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固收刘郁团队】货币政策报告首提建设现代央行制度,如何影响利率
郁言债市微信小程序
区域经济、城投、地产数据一网打尽
欢迎关注使用!
11月26日,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到“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这将如何影响利率?
1
当前利率相关市场的两个“分割”
MLF超量续作,背后是超储率降至2017年水平MLF超量续作,背后是超储率降至2017年水平MLF超量续作,背后是超储率降至2017年水平当前,利率市场存在两个层面的“分割”:一是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与DR007的“分割”。今年5月下旬以来,DR007快速回到7天逆回购利率2.2%附近,近期DR007围绕2.2%附近波动。同时,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持续趋于上行,甚至在DR007相对平稳之后,同业存单利率仍处于上行趋势中。以1年期股份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与DR007的利差走势来看,2018年下半年以来,两者的利差,基本上围绕1年期MLF利率与7天逆回购利率的利差75bp上下波动。今年10月以来,这一利差逐步上行突破100bp。这背后反映的可能是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导致的负债端压力上升,银行同业负债竞争加剧。而且当前同业存单发行利率的上行,也在向国债、国开债收益率传导,甚至影响到部分投资者形成加息预期。
从2018年下半年“把好货币闸门”以来的情况来看,这种监管因素导致的“缺长钱”,从而带来存单和DR007的利差持续扩大,可能并非常态。要么存单发行利率向下,要么DR007向上,当前来看,随着年末压降结构性存款指标完成,进入2021年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向下的可能性会略高。
二是信用债收益率与LPR的“分割”。今年5月以来,伴随无风险利率持续上行,信用债收益率也处于上行趋势中,再叠加近期的信用风险事件的影响,小部分信用债收益率出现明显上行。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LPR利率8个月未作调整。债券市场和贷款市场的关系,似乎并未因LPR形成机制改革而变得更为密切,反而继续呈现“分割”的状态。这背后反映出,防风险对金融市场形成约束,避免低利率引发金融“套利”,但无风险利率上行的效应向信用债市场传导;而同时LPR维持较低位,配合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数量工具,以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目标。防风险和稳就业搭配的背景下,出现了这种信用债收益率与LPR的分割。
2
现代央行制度如何影响这种利率“分割”
MLF超量续作,背后是超储率降至2017年水平MLF超量续作,背后是超储率降至2017年水平MLF超量续作,背后是超储率降至2017年水平两个层面的“分割”,结合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强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如何理解?
首先,“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还有多久?注意到2019年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2020年4月人民银行办公厅课题研究小组发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202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2020年10月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继续强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再次强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而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意见反馈截止时间3天后发布,征求意见结束后,“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已经渐行渐近。
其次,“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包括哪些内容?人民银行办公厅课题研究小组发表的《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文提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有四个特点:更加注重运用价格型调控框架、更加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更加注重独立性、更加注重金融监管。注意到2019年以来,央行在与市场沟通方面已经提前发力,积极实施预期管理,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今年10月易纲行长在金融街论坛上关于闸门和宏观杠杆率的表述,均写入了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见《重提“闸门”,如何影响利率》)。后续需关注央行主要官员的重要讲话所指明的政策方向,可能逐渐形成与美联储高官讲话引导市场预期相类似的情况;
二是今年6月易纲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预告“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7月到10月的新增贷款基本符合全年近20万亿贷款的增长模式,充分体现出央行开展预期管理的公信力(见《宏观杠杆率趋稳假设下,2021社融有何变化?》);
三是定期的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通过解读数据和提问环节,可以向投资者有效传达货币政策信号。相比于央行行长或副行长的讲话的“预期管理”作用,新闻发布会上往往是对以往信息的重复性解读。例如今年10月14日,2020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上,发言人提到“应该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是对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上半年为对冲疫情影响,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所加大,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的重述,而非指向未来政策方向。
最后,“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对利率的影响:减轻“分割”,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互动,市场利率之间的互动,可能都会更为顺畅。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之下,价格型政策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健全利率传导机制,预期管理强化,可以避免市场预期反复扰动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央行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的互动更为通畅,另一方面不同市场间利率的传导也更为顺畅。结合今年10月易纲行长在金融街论坛上提到的“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预计央行通过政策利率本身、以及公开市场政策工具的投放数量,可以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贷款市场利率施加更广泛、更迅速的影响。不同市场之间的“分割”程度可能趋于降低。
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是1年期MLF利率与7天逆回购利率的期限利差,可能映射到存单利率与银行间短端利率的期限利差之上,也可能映射到不同期限国债或者信用债的期限利差之上。
参考资料:
[1] 人民银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3]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课题研究小组: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风险提示:
国内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经济金融数据解读系列:
201112 《宏观杠杆率趋稳假设下,2021社融有何变化?》
201020 《投资“退”消费“进”,经济动力切换如何影响利率》
200907 《割裂的资金面:回购像2019,存单更像2017》
200904 《9月国债、地方债供给压力有多大?约1万亿元》
200818 《MLF超量续作超预期?超储率可能已低至1.1%》
200809 《同为货币政策收敛,本轮与2016有何差别》
已外发报告标题:《货币政策报告首提建设现代央行制度,如何影响利率》
刘 郁,SAC 执证号:S0260520010001,SFC CE No.BPM217,邮箱:shliuyu@gf.com.cn
肖金川,执业编号:S0260520030002,邮箱:xiaojinchuan@gf.com.cn
法律声明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