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标签效应”,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在百度上所搜“给孩子贴标签”,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章是“别给孩子贴标签”。真的不能给孩子贴标签吗?答案是否定的。详细内容,您读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了。
【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原理】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案例】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这个实验说明,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当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是“用功的孩子”,他肯定会觉得自己本该就是用功的人,会越来越用功。
【应用】
1.内容上,注重给孩子贴正面标签,不要贴负面标签。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这次又考得不好,你怎么这么笨呢?” 家长的这种行为,其实正是给自己的孩子贴负面标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这就要求家长注重给孩子贴正面标签。我们千万不要因孩子一时的缺点或不良行为,对孩子进行贬低和训斥,从而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以至于误导孩子向不良方向发展。
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的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有意识地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常常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意识到自己按正面的"标签"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久而久之,这枚正面标签便使孩子原有的“闪光点”得到强化,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主体上,不但自己给孩子贴标签,还要引领孩子自贴标签。
家长自己给孩子贴正面标签,在上面给大家介绍了。仅是家长自己贴标签还不够,还应该引领孩子自贴标签。
怎样操作呢?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可以每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一两个优点,然后给孩子写下来,或者让孩子画出来,然后贴在室内固定的位置,这便是“自贴标签”了。如果孩子自己说不出来,或者说得不很准确,家长可以适当进行提醒。贴“标签”的位置不但全家人方便看到,而且最好要来家里的客人都能看到。不但要让客人看到,而且最好家长适时讲给客人听,如此,“标签”的作用便无形中放大了。
等孩子可以自己写东西了,可以是上小学之后或者是上三年级之后,家长每周引领孩子写出自己的三到五个优点,也把它贴到家里醒目的位置,操作方法同上。
孩子每周的“标签”可以重复,但不能经常重复。家长应该引领孩子不断挖掘自己新的“闪光点”。
对于孩子已经贴出的“标签”,即便是做得不太好也不要横加指责,或者挖苦训斥,应该对做得好的重点表扬,让孩子意识到其他几项做得不够好就可以了。
3.形式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暗示。
前边讲的贴标签的形式主要是语言的和书面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肢体的。比如当孩子某件事做得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冲着孩子微笑、竖大拇指、拥抱、抚摸他的头部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某个事情做得很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认可和赞许。这时候家长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微信是大家比较常用的交流通信工具,也是一种便于操作的宣传媒介,许多家长用“每日打卡”的形式,每天在朋友圈晒出孩子的“成长”,这也是非常不错的“贴标签”形式。
另外,许多商家开发了“育儿平台”,上面不但有许多育儿知识,家长还可以贴出孩子的照片、视频,记录孩子的成长,留下孩子的足迹,渗透家长的情感,这也是一种“贴标签”,家长朋友们不妨做一些尝试。
总之,“贴标签”的形式非常多,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学习,多创新。
4.数量上,要以效为主,而不是以量求胜。
给孩子“贴标签”的禁忌除了不可贴负面标签之外,还有一项是贴得过多,不重效果。贴得过多,每一个都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不可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不可能被孩子当成“标签”,也就不可能对孩子形成积极引领,不可能产生“标签效应”。因此,家长贴正面标签,一定要以“实际效果”为中心,做到适量、适当。
另外,我们所贴的标签还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可盲目拔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家长不能盲目攀比,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做到了,自家的孩子也应该做到。
再者,我们所贴的标签一定要真实。所谓真实,一是孩子真的做到了,或做得比较好;二是家长的情感要真实表达,不能虚情假意。否则,孩子都认为是笑话,怎么可能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呢?
参考资料
1.标签效应 . 网易 . [2019-4-15]
2.“贴标签效应”的启示 .咸宁新闻网 . [2019-4-15]
=======================================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的文章,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追梦教师袁建国”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
更多“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请点击阅读
找一条搅动池水的“鲶鱼” ——谈“鲶鱼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爱孩子,母鸡都会!” 您确定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请掌握“真爱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