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5期法学论文要目
1.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行政责任研究
作者:许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大数据法治研究院)
内容提要:COVID-19(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性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纳入到全球风险治理轨道中。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挑战了常规行政责任的底线,需要转入风险行政责任路径。政府应当根据全球疫情控制的需要,在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实现行政责任的适应性改进。围绕主观风险行政责任的客观化,在民主责任上,政府与公民通过协商民主分担风险责任;在科学责任上,非线性数学统计转化为评估的因果关系;在公私竞合责任上,将公众的知情权这一主观权利客观化为后果的风险行政责任。风险行政责任是通过建立专家组风险评估统计学标准转化出的评估的因果关系,采取公众可接受性标准等主观风险客观化分配风险责任。
关键词:风险责任;民主责任;科学责任;竞合责任
【法律与政策实证研究】
2.股东出资“合理怀疑”规则的检视及程序展开
——基于《公司法解释三》第20条的实证分析
作者:马登科;尹志勇(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公司法解释三》第20条建立了对股东出资情况的“合理怀疑”规则。这一规则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力图查明事实的功能定位不同,与解决证据偏在问题所设定的两项具体规则衔接并不顺畅。规则本身未确定“合理怀疑”的实体判断标准,规则适用的程序节点不明确,以致司法实务效果欠佳。法官应参照“合理怀疑”的实体判断基准,以现行民事诉讼程序为基础,在庭前会议、证据调查环节,通过原告事实主张具体化,适时对被告科处事案解明义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举证责任承担主体。
关键词:事实主张具体化;事案解明义务;合理怀疑证据;股东出资义务
【智能社会的挑战与应对】
3.智慧社会背景下司法治理的理念转变与实践创新
作者:宋保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内容提要:司法治理也即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伴随智慧社会转型,已有司法治理方式因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变化而面临实效难题,主要表现为:生活智能化引发法律规范供给不足并冲击司法权威、社会普遍互联加剧实用主义司法倾向和公众群体极化、畸重数据与算法削弱司法的政策执行和价值指引功能。实现智慧社会的有效司法治理,需要转变治理理念,从兼顾司法效率转向通过效率实现公正,从治理“有效性”转向治理“人本性”。在此理念指引下,具体的司法治理实践创新路径主要有:诉诸智慧司法提升司法权威和公信力、通过现代科技促进司法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平台为基础实现多主体有序参与、基于社会需求完善和拓展法律价值。
关键词:智慧社会;司法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人工智能
4.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的现实可能与必要限度
作者:帅奕男(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在司法智能化应用的背景下,各地纷纷开始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的探索工作。从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的功能设计和实践效果来看,智能辅助系统可以提供相对标准化的决策模式和诉讼流程,在审理过程、办案程序、决策输出方面进行指引和监督。然而,智能辅助系统在复杂性案件、法治热点案件、新型疑难案件中存在着识别障碍和推理局限。因此,应当对人工智能辅助司法裁判设定必要的限度,并在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初期对其应用范围、数据利用、系统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以助力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领域的可靠、可控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司法裁判;现实可能;必要限度
【新时代治理现代化研究】
1.中国传统治理模式及其现代转化
作者:武树臣;武建敏(西北大学法学院,西北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西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每一种治理模式都包含了自身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目标和操作体系。在早期中国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提出了多种理论形态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儒家模式、道家模式和法家模式。此后,理论形态的治理模式在中国传统治理实践中走向了融合,逐步生成了“辩证统一”的治理模式。它内在地包含了“礼法合治”“德法并用”“人法兼重”“君臣共治”等多样化的、辩证融通的治理方式。传统治理模式中包含了诸多有益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治理资源,“保民而王“的价值理念、“无为而治“的大道之治、多元化的治理方式及“人法兼重“等多种治理资源,都可以在现代转化中实现自身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治理模式;多元化;人法并重;辩证统一;现代转化
【法律与政策实证研究】
2.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功能探析
——基于医疗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证研究
作者:屈茂辉;王中(湖南大学法学院;湖南大学法学院,湖南大学数理-计量法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案由为“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的生效判决书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并经筛选后最终获得的2084份有效判决书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法官对医疗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认定体现出一定的惩罚性功能。但惩罚性功能并未在样本数据中得到全面体现,且在实现惩罚性功能时法官未对相关个案因素进行完整考量。据此,为有效实现侵权责任的社会调整功能,应当承认精神损害赔偿所具有的惩罚性功能,与惩罚性赔偿制度相配合适用,且需要对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功能的适用进行规范。
关键词: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功能;过错程度;惩罚性赔偿;民法典
3.美国警察使用致命暴力执法的政策发展、现行状况与改革方向
作者:孙懿贤;吴瑜宁(美国特拉华大学社会与刑事司法系;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犯罪学与刑事司法学系)
内容提要:美国警察使用致命暴力执法事件频繁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在对美国警察使用致命暴力法规政策的历史演进、重要事件与内部培训进行介绍后,分析了警察使用致命暴力执法事件的发生频率、平民死亡人数与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了支持与反对警察使用致命暴力执法的关注焦点与相关论据,最后指出强化警察改革与改善警民关系将有助于促进更加合理地使用致命暴力。
关键词:警察致命暴力;美国警察;警察改革;不当暴力;公平执法
4.基层法院法官激励因素与激励效果的实证研究
——以S省部分基层法官为例
作者:宁静波(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内容提要:员额制改革及其配套措施对法官的激励作用是否发挥到位,事关本轮司法改革的成败。基于经济学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我国基层法院法官受到收入、晋升、声誉、考核机制、工作量、福利保障、人身安全保障、工作环境、公平感、个人成就感等激励因素的影响,激励效果体现在是否愿意终身从事法官工作。实证研究得出,基层法官目前的年收入没有产生明显的激励效果,而收入的增幅、公平感和绩效奖金能否反映自身贡献,都有着显著正向激励作用;工作量、加班以及来自错案追究制、审判管理指标、信访等方面的工作压力有着显著的负向激励作用,也是引发离职倾向的最主要原因;晋升的难度、人身安全保障的不足有着显著的负向激励作用;荣誉称号对法官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鉴于此,未来的改革应继续完善薪酬评价体系,扩展晋升渠道,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提升审判团队效率和职业保障水平。
关键词:司法改革;员额制;基层法院法官;激励
5.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状况与原因
——基于1991-2016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王智嵬;赵继伦;于桂兰(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警察学院法律系;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根据1991-2016年劳动争议的相关数据以及2000-2016年16个省(直辖市)的统计数据,对中国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分析,通过计算胜诉率识别导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的主要责任者。可以发现,中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人数、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人数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雇主或用人单位是劳动争议的主要责任者。劳动报酬权利、社会保险权利等受到损害,劳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问题是引起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进行科学统筹以提升制度供给的质量,创新用人单位责任承担的引导机制,发挥制度供给的价值引领功能,塑造新时代企业文化,从而减少劳动争议案件数量。
关键词:劳动争议;胜诉率;劳动报酬权利;社会保险权利;劳动合同管理
【民法典与法学理论创新】
6.《民法典》的制度传承、宏观模式与重要创新
作者:张平华(山东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民法典》是制度传承和创新的产物。其发挥了《民法通则》的母体作用,实现了《民法总则》到《民法典·总则编》的过渡,坚持身份与财产立法不同变动性;积极推进政策法律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原则等入典;全面吸收了审判经验。《民法典》在法律性质上坚持公私分立、民商合一;形成了总分结合、确认和保护并举的立法结构;在编纂路径上规范逻辑和现实考量相互交融。《民法典》的重要创新有人格权独立成编,建立多元开放便捷的担保制度,实行“宽严相济“的侵权责任等。
关键词:《民法典》;制度传承;宏观模式;重要创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通知:全面排查近五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
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能省的钱要省,能挣的要挣!
扫码进入群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