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澜 :教师这个职业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叶澜 环境问题观察 2022-08-31
来源:未来教育研究、布谷学习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学家。

摘要: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是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当作知识传递者。教育的魅力不只是要求做好教师,而是每个教师都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求你去创造。教育的魅力是创造的魅力,是创造生命发展的魅力。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那么,关于教师职业的意义,且听教育家叶澜老师怎么说。


  文 |  叶澜    编辑|金雀儿   编|喀戎  

 来源|布谷学习(ID:iBookgood)  



、教师的使命不断变化

不变的是教师始终须对人一生负责任



首先,教师、医生和律师、建筑师、工程师是不一样的。


一类是跟物质生产相关,一类跟人相关。


而教师和医生,尽管都与人打交道,但医生的对象是人的身体,现在还增加了关注人的心理。


医生在工作时,不会把为什么这么治病告诉你。


作为教师,他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以及整个生命的发展。


这几者之间的差异是清晰的,不难区别。


今天教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活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他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对这个社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每一代的教师都会面对一个时代对教师使命的新要求,但教师使命也有一些不变的内容,那就是教师的事业始终是对人的一生负责任的一个事业。


你给学生的东西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促进了他的发展还是阻碍了他的发展,教师要经常自问。


尽管学生不完全被教师所左右,但教师的教育会成为一种力量,可引导人前进和向上。


一个教师有可能对儿童、青少年,对某一个人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影响,让他在每一个前进的重要的时刻会想到这位老师。


这样的教师,就是在真实的意义上成了一位教师,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教学者。



、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就出在不把教师看作创造者,仅仅把他当作知识传递者。


比如,教师上语文课,他的任务被认为就是教识字、读书、写字……


教师往往也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故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马克思讲得很深刻,只有创造性的工作才会有尊严。


今天我们特别强调认清教师的工作性质,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他跟孩子一起创造他和他们的每一天的学校生活,也为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创造。


教育是丰富人生的很重要的工作。


教师的创造还表现在“转化”上,他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


这个转化也是教育的独特挑战与魅力。


教师的创造性还表现在促使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样培养出来的新生代,就会与他的上一代不一样。


这种代际传承与发展,本质上是把人类的知识与技能、精神,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和精神的内存。


这些东西内化在每一个不同的个体之中,而后,又会在社会实践中转化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我觉得教育事业和教育的魅力一定要与创造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只要求自己像蜡烛一样,成天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以牺牲自己作为职业高尚的表达,而不是用一种创造的智慧去激发学生心中的精神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来说只有付出没有魅力,也难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魅力在哪里?就在于创造。


当然,教师的创造跟工程师的创造不一样,跟建筑师的创造不一样,跟作家也不一样。


它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发展的创造。


这里面有“转化”的创造,教学工作自身还需要创造,从长远意义上,教学让每一个生命具有创造的力量,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创造的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我觉得在人类社会创造事业中,不能没有教师这个职业的创造性劳动。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远远不够!


近十多年来流行的一个看法:那就是把教师看作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化最早是美国提出的。


简单而言,有两个不同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教师地位,因为只有作为专业人员才能提升社会地位。


二是为了作为一种专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现在许多人喜欢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觉得不够。


我不单提“教师专业发展”,我提“教师发展”。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们不怀疑。


问题是,只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是能造就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


教师自己作为一个全人的发展,也可能被忽视了。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


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呈现你是谁,学生也在判断你是谁。


学生对你有敬意或瞧不起,反抗或喜欢,都不是仅仅因为你的专业,而是因为你的全部人格。


当然,没有专业是不行的,没有专业你连讲台都站不住。


但是仅仅有专业,肯定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教师必须对自身的发展有认识,其中包括他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责任的承担。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面对的是活蹦乱跳的成长中的生命,要有一种责任担当。


学生的生命既是最柔软的,又是最脆弱的。有些东西一旦被打破了,很难再重新变得完美。


所以青少年时期,教师留给他们的,会对其一生的发展有影响。一个人一辈子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他的幸福。


在中国古代,教师受敬重,排位在天地君亲之后,也属“圣”之列。


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孩子上私塾要向圣人、老师叩拜。


对教师还有道德方面的高要求,那就是要“为人师表”。



三、我不赞

成把“应试”与“素质”对立的提法


在古代,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


它是有道理的。道理在哪里?


古代的文言文,它是古代文人对世界及自我认识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有很深的道理,也不同于口语。


教书先生要孩子去理解,但孩子又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经历。为了将来考科举,学生又必须懂这些,那怎么办?


就是你跟我读呀,背啊,多读几遍,内在的联系就慢慢浮现出来。这种方法是在独特教育背景下的产物。


古代对教育的理解,是以记诵为主的,是记诵之学。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到了近现代中小学教育还是如此强调记、背标准答案? 


近代科学知识大发展,大分化,出现学科化了。学科知识且成了人类共同的知识,而不单单是地域的。


当科学成为一种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科学分成了很多学科以后,这些知识就成了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并被认为对他将来的生存有用,基础教育就成了儿童为未来人生作一种准备的事业。


如何让学生达到对知识本身的记忆,熟练掌握其方法、技能,就成了学科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往往因被自己的学科所占有,而忽视了教育人的任务。


近代的教育学,大量强调的是把教育看作人类知识的传递,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现在必须对教育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理解。 


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


自己活得像个人,并不是说像一个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教师也会有缺点,有时候也会有冲动,但只要你是真实的,你会冷静下来,孩子也会理解。


所以我觉得跟人打交道,一定要做真人,不要去做一个假假的人。


“只育分不育人”是个太简单的事情。


我觉得把“分”和“人”对立,是一种绝对两分的思维方式。抬高了“分”,把它与“人”等而视之,这是大误。


其实教师真正的能耐是在育人的过程中,不难达到所谓的“分”的要求。


如果有学校或教师宣称我只“育人”不“育分”,这不仅荒谬,家长也肯定不放心。


因为现实世界不可能同意这样的观点:你教的学生考试是考不好的,然而你是个好教师。


我一开始就不赞成把“应试”与“素质”对立的提法,这是两极化思维方式的产物。


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改革的目标,往往难以实现。


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和当前的需求来完成改革。改革是一种超越,而非简单的否定。


面对“育分”的畸形现实,我的回答是:“育人”肯定能使他的“分”也上去,但“分”绝对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




四、 生命是不能割裂的,教育也一样


幸福,就我个人而言,是你看重什么,你最在乎什么,什么就是你能感受到的幸福。


作为个体的幸福观和作为教师的幸福观,其实是有相关性的。我更看重的是作为个体(我个人)的追求。我觉得这个最重要。


教师只是一个职业,如果一定要问这个职业跟你的人生的关系是什么?那么就是你的人生大量的时间是在这个职业中度过的。


你的个性、你的独特性是在这样一个职业里面得到全面的呈现。尽管都叫教师,但是教师和教师之间是非常不一样的。


很难说教师幸福观一定有一个统一的东西。


可能我这个人更看重做人,你自己的人生过得怎么样。当然这个人生,因为你是老师,你的人生就跟学生联系在一起了。


倘若你不懂得人生,你对学生的人生也会有许多不懂。


你若问我现在感到什么是幸福,那就是能够给我很多的时间,让我看书,让我想问题,有空写书。


人生的滋味是熬出来的。这个“熬”啊,不是指“煎熬”,而是慢慢炖,积累、累积。


到一定的程度时你就会悟出:噢,这就是人生!


所以不是那么简单的用一个幸福观可规范我们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不能被规范的。


另外,我们的教育不善于在整体综合的教育活动中培育整体的人,用丰富的教育活动去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


生命是不能割裂的。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未必就是只有手和脚在动,而脑子不动,也没有感情,没有喜欢不喜欢。


这不成了机器人了?教育的难就难在这儿,它的任何活动都是综合的,你忘记了这一点,就一定搞不好教育。 


这是我最初提出生命观的指向,强调了教育的综合性渗透,强调了活动的综合性渗透。


教育对生命的思考不能只局限于人,还应包括整个自然界。凡是有生命的,我们都可以和它对话。


世界在我的心中更扩大了。人是可以从各种生命变化中获得很多感悟的。



本文转载编辑:Mr White


更多精彩内容

教育

爱因斯坦谈教育,放在首位的该是什么?| 生态文明教育

温家宝:我的大学

要使公众了解大学

大学实践课程为什么越来越弱?

大学生野外专业实习为什么这么难?

环保创业,有传统的美国大学生们做了什么.....

我的十次直播教学总结

素质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出路么?

袁振国:为什么说是人类第三次教育大变革?

哀老树新枝

中学教育:将来应当是这样的

几乎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都处在焦虑之中

耶鲁大学教授反思精英教育:光鲜的外表下,是令人窒息的恐惧

复活节岛的悲剧

现代教育悖论——从复活节岛悲剧说起

什么是坏的校外教育?

硕士研究生可以做的81件事

简议博士论文综述、博士、博士生导师的基本标准

耶鲁大学校长开学演讲:当世界身处一片火海,年轻人读书的意义何在?

清华教师梅赐琪: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

教师最需要的是尊严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中国大学MOOC《环境问题观察》课程提供专业支持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