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成昊:乌克兰危机一周年,留给世界怎样的思考?


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2月24日是乌克兰危机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各方围绕这场行动的争论、政策、行动从未间断。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部分国家的穿梭外交,还是久拖未决的战场局势,都未能让冲突方真正坐到谈判桌的两端,严肃地探讨如何停火止战、实现持久和平。

关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各方莫衷一是。然而,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与俄罗斯之间战略认知的错位、战略信任的匮乏是导致危机步步升级的深层原因之一。从这一点看,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国际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大国之间的误判和误解也极易走向冲突。乌克兰危机足以让世界引以为戒,“战争与和平”的老问题并没有就此消失,全球治理等低政治议题上的合作不会必然带来地缘政治等高政治问题的解决,如何建立起大国间的基本战略互信仍需各方努力。

具体而言,在北约东扩这一涉及危机的核心问题上,双方未能在各自认知和关切上形成有效共识,最终导致欧洲大陆出现燃点。美国等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北约东扩的动因是政治、历史和建设性的,不是出于对俄罗斯的仇恨、惧怕,更不是孤立俄罗斯。而俄罗斯则认为,美国并未尊重其在后苏联地区拥有的特殊利益和影响力,并将欧洲安全架构延伸到俄罗斯周边的欧亚空间,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

这种可能引发潜在冲突的矛盾长期存在,为何却在去年一触即发?乌克兰危机升级前,俄罗斯曾分别向美国和北约递交安全保障提案,但美国和北约予以拒绝,这是不是一次失去的机会?如果美国和北约不是采取断然拒绝的方式,而是以此为契机与俄罗斯开展务实对话,事态的走向会否有所不同?

历史无法假设。如果说世界错失了剪断危机引信的机会,危机爆发后部分国家的应对从结果看也并未发挥积极作用,反而导致危机长期化和扩大化。危机升级后,在经济领域,美欧迅速联手采取一系列行动,推出一系列针对俄罗斯的“毁灭性制裁”,希望以此改变俄罗斯政策、削弱俄罗斯实力,甚至谋求将俄罗斯彻底从国际经济体系中剥离。在军事领域,美国频繁通过军事部署和调动加强北约东翼防务力量,并加大对乌克兰的军援力度,协调欧洲盟友向乌克兰提供防空导弹系统和主战坦克等。在意识形态领域,美欧也加大了对俄罗斯的攻击力度,在国际社会推动对俄罗斯的打压和孤立,强化“民主对威权”的二元叙事和阵营对抗。

美欧领衔的对俄回应举措正加剧世界的动荡和分裂,也让未来通往和平的路线图更加模糊。第一,美欧等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一系列经济制裁并没有拖垮俄罗斯,反而让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赖的信任度达到新低点。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叠加共振,导致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美国借助危机加快推动与经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供应链重塑战略,日益将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武器化,导致全球经济发展的碎片化和安全化趋势明显上升,一些国家也面临“选边站队”的两难困局。

第二,美国对乌克兰乃至欧洲的“重新武装”将带来一系列“后遗症”,导致欧洲更难构建具有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架构。在危机刺激下,北约不仅难以停下“东扩”脚步,还迈向了纳入瑞典和芬兰的“北扩”进程。无论危机以何种方式结束,俄罗斯都将是欧洲搬不走的邻居,如何建立起能够确保地区共同安全的架构是欧洲乃至世界都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正如美国学者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如果不将俄罗斯纳入,欧洲不会实现真正的和平。

第三,美国对乌克兰危机的叙事延展,尤其是绑定欧洲与亚太、绑定俄罗斯与中国的说法将分裂世界。乌克兰危机对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之下的印太战略构成严峻挑战,而美国则希望借此“顺势而为”,通过渲染亚太地区安全风险、打通欧洲和亚太两大地缘板块,既能调动未来欧洲转向亚太的积极性,也能为进一步布局亚太提供合理性。乌克兰危机与亚太地区所面临的安全挑战有本质不同,但美国的叙事已“初见成效”,其欧洲和亚太盟伴对地区安全形势的认知正日益与美国趋同,今年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年度报告就是一个清晰案例。

持续了一年之久的乌克兰危机在何时结束、以何种方式结束仍是未知数,但如果世界不能从这场危机中汲取应有的教训,那未来可能还会踏入同样的泥潭。如同与人打交道一样,国与国的交往也需要足够的同理心。各国的合理安全关切都需要得到重视,升级制裁和输送武器无法熄灭战火,只会破坏可能的谈判氛围,彻底孤立俄罗斯也可能导致危机朝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这场危机没有所谓的赢家和输家,尽快回归谈判桌才是各方从泥潭脱身的唯一办法。


文章2023年2月27日首发于“香港01网”

向上滑动阅览

相关阅读


孙成昊:2023年美国政治极化难消,外交加速定型
孙成昊:美国中期选举后的政治新生态与中美关系未来走势
孙成昊:“大西方”撕开裂口?如何理性看待美欧分歧
孙成昊:美国中期选举结果耐人寻味
孙成昊:拜登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暴露出的三组矛盾
孙成昊:拜登早早庆功中期选举,全靠特朗普“神助攻”?
孙成昊:2022年中期选举对美国政治意味着什么?
孙成昊:北约“印太化”与中美欧关系的未来
孙成昊:北约峰会为何突出“中国元素”?
孙成昊:Constructive Talks or Just Hot Air?
孙成昊:Compartmentalisation in China-EU Relations
孙成昊: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为何成为“文献回顾”?
孙成昊:拜登亚洲行折射美国印太战略新步调
孙成昊:俄乌冲突将怎样影响欧亚大格局
孙成昊:NATO has chosen the wrong path by targeting China
孙成昊:俄乌危机之下 美欧联手制华走向何方?
孙成昊 |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伯恩斯:姗姗来迟的“架桥人”?
孙成昊:拜登想借巧实力拉欧盟“制华” 欧盟会买账吗?
孙成昊 王静姝:美国“印太战略”有一个天然缺陷
孙成昊:习近平同拜登首次“云会晤”,为中美“再接触”注入源头活水
孙成昊:踌躇满志的拜登为何陷入执政困局
孙成昊 郑乐锋:拜登五个月内二度访欧,但美欧无法再“踏入同一个大西洋”
孙成昊:美国政府对华战略思考的三大误区
孙成昊:华盛顿推“AUKUS模式”得不偿失
孙成昊:美国甩锅推责那些招
孙成昊:美英澳联盟将让欧盟从“战略觉醒”走向“战略清醒”
孙成昊:北约在阿富汗遭遇“苏伊士时刻”?
孙成昊 | 布林肯:拜登“价值观外交”操盘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