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后的“医疗硬核”好时代

郭佳 维渡纵横 2022-12-21

前言
Preface

 l 郭佳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将会非常明显,靠什么拉动新的经济发展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经济学上常把消费、投资、出口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新冠战役的打响,医疗健康产业直面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推动一批新兴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大健康产业新格局,特别是“医疗硬核”的升级,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新经济支柱。

第 21 期


当疫情打破了经济体原有的平衡时,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也是我们构筑新的平衡的机会,我们坚信一些行业会升级进入新的赛道,让经济发展重新回到高速发展态势。


    新冠疫情后靠什么拉动经济发展     


从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将会非常明显。根据普华永道预测,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会下降大约2个百分点,即增长4%左右,剩下三个季度增速将根据疫情结束时间逐步回升,如果疫情在3月底或4月初进入收尾阶段,那么今年四个季度的增速可能分别为4.5%、5.0%、5.8%和5.7%,全年增速将在5.2%~5.3%。根据赵建教授预测,如果疫情持续1-2个月,对GDP增长率影响2-3个百分点,持续3个月以上,由于可能引发较多企业破产及重大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超过3个百分点。

经济学上常把消费、投资、出口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衡量指标是GDP支出核算中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和目的,拉动生产力的发展;投资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但投资规模要和经济发展状况相协调,投资不足可能减缓经济发展,投资增长过快则可能引发经济过热;出口对经济作用和消费类似,但受国际经济、外贸环境和汇率变动多种因素影响,出口容易出现较大波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经济发展变化,全球化红利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为中小企业创造巨大发展空间,出口占比开始增长;城市化红利使得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旺盛,人口红利处于高峰期,房地产爆发式增长并成为支柱产业
今天的中国经济主导力量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从依赖出口到扩大内需转变,内需和服务业成为今天的经济主导力量,可加大医疗硬核、教育等服务业和汽车、金融、能源、电信等基础领域市场准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业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由2003年的37.4%和44.8%降为2019年的-0.1%和6.5%,通过刺激房地产业对冲经济下滑可能不会成为政策首选,但另一方面房地产业一半是金融,一半是制造业,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较长,在“房住不炒”的大调控下,房地产业及其背后的金融或可得到平稳健康发展;2018年以来资本市场变革力度较大,特别是科创板、创业板、港股的一些列政策调控,国家或将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除了对企业贷款和减税降费方面的优惠,发展PE(私募股权投资)VC(创业投资),使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途径更多元化;金融业的杠杆率相对非典时期已经增长了250%左右,这也意味着资本边际回报率日趋下降,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或许不能全面奏效,但为了度过眼下的难关,我们推测基础建设投资会加大一定力度。总体来看,本次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将会明显超过17年前的“非典”疫情,要警惕此次新冠疫情叠加今天中国经济L型的走势,用百分之百的状态应对百分之一的风险。

        当疫情打破了经济体原有的平衡时,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也是我们构筑新的平衡的机会,我们坚信一些行业会升级进入新的赛道,让经济发展重新回到高速发展态势。我们推测疫情过后将会抓住时机促进消费升级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重视发掘医疗健康产业(含体育)、教育产业文化娱乐等消费升级服务,推动服务消费朝着更加专业化、多样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本次新冠疫情显示医疗机构的部分能力缺失、大量病人涌入之后的承载能力有限、医疗技术生物技术的储备匮乏,疫情后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医疗体系快速进步,推动我国医疗机构进一步开放,推动一批新兴医疗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与医疗机构形成互相协同、互相补充的大健康产业格局,进一步解决居民合理消费的后顾之忧。我们格外看好中国的医疗健康产业,特别是“医疗硬核”的升级,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新经济支柱。


    “医疗硬核”和“医疗硬核投资”     



 什么是“医疗硬核”  
硬核最早指说唱音乐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更具有力量感,后引申为核心部分,如硬核技术指很关键、很核心的技术。
我所提到的“医疗硬核”涵盖两个范畴,即先进的“医疗硬科技”和创新的“医疗新模式”两大方面。 


部分医疗硬核图谱

医疗硬科技”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高技术壁垒,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下的医疗硬科技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储备和积累、大学和研究所成果转化等方面尚存在不小的差距,疫情过后必然会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来促进新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也是促进中国全球化升级的必要手段,毕竟医学无国界,本次疫情的可能特效药基本都是国外原研,比如吉利德的瑞德西韦。
医疗新模式”是在体制改革及外部因素助推的背景下衍生出的新的商业模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拉动内需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新冠疫情中暴露的中国医疗体制、医疗产业载量的问题获得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将促进三医联动改革深化,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医疗硬核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疫情在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未尝不是行业升级和整合的一个时机。医疗健康产业直面疫情,比其他行业面临着更大的责任、义务和挑战。而作为我们这些投资人来说,投资最终反映的是经济基本面,私募基金作为智慧的资本,在当前形势下更应践行价值投资,“医疗硬核投资”恰恰具备这个特质,同时“医疗硬核投资”也是拉动经济体恢复原有平衡的有力手段之一。


    疫情开启“医疗硬核”好时代     



  数字经济下的远程医疗和医药电商  
远程医疗以远程影像、图文传输、视频等技术手段为依托,提供远程诊断、远程手术指导、远程监护等服务。在疫情期间,远程医疗相关公司如腾讯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阿里健康、医联、丁香医生等平台都开通了在线义诊,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初步筛查;一周前火神山医院的远程医疗系统已经就位,36小时内,在中国铁塔公司的配合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如竞赛般先后完成了火神山5G基站建设,保障临时医院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医疗着实缓解了线下压力,减少了交叉感染,让更多人体验了远程医疗的便利性,为远程医疗的推广提供了全国性的市场教育。当一种生活方式延续3个月以上,就可能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习惯,疫情后远程医疗将更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很多医院的医疗信息化都已经相对完善,进行互联网化改造、增加线上问诊已经具有了基础。2月3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各省远程医疗平台作用,鼓励包括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在内的各大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防治指导等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这次疫情帮医院开设通道和服务,或许会延续下来成为一种医疗常态,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医院和企业共同努力,切勿由于错综复杂的医疗体制和技术本身的不足而形成“各自雪藏的信息孤岛”。未来远程医疗会进一步普及,有力配合国家分级诊疗制度进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有不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公司对影像学、病理学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未来或可代替医生的眼睛,在互联网加的基础上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精准诊断报告和医生的建议,减少反复出入医院的麻烦,为远程医疗再填一个有力工具。另外,美国华盛顿一家医院通过机器人进行治疗,武汉火神山医院启用医疗服务机器人,为我们呈现出智能医疗机器人的广阔前景。
与此同时,医药电商迎来了发展机遇。疫情期间,药品、保健品、防护医疗器械、耗材及消毒产品需求激增,足不出户获得这些医疗产品成为了新的需求,跨区域B2C购药与O2O送药上门的优势突出。当然目前线上销售处方药、麻黄碱、冷链相关品种等还没有完全放开,同时医保线上支付还没有打通,但随着医院药占比较低,处方外流成为大势,类似平安好医生的医院医师服务加处方药销售的平台模式或将得到大力推广,同时也为发展连锁药店线上线下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体外诊断与第三方医学检验 

2月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指出要“提高检测确诊能力”,“缩短检测时间”,从全国疾控系统调派检测力量支援武汉,允许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核酸检测。体外诊断和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重要性再一次显现。

分子诊断POCT等在最危机时刻对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诊断做出了巨大贡献。疫情让核酸检测技术(RT-qPCR)进入了大众眼帘,并成为诊断标准,但检出率偏低(核酸检测+CT更准确),开发准确度更高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各类其他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技术等)势在必行。我们看到不少POCT企业已经研发并推出相关冠状病毒快速检测产品,这些POCT产品可以大幅缩短检测时间,并且操作简便,不需要大型设备,更适合急诊、基层医院、乡村诊所和救护车等。本次疫情对POCT产品的推广,将提升我国急诊、基层医疗体系的承接能力。在各路试剂横空出世时,我们也建议进行室间质评以监控试剂盒可靠性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在新技术层面,或将继续对解码微生物组新型测序技术高精度POCT产品加大投入。

从最近的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确诊病例增加,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家将检测权下放,有权确诊的机构有:部分三甲医院、疾控中心、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回顾历史,大批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爆发于2013年,源于国务院提出促进健康服务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专门提到独立医学实验室,第一次上升到国务院的政策层面。当前,国家分级诊疗大方向的医改方针确定后,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贯穿于很多方面,包括控制大医院的过渡检查、医疗费用高额支出、社区医院和县级医院没有能力开展诊疗等等。本次疫情中出现的医疗检测场地达不到标准、操作人员专业度欠缺等现象的出现,会推动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开放,院内检测将进一步由第三方进行,优化检测病理影像等的实效性和资源有效利用度。

2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我们推测检验相关的设备和试剂或将迎来一波高涨。


创新药和新型生物技术 

对抗一种疾病,最关键的还是发现其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医疗硬核的基础,缺少治疗手段其他再硬的核都变成空谈。疫情期间,一直没有开发获得特效治疗药物和预防性疫苗成为人民担忧的重大因素之一,让我们认识到此前在重大疾病领域的新药研究投入比例过少,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都显示出了当前生物医药发展的相对薄弱。此次疫情对于生物医药的整个产业链冲击是全方位的,将促进我国更加重视创新药和新型生物技术的研发投入,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研究,从临床试验到循证医学,从CRO到CDMO……整个产业链在疫情后或将全面产业升级。从资本市场角度,疫情后将会有更多的VC和PE进入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并购的事件也会随之增多,生物医药将进入欣欣向荣的好时代。技术层面,我们依旧看好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多肽药物和治疗价值高的小分子创新药以及辅助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模式层面,我们更看好拥有自主研发技术的平台型企业,搭配外延式license in模式,同时老药新用模式也再次证明了其商业价值;产业链层面,重视药物发现CRO临床试验CRO等。


医疗机构建设与医疗器械扩容 
疫情暴露门诊、ICU病房、住院部建设的不足,继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快速建成后,其他各省市的医院建设会迎来新的高涨,同时带动断设备(物理诊断、影像设备、分析仪器、电生理等)、治疗设备(病房护理设备、透析治疗设备、急救设备、放射治疗设备、理化设备等)、辅助设备(消毒灭菌设备、制冷设备、中心吸引及供氧系统、医用数据处理设备等)的放量。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前景很大,目前行业竞争格局还较为分散,具有大量的投资和并购机会,而对于行业的长足发展还是要看企业核心价值,毕竟医疗器械行业的爆发受多重因素影响。


    展望    


疫情对经济、社会、产业的影响还在持续,举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相信未来,最好的机会就在中国。
医疗硬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疫情过后,“医疗硬核”好时代来临。


 作者简介

郭佳,制药工程博士。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医疗硬核投资;曾任美科资本创始合伙人、中钰资本投资经理、BruchS. Blumberg Institute博士后研究员、诺康生物研究员等,拥有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博士学位。提倡通过资本、管理和资源的输出,运用“产学研融”四位一体化理念,促进中国新经济企业健康发展。


 专栏文章郭佳博士:2020年生物医药投资逻辑分析
郭佳博士: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逻辑分析郭佳博士:中国新药研发的风景与边界郭佳博士:多肽药物,不容错失的新机遇郭佳博士:创投之天、地、人的哲学基因治疗:大幕正启
细胞治疗:TIL疗法将大放异彩PROTAC:小分子药重回聚光灯下
即时检测(POCT):时代赋予的新机遇
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究盘点
乙肝新药:百家争鸣,砥砺前行
立体思维成就企业价值最大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