定是诱骗我们离开小山,一旦我们回到草原上,他们立刻会追来,如果对方全力突击的话,我们连一个时辰都撑不住,就会全军覆没,现在不能走。”

 

但是众将领却听不进去,纷纷劝兆惠说:“就算是敌人的计谋,咱们也得走啊,因为实在是没粮了,继续呆在这里,早晚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

 

不过兆惠却摇了摇头说道:“现在下山,再找到这样好的防御阵地,就不容易了,如果真是敌人的计谋的话,一旦下山,我估计最多两天之内,大家就要集体去见阎王了,这山我们不能下。”

 

这话虽然说的在理,可是清军已经连续征战了一个多月了,天天提心吊胆,大家的精神,早就到了崩溃的边缘了,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有一根救命稻草,自然是拼命的伸手想去捞住,所以根本听不进去兆惠的劝说。

兆惠一看没有办法,只好给大家画大饼,他说:“我想我们的信使,应该已经到了巴里坤,肯定会带回援军的,我们应该确保自己能生存下去,只要活着,总是会有机会的,如果节约粮食,把所有的马都杀完的话,还可以撑20天,绝对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但是清军归心似箭,绝大多数人都闹着要走,最后,为了平息众人的争议,兆惠和他底下的人约定,如果三天之内敌人没有回来,他们就出发。

 

结果没有等到第三天,第二天晚上的时候,蒙古准噶尔的首领,就带着大队的骑兵,又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所有的人都吓出了一身冷汗,大家知道,兆惠又救了他们一命。

 

双方又开始了相持,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兆惠军队中的马和骆驼,已经几乎全部都被杀完了,可是援军却依然杳无踪影。

 

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十多天以后,兆惠他们,连烧火的柴火都找不着了,每天顶着呼啸的寒风,渴了就挖一把雪来吃,饿了就嚼冻成了冰块的马肉,但是在兆惠的鼓励下,大家依然坚持着。

 

虽然敌人几次前来劝降,但是都被兆惠拒绝,兆惠一方面在坚守阵地,一方面也在寻找敌人的弱点,找机会摆脱眼前的困境。

 

最近,他发现敌人似乎出了点状况,也许可以让他扭转局势,那么敌人究竟出了什么状况呢?

……

 

再说侍卫图伦楚这边,得到了清军主将雅尔哈善的允许以后,他带着本部人马,筹足了粮食,立刻连夜出发,出发之前,他又额外多带了1000多匹战马。

 

说实话,侍卫图伦楚,当时也只是一时激动,但是当他真正出兵的时候,他一点把握都没有,毕竟他的人太少了。

 

还有,兆惠现在究竟在哪里?他也搞不清楚,只有以最快的速度,漫无目的的向乌鲁木齐方向前进……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兆惠马上就要断粮了,但是他依然再次拒绝了蒙古人的劝降,因为他发现,上天并没有抛弃他,机会的大门已经为他敞开,那这是一个什么机会呢?

兆惠决定要出击了!

出击?当大家听到兆惠的这个新决定的时候,全体又懵了。因为兆惠之前天天给大家讲,救兵就要来了,让大家坚持着活下去,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怎么现在他自己却忍不下去了,要去以卵击石,这不明摆着去送死吗?

可是兆惠指了指山脚下,告诉大家,蒙古军中瘟疫流行,马上就撑不下去了。

众人赶紧去观望山下蒙古人的营寨,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什么异样,于是全都疑惑的看着兆惠,不知道他是怎么得出这么个结论的。

兆惠扬了扬手中的小本子,告诉大家,这是我算出来的,所有的人听到这话,全都面面相觑,不理解兆惠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兆惠这个人,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有点古怪。

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有一个必做的功课,就是去数敌人的营帐,马匹,车辆,甚至篝火的数量,然后全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每天翻来覆去的研究。

虽然其他的将领也会去看看大概,但像兆惠做的这么仔细,天天坚持不懈,一五一十的全都记录在案的,实在是显得有点奇葩。

但兆惠就是这样一个不寻常的人,他知道数字可以为他揭露真相,这一点认知,远远超越了他那个时代。

他告诉大家,虽然表面上敌人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可是每天都有大车不断的进出,总是满载出去,但是空着回来,而且敌人的篝火数量每天都有减少,每个人照管的马匹数量却是越来越多,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众人只有摇头的份,兆惠笑着给大家说:“这说明敌人每天都在减少。人变少了,战马的数量和营帐的数量却没有变少,这又说明什么?”

众人还是一头雾水,兆惠扫视了大家一圈以后,然后一字一顿的说道:“很显然,敌人的营中发生了瘟疫。”

当兆惠告诉大家这个结论以后,所有的人全都惊讶的合不拢嘴。

接下来,兆惠根据他记录下来的数字,告诉大家,敌人应该已经死了多少人,然后反推出应该有多少人得病,最后他给出了一个结论,敌人基本失去战斗力了,现在只是摆出了一副样子吓唬我们,诱惑我们投降。如果我们奋力一击,一定能大破敌军。

众人先是一脸困惑,接着又目瞪口呆,然后佩服的五体投地,最后全都激动万分,因为突然之间,他们又看见了生的希望。

他们相信,他们跟对人了,他们一定能活着回去!

就在兆惠下定决心的当天晚上,似乎老天也开眼了,一时间寒潮涌动,大雪弥漫,第二天早上,冻雾遮天,兆惠觉得机不可失,于是就带领全体士兵,趁机冲下了山头,那么兆惠的判断是正确的吗?

 

……

 

图伦楚走了20多天,可是一个人都没有碰到,接着就遇到了大风雪,手下的人觉得没什么希望了,于是都劝他回兵。

 

图伦楚犹豫了半天以后,最后决定,还是再努力一下,继续向前,再走三天,如果还是没有遇到兆惠他们,就立刻回兵。

 

这天早上,在漫天的大雾中,图伦楚突然发现,前方好像有敌军,于是他赶紧下令,全军立刻投入战斗……

 

当兆惠他们冲到山下的时候,四周却空无一人,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听到了急促的马蹄声,从四面八方冲了过来,马蹄声越来越近,难道中了敌人的诡计?

兆惠和他手下的人赶紧布成了防御阵型,然后他们看见了薄雾中的骑兵,向他们冲了过来的时候,所有的人突然欢呼了起来,是清军!

 

这一刻,别提双方有多激动了,所有的人都哭着喊着,抱在了一起,得救了,终于得救了!

 

当图伦楚见到兆惠的时候,惊讶的嘴都合不拢了,他没想到他还竟然真活着,而且手下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可是接下来,让他更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兆惠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带多余的马过来?如果有,立刻配备给我们,一起去追击敌人,如果没有,我就带着你的人一起去追击敌人。”

 

所有的人都被他这个决定给惊呆了,他们都以为,兆惠和他手下的人,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劫后余生,即便不是惊魂落魄,也肯定是筋疲力尽,归心似箭,要急急忙忙的赶回巴里坤,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兆惠却决定继续战斗。

所以什么叫做勇士?这就是勇士!什么叫做英雄?这就是英雄!

这一刻的举动就证明了,只有兆惠,才是那个能肩负起收复新疆,这个历史重任的民族脊梁。

兆惠把他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图伦楚,他估计当天晚上,敌人由于天花横行,再加上又遇到了大风雪,所以主动撤退了,因此他们绝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必须立刻出击。

 

当图伦楚听到了兆惠的决定以后,他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人,简直不是常人,更让他感动的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然在此情此景之下,他也没有必要说什么,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于是他抱拳听令,跟着兆惠,立刻就开始追击敌人。

兆惠确实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他的分析没有错,很快,他们就追上了蒙古准噶尔人,蒙古人确实爆发了大规模的天花,又遇到了降温,实在撑不下去了,被迫退走。

当看到兆惠他们追上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虚弱得无力再战,所能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向兆惠他们投降,蒙古准噶尔第二次叛乱的主力,就这样灰飞云散。

而兆惠仅仅只带着2000多名马步混合的军队,在上万名蒙古骑兵的围追堵截之下,沉着应对,计谋百出,不仅仅逃出了生天,而且抓住了每一个机会,以极小的代价,在上天的眷顾之下,完成了几万清军都没有完成的任务,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消息迅速传到了巴里坤,然后又传到了北京,所有的人,都被兆惠他们的壮举给惊呆了。

 

乾隆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惊喜之余,他也松了一口气,因为他知道,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胜任征服新疆的人,他立刻任命兆惠为前线统帅。

……

 

由于天花的流行,蒙古准噶尔人发动了第三次叛乱。

说到这里,有读者可能会提意见了,等等,你在说什么呀?天花流行,只能让蒙古准噶尔人越来越弱,怎么会和叛乱扯到一起去呢?

 

要理解天花和叛乱之间的关联,让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就好明白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了。

 

假如有一个贵族的大宅子,雇了好多的管家,秘书,厨子,仆人和保安之类,本来相安无事,如果老贵族死了,也就是他几个儿子之间争遗产,自然不关其他人什么事。

 

可是如果当地突然发生了天花,所有人都会像老贵族汇报,因为他是人际关系的网络中心,所以最容易被传染到,自然他的老婆儿子之类,也一个都跑不了,全部都死翘翘。

 

由于没有了公众认可的继承人,于是管家觉得这个大宅子应该归他,可是秘书保安都不干了,你算老几?凭什么这个宅子该归你?

 

因此众人自然不服,管家就得想点办法,来笼络众人,对于蒙古准噶尔人来说,笼络众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去抢一把,让大家尝点甜头,建立自己的威信。

 

可是对于朝廷来说,你这不就是叛乱吗?于是就派兵前来镇压,秘书趁机就把管家给出卖了,自己变成了宅子的主人。

 

可是他这么一做,保安,厨师又不干了,他们觉得你又算老几,凭什么这个宅子该归你?于是秘书为了笼络众人,也只得又出去抢一把。

 

朝廷一看,怎么你们又反了?于是乾隆和朝廷里的大臣都觉得,蒙古准噶尔人到底是些什么玩意儿啊?怎么反复无常的?完全不可以理喻!

 

所以天花带来的大量死亡,导致蒙古准噶尔人的社会结构完全崩溃,不断的发生争权夺利,进而引发不断的叛乱,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可是乾隆那个时代的人,怎么想得清楚,这里的内在原因呢?他们觉得,一定是阿穆尔萨那挑起了这一切,必须把他抓住,才能杜绝这些事情的发生。

 

而阿睦尔萨那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影响力,一直在四处躲藏,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叛乱,其实和他没有一分钱的关系,说起来他也真冤。

 

这个时候,乾隆和兆惠发生了第一次意见分歧,兆惠担任了主帅以后,听到了从库车逃出来的维吾尔贵族鄂对的控诉,又风闻传言说,阿敏道被小和卓霍集占扣留,然后他立刻敏锐的察觉到,小和卓霍集占要反。

 

兆惠觉得,必须立刻南下平叛,在他看来,蒙古准噶尔人已经被天花折磨的不成人样,虽然不断的发生叛乱,但是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相反,如果大小和卓发动了叛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的这个意见,也得到了前线其他将领的赞同。

 

可是远在北京的乾隆,并不了解实际情况,在他看来,兆惠是完全抓不住要点,一来他不认为大小和卓要反,认为他们最多也不过是投机取巧,脚踩两只船而已。相反,他认为蒙古准噶尔人才是心腹大患。

 

但是兆惠他们,却在前线看的清清楚楚,等到天花结束,他估计蒙古准噶尔诸部,也剩不了几个人了,完全不必担心。

 

可是远在北京的乾隆,还有他周围的大臣们,在他们的记忆中,那些来如风,疾如电的蒙古准噶尔骑兵,多次击败了清军,是不可能变弱的,他们生怕给了蒙古人一点点机会,又让他们卷土重来,所以绝不能放松。

 

至于那些远在天边的南疆维吾尔人,不过是蒙古准噶尔的附庸,历史上也没听说过他们,有什么惊人的壮举,因此对于他们,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

 

所以乾隆严令兆惠,别管南疆的大小和卓,全力以赴,去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的第三次大规模叛乱,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阿睦尔萨那,彻底结束这一切。

 

估计兆惠看到乾隆的这份命令,心情很复杂,但是他也知道,乾隆这个人可不好处,性子有点急,一年半的时间就解职了五位前线统帅,虽然说,这些人的表现确实不好,但是乾隆,也真没有给他们一点机会,来将功补过,实在是有点过分严厉。

 

最后,兆惠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好暂时放下大小和卓,仅仅派人送了一封信到南疆,敦促大小和卓,立刻释放阿敏道。

 

然后他就亲率大军,再次前往伊犁,去剿平蒙古准噶尔的叛乱,同时探访乾隆心目中的叛乱首领,阿穆尔萨那的下落。

 

说到这里,有很多朋友,心中可能会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天花把蒙古准噶尔人折腾的死去活来,可是同在一地的清军,却好像没事人一样呢?

 

这说起来话长,因为几乎人类所有的主要传染病,中国人都最早“享受”过,原因很简单,中国人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人口密集,再加上长期以来,中原文明一直是东亚一带,最先进的文化,自然要向外扩张,所以把几乎所有的传染病,很早就带回了中国。

 

比如秦始皇派兵南下,征服百越的时候,就把疟疾,霍乱,天花带回了中原,汉武帝北伐匈奴的时候,又把黑死病请回了内地。

 

霍去病为什么20多岁就死了?原因就是感染了黑死病,学名叫做鼠疫。

 

可是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疾病,好像对中国带来的危害,并不是很大,没有像天花,把整个美洲90%的原住民消灭了,黑死病也干掉了欧洲1/3的人。

 

这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中原王朝,一直执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总能迅速找出最强有力的对策。

 

比如汉武帝的时候,由于鼠疫被北伐的士兵,传入了中原,在边境城市开始流行,人员大量死亡,当地官员报告给中央以后,汉武帝马上就派太医和官员前去调查。

 

虽然那时候的医学水平,非常落后,但是他们可以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什么喝符水,跳大神,吃草药,隔离病人等等,他们可以尝试所有能想到的办法,最后发现隔离很有效。

 

于是,一旦找到了方法,就会迅速的回报给中央,汉武帝马上就会把这个消息,派人通知各个发生传染病的城市,对病人实施隔离,然后又命令沿途设立关卡,禁止自由往来,很快就把鼠疫给控制住了。

 

可是这些手段,需要统一领导,高效的官僚体系,对于小国林立的欧洲,原始的美洲来说,都是办不到的,所以一旦发生了瘟疫,对他们来说都是致命性的。

这就像今天的新冠病毒,为什么中国能控制得住,其他国家却无能为力,道理是一样的。

 

而且由于这些疾病传入中国比较早,所以中国人多少产生了一些抵抗力,知道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比如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知道种豆抵抗天花的方法了,这就相当于原始的疫苗,只不过毒性很大而已,但蒙古人对此一无所知。

 

因此,虽然清军和蒙古准噶尔人,双方都在同一个天花流行的地区出没,但是清军却有能力来应对疾病的流行。

 

一方面,清军里,特别是内地士兵,抵抗力本身就要强一些,另一方面,他们的行政能力也更高效一些,军队会提醒士兵注意,远离生病的人,一旦有人感染发病,他们就会被迅速隔离起来,所以,虽然同样面对天花肆虐,但是对清军却影响有限。

 

反观蒙古准噶尔人,由于文化落后,行政能力低下,完全不知道应对手段,再加上很少接触病毒,抵抗力又弱,所以疾病在他们的部落里,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总体的死亡率,都高得惊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回答完这个问题以后,我们继续来讲我们的故事。

 

兆惠的信送到南疆以后,小和卓已经完成了夺权,控制住了南疆,这时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叛乱,所以根本就置若罔闻,准备乘蒙古准噶尔部,再次发生叛乱的同时,公开向清朝政府叫板。

 

但是,他这个想法,让大和卓波罗尼都很紧张,虽然他也明白,中原文化,早晚会威胁到他们这些宗教贵族的根本利益,但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说,他还是有点不好意思,毕竟这太不地道,完全是忘恩负义。

 

而那些世俗贵族,更是极力反对,对于他们来说,依附于清政府,那是所有的选项中,最好的一个,他们可以和清政府结成利益共同体,比以前活得更好,对抗则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

 

但是小和卓霍集占,却是铁了心了,作为南疆的宗教首领,他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思想控制,所以,他绝对不能允许其他文化的进入。

 

因此,为了把大家全体拉上贼船,他决定处死阿敏道和他手下的清军,断了大家的退路。

 

消息被维吾尔大贵族霍集斯听到以后,吓了一大跳,急忙通知他在库车的儿子,赶紧放跑清军,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霍集斯的信使,比小和卓霍集占派往库车执行命令的人,先一步到达库车,通知了他的儿子,于是他的儿子,赶紧放走了阿敏道,以及他手下的所有人。

 

可是阿敏道他们,前脚才出了库车,后面小和卓霍集占的人就已经赶到,发现人已经被霍集斯的儿子放走,立刻就出城追击,那么阿敏道他们,能逃得回来吗?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如果觉得本文可读,请点分享或者在看,谢谢大家。

 

- End -


以防失联,请大家关注备用号
谢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

备用号:灼识熔接机




晚清沧海事系列

●  晚清沧海事 上卷(1)●  晚清沧海事 上卷(2)●  晚清沧海事 上卷(3)●  晚清沧海事 上卷(4)●  晚清沧海事 上卷(5)●  晚清沧海事 上卷(6)●  晚清沧海事 上卷(7)●  晚清沧海事 上卷(8)●  晚清沧海事 上卷(9)●  晚清沧海事 上卷(10)●  晚清沧海事 上卷(11)●  晚清沧海事 上卷(12)●  晚清沧海事 上卷(13)●  晚清沧海事 上卷(14)●  晚清沧海事 上卷(15)●  晚清沧海事 上卷(16)●  晚清沧海事 上卷(17)●  晚清沧海事 上卷(18)●  晚清沧海事 上卷(19)●  晚清沧海事 上卷(20)●  晚清沧海事 上卷(21)●  晚清沧海事 上卷(22)●  晚清沧海事 上卷(23)●  晚清沧海事 上卷(24)●  晚清沧海事 上卷(25)●  晚清沧海事 上卷(26)●  晚清沧海事 上卷(27)●  晚清沧海事 上卷(28)●  晚清沧海事 上卷(29)●  晚清沧海事 上卷(30)●  晚清沧海事 上卷(31)●  晚清沧海事 上卷(32)●  晚清沧海事 上卷(33)●  晚清沧海事 上卷(34)●  晚清沧海事 上卷(35)●  晚清沧海事 上卷(36)●  晚清沧海事 上卷(37)●  晚清沧海事 上卷(38)●  晚清沧海事 上卷(39)●  晚清沧海事 上卷(40)●  晚清沧海事 上卷(41)●  晚清沧海事 上卷(42)●  晚清沧海事 下卷(1)●  晚清沧海事 下卷(2)●  晚清沧海事 下卷(3)●  晚清沧海事 下卷(4)●  晚清沧海事 下卷(5)●  晚清沧海事 下卷(6)



归因论

归因论一:一次马种的改良,是如何导致东亚两大强国覆灭的?归因论二:中世纪治理水平最高的宋朝,为什么连一匹马都养不好?归因论三:金庸笔下的郭靖,历史上真有其人吗?归因论四:一度天下无敌的阿拉伯人,最后是怎么变成战五渣的?归因论五:为什么拥有最接近现代社会制度的罗马人,也发展不出一支像样的骑兵来?归因论六:宋朝人办不到的事,欧洲人是怎么办到的?归因论七:古代世界最好的战马,是出自哪个国家的呢?归因论八:蒙古军队最拿手的,到底是什么武功?归因论九:埃及人和蒙古人之间的战争,为什么会改变世界的进程?归因论十:为什么一个文明能否崛起的关键原因,取决于它的战争能力?
归因论十一:阿拉伯人真的曾经在中国南方建立过割据政权吗?归因论十二:中国人为什么放弃了占领印度尼西亚?归因论十三:中国人什么时候去清迈可以不用办护照?归因论十四:为什么一个民族选择使用步兵方阵还是使用战车,会决定它的政治制度呢?归因论十五:为什么英国的农民也敢闹事了?



◇ 时政评论  ◇






热文

☆ 一个永远无法知道的真相☆ 7月31号,一个神奇的日子





·灼识新维度·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维度

带来全新观点,全新认知升级

广告合作:331090708(QQ)



—————————— / 广告 / ——————————

·END·

四川灼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官网:www.sczhuoshi.com

咨询电话:028-8612260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及购买灼识熔接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