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梨子:天门方言与官话(上)

雪梨子 鸿渐风 2023-04-30

天门方言与官话(上)

 

雪梨子

 

 

记得大学毕业后一帮老乡聚会,分享外地求学的经历,谈到老屋的方言,一位师兄学着我们以前的腔调说:“天门话就是普通话嘛。”大家哄然而笑。

 

的确,未出门前,大家都以为自己的方言最接近“官话”,谁知到他乡后,发现我们既听不懂别人稍带口音的普通话,人家更听不懂我们的“天门官话”。大家都为过去井底之蛙面墙之士的心态而惭愧万分,感觉以前好痴啊。

 

不过,深究起来,天门方言中,还真的是有很多的“普通话”,只不过这些仅是明清时期的官话,现在的外地人大部分都听不懂而已。这些至今残留方言中的某些词汇,虽然普通话里不用,但在明清作品中却是唾手可得的。尤其是比较流行的小说,比如明人的《金瓶梅》、《水浒传》和清代的《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

 

现在试着举几个例子:

 

比如我们方言中对那些拦路抢劫的行为称“短路”,这里的,有拦截的意思—这个词在《儒林外史》中可以常见到。老屋人使用“短”未必都是贬义。例如某人气急败坏要出去跟别人拼命,家里人会说:“快点帮我把他短住。”就是拦截住的意思。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邑城镇居民购买那些郊区的农民运来的柴火,为了先到先得,往往提前跑到往来城郊的路上等候卖柴农民,于是自动生成了一个新词:“短柴”。这里的短,不是去抢劫农民的柴火,而是将他们截住,领着他们到城里的交易所与自己成交罢了。当然,如果“短路”连在一起用,那就是抢劫,绝对的贬义了。老人家们有时候痛恨那些土匪恶霸们,会将“短路的”与“砍脑壳的”“抽筋的”和“祝(意塞)壳子的”等咒诅语一同使用。在他们朴素的价值观里,这些人是要遭雷打的!

 

我在北方生活十多年,对北人冬天取暖的说法“烤火”很是别扭。为什么?我们小时候都是用火落子或火盆取暖,称“向火”。可是到了北方,他们叫“烤火”,尤其是八十年代时一些北方城市并无暖气设备,要生炉子。我很抵触这个“烤火”!难道要将身体或手掌放在火上烤吗?是要吃自制烤鸭还是烧烤?而“向火”就准确多了,手伸向炉子等热源取暖。同事们很不屑我的“土话”,我就跟他们理论。自幼熟读《水浒》,我记得武松与宋江订交的场景,是在小旋风柴进的庄园,武松正在“向火”……同事们诧异,查证,发现的确如此。而有关烤火的烤字,后来单位里一位颇有学问的长者从《燕山夜话》中找到邓拓的说法,这个字在说文、集韵等均无,就是《康熙字典》中也没有,“烤字”是康熙之后才慢慢生成了,它的原型字应该是“燺”,简化字为“熇”,古音则读“苦浩切,音考”。于是,同事们不好再说我“土”,我当然也不坚持用“向火”—因在北方无人听得懂,而是随乡入俗跟着他们用“烤火”的说法了。

 

既然烤火的“烤”之原型字是燺和熇,而其解释是同“燥”,于是,我又想起了我们小时候常用的一个词“发燥”。其实,这个词也与明清的官话有渊源。乡语中的“发燥”是指“运气来了”的意思。比如四个人打麻将,某人手气一直不好,终于北风圈时来运转,要什么牌上什么张,或者手起就是“天元胡”,连续挽庄,力转颓势。其他人会说:“恁郎发燥哒吧!”这里的“发燥”,与明清官话的“发燥”意思接近,不过“发”并不是一些人(包括在下以前)误以为是“发作”的“发”,是动词,其实这里的“发”是名词,繁体字是“髮”,指胎毛。而燥呢,则同“燺”和“熇”的意思,是指“干”,“胎毛干了”,意味着长大,有能力了。于是“发燥哒”引申为“运气来了”。以“发”是否“燥”来比喻长大没有,有无能力,这种例子在明清小品中有不少。

 

竟陵派文学领袖钟惺就曾有用这个“发燥”本意的例子。他给一位叫冯元成前辈的信(见《隐秀轩集》卷第二八书牍“与冯元成公祖”)中,开头有:

不肖未堕地时,先生业为海内人伦询仰久矣。及先生之宦,而某发未燥也。”大意是我还没有出生时,您已为天下人所仰慕。而您高中进士开始官宦生涯时,我的胎毛还没干呢也就是说我还是个婴儿

 

古人尺牍固有谦虚客套的成分,不过,钟惺此处所述内容则基本是事实。冯元成是华亭人(今上海市松江县),生卒不详,但史料记载他是隆庆五年(1571)的进士,后来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相当于两湖的常务副省长),是否在钟惺出生前就为海内人伦所询仰,是写信人的恭维,但冯元成中进士,即使入翰林院深造,三年散馆后再分配工作,那也是万年二年即为官宦。而这年正好是钟惺的出生年。刚出世不久,当然是“髮未燥”。

 

……

 

本邑方言中的明清官话还有一些,欢迎有识者分享赐教。在下也会在今后空闲时继续收集整理,以讨教于诸位看官。

   

雪梨子2018.10.09-11.15

※  ※  ※  ※  ※  ※  ※  ※  ※  ※ ※  ※  ※  ※  ※  ※  ※  ※  ※

 

雪梨子系列文章链接:

雪梨子:尘世难逢开口笑

河街的回忆(七)

何传芳先生印象记

雪梨子:天中两年(下)


往期文章回放:

舟帆:“徐九经”朱世慧的艺术人生

小熬浆糊:激浊扬清说楹联(趣话之三)

古禅:同学聚会纪实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6/6)

陆羽金鱼:我的知青故事(5/6)

因荷藕然:设想我的一次祭奠


欢迎大家在公号“发消息”处留言。您的留言,可能出现在每周的留言精选中。应大家的建议,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本号作者与读者的沟通,畅叙乡情,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小编将加您入群。

赐稿者请将大作投递至:tsangsj@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