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利用“标签效应”,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1-09


在百度上所搜“给孩子贴标签”,百分之九十九的文章是“别给孩子贴标签”。真的不能给孩子贴标签吗?答案是否定的。详细内容,您读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了。

 

【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原理】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案例】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这个实验说明,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当一个孩子总是被家长说成是“用功的孩子”,他肯定会觉得自己本该就是用功的人,会越来越用功。

 

【应用】

 

1.内容上,注重给孩子贴正面标签,不要贴负面标签。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这次又考得不好,你怎么这么笨呢?” 家长的这种行为,其实正是给自己的孩子贴负面标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这就要求家长注重给孩子贴正面标签。我们千万不要因孩子一时的缺点或不良行为,对孩子进行贬低和训斥,从而不自觉地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以至于误导孩子向不良方向发展。

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的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有意识地给孩子贴上正面标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常常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意识到自己按正面的"标签"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久而久之,这枚正面标签便使孩子原有的“闪光点”得到强化,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主体上,不但自己给孩子贴标签,还要引领孩子自贴标签。

家长自己给孩子贴正面标签,在上面给大家介绍了。仅是家长自己贴标签还不够,还应该引领孩子自贴标签。

怎样操作呢?

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家长可以每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一两个优点,然后给孩子写下来,或者让孩子画出来,然后贴在室内固定的位置,这便是“自贴标签”了。如果孩子自己说不出来,或者说得不很准确,家长可以适当进行提醒。贴“标签”的位置不但全家人方便看到,而且最好要来家里的客人都能看到。不但要让客人看到,而且最好家长适时讲给客人听,如此,“标签”的作用便无形中放大了。

等孩子可以自己写东西了,可以是上小学之后或者是上三年级之后,家长每周引领孩子写出自己的三到五个优点,也把它贴到家里醒目的位置,操作方法同上。

孩子每周的“标签”可以重复,但不能经常重复。家长应该引领孩子不断挖掘自己新的“闪光点”。

对于孩子已经贴出的“标签”,即便是做得不太好也不要横加指责,或者挖苦训斥,应该对做得好的重点表扬,让孩子意识到其他几项做得不够好就可以了。

 

3.形式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暗示。

前边讲的贴标签的形式主要是语言的和书面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肢体的。比如当孩子某件事做得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冲着孩子微笑、竖大拇指、拥抱、抚摸他的头部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某个事情做得很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认可和赞许。这时候家长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在给孩子“贴标签”。

微信是大家比较常用的交流通信工具,也是一种便于操作的宣传媒介,许多家长用“每日打卡”的形式,每天在朋友圈晒出孩子的“成长”,这也是非常不错的“贴标签”形式。

另外,许多商家开发了“育儿平台”,上面不但有许多育儿知识,家长还可以贴出孩子的照片、视频,记录孩子的成长,留下孩子的足迹,渗透家长的情感,这也是一种“贴标签”,家长朋友们不妨做一些尝试。

总之,“贴标签”的形式非常多,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学习,多创新。

 

4.数量上,要以效为主,而不是以量求胜。

给孩子“贴标签”的禁忌除了不可贴负面标签之外,还有一项是贴得过多,不重效果。贴得过多,每一个都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不可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不可能被孩子当成“标签”,也就不可能对孩子形成积极引领,不可能产生“标签效应”。因此,家长贴正面标签,一定要以“实际效果”为中心,做到适量、适当。

另外,我们所贴的标签还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可盲目拔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同,家长不能盲目攀比,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做到了,自家的孩子也应该做到。

再者,我们所贴的标签一定要真实。所谓真实,一是孩子真的做到了,或做得比较好;二是家长的情感要真实表达,不能虚情假意。否则,孩子都认为是笑话,怎么可能起到积极的暗示作用呢?

 

参考资料

1.标签效应 . 网易 . [2019-4-15]

2.“贴标签效应”的启示  .咸宁新闻网 . [2019-4-15]

=======================================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的文章,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追梦教师袁建国”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

更多“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请点击阅读

用好“目标效应 ”,使孩子行有所向

掌握“天鹅效应”,做一名“会爱”的家长

找一条搅动池水的“鲶鱼”  ——谈“鲶鱼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用好“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掌握“马太效应”,让孩子从平庸走向优秀

“爱孩子,母鸡都会!”  您确定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请掌握“真爱法则”

家庭教育不可不知的“甘地夫人法则”

许多家长不知道,手表也有“定律”,而且非常重要

教育孩子,请一定要注意“超限效应”

天赋递减法则——天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破窗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用“路径依赖理论”对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掌握“感觉剥夺定律“,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刺激”

用好“延迟满足法则”,训练孩子的控制力

您懂得“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却不一定懂得“尊重法则”的全部内容

掌握“思维模式法则”,孩子一定会改变

掌握“自然惩罚法则”,有效避免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

家庭教育,离不开“南风法则”

用“梦想法则”,为孩子点亮心灯

学习“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养成孩子好习惯,学会用“强化定律”

家长应该学会用“木桶定律”指导孩子上“网课”

怎样陪孩子上网课?学会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吧!

怎样陪孩子上网课?应该遵循鱼缸法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