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启富:望乡

黄启富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望   乡
——一个天门藉台胞笔下的乡愁

                    文/黄啟富


 台胞卢业高先生(1912—1980)天门竟陵人,几代人以教育为宗,堪称书香门第、礼仪之家。祖父卢成瑜,清光绪十三年以府试第一名“入泮”(考取秀才)。因局势原因,长期在天门、皂市、钟祥等地设坛开馆,从事私塾教育二十余年。民国初年由政府聘任为师范教师。叔父卢兆麟为咸丰中学校长;父親卢先熙長期在天门执鞭育人。

  业高先生年幼時聪頴冠群,但体弱多病,曾臥床二年。遂由生母浆汤伺候、悉心调理,仍久睡不辩晨夕。因其伯母周氏病逝无子;便让他承嗣披麻执杖,送葬時用人抱去、抱回,返家后将其放下,即去玩耍,久疾骤然痊愈,街坊邻里啧啧称奇。

  卢幼时曾与表姐订娃娃亲,成年后受文明思想薫陶,毅然退婚;并与朋友的妹妹相爱、相恋而结婚。婚后两情甚笃、合家欢喜,其乐融融。

 但好景不长,神州大地遭日寇入侵,大好河山满目疮痍。为避日寇之乱,全家搬迁隐居在天门西郊的黄潭鄉里。一九四O年元旦,天门县城陷落,形势更加严峻,卢全家继续躲在郷下,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整整十年,卢业高先生始终在鄕下躬耕田畝,营商为生,并得两子一女。



  一九四八年春节刚过,为生计虑,卢业高联系早年在台湾大学任教的三叔,欲出去试探一下身手,于是自备盘缠、千辛万苦,浮槎渡海。原打算一、二年即返回郷里,谁知从此山河阻隔、烟云望断。直到一九七八年,卢业高先生在台三十余年,或经商或代课教书,颠沛辗转,游走于台湾社会的各个阶层。

  随着光阴的流逝,卢业高先生的返乡夙愿如肥皂泡沫般破灭,鄕愁与日俱增,晨昏梦绕、如影随形。一九七三年,已过六旬的他在台滞留己达25年之久,在遥望大陆而又归家无望的绝境中,无限辛酸地拿起笔,写下了二千余字的叙事组诗《六十自述》。追述自己有生以来的悲欢离合,以及如东海一样肆意漫漶的鄕愁。

  他在诗中首先痛斥日寇侵华“年荒世乱苦相侵,大好神州贼寇临,风雨飘摇惊鹤戻,食衣奔走听蛩吟” 的苦难岁月。接着讲述离乡背井、年深日久所产生的痛苦与无奈。他的诗,既情感沉郁、文词凄美,又如泣似诉,令人动怀。诗的开篇直抵人心!一再表述“年华似水去无痕,往事前程不堪论,他乡久客泪盈盈,驹隙光阴每自惊” 的痛惜。还有那“黄鹤楼高萦别绪,文昌阁下系离魂”的深情。身处异乡的卢業高先生,每當故友相聚,听到鄉音时就倍感亲切、激动不已:“寒温欲向親朋诉,团聚希聆俗语言”,特别是“未卜何时归故里,饱看出岫火山云”的“饱看”二字,寄托了他对家乡十景(天门山火云)的眷恋。

  卢业高先生的拳拳之心尽在其字里行间。他回憶当年隐居黄潭乡村小镇的日子,如弓腰虫(尺蠖)一样:是“十载市尘甘蠖屈,诗书课子乐亲心,隐居喜得乐逍遥,野服葛巾避世嚣,觅食恭耕勤田畝,求知力学伴渔樵”的十年。在乡梓耕耘五谷、瞻养老父,哺育幼儿,一家六口过着平稳而清静的生活。其间不乏“万事随缘轻得失,百年过客任浮沉,安贫乐道身心泰,古有规箴仔细吟” 的坦荡胸怀。使他洞悉到“荣华过眼皆成幻,荆棘惊心却是真”的道理。


卢业高先生


  在台湾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从梦中醒来时,思绪万千,“夜间梦语羁人痛,野店鸡声旅客惊”的感觉頻频袭来。想到“亲友故乡均作古,孙曾后辈不知名” 的无奈更是撕心裂肺。

   他噙泪幽思父母的养育之恩,以惭愧之心写出了“我悔远游惭奉养,终身遗憾报恩情”。想到大陆的年幼子女,更是“哪有功勋垂宇宙,更无錢帛到儿孫”锥心自责。

  而对于一别无消息的孤苦发妻,写出了 “劳燕分飞悲聚散,沙鴎浪迹叹浮沉,迢迢万里乡音断,隔水隔山末隔心”的慨叹!情感之真挚,催人泪下。

  随着年岁的增高,两鬓渐渐斑白,先生的思鄕情更加浓郁,彻夜难眠:“思亲未被高龄减,惹恨偏从夜梦生”,是他三十多年来,漫长的日日夜夜的痛苦写照。

  他深知 “鱼乐水中忧患少,鳥翔天空稻粮肥”,自己三十多年来却禁涸在东海一屿,挿翅难飞。他看到燕子与大雁,在同一时间里各自东西,笔下是 ”征鸿阵阵从南返,社燕年年自北归”的期盼。大自然在四季交替变化中,候鸟还有回巢之日,人却望穿秋水而不能!

  回忆青春,更是唏嘘不已:“少年时节好风光,游览名山意气扬,野店吟鞭馳骏馬,渔村古寺醉飞觞”。大好年华而今却烟消云散、一去不再复返了。



  卢业高先生风流倜傥、博学多才。“吹箫击剑与吟诗,琴棋遣兴度良宵”。他结识了很多台湾社会的文人雅士,并与台藉女士重组了家庭。这段时间他的诗歌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曾摘取过全台某诗会第一名的桂冠。《六十自述》组诗中,无不流露出他对淡薄功名富贵的心境。在台时期,他远离官场,只在旅行社做事,从没在“政府”内谋求过公职。

  卢先生一生光明正大、刚正不阿。“不善逢迎幼至今,生来傲骨孰知音,利名荣辱交游少,离合悲欢感慨深” ,是诗如其人的最好的写照。

  卢业高先生引经据典游刃有余,对于历史人物,诸如苏轼、王粲、项斯、杜牧、陶潜、石崇、元龙、毕卓等巨擘之典故,都化用在《六十自述》组诗里,融会贯通,成为自己才思的一部分。

  《六十自述》通篇贯穿着思乡望鄉的真情,及对逝去岁月的惆怅与无奈。他痛陈“离家背井廿余年,一事无成百感牽,精卫那能填恨海,媧皇岂可䃼情天”。他的铮铮硬骨表现在“折腰不惯陶潜隐,旷达何妨毕卓眠”。

  他的诗旖旎多姿、意气风发、脍炙人口,当读到 “五百年前一孤州,五百年后楼上楼,君能再待五百年,依然还你一孤州” 時,让人不由得放飞思绪,驰骋想象,深得极目之感。

  在《六十自述》的结尾,他引用苏轼雪泥鸿爪的典故 :“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寄寓自己“老至高歌杜牧狂,杨州一梦悔荒唐,雪泥鸿爪空留跡,苍海桑田实可伤。寂寂胸怀多少恨,茫茫世事去来忙,他鄕久客嗟離乱,自写诗章泪几行”的初心。

  组诗写于一九七三年,那是一个绝望的年代。



时间到了一九七九年,斗转星移,两岸政治气候开始转暖。元旦节,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其中有言:……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一语中的!背井离乡在台湾客居了三十多年的人们热泪盈眶。卢业高先生翘首企盼了30余年的心愿似乎马上就要实现!他在尙未“三通”的日子里,就从香港转邮大陆,发来信函寻找到失联亲人,并告知准备明年返郷探探。谁知风云突变,先生不幸罹患食道癌,于1980年4月29日凌晨在台去世。三十二年望眼欲穿的愿望转瞬灰飞烟灭,含恨离去,死未瞑目。
   这不但是历史的悲哀!更是个人的不幸!


时光折回到一九六二年,辛亥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即将进入人生终点时,却还看不到两岸统一的曙光,饱含辛酸、悲情地写出了一首《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鄕,
故鄕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字里行间凄悯悲壮!恸撼华夏子孙!
  卢业高先生的《六十自述》,何尝不是千百万台湾同胞心灵深处的望乡绝唱。
   于右任先生去世时,台湾民众发起了“每人一元”的捐款活动,民众用这笔募捐的资金,为于右任先生塑了一尊高3米的半身铜像,将他树立在台湾最高山峰—玉山之巅。铜像面向大陆,诗人表情严肃、目露愁绪、凝视着他的家乡。


卢业高先生离世38年后,也就是2018年,他在台的儿子遵照其父的遗嘱,于七月将骨灰护送回天门归葬。了却了他老人家一辈子的心愿——终于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今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作为卢先生外甥的我,谨以此文纪念之。
但愿这样的人间悲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再重演!
 

谨录卢业高先生《六十自述》遗作于后,以慰在天之灵。先生已经去世,遺作只能保持原貌。严格用近体詩尺度衡量,尽管个別地方對仗有欠工穩,亦有出律現象。但詩作情真意切,写尽了一個客居台湾游子的悲痛与无奈,值得人们深深品味。

 

六十自述(组诗)

卢业高


一、
岁月匆匆甲子週,算来虚度实堪羞。
书香世泽源流远,魁首梅花几代优。


注:祖父成瑜公以第一名入泮,胞叔兆麟公第一名毕业。家族中堂兄妹多人大学毕业。


二、
细数生平多憾事,追思去迹少嘉猷。
才疏学浅雕虫技,衣食未为子女谋。


三、
儿时聪颖冠群伦,疾病相侵有二春。
日日温情劳母手,杯杯苦水伴吾身。
长眠一榻经寒暑,久睡不知辨夕晨。
待到承嗣送葬毕,豁然痊愈岂前因。


注:伯母周孺人因病逝无子,承嗣披麻执杖送葬,送葬时用人抱去抱回,至家后将我放下,即去玩耍,疾病豁然痊愈了。
 
四、
病痊入学读书时,终日嬉游任所之。
惟望身强延岁月,那知腹俭变愚痴。


五、
未开毛塞三余废,致令尘生一篑亏。
回首当年深忏悔,行如朽木枉伤悲。


少年时节好风光,游览名山意气扬。
野店吟鞭驰骏马,渔村古寺醉飞觞。
多情绿柳依依舞,可爱黄花处处香。
好友成群常结伴,三生有幸不寻常。
 
七、
堪叹婚姻几变迁,池中喜看并蒂莲。
未同中表成佳偶,却与良朋结美缘。


注:幼时与表姐订婚,快成年因故退婚。退婚不久,即和好朋友的妹妹订婚,结婚。


八、
相敬如宾情胍胍,瓜田似锦庆绵绵。
红丝系足皆前定,和乐家庭不羡仙。


九、(句)
年荒世乱苦相侵,大好神州寇贼临。
 
注:卢沟桥事变 二十七年农历元旦,日寇陷县城。


十、
风雨飘摇惊鹤戾,食衣奔走听蛩吟。
蜩螗国事烦忧甚,归隐乡村感慨深。
注:避日寇于乡村,营小贸以为生。
 
十一、(句)
十载市尘甘蠖屈,诗书课子乐亲心。

注:祖孙父子四代围聚一处,其乐融融。
 
十二、
隐居喜得乐逍遥,野服葛巾避世嚣。
觅食躬耕勤  亩,求知力学伴渔樵。
风云事业千古梦,泡幻功名一醉消。
玩水登山饶雅兴,良辰美景每相邀。
 
注:居住乡间乐趣无穷,自由自在毫无拘束。乱世荣华富贵如同昙花泡影一般,眼看盛衰兴亡,令人感叹。因此对于名利极为淡薄。清闲以后,转觉无聊,即去访晤学者,互相切磋。
 
十三、
不善逢迎幼至今,生来傲骨孰知音。
利名荣辱交游少,离合悲欢感慨深。


十四、
万事随缘轻得失,百年过客任浮沉。
安贫乐道身心泰,古有规箴仔细吟。


十五、(句)
他乡久客泪盈盈,驹隙光阴每自惊。

注:游览来台,原拟一、二年返里,孰知转瞬二十余年。
 
十六、
歌哭无端伤落拓,醉醒不辨误虚名。
思亲未被高龄减,惹恨偏从夜梦生。


注:虽年已花甲,然思亲之心仍如儿时一样的怀念。夜梦时常勾引童年的往事,以至回忆,令人生恨。
 
十七、(句)
我悔远游惭奉养,终生遗憾报恩情。
 
十八、
年华似水去无痕,往事前尘不足论。
黄鹤楼高萦别绪,文昌阁畔系离魂。
寒温欲向亲朋诉,围聚希聆俗语言。
未卜何时归故里,饱看出岫火山云。


注:故邑十景有天门夕照,天门山又名火门山。
 
十九、(句)
逃名避利是耶非,息影山林已倦飞。
 
注:辞职归隐,穷乡僻壤,是非得失何足挂怀。


二十、
鱼乐水中忧患少,鸟翔天空稻梁肥。
征鸿阵阵从南返,社燕年年自北归。


二十一、(句)
只有栖迟羁旅客,回乡夙愿总相违。

注:思归颇切,未能如愿,尤其离家太久,年岁渐高,加之怀念亲朋和儿女以及故乡佳肴美味,更是梦寐不忘。


二十二、
苍生霖雨喜沾仁,气象光明日日新。
文化兴衰关百世,乾坤扶挽倚人民。
荣华过眼皆成幻,荆棘惊心却是真。
沧海桑田多改变,传家孝友要遵循。


二十三、
离家背井廿余年,一事无成百感牵。
精卫哪能填恨海,娲皇岂可补情天。
折腰不惯陶潜隐,旷达何妨毕卓眠。
刘子飞升骑铁鹤,台留仙迹古今传。


注:刘腊台得道,骑铁鹤仙去,城东郊有腊升台。台址长出铁鹤,他骑上铁鹤去云:五百年前一孤州,五百年后楼上楼。君能再待五百载,依然还你一孤州。
 
二十四、(句)
巍峨梅墅好风光,树木峥嵘气自扬。

注:梅墅吾家别墅名,栽植花木很多。
 
二十五、(句)
手笔俭勤庭训句,家居和睦怡心堂。

注:孝友勤俭四字为家训,祖父亲写加庭训。
 
二十六、
小桥流水通幽径,垂柳迎风近横塘。
四季花开香远溢,昔年情景永难忘。


二十七、
吹箫击剑与吟诗,酒醉悲欢只自知。
缘浅缘深常惹恨,花开花落总成痴。
登楼触感嗟王粲,久客何人说项斯。
聚散频添离别苦,侧身天地欲何之。


二十八、
岁月匆匆转眼更,光阴流水最无情。
夜间梦语羁人痛,野店鸡声旅客惊。
亲友故乡均作古,孙曾后辈不知名。
迎风花草无忧闷,姹紫嫣红向日荣。


二十九、
多读诗书识古今,广栽桃李望成林。
豪情如昔休言老,闲话少谈独苦吟。
劳燕分飞悲聚散,沙鸥浪迹叹浮沉。
迢迢万里乡音断,隔水隔山未隔心。


三十、
得失无关任毁誉,黄杨厄闰困愁余。
途穷每感囊空涩,寝废却惊瓶罄疏。
不食嗟来寒至此,听钟饭后窘何如。
源源未断西江水,细细长流救涸鱼。


注:归隐山林以后迭受天灾人祸,一度艰苦异常,得到胞叔鼎力支援,渡过难关,我亦能安贫乐道,抱着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不为环境易志。
 
三十一、
久客他乡楚客魂,心随夜梦饶家园。
哪有勋名垂宇宙,更无钱帛到儿孙。
世间只羡石宗富,人海孰闻张翰尊。
举目遥观空感叹,今朝却少古风存。


三十二、
纷纭百感涌如潮,骇浪惊涛那可描。
诗酒流连消永昼,琴棋遣兴度良宵。
北窗高卧风光好,金屋梦醒粉黛娇。
二十年来虚岁月,闲云野鹤乐逍遥。
注:归隐后一事无成,更无善可述。


三十三、
天涯旧地又重游,喜晤良朋夙愿酬。
黄鹤楼头归鹤杳,白云起处海云浮。
眼前兴废三缄口,客里飘流一叶舟。
我似高空飞倦鸟,来栖昔日故枝休。


三十四、(句)
嚣尘闹市苦难支,今是昨非自笑痴。

注:繁华闹市,为名为利,迎来送往,与性不合。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今是昨非亦是人之通病。
 
三十五、(句)
豪情元龙轻得失,高人和靖费猜疑。

注:塞翁失马,难分祸福,归隐以后得失亦不后悔。
 
三十六、
儿孙纯孝承欢日,戚友深情话旧时。
梅墅重临同醉酒,筵开畅叙写新诗。


三十七、
老至高歌杜牧狂,扬州一梦悔荒唐。
雪泥鸿爪空留迹,沧海桑田实可伤。
寂寂胸怀多少恨,茫茫世事去来忙
。他乡久客嗟离乱,自写诗章泪几行。

卢业高先生《六十自述》手稿(部分)

注:除注明者外,图片来自网络

2019年11月22日

文字编辑:春秋阁
图片、版式:糊汤粉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杏 黄:心的炼狱(叙事诗)

杏 黄:巨变时代的家庭悲剧(上)

杏  黄:《巨变时代的家庭悲剧》(下)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舟帆:我的诗和远方在厨房

四巷子:林彪在夏季攻势中(下)

尔也:天下文章

陆羽金鱼:垂钓趣忆

四巷子:林彪在夏季攻势中(上)

尔也:茅草湾的龚家阿巴

吴成孝:家乡的汤面和炒米

罗碧峰:铁板凳与火钵炉子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