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u3100rqd8b0
我们再往下看,看到第十七页,第五十四个姓氏,姓凤。凤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很少见。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的时候,以凤鸟氏为历正。历正是掌管天文历法的,指导人们按照季节按照时令来耕种,然后来收成。所以中国古代对于历法的探测,然后把它来做归纳,是很重要的一个成就。所以,不仅让务农的人们可以依此来判断,我们该什么时候来耕耘,什么时候来收成,让我们的百姓有一个很圆整的生活的作息。所以这个历法的成就,在中国可以算是非常的早,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时代不断的推进,我们对于历法的校正,就会愈来愈精准。所以历法的研究,在中国古代也是非常的庞杂,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推出新的历法。专门在研究古代历法的人,在目前来讲也是屈指可数。
凤这个姓氏历史名人我们举一位,这位大家也是不常听到的人物,叫做凤纲。凤纲他不是在政治上面有所作为,也不是文功赫赫,武功威名的人物,他是一位算是草药家,算是一位医师,一位药学的一个权威。他在当时汉朝的时候就以百草花,把它腌渍之后,封存在地底下,从正月一直到九月末。然后据说封存的这个百草花,能够得到天地的精华,拿出来之后再加以提炼,就成为了一种丹药,然后往生的人把这个丹药纳入口中,就可以起死回生。这个感觉好像很玄妙。当然这个也是文献上有此一说,是不是真的如此恐怕也是有待验证,不过因为文献的资料都不足,所以也没有办法证实这种说法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很多文献的记载,我们大概都是要保留一分怀疑,然后小心的来验证。古往今来,这种死而复活的例子的确常常听闻。我这次到菲律宾去,也听到了菲律宾的朋友也提到过。我们遇到一位朋友,他的姐夫因为疾病,突然之间就暴毙,暴毙之后就送到医院去了。然后我们这位朋友到了医院去的时候,他那个姐夫已经盖了白布,他去的时候已经过了三个多小时了。然后他就想说,至少好好的送他一程,所以就在他的身旁诵经。诵经大概诵了一个多小时,居然他姐夫复活了,他姐夫居然这样就复活了!医院都觉得很惊讶,怎么会这样?面对这种很奇异的事件,其实大家都会有一些传闻,就有人说我那个朋友,他有什么什么样的超能力。所以在外面就传得很多了,甚至于有人登门拜访,求他治病。他说没有没有没有,我纯粹只是为了让我的姐夫,那件事情是为了让他,希望能够走得很安详,所以我只是单纯的诵经,我没有任何的法力。可是别人还不相信,还说拜托拜托,你一定要救我,我有什么怪病,你一定要帮我,如何如何。所以这种死而复活有很多种原因。这件事情后来他们也没有深究,医院也没有办法去归纳出到底是什么原因,总而言之它是一个很奇妙的经验。他姐夫后来回魂之后又多活了两年,又还多活了两年,所以当然身体就大不如前,可是能交代的事情,也都有很完整的交代,所以不会是仓卒之间就撒手人寰,家人没有办法接受这种状况的情况,当然就会非常的惋惜,所以多活两年也做了很多的事情,也做了很多的善事。所以可能是上天觉得这个人,有积德,有积福,所以给他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可以好好的跟家人诀别,也能够把事情给办好。这个是我们凤姓的一位历史名人。再来我们看到下面这个姓氏,第五十五个姓氏花。花这个姓氏,其实在唐朝以前的文献,基本上没有看过花这个姓氏出现过,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推原它的来源。有一个比较主流的猜测,有人主张花这个姓氏,应该是ㄏㄨㄚˋ这个读音转变而来的。先前我们曾经讲过,华当作姓氏来读的时候要读作四声。因为中华的华,这个华它原本的本意就是花朵的花,因为它本意跟这个花朵的花一样,所以可能就从此有人就改写为笔画比较简单的,我们看到的这个花,所以这是比较主流的说法,说花姓是从华姓而来的。到了唐朝的历史上面,才有正式的记录花姓的人物。不代表说唐朝以后才有花姓,可能在更早以前也有了,只是没有文字记录而已。谈到花姓的人物,大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花木兰了,大概也只有花木兰了。所以花木兰,根据考证,她应该不会是早到西汉初年。所以比较学者研究的成果,应该是隋末唐初。所以也符合了刚刚我们提到,在唐朝的官方的记载里面有花姓,是从唐朝开始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研究的成果,把它考虑进去。花木兰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因为家中爸爸年纪老迈,然后自己的弟弟又还很年轻,可是政府要征兵,要去防范边患,所以花木兰就只能够代父从军。在〈木兰诗〉里面也透露了这些讯息,所以研究的学者们,就从这些蛛丝马迹来做推测,推测她应该是隋末唐初人。好,我们看到第五十六个姓氏方。方这个姓氏在闽南话,我不晓得大家会不会读,因为我自己不是闽南人,我是客家人,所以我一直以为,方这个姓氏的闽南话读作ㄏㄨㄥ,(方向),我一直到了后来这几年才发现,原来方这个字闽南话读作姓氏的时候,要念作ㄅㄥ,差很多,同学大概没有接触过,差很多。所以我一直都误读了这个姓氏的读音。方姓在台湾也是流传蛮多的,所以在台湾的人口里面,方姓的比例可以占到前四十九这么多。方姓的来源有两个,有一支是来自于炎帝的后代。炎帝的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蛮尤有功,而受封于方山,所以后来就以方为姓氏。方姓的另外一个来源是来自于姬姓。周宣王的时候有一位大臣方叔,领兵去平定了南蛮,也是受封于方,后来方叔的子孙也以方为姓氏。所以像这样不同的来源,也都有受封于方这个地名。先前我也跟大家讲过了,虽然说看起来它是同一个名号,同一个地名,但是它是不同的地点,同名异地的这个状况是很多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做这个理解,才不会误认为他们是在同一个地方,可是却有不同的姓氏不同的来源。所以方姓大致上我们在文献上面,可以知道的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于炎帝的后代,一个来自于姬姓的后代。迁徙分布的地方有一个部分,我请大家看一下,在第一行,泉州人翁干度他有六个儿子,后来他就把这六个儿子,分别给予不同的姓氏,就是洪、江、翁、方、龚,还有汪。然后这个就是后来有所谓的六桂堂的来源。因为这个翁干度为了避祸,所以他把自己的儿子们分给不同的姓氏,希望能够留存自己的血脉。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个也是不得已的一个办法。所以这六个儿子虽然有不同姓,可是都是一母同胞,都是同一个父亲,所以就各自的开展。后来他们追溯源头,其实都是来自于翁干度。所以这六姓的子孙他们就有一个堂号,特殊的堂号,叫做六桂堂。在东南亚,六桂堂其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同乡会,在菲律宾,在马来西亚,六桂堂这个同乡会的组织也都非常大,因为有这样的来源。后来方姓也就逐渐的向外四散,所以在中国大陆排名到第六十二,几乎大江南北,都可以看到方姓的子孙发展。南洋的地方也有很多方姓的子孙,像我这次去菲律宾,透过朋友的介绍,也认识了几位姓方的朋友,他们也都是六桂堂的宗亲。我们看到下面的堂号,有一个正学堂。正学堂这个堂号的典故,就来自于明朝的方孝孺。在上一堂课我们提到方孝孺,方孝孺原本是建文帝的老师,可是因为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要夺位,所以从北京发兵,一路过关斩将,打到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强迫方孝孺为他的学生,也就是建文帝,写传位诏书。可是方孝孺坚决不肯,最后遭朱棣所杀,而且还牵连了所谓的十族被屠灭。所以这个血案在明朝初年是忌讳,一直到了后来,才慢慢的有人去记录这个事情,才把方孝孺的事迹写下来。所以当时南京地区,方孝孺案搞得人心惶惶。所以燕王朱棣,他就是透过这个霹雳手段杀鸡儆猴,希望其他不愿意臣服于我的建文帝的官员们都能够倒戈。这一招有没有效?很有效,很有效,所以后来很快的南京方面的朝臣,原则上绝大部分都投效了朱棣。所以很快的他就登基即位了,而且迁都到北京去。当时朱棣杀方孝孺,不是一刀给他痛快,他用了一个极刑,这个极刑叫做腰斩。腰斩顾名思义,就是从哪里砍了一刀?从腰部。腰部砍一刀下去,会不会马上往生?各位猜想一下,不会。他一刀砍下去,并不是把脊椎骨也砍断,不是,它是一刀砍下去,让你血流成河。方孝孺他沾自己的血,在地上写了十二个半的篡位的篡,控诉燕王朱棣篡位,写了十二个半字才断气往生。所以这个是非常残忍的手段。但是腰斩也不是第一个从方孝孺开始的,最早被处以腰斩的是李斯,李斯也是被处以腰斩。李斯在秦二世的时候被赵高所陷害,所以李斯跟他的第二个儿子一起被杀。在行刑之前,李斯跟他儿子说,他就问他儿子,儿子,你猜猜看,爸爸这一生最怀念哪一段时间?结果他儿子就跟他说,应该是爸爸当秦朝的宰相的时候,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李斯跟他说,不是,爸爸这一辈子最怀念的时光,不是手握重权的时候,爸爸最怀念的时光,是当时我们还住在老家,住在上蔡,(上蔡是个地名),当时你们兄弟还小,爸爸闲暇时候带着你们兄弟,牵着黄狗,带着苍鹰,到上蔡城外去打猎,这是爸爸一辈子最怀念的时光。所以这段话,我也经常跟我的学生们分享。人这一辈子最怀念的时光,不一定是你位高权重的时候,往往都是你这一生回顾,是你最闲的时候。这个闲不是闲来无事,这个闲是什么?这个闲是内心最平和,最宁静,也可以说你是最没有压力的、最安闲自适的时候。所以我们追逐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每一个人不一样。但是我都跟学生说,从李斯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我们哪一天功成名就了,即便我们哪一天手握重权了,可是你都要让自己保持心里的态度,要保持一个闲,就是你的内心要很平和,要很安宁,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而且在公忙之余,我们要创造一个闲的环境,让自己的身心灵可以达到一个平衡,而不要一味的只是在追逐名利。即便你很努力的在事业上面冲刺,但是你也要找一个时间,不管一天的什么时间,或者是一个月里面的什么时间,要让自己回复到闲的状态。像各位,各位我很羡慕大家,包括我们的师兄师姐们,我们的师父们,我们都是在闲的状态里面求学问,然后了解人生,然后帮助佛法传扬于全世界。这个闲是很难得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能闲。所以非常羡慕大家,几乎二六时中都能够保持在闲的状态。各位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是有福气的人。我们虽然说在红尘之中要找寻闲,每一个人状况不一样,但是我找到一个平衡的时间,就是我每天晚上都去走,快走,走操场,走操场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想,那四十分钟就是完全的放松,然后眼睛没有全闭,因为全闭的话就会撞到人了,就像很多佛祖的法相一样,就是闭八分,开两分,就是看着地上,然后这样快走。我觉得很有帮助,因为走完四十分钟之后,不仅身体放松,呼吸可以得到一个调整,而且你会发现,今天的疲累都可以消失不见了,而且心灵可以达到一个平衡。每一个人的方式不一样,这个是我找到的一个方法。在座的各位都是有福气的人,真的要好好的把握这个机会,把握这个机缘。所以回到李斯身上,我也跟学生讲,或许你这辈子也会有这样的感慨,所以跟我们身旁的每一个人,都能够保持很友好的关系,把握你能够享受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因为每一个阶段的任务不一样,为人子,为人夫,或者是为人妻,其实不同的角色都有他的难处,但是怎么样去找到一个平衡,而且让自己能够达到一个闲的状态,这是我带给学生的一个期许。所以李斯也算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透过他的这一句话,开示了很多后来的人,其实这个是人生的大智慧,人生的哲理。虽然说他生前评价当然很多,不一样的角度来评价他,但是我对他临终的这句话,我是给予肯定的。所以方孝孺在最后得到这样的极刑,而离开人世,很多人都对他叫屈,很多人都为他不舍。他的子孙也为了纪念他,因为方孝孺曾经为官担任到侍讲学士,他自己的书轩叫做正学堂,所以当时的文人都称他叫正学先生,所以子孙就以他的书轩名正学为堂号,所以叫正学堂。我不晓得各位自己在读书的空间,有没有为自己的书房命名?没有,大概都没有。我为自己的书房也取了一个名号,不雅,不是很典雅,但是跟我自己的所学,跟我自己的专长有关,所以我的书房叫做左经山房。因为我自己研究《左传》,《左传》它又是十三经里面的一部。然后为什么取名叫山房?其实我是住在都市里面,我很年轻的时候,很小的时候住在乡下,可是我大概小学时候,就到都市里面生活了,可是我非常向往农村的生活,因为农村的生活经验,让我觉得非常的美好,而且让我觉得很难忘。所以我常回老家去度假,一天两天也都很好,半天也没关系,去感受到农村的那种很闲的气氛,让我觉得很舒服。所以我在为自己的书房取名的时候,我刻意把一个山字安进去,所以希望能够虽在红尘居,可是自己的心还是向往山林,所以叫左经山房。所以我们这边要邀请各位来做一个小小的作业。古人他们都会为自己的书房来命名,有些是跟自己的专长有关,像我就是跟我自己的专长有关,所以叫左经山房;有些是自己对于人生态度的,一个凝练,一个提炼,他把他自己的人生观,提炼在这个书房的名号上面;也有不同的角度,有些是从自己的号,然后演变成自己的书轩名,有不同的方式来命名。我们再往下看,看到方姓的历史人物有一位方以智。方以智,看到这三个字真的好像就是人如其名,方以智他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科学家,对于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药学、文学、音韵都有研究。而且他比较务实的去研究生活,我们人类所会面临到的一些学科,所以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科学家。他在从科学的研究上面,去提炼出宇宙,世界组成的来源,他也有思想的这个身分,去了解这个宇宙来源形成的过程。可是他跟以往的思想家不一样,以往的思想家,我们如果给予一个比较笼统的称法,叫做心学,心脏的心,心学,从心来建构这个世界,简单来说就是心学的这个角度。大家会听到这个所谓的,由心来建构这个世界,感觉好像有点抽象。我简单的来做一个解释,心学的学者们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对我而言是心的作用;如果我的心对这个世界没有作用,这个世界对我而言没有任何的意义。我打个比方,譬如说这个椅子,我们为什么会把它称之为椅子?就是因为我们认识这个椅子的作用,我们了解它的功能,所以在我的概念里面我有椅子的存在,所以这个椅子是世界的一部分。他透过这样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所以如果我对这个世界不能理解,或者是我对它没有兴趣也好,或者是我不想去理解它,这个东西就不存在我的世界里面。这样可以理解吗?可以理解。所以这是心学的角度。可是方以智的角度,他认为不应该是这样的,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它客观的存在,不是你主观的去定位,它到底对你有没有影响。所以他排除了心学的那种思想的角度,他认为世界客观的存在,不因为你对它没有兴趣,而它就不存在,他认为世界应该是由物质来构成的,所以他提出了物质的角度。当然方以智的这个学说,并不是从他开始有这个理解,而是中国古代就已经有这样的萌发,但是一直都没有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直都还是以心学的这个角度来理解世界,比较占学术的主流。所以没有对错的问题,只是各自角度的不同而已。因为他很务实的去研究个别的学科,所以他提炼出了对世界观的阐释。所以跟当时其他以心学为主流,以阳明学派为主流的那个思想,他就格格不入。所以方以智在当代是很寂寞的,因为他被边缘化,因为很多人对他的这个角度,是非常不屑一顾的。但是就回应到刚刚我所提到的他的名字,他叫方以智,这个方就是方方正正,就体现出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很客观的存在,而不是一个主观的思想而已,所以他从这个角度他要探究的是,这个世界不管是造物者也好,不管是上天也罢,他创造的这个世界,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的智慧。所以他用方以智这个名字,就体现了他的思想的主体。这很有趣的一个名号。方姓的历史名人还有一位叫方苞,提到方苞就会想到他跟姚鼐,他跟刘大櫆合称为桐城三祖,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创发者。方苞他所谓的桐城派,这个古文主要的一个见解就是,他认为写文章要重视义跟法。这个义就是仁义道德的义,这个义其实就是他强调,为文应该要言之有物,这是他的一个重点。另外一个主张就是写文章要有法,这个法就是法律的法,法是什么?就是言之有序,写文章要有章法,要有次序。大家会想说,听起来好像没有很特别,没有很高明,因为古往今来,强调这两点主张的文学理论也蛮多的,为什么方苞跟姚鼐,他们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文学地位?是因为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慢慢倾向于,你在写科考的时候,你创作的那个答案卷,它有严格的体制的规范,你要回答这个答案的时候,你这篇文章一定要写成八段,而且每一段都有它的功能,都被严格规范了,甚至于到了后来,还严格要求每一段落的字数。所以就限制了科考这些考生,在回答时候他的空间。每一篇写八段,就是后来逐步形成的一个固定的格式,也就是后来我们俗称的什么?八股文。所以八股文就是科考的时候,答案卷它所规定的标准格式。因为科举考试它有这样的要求,我想要请问大家,大家平常在应付考试的时候,既然考场规定这样,那你平常在写文章的时候,你就不自觉的就会往那个方向来操作,因为你会想,反正我读书,我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考科考,所以我平常写文章的时候,我当然要多加练习,所以不自觉的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即便是平常时候的文章,不是为了特别应付科举考试来做练习的文章,他也都朝向那样的八股的形式去趋近。所以导致整个明朝末年,文章它陷入了停滞,不管它的章法也好,或者是它的格局也罢,都受限非常的深。所以到了清朝初年的时候,为了要去打破明朝八股文的影响,所以他们这批人才有提出,以义法为主流的这个古文,才有这样的主张出现。所以我们会发现,其实中国古代文学史,它经常都是一个正反合的论证过程。所谓的正就是这套理论或这套格式,它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它就会慢慢的固定下来,而且成为主流,姑且我们把它称之为正。它主流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慢慢的僵化,这个时候有心之士他就会予以反动,他会提出一些改革,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反。反的力量它会不断的扩大,所以它就会跟正来做对抗。如果反为了要对抗正,如果在理性的沟通,或理性的交流的情况,没有办法得到圆满的答案的时候,就会用大破大立的方式,企图来扳倒所谓的正,所以反就会突然之间,会用一些很极端的方式来做变化,企图压过原来的主流。所以非主流一旦能够胜过主流的时候,非主流就变成主流了。非主流变成主流之后,它又会慢慢的发展,它又会变成主流,然后慢慢的又会僵化。然后又会有什么?又会有另外一个非主流来对抗它,中间这个主流跟非主流的变化,有的时候还会有过渡融合的情况,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合,合作的合。所以这种正反合的辩证,我们在文学史,在中国思想史,经常会看到有这种循环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到,像桐城派古文它的主张,其实也是正反合过程里面的一种体现。因为文章绮丽、僵化,所以古文的这个主张它又会再度的呈现,然后去改革,然后这些古文的所谓的清流之士,他们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受到当时代的风气的影响,又会慢慢的落入了一个格局,落入了一个僵化的过程。所以之后又会有另外一批,所谓的古文的改革家推出类似的理论,再重新的再予以改革,所以又会变成一个循环。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在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提出这样的古文革新,对于清朝近三百年的文章的格局,有了一个很大的启发。所以后来也说,他不仅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也是清代朴学的始祖之一,他也间接导致了清代朴学的开展。好,这是第五十六个姓氏方姓。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五十七个姓氏,俞这个姓氏。俞这个姓氏,在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一百大。可是俞姓却相当的古老,据传俞姓是从黄帝的大臣俞拊开始发展的。这个拊就是我们现在,读成抚慰人心的那个抚,同一个读音。俞拊擅于医术,能够刨开人体皮肉,对体内的五脏进行治疗,所以如果用现在的医学来做分类的话,俞拊是外科医师,他可以动手术的。俞拊的后代就以此为荣,因此就以他做为姓氏,推衍后代。迁徙分布的部分就请各位自行参看。我们看到下面的历史名人,第一位是俞大猷。俞大猷跟戚继光是同一个时期。先前我们曾经介绍过戚继光,他是在明朝的时候对抗倭寇的名将。跟戚继光并肩作战的还有俞家军,就是俞大猷这一个阵营。在当时他跟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我们经常会把两个人物,然后用龙跟虎来形容他们。一般我们都会认为说,被冠上龙的好像比较优秀,被冠上虎的好像就稍微逊色一些些。其实在中国古代,这个龙跟虎其实都是属于四大神兽的体系之内,原本牠没有高下之分。所以这边我们讲的俞龙戚虎,不代表说俞大猷他的武功、他的战功都胜过于戚继光,不一定的,这个龙跟虎牠是平等的。所以你看这两位,大家对戚继光好像比较熟知一些,对俞大猷好像就比较没那么熟悉。也是很重要的明朝末年的名将,所以大家也借这个机会认识他,他跟戚继光并肩作战。而且他自己也开发了很多的兵器,而且也有一些兵法,也留下了很多相关的著作,为后世中国兵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除了俞大猷之外,还有另外一位也是经学家,也是很重要的学者,是俞樾。俞樾他自号为曲园居士,所以后来的学者们都称他叫俞曲园。他也是很多近现代的学者的老师,像章太炎,像吴昌硕,像在日本很重要的经学家学者井上陈政,都是俞曲园的门下。他自己也受到了咸丰皇帝的赏识,可是后来就被弹劾,后来因此而罢官。什么事情?试题割裂经义而罢官。大家就觉得,这个是什么意思?在清朝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出题目经常都是从经书里面挑一句,顶多两句,然后就当作标题,一句或两句来当作标题,然后让考生去发挥。大家很难想像,以经书的一二句当作标题,那该怎么发挥?这个后来也有学者去专门研究,他们是怎么样去理解这一句两句,然后去作答,因为清朝的档案资料比较多,所以可以做分析,可以做研究。所谓的割裂经义,就是他把原本我们传统对于经书的那句话的断句,他把它做了不同的诠释。也就是在断句的时候,他不是用传统的方式截取那一句当作考题,而是他给予了不同的断句。所以就被弹劾,认为他在下标题的时候,做这个题目的时候专业度太差,而且试图去做一些什么样的政治企图,所以后来他就被罢官了。在清朝有很多的文字狱,也都跟解读文字有关。我举一个例子。清朝在雍正年间,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字狱,它也就是从科考的题目而来,在《诗经》里面有一句叫做“维民所止”,《诗经》里面有一篇叫做《玄鸟》,《玄鸟》里面有一句叫“维民所止”。然后有一位试官,他就以这个做为考题就考了,都考完了,都放榜了。后来就有人向雍正密报,说这个考官,出试题的这个试官意图谋反。从《诗经》里面来的句子,怎么会意图谋反?雍正他也一时摸不着头绪,他就问他说,你说他意图谋反,你倒是解释给我看看。他说报告皇上,这个人居心叵测,他要砍皇上您的头,他要砍您的头。什么意思?维这个字如果我们写书法,有的时候写得快一点的时候,这三点它是可以连在一起的,它可以写成这样,现在的简化字它这边变成一笔上去,也是这样子来的。所以他要砍你的头,怎么个砍法?那不就是雍正两个字吗?所以你把那个红色的笔画拿掉,就是维跟止。同学张大了嘴巴,觉得匪夷所思,对不对?匪夷所思!居然出个考题,我只是随机的从《诗经》里面挑一句出来,就被扣上谋反,满门抄斩。了解了,文字狱是这么搞的。他真的有心要做谋反吗?没有,他是被陷害的,他被罗织的。所以俞曲园也是因为这样,有心人为了要斗垮他,所以以这个为一个题目,然后来向朝廷举报,最后还好他只是被罢官,还好他没有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古来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所以当官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很多人眷恋权力,但是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是风险很高的一门事业。所以俞曲园后来他罢官之后,就潜心做研究四十余年,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所以他的影响力不仅在中国本土,在日本,在朝鲜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被称之为清代最后一位朴学大师。他的著作有五百多卷。现在我们把它搜集之后,出版全集叫做《春在堂全书》。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翻翻,大部分其实都是很艰深的学问,不容易理解。即便我们自己来阅读,也都是读跟我们自己现在有关的学问,然后把它抽取出来,来拜读一番。所以我们对于清朝的这些学者们,穷其一生在做学术的研究工作,非常的感佩,而且他这个研究的层面之广,真的是令人佩服。所以我们自己即便在某一个专业,在某一本专书,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可是跟清朝人比起来,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所以清朝人真的是非常扎实的研究。所以他们清朝整个学术的概况,我们就可以称它叫朴学,这个朴就是很朴素的意思,很扎实的来做研究,从名物训诂,从文章的字句,一点一滴都不放过,所以累积了很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后来我们的研究做了很好的基础功夫。再来,我们看到第二十一页,第五十八个姓氏任。任这个姓氏,很多人都会觉得它应该念作ㄖㄣˋ,其实按照读音,如果是标准的字音,它应该是读作二声才是比较正确的。其实在标准的字音它应该要念作二声,只是大部分我们都比较俗音的话,都是读作四声。好,我们再看到任姓的来源,它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五十九,在台湾其实,我这边漏了,其实没有很前面,下次再帮大家补充一下这个任姓在台湾的排名。任姓在古籍里面有记载它有三种起源,一个是来自于风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另外一支就是前面刚刚我们有提到,是黄帝的子孙,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里面,有十二位得到姓氏,其中一个就是这个任姓;一个是出自于己姓,是帝魁的母亲家的姓氏。这个帝魁也是古帝系统里面的一位。所以在文献记载里面它就有三个来源。这三个来源其实源头都不一样。到底哪一个是比较主流?其实我们现在也无可考证了,只能就文献的资料来做研判,应该有三个来源。可是到后面,至于说你这个任姓是从哪一支出来,你这个本家是推原于哪一个姓氏,也都没有办法再做更详尽的考证。我们看到第二个迁徙分布的地方,就请各位自行来参看。我们看到下面第三个,历史名人,有一位任光。任光大家对他好像也是蛮陌生的。在任姓里面,任光也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他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曾经随刘秀在统一战争里立了大功,所以后来他就在刘秀的阵营有了一个蛮崇高的地位,帮他建立了东汉。他在病逝之后,刘秀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想法,他想要把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这些武将们,把他们的画像摆到云台,做为一个纪念。所以才有所谓的云台二十八将,这样的一个说法。所以这些都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任光也在其中之一。任姓的部分,我们就简单的帮大家来做一个介绍。再来我们看到第五十九个姓氏袁姓。袁姓在中国大陆排名三十三,可是在台湾就相对的比较少见一些,排名八十九。袁姓出自于妫姓。妫姓我们先前都介绍过,他是舜帝的后代,舜帝的裔孙叫妫满,他受封于陈,往生之后,陈国的臣民为他上了一个谥号,叫陈胡公。所以在文献里面也称他叫做胡公满。胡公满的后代有一位叫做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就以他祖父的字做为姓,因此而改姓为这个瑗。可以因为这个玉字旁的瑗,跟我们袁姓的袁同音,所以它就由玉偏旁的瑗,后来就改变成为了这个袁。所以这个转变其实也是蛮有趣的。至于说具体来讲,它是怎么样一个转变的过程,因为文献没有很清楚记载,所以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这种状况其实很多时候语义的转变,我们都有点莫名其妙。我们知道它原本的意思可能是那样,后来我们所接触的可能是这样,中间为什么会这样转过来?不太清楚。也没有办法做很清楚的厘清,因为资料真的蛮有限的。就以刚刚我讲的“莫名其妙”这个成语来讲,其实莫名其妙原本的意思是什么?莫名其妙那个名,名字的名,它当作动词的时候是形容的意思,所以莫名其妙它原来的意思是说,我看到了一个很不可思议的景象,我没有办法用言语用文字来形容它,所以叫莫名其妙。所以它原本是一个蛮正向的用法,可是现在我们讲莫名其妙是什么意思,你这个人莫名其妙,你这个人不可理喻,冥顽不灵。所以它转变很大。可是它为什么从原来的莫名其妙,变成现在的莫名其妙?中间的过程真的是莫名其妙,你不晓得它怎么变过来的,只是知道它的源头跟现在的用法,真的是一百八十度截然不同。所以像这样的状况也真的是不晓得,因为没有资料可以来说明了。在袁姓的堂号里面,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堂号,第一个叫做卧雪堂。东汉的时候袁安还没有任官之前,曾经在洛阳客居,有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来拜访袁安。这个所谓的洛阳令就是洛阳的县令,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县长。因为当时积雪很深,所以洛阳令就命随从扫出一条路,然后才进到袁安的屋子里面。袁安这个时候因为又客居他乡,身上又没有足够的盘缠,所以下大雪没有冬衣,冷的发抖。洛阳令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不请在洛阳当地的亲戚朋友来帮忙?袁安就回答说,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而且下着大雪,怎么好去叨扰人家?所以就只好自己辛苦一些。洛阳令就很佩服袁安的贤德,就举他为孝廉。因此袁安的子孙就称袁安这一支,有一个堂号叫做卧雪堂。大家会很好奇,什么叫做举孝廉?众所周知,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有的?隋,对不对?到了唐已经普遍的,基本上就是已经变成是国家选拔人才唯一的管道了。在此之前的人才怎么选拔?对,察举,就是当地的长官他可以推选,像举孝廉就是察举人才其中的一个选项。所以洛阳令就推举他,然后如果上级看到他的履历,看到他的事迹也很认同,就往上举报,然后朝廷就会从这些被各地方所推举的人才里面擢,擢用,他也不是照单全收的,擢用一些然后来任官。这个是古代在科举之前选拔人才的方式。后来科举考试之后,考试相对于所谓的举孝廉这些察举,它相对的客观,相对的也公平,所以从隋唐以后,科举考试就变成是选拔人才的,从主流变成唯一的管道。一直到现在,大家还是以考试为评比的一个方式。我们看到第二个堂号叫做守正堂,也是跟袁安有关。袁安因为受到洛阳令的推举,举孝廉之后,后来他也就在官场上发展,曾经担任楚郡的太守。当时楚王谋反,已经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在处理这个案件的时候,就非常的公平客观,只要是他审问之后,觉得没有关系很深,他就给予释放。后来有一些压力,也让他不得不要去对抗,譬如说外戚的窦氏擅权,先前我们曾经讲过窦氏,在汉朝的时候,窦氏也算是权倾天下,可是袁安他守正不阿,继续跟窦氏来对抗,虽然说后来也免不了被贬官,但是他心安理得。所以袁安的子孙也以袁安的这个行为,命名为守正堂做为自己的堂号,来表现自己先祖的气格不阿。当然还有其他的以地名为堂号的,也大有所在,像陈郡,像汝南,像彭城,像陈留,都是各地的地望来做为堂号。历史名人,除了刚刚简单的介绍了袁安之外,还有另外几位也是让大家来参考一下。因为时间的关系,所以袁绍的部分我们就不细讲了。我们来看到第二十三页,第二位袁崇焕。袁崇焕其实他是明朝末年的时候,镇守辽东的一位将军。我们都知道当时镇守辽东,最主要防范的是谁?就是关外的满清。当时镇守边关,的确是非常吃重的工作,尤其面对满清的威胁,镇守辽东的袁崇焕他兢兢业业,他非常小心,因为他知道关外的这些满清铁骑,他们是非常凶狠的,而且非常剽悍的,只要一不小心,自己的守军不但会被歼灭,而且还会突破长城防线,然后就会长驱直入,进入到当时的国都北京。所以当时明朝廷中央,对他也非常的看重,原则上就是你袁崇焕想要什么,我朝廷能够做得到,我都完全信任,完全资助。就是因为这样,有人就眼红了。各位看到魏忠贤的余党,后来就以其他的名义弹劾袁崇焕。内部自己本身就有矛盾了,关外的满清的领袖皇太极,就趁着这个矛盾然后就施以反间计,最后袁崇焕,就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处以凌迟。这个也是中国古代的酷刑之一。什么叫做凌迟?就是俗称的千刀万剐。不一刀杀了你,就是要慢慢的来折磨你,延长你受罪的时间。袁崇焕其实在当时是有一点争议。所以袁崇焕当时被凌迟处死之后,因为一般的百姓都误信了袁崇焕通敌的这个说法,所以分食他的肉,在行刑完之后大家去抢他的肉,就是一片一片不是削下来吗?去抢他的肉吃,痛恨袁崇焕。可是后来袁崇焕也得到了平反,认为他是受诬陷的,而且是受了满清的反间计所害。所以袁崇焕在后来,大家对他都是比较同情,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但是是一个被冤屈的英雄,是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面算是比较可惜的一位,否则以他的武功,以他的地位,其实他应该要受到大家的赞扬的。跟他同时期,还有另外一位镇守边关的,大家都应该知道了,两相比较你就知道袁崇焕的气节,跟那一位比起来真的是天差地别,那一位是谁?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所以两相比较你就知道,袁崇焕还是了不起的人物。再来第三位袁枚,袁枚是清朝的一位文学家,他自己有一个林园叫做随园,他自己盖了一个林园,所以他自称为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不仅是文学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更是美食家。而且袁枚这个人,他其实比较不受当时的风俗的约束。一般我们在当时收学生,还是以男性为主,他特立独行,他收了很多女弟子。所以在当时袁枚就有一些争议。不过如果单纯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他写诗提倡性灵说。什么叫做性灵?性灵说就是说他在写诗的时候,要能够去写出这个诗的精神。这有点抽象。我们都说人的灵魂之窗是哪里?是眼睛。所以我们简单来做个比喻,就是说在写诗的时候,你有一些字句能够画龙点睛,让你整个诗歌能够活跃起来,简单来说就是打一个这样的比方。所以画龙点睛的这几个字,我们在诗学上叫做诗眼,眼睛的眼。所以他特别强调透过这个诗眼,来表现出诗歌的不同之处。所以他提出要这么来写诗歌,才能够突破世俗,才能够与众不同。袁枚他还跟另外一位,当时在朝中非常有地位的大学士齐名,叫纪昀。以后我们会教到,纪昀的字叫做晓岚,所以我们就称他叫纪晓岚,称他的字号比较多。当时有这么一个称法,称南袁北纪,两个人都是很有文才的文学家。好,时间也刚好到了,十二点了,对。我们今天就到这边,明天我们继续。好,谢谢各位。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