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时猖狂涌入,败时仓皇撤退,日本“满蒙开拓团”的历史往事
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皇俄国手中夺取了大连、旅顺的统治权,建立起“关东州”(意为山海关东面的沙俄租借之地 ),并控制了南满铁路。俄国虽败,势力尚存。日本军政各界普遍担心,俄国人再打回来。为独霸中国东北,日本就有了所谓的“试点移民”计划。
1906年,日本设立“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关东都督府”。“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满铁)刚成立,副总裁后藤新平就开始规划起未来的经营方针:第一是修铁路、第二是开矿、第三是移民、第四是发展农畜牧业,其中尤以移民为要务。
日本在中国的第一个移民村
日本农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可当时的东北却以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导致日本的移民计划迟迟无法落实。1907年,日本警察桥本市藏(来中国之前是个农民)在金州(今大连金州)大魏家屯派出所后院开始水稻种植试验。经过多次改良,桥本市藏于1911年试种水稻成功。
时任关东都督、大连商工会议所所长的福岛安正,得知桥本市藏种植水稻成功的消息后,亲自前来考察与选址,最终决定在大魏家附近的一片荒地修建日本的移民村。为此,他还调拨了用于房屋、道路、堤塘等村庄设施的修建的专款。日本移民村1915年竣工。当年3月,首批日本移民19户48人(山口县18户46人,新瀉县1户2人)入住,因为这批移民者多来自日本山口县久坷郡的爱宕村和川下村,因此新村便命名为“爱川村”。
试点移民
中国东北虽是膏腴之地,但“关东都督府”只管移人,不管养人。要这些移民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再者《朴茨茅斯和约》后,日俄关系有所缓和。日本政府更倾向于通过铁路进行商业快速扩张,对于农业移民的热情有所下降。
19户日本移民在爱川村的第一年,就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龟裂,稻秆细如灯芯。干旱还引发了虫灾,田里蝗虫遮天蔽日,秋后竟颗粒无收。首批日本移民在老家带来的粮食、钱财消耗一空后。一些人熬不住了,就坐船跑回了日本。到1916年,19户移民只剩下2户还在爱川村苦苦坚守。尽管没达到预期效果,但这一次的爱川村移民,为之后的“武装移民”提供了样本。
从1916年开始,福岛安正有计划地从南满铁路沿线守备队退役兵中,选拔有种地经验和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留在金州等地做开拓移民。到1917年,福岛安正共动员了38个退伍兵,这些日本兵并不擅长耕种,最终仅剩下17人。
两次实验失败,福岛安正依旧不死心。1928年,他督促满铁公司出资,在旅顺成立了关东州移民专门机构大连农事株式会社。这个机构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引入日本开拓民500户,由大连农事株式会社提供土地、农具、贷款等,帮助这些开拓民生产,并负责收购和销售这些开拓民的稻谷。这个移民模式,便是日后开拓团大举来华的样本与雏形。加入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的74户日军开拓民中,有66户留了下来,并从中国的土地上积攒了大量财富。
以邻为壑,对外侵略扩张
1923年9月1日11点58分,东京以南90公里处的相漠湾海底发生了一次里氏7.9级大地震。24小时后,陆上又发生了一次强烈余震,随后还有上百次的大小余震。
由于当时东京几乎全是木质建筑,地震发生在中午,各家都在生火做饭,所以地震酿成了大火灾,东京85%的房屋被付之一炬,死亡7万人。横滨市96%的房屋被荑平。地震总共造成约14万人死亡,25.3万所房屋毁于地震,44.7万所房屋毁于大火,200万人无家可归。震后,日本经济开始陷入低迷,振兴预算又由于政争而被一再削减,无法偿付的票据所积攒的压力越来越大。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情绪,银行出现大规模的“挤兑”潮。
日本民众基本就没再过上好日子。尤其是东北地区的农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作为日本最大粮仓的东北地区,那里的农民们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小农破产后,只能卖儿卖女,流落到南洋和中国。
武装移民
经济上的混乱和衰退,在政治上引发了日本文官政府的垮台和军国主义的抬头。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掀开侵略中国的序幕。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国主义不到半年时间就占领了东三省。为掠夺东北的资源,以达到长期霸占的目的,1932年1月,石黑忠笃(农林次官)、加藤完治(日本国民高等学校校长)、宗光彦(满洲公主岭农业实验所所长)三人经过谋划,向日本拓务省提出了《满蒙移殖民事业计划书》。
三人主张,以在乡军人(退伍军人)为主体,于全日本范围招募移民。“移民案”得到了日本拓务省的认可。“武装移民”是由“全副武装的退伍军人组成,所有人员每人一支步枪,此外,还有两门迫击炮,威克斯式机关枪三挺,在警备上相当于屯田兵制的‘屯垦大队’”,堪称潜伏在农村的“预备役关东军”。
1932年6月7日,一个叫东宫铁男的日军少佐来到关东军司令部。他的身份是伪满吉林省依兰地区警备顾问,此次专程是来提交一份移民计划书。东宫铁男和加藤完治发现各自的殖民思路刚好能够互补,便达成以下共识:先进行武装移民镇压抗日武装,以此弥补关东军在兵力上的不足。
国策移民
1932年8月,日本第63届临时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向中国东北武装移民。自1932年8月,至1936年7月,日本武装移民,共组织了5次。因为这种移民行动,非常容易遭到当地民众的反抗。1936年4月,关东军召集了陆军省、拓务省、伪满政府、满洲移民协会等机构,召开了“第二次移民会议”,通过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案》等。
1936年8月,日本正式将“二十年移民百万户计划”列入“七大国策”,并要求伪满政府也将这一计划列入“国策”。他们计划在20年之内,向中国东北和内蒙的广大地区移民百万户500万人(当时日本的人口是6800万),史称其为“开拓团”。日本想借此计划来改变东北地区的民族结构,造成日本人在东北的人口优势,反客为主长期占领东北。
1937年侵华全面战争爆发后,经过最初的“试点移民”与“武装移民”,日本进入了移民的第三阶段,即“国策移民”。较之此前的“武装移民”有很大不同。“国策移民”大多是来自日本长野县、琦玉县、山形县等贫困地区的农民而非军事武装人员。
1939年2月9日,由伪满洲拓殖委员、事务局长稻垣征夫呈请批复,将日本移民改称‘开拓民’或‘开拓农民’,将‘移民团’改称‘开拓团’,将‘移民地’改称‘开拓地’,‘移民政策’改为‘开拓政策’”,企图用“开发满洲”的名义,掩盖侵略行径。
至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方面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人数达30多万人。这些 “开拓团”强占或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东北农民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东北农民耕种,截至1943年,日本逼迁中国东北农户40771户;截至1945年,日本通过各种手段,强占土地多达3.9亿亩。
强占的房子是哪里来的呢?都是中国人流血汗盖的。一捏直出油,根本不用粪肥的旱田和水田是谁的呢?都是中国人世代耕种的。这种“坐享其成的野蛮掠夺”造成了众多开拓团民的紧张感,也激化了他们与东北人的矛盾。
开拓团以男性为主的青壮劳动力,大部分是未满30岁的单身。为了巩固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1938年,日本开始在国内招募“青少年义勇军”和“大陆新娘”,作为开拓政策的补充。
“青少年义勇军”以16~19岁的青少年为主,学历大部分为普通高等小学毕业或青年学校中途退学者。训练期间实行军事化编制,首先在日本国内的茨城县内原训练所训练2~3个月,再以原中队建制送往中国东北各地训练所训练3年,结业后应征入伍或者加入开拓团。
训练的内容主要为识字、农事、特技、军事、生活等各方面综合性训练。训练结束后,或作为集团移民整体定居或移入其他地区建设开拓团。截至1940年,在中国东北设立了94个训练所,其中嫩江训练所是其所建的五个大所之一。
“大陆新娘”是号召日本国内17岁到25岁的女子嫁到东北,与先来的男开拓团成员进行婚配。日本民间组织爱国妇人会提出“军人舍命、我们拼命”的口号,号召会员们“结婚报国”。
为了日本大陆新娘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日本本土和中国东北地区成立了诸多的培训女团员的机构,包括“女子拓殖讲习会”、“女子拓殖训练所”、“满洲开拓女塾训练所”等教育机构。当时日本在东北设置了12个开拓女塾训练所,其中五常县城内建的女塾训练所,是在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一个。
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所谓《向满洲移住农业移民百万户的计划》,规定每5年为一期,用20年时间向我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这项计划从1937年开始执行,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占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33万多人、组建了1万多个移民村。
“开拓团”覆灭记
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关东军抽调了大批精锐开赴新战场。为了弥补东北地区的兵力空虚,“开拓团”近10万人应征入伍,从不穿军服的侵略者,变成了穿着军服的侵略者。
1945年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协议对日本宣战。8月9日,苏联军队从东、西、北三面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接到命令后秘密撤退,毫不知情的“开拓团”还在安排生活和生产。从广播中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开拓团”才想起到附近的关东军驻地询问情况。但到了驻地后发现,军营里早已空无一人,拥有24个师团、78万兵员的关东军已沿铁路的内侧向南撤退了。
由于开拓团中的成年男子全部应征入伍,而苏联红军在战后又将所有日军俘虏并平民中的青壮年和技术人员押往西伯利亚做苦役,所以战败后流连于东北荒野的开拓团民大多是老弱妇孺。
“开拓团”逃亡途中,常常能遇见逃跑的日本关东军,为了让孩子活下去,团民央求他们带上孩子,但都被拒绝了。关东军的高级将领、家属、在东北的日本高层最后都纷纷归国,而大量被遗弃的开拓团民则只能步行前往设在齐齐哈尔、哈尔滨、长春、抚顺等地的难民收容所,等待回国的机会。
国民政府曾承诺将来要遣返日本人回国,但考虑到一些日籍女子在日本投降前已生儿育女,中方尊重她们个人的意愿,暂不遣返,但日本投降后嫁在中国的,要求一律遣返。有一部分刚刚嫁在东北的日本女子偷偷留了下来。直到1946年9月,日本在中国的移民才基本遣送完毕。在此期间,战后开拓团民死亡总数为7.85万余人,其中自杀的有1.152万人。
“开拓团”中的少数“幸运”的成员回到了日本,另有4000多名因被父母抛弃或者父母死亡的日本孤儿被中国人收养,成为战后的遗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战争结束后的漫长岁月里,踏上了一条漫长的寻亲之路。有的人获得了中国国籍,和普通的中国人一样,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工业建设、政治运动和改革开放。中日邦交正常后,中国政府为这些遗孤寻亲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截止2000年,中日两国政府已组织了31批在华日本遗孤寻亲团,先后有2121名孤儿赴日寻亲,666人找到了在日亲属,约占总人数的31.8%。同时,已被确认身份的日本遗孤开始陆续回日定居。
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曾多次指出,那场侵略战争的责任,应该由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广大日本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中国人民要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
往期文章:
“刀下救平遥”,同济师生前赴后继保护世界遗产,延续古城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