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帆:我的诗和远方在厨房

舟帆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我的诗和远方在厨房

文/舟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这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这首由许巍演唱,高晓松词曲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不仅爆红网络被刷屏,还引发了各路人的造句,成了人们感慨用的囗头禅。

 很多人在经历了紧张繁忙的工作后,都迫切地想摆脱眼前的苟且,去追逐那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于我而言,无论前面有怎样的诗和远方,向往的还是厨房。因为我们在追梦时,在寻找那片田野的旅途中,在到达那片海之后,就会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更多的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厨房里飘出的缕缕饭菜香和阵阵笑语声,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家常饭的温馨,才是我心中的爱。人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去追逐梦想,所以,我的诗和远方在厨房。
 


 
      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国人甚至以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任何事都可以用“吃”来解决。这大概是人们对千百年前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
      谈吃,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厨房,厨房是什么?厨房是与吃密不可分的地方,是准备食物并进行烹饪的房间。
      “人间烟火锅台始″,一桌丰盛的菜肴,由生变熟,有多道工序,多种技巧,还需要厨房、厨具,熟练的厨艺。厨房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就贯穿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
      《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一灶五突,分烟者众,烹饪十倍”,可见在春秋时期,用台灶烹煮、灭腥除膻的熟食已经大行其道。到了汉代,则有了对“灶”的详细阐述:“灶,左火右土,炊穴也”。顾名思义,灶就是用土造成的烧火做饭的地方。灶和厨房为中华民族美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先决条件。
      说厨房,自然想起小时候老家的厨房。虽然我离开家乡已四十多年,但仍似昨日那样熟稔与亲切。
      听婆婆说,老家厨屋布局是有讲究的,什么讲究,她没说。现在来看,应该是指地方民俗,这种民俗有一种深藏的文化内蕴。比如灶台,要坐南朝北、上宽下窄砌建,灶面是四方或长方形的,安放铁锅的位置又是圆形的。这大慨有天圆地方的寓意,表达着天地交泰、家道和顺的理念。一般百姓家里,都设计有两个灶头,忙时一边煮饭一边炒菜。两口直径六十公分的铁锅,两锅之间、后面分别嵌有两个“吊子”(水罐),那是利用灶内余火来保温的烫水罐,冬天用热水很方便,人们常说的“锅里不滚,烫罐里乱滚”指的就是此物。
      最难忘家乡富有年味的厨房气氛。它不仅能让我深切感受于当时,更能久远地追怀于当时。
    记忆中,儿时的年底,天色总是那样的寒冷,风雪连绵不断。随着除夕临近,过年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就连厨房里的光线,也会随着长辈们虔诚地祭灶谢神,祭拜祖先的香火,而变得朦胧神秘。
       有一年的腊月三十,时近傍晚,屋外飘起了漫天飞雪,极目远眺,苍苍茫茫,一派奇寒景象。而在我们家的厨房里,却充满着迎新送旧的忙碌氛围。只见八仙桌已端放在堂屋中央,桌上已摆着几碗做好的菜肴,全屋飘溢着诱人的酒肉香味。
       婆婆、妈妈、姑姑卷着袖子在厨房煎炒蒸煮忙得不亦乐乎。摇曳的烛光中,祖父围着桌子摆放好酒杯碗筷,然后,向杯中斟满了白酒。父亲说一声“开席”,我马上在大门口点燃了那一掛祝福的鞭炮。鞭炮声中,祭祀仪式开始。先点高香,后烧纸钱,长辈们虔诚地拜谢送走灶神,马上又庄重地对着神龛上写有“天地君亲师位”的神牌叩拜祖先。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也恭恭敬敬地跪拜祖宗。跪拜后,心中只想着灶王爷和祖宗们快点吃饱喝足,享用好丰盛的祭祀供品后,我们也快点来分享这一年一次的丰盛大餐。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我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多年后,当我读到鲁迅在《祝福》中的这段描述时,倍感亲切。它让我想起了那年腊月三十的风雪之夜,以及那份洋溢在家乡厨房里的温暖忙碌的氛围。

作者的诗和远方 

 
      生活离不开吃和厨房。我羡慕那些能把厨房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生活里棋琴书画诗酒花的人。
      我喜欢上厨房和烹调,是因为不会做饭,被“逼上梁山″。
      参加工作,离开父母长辈,来到异地他乡。生活上只能靠自己。开始,我像很多不懂生活的年轻人一样,很不屑于下厨,更谈不上厨艺,一心想以事业上的成绩来证实自己的成功。随着成家,小孩的出生,每天的一日三餐就成了日常饮食起居最基础最主要的内容。要把家庭生活过好,未必要上得厅堂,但必须要下得厨房。
    虽说我下乡时也做过饭,但那只是生的弄熟,顶多一“三脚猫”功夫,与如今的下厨做饭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让我难忘难堪的是那年春节学做年夜饭,一个西红柿炒鸡蛋,弄成了水煮盐拌。一条桂鱼出锅后,难吃不说,鱼腥味熏的让我怀疑人生。
    生活的现实让我意识到,为了家人和孩子,为了自立,必须要学会做饭。于是,工作之余,我一头扎进了厨艺的学习之中。
  美食书籍,美食论坛,微信博客都给了我学习的有利参考,从下面条到做米饭,从拌黄瓜到炒鸡蛋。
      刚开始笨手笨脚地边请教爱人,边淘米、择菜、切菜、热锅、看火候、闻味道,直到饭菜上桌,心才放下,可又担心口味不行,便问家人怎么样?家人孩子都给面子,连声说不错。我知道,他们并未说实话,只是觉得我新人下厨,不容易,鼓励罢了。由此便想起了《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那位不自信新娘的心里是否和我有相似之处呢?
      术业有技巧,事事皆学问。做饭菜亦如此,时间稍长,感触尤深。当简单的饭菜摆在桌上,有凉有热,有荤有素,颜色不同,味道迥异,会用孩子般的眼光一个个看过来,尤如自己的心声变成了文字落满了纸张般满足。

作者烹饪作品

      一次去朋友家吃饭,发现他做的一道凉拌大白菜叶味道特别。因为之前我吃大白菜,要么干炒,要么凉拌都是直接生拌的,吃的就是白菜心的甜脆口感。这次尝试过这道水煮之后的大白菜凉拌很是惊喜,口感和风格和生白菜凉拌截然不同,很清新很爽口,因为白菜焯烫过,所以口感绵软,更容易入味,再加上最后炝锅的辣油,鲜香而不失大白菜本身的鲜甜滋味,透明的黄白相间的颜色加上红棕色的辣椒段和绿色的香菜叶点缀,卖相很诱人。
      我自然不放过讨教的机会,回家后赶忙尝试,记住了把白菜叶子烫透、最后炝锅淋热油。就这样,见好就学,让我学会了不少菜。
      有时在餐馆吃饭,发现有好吃的菜品,我是从不放过,一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回家后仔细琢磨分析,尝试做几次,直到学会才罢休。
      我和儿子都是肉食动物,天天都要见着荤腥才行。而光食荤菜容易引起内热,必须要有素菜相伴,才能饮食平衡。大家吃得平衡了,我这个厨子的心自然也就平衡了。每到热天,素菜中当属凉拌菜最能维持蔬菜中的营养,咀嚼中会带给人脆爽的口感,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煮夫的操作。少了烟熏火燎,做饭的吃饭的都健康。
  我做的凉菜不少,比如凉拌莴笋丝。先将莴笋削去叶子和外皮,切成细丝,切好的细丝放入大碗中,加入适量香醋、糖、盐、鸡精、香油拌匀,装盘,撒上熟芝麻,喜辣的再浇些辣椒油就可以吃了。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烹饪的许多技巧与套路,其实就在百姓日常的生活和个人长期的实践中。如要蒜末的蒜瓣,先拍一下,剥起来就更容易。皮蛋先煮一下,可以避免偏软和糖心。冰糖加黄酒,不仅能让炖肉的颜色更好,还能更酥烂,等等。向内行请教,加强积累和训练,会让厨艺不断长进。
       有时,刻意练习可能并不好玩,但却是掌握和精通一门技能的必需。比如,刀工不好,就常做土豆丝,火候掌握不好,就多炒炒绿叶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这才是训练。
       菜要做的好,食材也很重要。北京同仁堂有副名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料;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虽然讲的是药品,其实道出了决窍:材料和工艺一定要认真,这大概就是匠心。做菜选食材,应该选质量好的。虾干,郫县豆豉,花菇等都能增鲜,但必须买好的和正宗的。卤肉卤菜放点乳汁,不止颜色更好,还会更鲜,味道层次更丰富。想做出好吃的,食材必须讲究。
       还有,做菜不得偷懒。炖红烧肉,时间短了就不入味。做可乐鸡翅,不用料酒开水小焯一下,肯定会腥。你对做菜工序偷懒,菜就会在味道上给你添乱。一次,我做“鸡米粒”。平时做出来的不比肯德基差。但那次却偷懒,少了加鸡蛋清的工序,结果就出了问题,效果与原味大相径庭。从此,我再也不敢偷懒和大意。
       呼朋唤友,吃饭喝酒。好友相聚,我喜欢做桌菜招待朋友。一位很会做饭,又精于人情的朋友说:我能看出,你做这些菜都很用心。其实,一顿饭,有一两个特别好的菜就行了。比如,这顿饭,我就记住你做的山药炖老鸭和家乡粉蒸肉。
       “多数可遗忘,偶尔特漂亮”。这是用户体验产品的秘诀。无论看产品,还是做菜,都是如此。朋友一番话,让我明白,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就是这个理。因为菜肴的惊艳效果,有点像名人的演讲,只能听一次。毕竟,即使再好吃的菜,第二次也没有了初尝的味道。但客人可以是变化的。所以,我有时也会做些熟悉的菜,很开心地听到不同亲友们同样的评价——好吃。
 


 
       小厨房,大天地,想为者,有可为。斗室内,一个人,油盐酱醋任勾兑,锅碗瓢盆听指挥,食材由生变熟,由生变香,由多味变美味,这个过程是独有独特的、也是享受的。在幽静的角落,一个人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由自己的神思创意恣意飞扬,暇思无限、欢愉无涯。而此时,你却是整个厨房的主宰,是一个世界的主人——我的厨房我做主,真可谓劳动着亦快乐着。
      下厨房并不意味着简单枯燥,事由心生,心思一转,它就成了长厨艺、练性情的好去处了。年轻时下厨房,摒燥气增耐心,艺不压身,不惧人生来日方长。年长时下厨房,锻炼身体,活跃思维,延缓衰老。
       我常想,生活是什么?就是衣食住行。人活一天必须吃一天,尚有一气,不可遏止。人离不开吃饭,厨房就是食物的产出地。没有哪一个人不食人间烟火,不进厨房的。爱生活就应爱厨房,就要学会摆弄柴米油盐酱醋茶。
       现在的我,从买菜,到食材搭配,到切菜,再到烹制,最后到选择合适的器皿摆盘上桌,每一步都尽量周全。我做的菜,也许口味并非达到厨师级别,但其中的过程却是开心和满足的。  
       我体会,在厨房操刀颠镬的过程,非但是一种技艺自赏的过程,更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享受。为选购菜肴的作料食材,我可以跑遍半个武昌城。个别特殊味料,上网邮购也是有的。为精心制做一个菜肴抑或煲好一个靓汤,不怕烟熏火燎,耗时两三个小时,也司空见惯。      
       有时,对有些菜肴的“改良”与“创新”,常被妻谑之为“恶紫夺朱,郑声乱雅”的“胡兑”,我也依然甘心如荠,乐此不疲,因为这就是生活的享受。


       不能说,不进厨房的男人,不爱家庭缺乏生活情调,不会做菜的男人,不讲究餐饮品味。但至少可以说,他们缺了体悟在厨房操刀的盎然雅趣,少了领会烹饪艺术奥妙所在的乐趣。
       爱上厨房,也慢慢接受了以前不喜欢的刷碗之类的清洁工作。吃完饭,清洗餐具厨房,日子也就在这洗洗涮涮中度过。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能围着灶台转,需要坚持与勤快。能运用各种食材和烹饪手法去做出一道道家人喜欢的菜肴,满足家人的味蕾,一定要有爱心。为父母做合口的饭菜,是因为孝顺。为家人孩子做饭菜,是因为爱。
       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婆婆在世时,每次做完饭菜,看到全家人吃饱喝足,她坐下来只吃点剩下的饭菜,都是高兴不已的神情。因为她把对家人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一桌普通的饭菜里。
       别小看家庭的一桌菜肴,它不仅是食物的展示,更是满满的爱心呈现。
       大家赞美厨师,“一双巧手演绎五彩斑斓,一把大勺爆炒酸甜苦辣,一脸热情把汗水挥洒,一顶高帽是最大的奖赏与评价。”我不是厨师,也没有他们高超精湛的厨艺,仅仅是喜欢做菜而已。这些,足够让我去拥抱七彩生活,领略美味人生。   
       孙中山先生说:“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
       中国人的厨房,食品,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只是物质的、低级的生理所需,而是上升为一种精神的、高级的璀璨文化。人们在“吃”的同时,除了果腹,更多的是追求赏心悦目的享受和文化艺术的熏陶,也就是孙中山先生所说的“悦口之味,美术之道”。
       现在的社会,人们讲究美食养生、美容养颜、延年益寿,并由此得到高雅的享受与高尚的怡情。吃饱喝足,只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或最低的满足,这在现在已非难事。但要吃得精美、精细、精致、精彩,以至吃出惊喜,又节省而不奢侈,则非易事。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提高厨房档次,更要提高烹饪技艺。而一旦实现了这些,我们的生活,也就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境界。
 


      人的一生离不开厨房离不开吃,柴米油盐是根本,诗和远方是追求。那些刻意追求诗和远方的朋友,殊不知脚下的地方就是远方的远方,能把眼前的苟且过成诗,才叫幸福。


 
          2019.11.19夜于武昌两湖院
 
注:本文除题图外,菜肴烹饪、摄影、图片均为作者制作提供。

(责编:糊汤粉)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舟帆:流年碎影连环画

舟帆:梦荷摇曳两湖院

舟帆:想起婆婆的粉蒸肉

舟帆:宋家台村的知青岁月(下)

舟帆:宋家台村的知青岁月(上)

舟帆:印象喀什

舟帆:隆中情思

舟  帆:皇帝与诗人

舟 帆:“五七指示”下的城关中学往事(1972-1974)

舟帆:远去的书信

舟帆:收音机

舟帆:端州赏砚

舟帆:古人的题壁诗

舟帆:“徐九经”朱世慧的艺术人生

舟帆:想起婆婆的鞋样子

舟帆:舌尖上的乡愁

舟帆:我的家乡天门龙潭湾

舟帆:天门方言趣话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四巷子:林彪在夏季攻势中(下)

尔也:天下文章

陆羽金鱼:垂钓趣忆

四巷子:林彪在夏季攻势中(上)

尔也:茅草湾的龚家阿巴

吴成孝:家乡的汤面和炒米

罗碧峰:铁板凳与火钵炉子

飞鱼:打捞一罾零落的憎爱

小小:公交车的那些事儿

秋沁荷池:远去的童谣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战役”中(下)

四巷子:林彪在“三下四保战役”中(上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乡友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