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 | 孟涛《法治评估与法治大数据》推介(周五赠书福利)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法治指数 Author 法治指数与法治蓝皮书
孟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兼任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治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食品安全项目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专家等。著有《中国非常法律研究》、译有《宪法专政:现代民主国家中的危机政府》等,并于《法学研究》《现代法学》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第七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论文一等奖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法律社会学、纠纷解决、非常法律等。
本书改变了传统的法治研究范式,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对法治属性进行精细界定,对国内外法治状况进行清晰展示,对一些流行的法治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提出了系统的法治评估方法论和别具一格的地方法治理论,有很强的创新性,研究分量非同一般。
作者自2012年入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来就研究法治评估和法治大数据,本书是作者在这一领域长期研究的结晶,“干货满满”。本书的出版,对读者了解法治的实际面貌有很大帮助,对中国法治建设有明确指引。对未来的法治研究而言,本书将是必不可少的参照。
特此推荐!
——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早就想自己动手写这样一本总结法治评估的著作,然而总是忙来忙去,抽不出时间。读到孟涛写的这本书真有点喜出望外。认识孟涛是在一次博士论文开题会上,当时对他的印象较为深刻,他常若有所思,不像一般的博士生那样夸夸奇谈。后来听说他毕业后去了中国人民大学,再后来在不同的会议上见到他,知晓他在做实证分析和量化研究,江山代有人才出。这本书是孟涛关于实证研究的专著,重点谈了法治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既放眼世界,也回望中国。这是一本法治量化研究方法论的专著,对此有兴趣的人可以一读。
法治评估从无到有,在中国呈现了大发展的局面,除了专门从事此类评估学者的不懈努力,还有赖于法治评估最终进入了中国国家治理的话语体系,这也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法学话语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话语体系是一个紧迫问题
如何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一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中国学者到国外交流,总是夸夸其谈中国的特殊治理能力和治理手段,往往游离于对话体系之外,以至于交流不畅通,观点也难以得到认同,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话语权阙如,不仅在国外,在国内也是如此的。由于前提问题,一些人用有色眼镜看国家,中国是一个没有法治的国家。道路千万条,发展第一条,但发展的推进需要制度规范,发展的目标需要评估,发展的矛盾需要解决,发展的成效需要共享。制度建设、纠纷化解、成果共享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推进。有特色的法治和普适的法治常常被作为对立的事物相比较,二者其实并不存在对立关系。普适是指一些基本的原则具有共同性,如保障人权,司法公正、廉洁政府,构建美好社会等。西方的一些法治评估蕴含了这样一些普适的原理,但如果我们关注到中国的法治建设,也会发现这些普适的东西也贯穿其中,虽然表现得比较含蓄,不具备形式意义上的普适性。回望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在《辞源》里“和”有“调”、“顺”、“谐”、“合”等多种含义,和贯穿于中国几千年历史之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虽然在发展进程中,“不和”的情况也时常出现,“不和”与“和”交织在一起,构成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和”代表一种理想,如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和谐社会等等。“和”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支撑和发展的目标。
法治是现代社会运行的秩序支撑,这一点中西方无出左右,分歧在法治的具体解释和运行方式上,在这种意义上并不存在康德的“二律背反”。长期以来,法学研究热衷于“耕西方田,荒中国地”,有伟大的实践,无中国的理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沟通成果,中国法治应当借鉴西方的经验,但不应亦步亦趋,奉行照搬拿来主义,而应坚持以我为主,合理吸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令世人瞩目,无论是立法、执政、司法和社会法治建设,成就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法治疲软,两手都要抓,法治无抓手。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上,经济发展的成效更容易发现和更容易感知。法治虽然是实实在在地通过各种制度各个机构推进的,但它与人的感知关系密切,法治的感知和感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制度建设尚可期许,鲜活的经验难以描述。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毕竟改变人,是最难的一件事情。中国建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级政府实行行政审批改革、推进“放管服”,司法改革如火如荼,普法运动全面推进,但是在多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人的行为不得而知。由于法治经验总结更多局限于定性,缺乏深入细致量化的研究,缺少数据支撑,大多数人是用西方法治理论描述中国法治实践,缺乏解读中国实践的法治理论和方法,缺少与国际社会沟通和能接受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无法与国际社会甚至国内社会沟通,丧失话语权是必然的。可喜的是,确有这么一小部分人在这条崎岖小路上蜿蜒前行,从学术上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提供言之有据的定论,为构建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努力,孟涛就是其中一员。他的这本书可以使我们管窥法治量化研究的现状、世界局势、作用,毕竟,理论需要实践的验证,话语体系的构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量化评估是法学研究的新范式
法学研究总是说自己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规范分析、实证量化研究方法。一些实证量化研究是案例分析,不是评估意义上的研究。案例分析非常必要,能够以小见大,从一滴水反射出太阳的光芒,但缺乏从宏观上分析发展走势的视角,常囿于具体情境而不能自拔。上述几种方法都是案头分析方法,定性是这些研究的共征,“数”在其中没有什么位置。案头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法学是一门应用实践学科,需要走出去到基层到一线,案头分析显然不能完全掌握世界的真实面貌。
法治量化评估为法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使我们意识到原来研究还可以这样做,这样做还挺有说服力。国际上早就风行法治量化评估,如国际知名的“全球治理指标”、“世界正义工程”、“世界自由度报告”等。国内量化评估研究自一开始就呈现种类多方法异的局面,以不同的形式推动了中国法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法治建设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两个决定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量化评估和量化评估研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法治评估模型和理论。但如孟涛在书里指出的那样,国际国内的量化评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指标欠科学、理论分析不足等。首先,很多法治指数欠缺概念化这一步,法治的内涵是什么?由于没有对“法治”进行界定,评估的“法治”内涵狭窄或过宽,导致评估的法治内容有争议。第二,法治指数的指标体系存在遗漏和不协调。如国际上的法治指数往往局限于司法,国内的法治指数容易遗漏权利保障,此外跟不上改革的步伐,缺少非常重要的“党内法规”和“监察监督”评估内容。第三,国内有些法治指数评估的不是“法治”,而是“法治建设”。第四,指数的具体量化存在争议,如指标之间权重分配不均。法治指数评估适用比较和排名,评估的地方越多,数据的利用价值也越高。孟涛的观察和分析确实有一定道理。
现今阶段,量化评估虽然呈燎原之势,但依然是初级阶段,面临一些难以逾越的问题,评估的依据是什么,评估的主体是谁,评估的方法如何区分,评估的结果如何运用等等。这些问题看起来都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但细想也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在法治领域,实践与理论本来就难舍难分。法治评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径,是法学研究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佳路径。法学研究不仅仅在书斋中还需要深入到现实中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日常工作中,有人常说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这种把现实问题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割裂、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而不是凭空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发明理论学说,构建空中楼阁。与传统研究范式不一样,法治评估对中国法学研究而言,是用理论分析世界的一种新视角,不仅要求分析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需要研究者有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思辨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前者,研究有可能会闭门造车,沉湎于思辨的空间自我陶醉,没有后者,则会泥足于数字沼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单纯强调基础理论研究或强调现实问题研究都不可取,不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就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长期以来,这两种研究范式势同水火,互相贬低,是法学研究的通病,不打通之间的联系,研究大约也只会原地踏步,低水平重复,是不会进步的。实证经验研究可以赋予我们独特性和创新性,拓展我们研究的时空,理论研究则使我们在逻辑思维的海洋中徜徉,深化我们研究的知识内容。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共同证实或证伪各种“哥德巴赫猜想”。在这个意义上,法学研究的学者们真的需要携手共进,而不是互相鄙视,共同为创新法学研究方法,构建完善的法学学术体系做出努力。可以预见的是,如孟涛这样的新一代学者,他们具有完整的知识训练,辅之以肥沃的田野经验,势必为法学研究带来清新和沐之风。
三、法治评估是依法治国的新抓手
法治评估试图测量法治的状况,改变法治理论的抽象形态,使之变得生动、丰富和可感知。回到世俗层面,“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较为奇特,在日常生活中,“数”非常重要,人们对每一个涉及自己利益的东西都会锱铢必较,越是接近生活层面,越是如此,士大夫阶层表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之外,很难见到中国人在社会治理中有“数”的理念。
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确认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提出2020年法治建设五大阶段性目标,即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国家的各项工作法治化。十八大提出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目标,提出了各种建设的时间表。对各级政府而言,这些要求是一种新的治理维度,有一个痛苦的适应过程。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社会治理中,无论是决策还是执行,“数”是一个特别边缘化的东西。在体系建设方面,中国人从来不甘人后,各种理论体系观点漫天狂舞,但其落地情况却无人问津。我们的干部习惯于定性思维,他们提出各种宏伟目标和体系,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和会议要求的实际效果如何无人关心,即便存在检查和监督,大多也流于形式。于是,在中国真是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体系一经提出,目标似乎就已达到,这确实比较荒谬。
法治评估显然能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有所裨益。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制度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法规制度设定和安排,形成科学的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完善治理体系方面,可以通过立法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使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科学,体现人民的意志,避免与宪法相冲突的恶法、劣法出台。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体现的是执行力问题。长期以来,国家的各项建设总体推进较好,但国家治理能力不强、治理活动粗放,善于做大事,精细化不够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干大事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现实中民众身边的小事关怀不够不仅与党的执政宗旨不相符合,也是政民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法治评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如可以精确度量治理体系落实到位的程度,了解民众对法治建设的需求,发现法治建设中的短板,提出法治建设努力的方向,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法治评估可以使公权力机关在社会治理中不再盲目乐观或妄自菲薄。
四、量化评估是年轻学者发挥才能的新天地
法学是一门应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基本要求。走出书斋,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不仅可以丰富法学工作者既定的知识内容,也可以调整固化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发现新的天地、新的内容、新的实践,得出新的结论。十年来,我们对此有深刻的感受,我和我的同事们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学到了很多书本中无法获取的知识,认识了很多色彩各异的人群,工人、农民、法官、律师、公务员、教师……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大大地深化了我们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认识,从而自觉不自觉地远离了单线思维的行列,以一种更全面、更宽容的视角看待这个不完善的世界。年轻学者充满朝气,知识新锐,更应该在实践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丰富自己的知识,淬炼自己的人格,应召国家的呼唤、服务人民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当中,年轻学者可以飞速成长。法治评估报告需要评估者具备很高的写作技能和专业技术,定量和定性都不可或缺。孟涛自己的亲身体会是,定量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数据的展示,文字围绕着数据而展开,判断法治的状况;定性报告的主体内容是文字,不能有太多的个人主观色彩,需要充分介绍评估的背景、资料收集和评估的过程,使得读者接受评估者的观察和结论,保障评估结果的真实性。这是参与过法治评估的人才能得出的直接感受。既要避免陷于定量研究的数字泥淖中难以自拔,也要注意在定性研究中不要无厘头自说自话。
我们的努力与党和国家的法治事业同心同向同步同行,努力是会有回报的。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朝着这个方向砥砺前行,接力创新,参与对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创建,创新法学研究方法,投身依法治国的洪流,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拓展学术研究的空间。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中国法学界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需要确定新坐标,谋求新作为,年轻学子正逢其时,他们的努力如何,我们的国家法治建设就将如何。
是为序。
田禾
2019年5月10日
福 利
转发此文章至朋友圈集齐 10 个赞并发送截图至“法理杂志”微信公众号后台,即可获得抽奖机会 ~
我们将从参与活动的读者中随机抽取 三位 赠送
孟涛《法治评估与法治大数据》(作者亲笔签名版) 一本
抽奖截止至 2020年7月10日 中午12:00
我们将藉由当日赠书推文公布获奖读者名单,敬请关注
上期赠书
《法学引注手册》
十口心思
鲜百香双响炮去冰半糖
请以上读者尽快将您的姓名、手机号、地址、获奖图书发送至后台,
我们会尽快为您寄送图书
-推荐阅读-
《法理——法哲学、法学方法论与人工智能》杂志最新稿约
重磅|张文显:“法理概念”的青岛共识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9-12月·综合社科类C刊)
思享|杨知文:如何编撰指导性案例?
思享|王延川:“除魅”区块链
选粹 | 温苏埃塔 著 郭栋 译:新制度主义、法教义学与法社会学
域外 | 《牛津法律研究杂志》2020年第2期
学界 | 重要期刊法理论文刊载情况报告(2019年·CSSCI集刊)
思享|王凌皞:为自然主义的“人类改进”概念辩护
选粹|思享|域外|写作|学界
欢迎关注法理杂志
赐稿邮箱
ratiojuriswechat@126.com
法理杂志官方“有赞”书籍商铺
长按识别二维码
挑选精品好书
微信责任编辑 | 关依琳
文字编辑 | 王婧 刘欣 陈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