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年

冯玉萍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目前,我国文学艺术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切实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建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总结“梅花奖”创办和组织的成功经验。希望在约请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冯玉萍

中国戏剧梅花大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沈阳大学评剧艺术研究中心二级教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


“梅花香自苦寒来”,用梅花的精神品格定义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的内涵,定位精准。梅花精神不仅是艺术家成长奋进过程中的真实写照,更是鞭策艺术家不断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今年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也是我从艺50周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戏剧梅花奖硕果累累、香满乾坤。在梅花精神的激励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华戏曲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我毕生不变的追求。回望历程,我有幸受到了这一至无高尚奖项的青睐:1988年,荣获第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荣获第17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2013年,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大奖。多少个严寒酷暑,数不尽的汗水和泪水,在不离不弃的坚守中,深深领悟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其中的真谛。


我的东北女人“三部曲”

以描写东北女人著称的现代评剧《风流寡妇》《疙瘩屯》《我那呼兰河》,实现了在表演艺术道路上的不断跨越,并结出了三朵绚丽的梅花,被称为“东北女人三部曲”。

《风流寡妇》

1973年,我怀着孩童般的梦想,走进了沈阳评剧院这座神圣的艺术殿堂,从此与评剧结下不解之缘。在启蒙老师韩少云,武功教师李少泉等一批资深的艺术家,悉心教诲及精心栽培下,从文戏一板一眼到武功一招一式,从冬练三九到夏练三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一分耕耘终于换来一分收获。19岁那年,我有幸同恩师韩少云同台,分前后半截主演了评剧《洪湖赤卫队》,这是我入行以来出演的第一出大戏。1981年4月15日,我正式拜评剧“花派”创始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为师,在众多老师、同学、媒体的见证下,成为了“花派”评剧艺术园圃中的一朵芙蓉,这一天让我终生难忘。在恩师的亲授下,我传承了评剧“花派”经典传统剧目《谢瑶环》《牧羊圈》《半把剪刀》《相思树》《三节烈》等,不断汲取各流派及姊妹艺术之长,为我未来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我饰演了原创现代评剧《风流寡妇》剧中女主人公“吴秋香”。该剧描写的是东北农村女人吴秋香,冲破重重旧俗婚姻羁绊,大胆追求殷实幸福美满生活的感人故事。经过反复阅读剧本、揣摩中心思想,我运用评剧独有的表现形式塑造人物,将吴秋香这个主人公完整地呈现在了舞台上。1987年,我在北京戏剧舞台上角逐梅花奖,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赞誉,以评委全票通过获得了第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完成了“东北女人三部曲”第一个女主人公的塑造。同年被首批评聘为国家一级演员,1988年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带着梅花的清香,1997年我以辽宁省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开启了我的深造学习生活。2年学校的历练,让我在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学府领略了表演的真谛,在戏曲表演上,不论是理论、还是表演形式都有了质的腾飞。1999年从中戏毕业,我义无反顾返回沈阳评剧舞台。迎来了第6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开启了对原创现代评剧《疙瘩屯》剧中女主人公“喜莲”的挑战。该剧描写的是东北女人喜莲,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以农业科技走上致富道路的感人故事。当年40岁年龄的我,演绎20多岁农村的小媳妇,与《风》剧中吴秋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一个不怕艰难、勇于接受新思想、敢闯天下、性格泼辣、行事风风火火的东北小媳妇形象,被我成功地呈现在舞台上。同时斩获了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完成了“东北女人三部曲”第二个女主人公的塑造。

《疙瘩屯》

2008年正值第29届北京奥运会,作为沈阳文艺界代表的火炬传递手,在奥运精神的激励下,又迎来了萧红笔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剧中女主人公“王婆”的新挑战。《呼》剧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呼兰河畔以“王婆”为代表的民众自我觉醒,“从生向死、从死向生”,奋力反抗日本倭寇的英勇抗战故事。为了演好“王婆”,我反复阅读萧红原著,随剧组赴呼兰河体验生活,感受呼兰河人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节,为角色创造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2010年5月16日,《呼》剧亮相第9届中国艺术节。广东东莞玉兰大剧院里座无虚席,观众中包含不少80、90后大学生,正在期待着他们并不太熟知的北方评剧的上演。一声由唢呐奏出的东北“号子”引子,一下子把观众的视线、情感带到了大型现代评剧《我那呼兰河》的规定情境中。大幕拉开,舞台上,一条波光粼粼的呼兰河水诉说着它对呼兰河人的养育与眷恋,诉说着它对恶霸、日寇的愤怒与憎恨;舞台上,演绎着萧红笔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女人的典型代表——王婆,从自醒到抗争、到愤起杀寇的感人故事;舞台上,剧中女主人公——王婆精准的台词,外化的戏曲程式与舞蹈兼容的形体动作,清澈、宽宏、充满激情并极具奉天“落子”特色的评剧唱腔演唱,将人物诠释的近乎完美;舞台上,气势恢弘的音乐就像呼兰河水一浪高过一浪,将剧情推向高潮,把观众的情感带向远方。曲了剧终,观众久久不愿散去,他们感动、他们赞叹,大学生们兴奋地说:“没想到,评剧这么好听、这么好看、这么感人、我们喜欢”。《我那呼兰河》以独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当代大学生,同时也更加彰显出它的时代魅力。并被专家誉为:“《呼》剧是中国戏曲现代戏创新的典范”。该剧一举夺得第9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我那呼兰河》

《呼》剧演出超百场,曾晋京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在沈阳、广东、太原、厦门、成都、杭州、上海巡演及参加各项赛事。影响巨大,被观众所熟知、追捧。该剧获中国舞台十大精品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和第11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2013年,我本人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大奖、2010年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实现了对现代戏人物塑造的三次蜕变——东北女人三部曲中第三个女人的塑造。2010年5月《呼》剧在京由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举办了《纪念评剧百年——暨冯玉萍表演艺术成就研讨会》,专家对该剧及我本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2013年冯玉萍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大奖 


创立工作室 为戏曲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4年沈阳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发挥艺术名家效应,经决定由市委编办批复拨付事业编,成立首个由冯玉萍艺术家名字命名的“冯玉萍艺术工作室”,同时还成立了由我出任法人的“沈阳评剧艺术研究中心”,为弘扬中华优秀戏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工作室以保护、传承、创新、繁荣、发展戏曲艺术为宗旨,脚踏实地、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探索新路,成为我为之努力奋斗新的工作目标。

2015年工作室首个项目,由我担任出品人、总导演、领衔主演的大型原创历史评剧《孝庄长歌》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资助项目。该剧汇集全国优秀主创力量,与沈阳师范大学强强联合,通过“产、学、研、用、实践”的艺术生产新模式,把剧目成功地呈现在舞台上,并在大学校园进行不断巡演,引起当代大学生及社会强烈反响。该剧荣获辽宁省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孝庄长歌》在2016版、2017版的基础上,不断打磨、创作精品。在全剧组的共同努力下,又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滚动资助项目,同时入选2018年度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数字电影工程。该剧还得到了辽宁省委宣传部艺术基金、沈阳市委宣传部艺术基金、沈阳市旅游发展基金的大力支持。2018年与沈阳演艺集团强强联合,圆满完成了《孝庄长歌》数字电影的拍摄。2019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省文联主办,清华大学、辽宁省戏剧家协会、沈阳大学、冯玉萍艺术工作室承办的《当代评剧名家冯玉萍艺术作品展映、展演系列活动》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评剧电影《孝庄长歌》首映式、评剧舞台剧《孝庄长歌》、评剧现代戏《秋月》、导演作品现代评剧《牵·纤手》,亮相清华大学校园舞台,引起当代大学生共鸣。同时《冯玉萍艺术作品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来自全国的艺术专家在会上提出:冯玉萍现象、冯玉萍趋势、趋于成熟的评剧“冯派艺术”。2019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将我所在的沈阳评剧艺术研究中心及工作室,带着事业编一同调入沈阳大学,成立“沈阳大学评剧艺术研究中心”,让评剧艺术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几年来,工作室戏剧成果不断涌现,我的导演作品有:阜新市歌舞剧院出品的现代评剧《牵· 纤手》(2020年获辽宁省第5届艺术节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优秀剧目奖);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出品的现代评剧《女儿》;山西省晋剧院晋剧《孝庄长歌》(2019年获山西省第16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杏花优秀剧目奖);吉林省吉剧院的吉剧《孝庄长歌》;沈阳大学、冯玉萍艺术工作室共同出品的诗画音乐剧《镌刻》(2021年荣获第7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称号)、诗画音乐剧《国之歌》;丹东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出品的诗画音乐剧《不朽》,纷纷亮相舞台。

《孝庄长歌》

新的体制、机制给予了工作室更广阔视角,在阜新市歌舞剧院、本钢集团文体中心、沈阳市浑南第三小学创立了“冯玉萍艺术实践基地”,为普及、传播戏曲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23年入选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设立的首届辽宁省戏曲名家工作室,被授予“辽宁省戏曲名家冯玉萍工作室”。面向未来,任重道远,工作室要加倍努力,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党的重托和社会的期待。


传承戏曲是我的使命责任担当

赓续中华戏曲文化的根脉,需要薪火相传。2008年,我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在做好事业的同时,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青年演员的培养上,口传身授、传授技艺,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在舞台上实现传承的夙愿。2001至2006年间,我3次带领青年演员跨出国门,登上国际演剧节舞台,一展中国评剧艺术魅力,并获得多项国际演剧节金奖、银奖。2005年起开始收徒,跨地区、跨剧种收徒。门下现有评剧、晋剧、粤剧、吉剧、辽剧20余名弟子。传授中,我尽力把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微的情感表达都教给我的学生,评剧《谢瑶环》《半把剪刀》《牧羊圈》等经典传统剧目在学生们身上得以传承演绎。将我的原创评剧《孝庄长歌》移植成晋剧、吉剧亲授给了我的学生。如今有的弟子已成长为国家一、二级演员。与此同时,我两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传承工程,领衔主演的评剧“花派”经典传统名剧《谢瑶环》入选国家像音像工程。

《孝庄长歌》

多年来奔走在国际、国内戏剧、戏曲舞台上,走进中国音乐学院、澳门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等各大高校,进行社会公益讲坛讲座,亲临山西、河南、黑龙江、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市剧协及文艺院团传播中华戏曲文化。参加第17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发表学术演讲,参与中国戏剧小梅花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2008年登上国际戏剧节学术研讨会讲坛,以《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中国演剧事业》为题,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演讲和示范表演,让外国人感知中国评剧艺术的魅力,主研课题《辽宁文艺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对策与研究》2020年入选辽宁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应邀多次走进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家名段》《跟我学》《角来了》等栏目,演唱、教唱、表演“花派”名段,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1套播出的2011年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多途径传播、推广、普及戏曲艺术。薪火相传、辛勤耕耘,在继承与传承的道路上扎实向前迈进。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履行代表、委员职责,

为戏曲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第十二届、十三届辽宁省文艺界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辽宁省政协常委,我更加关心、关注基层文艺院团的建设,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是我必须认真履行好的职责。多年来在全国人大、省政协、省文联等平台上曾提出:《关于将地方戏曲保护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建议》《关于传承发展地方戏曲事业的建议》《关于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基层院团发展的工作建议》《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负责制”试点的建议》《关于倡导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倾斜支持高等院校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建议》《关于创建“东北戏剧学院”打造辽宁文化强省的建议》等多项提案,为戏曲振兴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2017年3月7日,在全国人大代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分组讨论会,作为代表我有幸亲自向习总书记汇报了来自基层戏曲工作者的心声,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赞扬。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后来,《人民日报》还发表了《在最美的春天遇到最懂你的人——访全国人大代表冯玉萍》一文。在履行代表、委员职责的同时,多次担任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国戏剧节等各类活动的评审、评论专家,为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竭尽全力,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50年的从艺经历,党和人民给予了我诸多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等。我的肩上承载着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文史馆馆员等诸多社会责任。展望未来,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强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道远,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坚韧不拔的梅花精神是激励自己不断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郑少华

设计制作 孙竹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