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甘肃 庆城篇
“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
——明代.李梦阳《秋怀》
这是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在故乡庆阳府安化县,也就是今天庆城的登临怀古之作。
这句诗的意思是,庆阳乃周族先王之地,在其东山之巅,有一座不窋的陵墓。
不窋是夏朝农官,晚年因夏后氏不重农事,朝纲衰乱,率部族迁徙到陇东戎狄之间,立邦国于北豳,也就是今天的庆城县一带。
不窋教民稼穑,改地穴式居住为窑洞,重农耕,养家畜,在北豳开创了农耕文化的先河。
这不仅是对周人部族的壮大和发展,更是对华夏农耕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关键性的奠基作用。
活着的千年古城
庆城,依山为势,因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名“凤城”。
城墙脚下,环江和柔远河如自然天成的护城河,守护着高耸的古城。
当年,不窋带领族人在此停下了迁徙的脚步,就是看中了眼前两水环绕的高台之地,这是保证族人不受纷扰的天然屏障。
古城地处20米至40米高的天然台地,古人借助这一地形,削土为基,在倾斜60度角的斜切面上,筑墙成城,造就了“城墙一体、城在墙上”的天堑奇观。
在这坚固的城墙内部,还设有一条名叫鹅池洞的秘密军事通道,通向柔远河,可以巧妙防止被外来侵略者围城断水。
如今,庆城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存的历史遗迹和文物都得到有效保护。
范仲淹的家国情怀在这里体现
公元1038年,党项羌首领李元昊在今宁夏一带建立大夏国,不断发动对宋战争,庆州成为防御西夏的最前线。
公元1041年5月,53岁的范仲淹携妻子儿女迁居庆州,以家许国,掀开了他人生篇章的重要一页。
范仲淹临危受命,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并兼任庆州知州,成为环庆路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
公元1042年,范仲淹带领官兵筑城。仅用十天时间,一座依山而建,周长3500米的新城便拔地而起,成为阻击西夏南下的坚强堡垒,宋仁宗赐名“大顺”。
随后,范仲淹又以大顺城为中心,广筑城寨。
相连的堡寨,竖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一个立体高效的攻防体系基本建成。从此,宋夏边界战事进入对峙状态。边疆的安宁,令范仲淹无比欣慰。
在从大顺城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看到春花遍野,一首愉悦的诗作脱口而出:
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
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传承五千年的中医药文化
花开时节,正是庆城县南庄乡千亩药园收获的季节。
这些产自黄土高原的中草药,远销全国各地,成了带动全村致富的特色产业。
现在,庆城在各乡镇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4万亩,实现了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
有关中医始祖岐伯的故乡,有多种说法,庆城便是其中之一。
相传5000年前,轩辕黄帝慕名寻访医祖岐伯,两人谈医论道的1080个问题,便成就了中医的源头之作《黄帝内经》。
为了将发端于岐伯故里的中医药历史完整地呈现出来,庆城县政府决定修建一座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并向社会公开召集用做馆藏的文物和药方。
庆城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杨德祥参与博物馆的设计。他的父亲、八十多岁的老中医杨积茂,把家族祖传的清光绪年间的手抄药方《百证千方集锦》捐赠给博物馆。
这五千多副珍贵的古代经典药方,是中医文化的智慧结晶。
如今,庆城已成为国家级中医师承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普天济世的医道精神,在这座古城传扬。
先周旧邦,华夏故里;中医文化,泽润绵长。
庆城将岐黄中医文化、周祖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山、水、城、人的和谐共处中,一个“活力庆城、养生庆城、旅游庆城、生态庆城”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现。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西北孤莲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