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尔也:天下文章

尔也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鸿渐文献】


天 下 文 章

文/尔也

 
天门城关天王头以北约300米处,有一条与正街呈丁字形垂直,通往衙门口即县政府的小街,丁字路口叫天下文章,这个地名太古怪了。天王头嘛,还可以想象成因为离城隍庙较近,是否与什么天王菩萨有关。而“天下文章”却令人感觉云遮雾罩,难道此处有人写过天下最好的文章吗?
大概是1952年上半年,我家从租住的大陆客栈搬到了紧邻县政府的同学李祖凤家。因为大陆客栈住的十多个女劳改犯中有好几个地主、反革命婆子因病或劳累不断死去,大哥早就要我们搬家,离开这个“人鬼难分”的地方。我们为了尊严和健康,遂又经历了一次搬家的折腾。不过也好,不搬到这条街上,就不可能那麽早知道这个“天下文章”了。
搬到这里后,家里要买烟或打酱油什么的,就给几分钱叫我到天下文章去。这里有几家做生意的,北边拐角处是鄢大狗开的卖烟酒副食的小铺子,他是鄢小狗的同胞兄长。对面是一个老式小楼房,族人曾祖庆也开了个卖烟酒的铺子。别看曾祖庆年近50,我们却喊他“祖庆哥”,他低我一辈。他家隔壁有两家后退约一米多的有木板门面的铺子,祖庆家的白粉墙壁就露出了一截,上面写着“天下文章”四个大黑字。隔壁两家都姓谭,紧邻的一家搞面粉加工,俗称“打箩柜的”。屋里有驴子拉的大“腰磨”,有用脚踩的筛面粉的大“箩柜”,有一个女人腿好像有点跛。另一家是锅盔油条铺,那家的女儿叫谭代英,约大我三岁,却与我同班,只读到四年级就下学了,在家里发油条。

 道光版《天门县志》中钟谭合祠部分关于“天下文章”的文字(文友胡德盛 先生提供图片)

“天下文章”地名之谜是80年代初期解开的。当时天门正在研究竟陵派,有资料介绍,因为此处是钟谭合祠,故称为“天下文章”。钟惺、谭元春是文学史上明朝中晚期竟陵派的创始人,文章誉满天下,故得此名。钟、谭二人交情笃厚,两家竟同建祠堂,世上少见。祠堂虽不复存在,这两户谭家很可能是在祠堂废墟上建的房子,应该是谭元春的后人吧。在竟陵派资料上还见到过一篇谭代英介绍谭家什么的文章,作者难道是那个发油条的吗?可她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写得出来吗?当然也不排除人家代笔。可见这儿是谭家的嫡脉,而现在城里的元春街与谭元春的谭家是什么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这条街上出了个日本翻译,是毛永茂的毛明修。他没有去日本留过学,可能是一个被日本人胁迫或生活所迫而自学成才的聪明人。解放后毛明修被判刑劳改,释放后在街道打零工,还在街道工厂搞过炊事员。他的女儿叫毛昌珍,和我同过学。
毛家在谭家隔壁,两个门面两个房头。解放前不知做什么生意,解放后大房的毛炳成劳改了几年,释放后也在街道打零工。此人能说会道读过不少书,几乎每天晚上都在鄢大狗的铺子讲古话(故事),很多人都去听,我们小孩子更是常客。他主要讲西游记,我们当时只读三年级,没有看过这本书,听起来十分过瘾,几乎每天都去听这不要钱的“评书”。


毛家的隔壁是一家卖五香锅盔的河南人,名高尚友。这种锅盔很特别,首先用发酵的面粉擀成一个直径约80公分的薄饼,里面放了以五香为主的调料,面上撒芝麻,放在铁锅里烤熟,揭起来就像一个厚约一公分的大锅。高尚友站在这个“锅”边,手里拿一个锋利的如镰刀般的器物,小孩们递上几分钱,他就割下一块,吃起来满口五香味。武汉叫剁馍,实际上应该叫“割馍”。五香锅盔虽然不错,但总不及“土锅盔”包油条或者蘸豆豉的那股风味。饮食习惯是一种几千年的文化习俗,是很难改变的。
曾祖庆家的斜对面有一家招牌为“倪彩记”的印染店,既印染天门的蓝印花布,也印染彩花洋布。主人是20大几岁的倪天二,此人中等个子,身材匀称,一副略长的国字脸上,富有动感的面部肌肉常漾起似乎滑稽的笑意。他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画图、刻板、印刷都是他。我们经常看他伏在桌子上用锋利的刻刀雕版,手腕并用如游龙走蛇十分娴熟,想起我等雕皮影的那种笨拙样,他真是运刀的高手。他还会演戏,是街道剧团的骨干演员,我看过他主演的一曲“三换肩”,做工娴熟,眉目传情,浑身都是戏。他演唱湖北大鼓和湖北道情,高亢激越,声情并茂。他还会制道具。一次看见他在大门口搞泥塑,用黄泥巴塑了一个头像。泥巴干后,糊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纸,待纸干后将后面划破揭下,我们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不几天街道游行,有装扮成一曲曲戏的队伍,其中有个“老背少”的造型,一个老头背着一个年轻姑娘,其实那个老头是假的,用服装巧妙的系在姑娘的身上,咋一看就像是两个人,那个脑袋就是倪天二做的,涂了颜料,画了胡子,活灵活现。他还能扎彩莲船、蚌壳精,花花绿绿十分精致漂亮。过年时给烈军属拜年划彩莲船的总是他,他扮演一个丑角,拿一根花竹棍撑来撑去或扶着船头摇来摇去,不时与船里的那个花枝招展的姑娘“丢眉眼”,边唱边舞满场转,围观的人不断鼓掌。


倪天二还是一个挺风趣的人,有时候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竟有些独到的见解。记得是小学快毕业的那年,一天晚上我们又到鄢大狗铺子里“听古话”,这天毛炳成没来,大家都在聊天,主讲的是倪天二,没想到今天竟听到了一个古怪的关于“雄美于雌”的“生物学理论”。他说,大家不要以为女人比男人美,其实那是性欲的诱惑,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大凡动物界都是“雄美于雌”。先说孔雀,雄孔雀开屏时彩翎展开,如霞光四射美不胜收;雌孔雀却尾短羽蔫,丑陋不堪。鸳鸯也是雄的比雌的漂亮,还有鸡类,公鸡尾巴如船尾翘起,五彩羽毛鲜艳光亮,引吭高歌器宇轩昂。特别是野鸡公那彩色长翎像凤凰的尾巴光彩夺目。凤凰没见过,凤肯定美于凰。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不将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能吸引异性吗?这是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人也是如此,男人比女人美,历史上有多少美男子,宋玉、潘安,还有武则天的男妾竟把女皇帝都迷住了。植物则不同,雌花比雄花漂亮,因为不装饰打扮难以吸引蝴蝶蜜蜂采花授粉,不能完成传宗接代的天职。这时候,他像变了一个人,正襟危坐侃侃而谈,完全没有了演戏、划采莲船时的诙谐和戏谑,俨然一个学富五车传经布道的学者,口若悬河,妙语连珠,阐释着自己发现的所谓理论。回家的路上几个读中学的大孩子评论,倪天二真有水平,天南地北都知道,他讲的这套“雄美于雌”的理论很有道理,有点像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这可是“倪氏定理”啊!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达尔文。
是金子总会发光。1958年天门建立歌舞团,我们生产街只选了这个倪天二,成了扛大梁的演员。我看过一曲《党的女儿》,他演的虽然是个配角,却印象很深。三年自然灾期间调整巩固,天门歌舞团给“调”掉了,他重操旧业在淌子街办了一个印染店。他真会捕捉商机,那时候天门篮球运动活跃,他就印背心、汗衫,什么“县直”、“教工”、“商业”等代表队的字都是他印的,那字写得很不错,肯定出自他的手笔。1963年左右,“四旧”又复活了,农村大演古装戏。由于经济困难买不起绸缎绣花的蟒袍服装,他别出心裁用白洋布印龙凤花鸟图案,虽然跟不上正规剧团的服装漂亮,却也是花花绿绿很像那麽回事。因而大受欢迎,日夜赶活还忙不过来,看样子还捞了一把。
最后一次见到倪天二是1996年我三哥去世以后去买花圈,刚好是他开的一个花圈店,他很热情地接待顾客,已经鬓发斑白了。估计现在已不在人世了。

作者小学毕业照  (2012年翻拍) 

这条街上的聪明人不少,是不是沾了“天下文章”的脉气呢?
倪彩记的斜对面是一块战争遗留下来的空场地,距街面20米左右有几栋房子,一家姓曹的出了一个解放后这条街上最大的官。叫曹世斌,有点文化,解放初期参加工作,好像在县委会干什么,不几年成了科局级干部。更令一般人羡慕的是,他找了一个天门的歌舞明星兼干部做老婆。她就是几乎家喻户晓的高玲。
高玲是刚解放时文化干部王可达从武汉招收的一批知识青年中的佼佼者,这批文化青年和一部分天门精英组成了天门文工团,成了县里的文艺骨干队伍。当时主要演出“白毛女”、“赤业河”、“兄妹开荒”等,高玲总是主角。我当时很小,虽然看过文工团演出,却不知道哪个是高玲。据说他以后当过石河区委书记,这个时候与曹世斌结婚。一些知情人都说高玲有眼光,不选地位高的老干部,却偏偏看上了当时年轻而地位不高的曹世斌。解放后那些进城的老干部都“鸟枪换炮”纷纷抛弃糟糠之妻另图新欢,高玲在这个圈子里,那些老干部围着她团团转,她竟十分礼貌地一个个拒绝,可见颇有见地。高玲与曹世斌的结合真是年貌相当,才子配佳人。
1958年天门组建歌舞团后,高玲任团长兼书记,这个时候虽然没看过她演戏,却在街上见过,确实年轻漂亮。略微高挑的身材,入时的干部服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苗条的曲线。两只墨染似的长辫子,白里透红的脸上忽闪着一双晶莹水灵的眼睛,嘴角边常带着一丝甜美而文静的微笑。瞟上一眼就能感觉出是一个天生的跳舞唱歌的美人胚子。但那轻盈的步态和沉稳的略略大方又透露出在革命熔炉经受过锻炼的女干部的风采。我还在《湖北戏剧》上看过她写的一篇谈戏剧的文章。那时候高玲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星。
约三年后,天门歌舞团撤销,大部分演员都转业到商业战线,再也没有见到高玲了。大概是1965年高玲突然去世了,据说是难产,由于延迟了去医院的时间,一个花儿般的美人香消玉殒,当时只有30来岁,多可惜啊,认识他的人无不扼腕叹息。


天下文章出了倪天二和高玲这两个在天门极有影响的艺术人才,也出过几个败类,其中一个是我的同学邹贤才,绰号如意猫子。他家和曹家是近邻,父亲是个剃头的哑巴,母亲忠厚老实。他是抱养的,因而十分娇宠。他在学校吊儿郎当从不认真读书,还经常欺负我们一些比他小的同学。他用钱很大气,每天都吃几颗令我等想都不敢想的五分钱一颗的棒棒糖。我们每天过早是两分钱一个的锅盔,有时还吃炒剩饭。不几天真相暴露了,原来他经常偷人家的钱,一次偷了隔壁公安局没收的一个铜菩萨,被抓获了。由于年纪太小就将他父母教育了一顿。他成了出名的小偷,没脸在学校混了,开始在社会上流浪,本领越来越大了。1958年他私刻某农场的公章,假造介绍信冒充采购到天门百货公司骗一批数千元的百货,被公安局侦破关进了大牢。
大概是1962年夏天,一天中午,我在家里看书,突然听见不远处的县政府方向响了几枪,太平日子听见枪声都感到很稀奇。不一会得到消息,有犯人越狱被击毙了,这个越狱犯就是如意猫子(有网友指出,如意猫子并没有死,现在汉川某地生活,那天打死的不是他)。
 
天下文章已在人们心目中淡忘。现在这里是楼房林立车马如流,做生意的铺面如麻将牌一般排列整齐,已超过了原来的商业中心淌子街。人们常说物是人非,实际上是人非物也非,只有水泥地坪下的老地皮还应该残留着昔日那些有故事的人的屐痕。
 
2017.5.29

 (责编:糊汤粉)

注:本文首刊于《澳洲雪梨子》微信公号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尔也:京山三蒸(下)

尔也:京山“三蒸”(上)

尔也:陆羽是怎么火起来的

尔也:陶坛记忆

尔也:美味在民间

尔也:蒋状元的老婆——京山南庄易夫人

尔也:咬文嚼字说杨浲

尔也:想起六十年前的两位好老师

尔也:荣辱不惊地米菜

尔也:一个日本遗孤的天门岁月

尔也:忘不了的曾万家台

尔也:曾家祠堂的回忆

曾凡义:“红脑壳”兄弟与鳝鱼哨子面

曾凡义:天门的票友

曾凡义:大哥的婚姻悲剧

曾凡义:天门曾有个东门戏院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陆羽金鱼:垂钓趣忆

四巷子:林彪在夏季攻势中(上)

尔也:茅草湾的龚家阿巴

吴成孝:家乡的汤面和炒米

罗碧峰:铁板凳与火钵炉子

飞鱼:打捞一罾零落的憎爱

小小:公交车的那些事儿

秋沁荷池:远去的童谣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战役”中(下)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战役”中(上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