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帆:印象喀什

舟帆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印 象 喀 什

舟帆

 

人们常说,没有到过喀什,就不算去过新疆。小时候,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天山的红花》等在我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我对新疆对喀什就充满了好奇与向往。终于有了时间,有了机会,我便去了新疆,去了喀什。


    


  在去喀什的飞机上,透过舷窗放眼看去,要么是碎石戈壁,要么是高原雪山,不见树木、难见河流。最多的是无边无际的漫漫沙漠,让我想到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诗句。

 乘飞机从乌鲁木齐到喀什,两个多小时的飞行,让我体会到了新疆之大。朋友讲笑话说,在新疆,要饭都得有个驴,不然在这个村要到饭,还没等走到下个村就饿死了。这就难怪库尔班大叔上个北京也毛驴不离身了。 

  从机场出来,接我们的车上,音响正播放着戴玉强唱的《喀什噶尔女郎》的歌曲,“有双眼睛对你悄悄凝望,有颗心在为你轻轻跳荡,不知你来自哪条河上,不敢问你要去什么地方,哎女郎,喀什噶尔女郎。”看看车窗外的蓝天白云,沿途高大的白杨,青草,鲜花,让人感觉喀什噶尔风物独特,美不胜收。

 来到喀什,以前从各种渠道得到的碎片化信息得以实地印证,一个真实的喀什在我眼前逐一呈现。

 喀什(古称疏勒)。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译音的简称。在地广人稀的中国西部,这里是一处难得的人口密集区。是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历史上这里生活过羌族、突厥、吐蕃、回鹘、契丹、蒙古人。西汉时期这里属于疏勒国,唐朝被称作伽师,明清叫做喀什噶尔。

  几千年来,喀什不仅是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中国大陆通往欧洲、西亚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文明的重要融汇点。难怪汉代的张骞、唐代的唐玄奘、元代时期的马可.波罗都曾迷恋过这一方热土。

  喀什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与4个邻国接壤。总人口400万,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占90%,汉族占8%,其它少数民族占2%。

  在喀什,透过五彩斑斓的门窗,你既可以找到中亚、西亚的影子,也可以感受到西域如诗如画的美景,领悟到最地道的民族文化。到了喀什,想起诗人郭小川讲的:“不进天山,不知新疆如此人高马壮;不走南疆,不知新疆如此天高地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远流长”真是千真万确。

 岁月磨蚀,如今,楼兰消失了,罗布泊干涸了,但喀什这座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城市,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却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被称为最后的西域,活着的新疆化石。


                     二


 来新疆之前,朋友告诉我,最能体现新疆民族风情的地方是喀什。而在喀什市中心最显眼,最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便是喀什城的象征——艾提尕尔清真寺

“艾提尕尔”维吾尔语是“节日,欢乐的广场”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所在,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叩拜之处”。这里,庄严肃穆之虔诚与欢愉快乐并存。

艾提尕尔清真寺(俗称大寺)位于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尔尕广场西面,大门坐西向东,始建于1442年,已有500多年历史。这里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是亚州最有影响的三大清真寺之一。

据介绍,穆斯林有三大节日,即古尔邦节、开斋节(肉孜节、尔德节)、圣纪。到了一年一度的“古尔邦”(宰牲节)节,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来,他们跪满整个清真寺、寺前广场,甚至到了寺前的马路、街巷上,据说人多时有几万人。

  穆斯林在信仰的感召下,都来向真主祈祷,礼拜场景壮观。我在斋月前有机会进入这个清真寺,看到的则是它日常清幽的一面,信仰者或默然静谧跪拜,或安坐一侧诵读经文,安详而从容。

 我在寺院内流连,感觉历史的遗存和精神的皈依就像眼前的这一切,自然真实。从古至今,它一直如此,不曾改变。

 每当黎明来临,寺中阿訇都要登塔召唤虔诚的穆斯林信徒前来礼拜。北京时间8点15分,《古兰经》念诵声从艾提尕尔清真寺扩音器中传来,礼拜仪式正式开始。大毛拉打坐殿内诵经,虔诚的穆斯林跪下、站起,默念诵经文。在寺中,穆斯林男子面向正西麦加的方向,长久跪拜悔过,以请求安拉的宽容与饶恕。根据伊斯兰教礼拜的习俗,穆斯林每天要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做5次礼拜。平时的礼拜也可以在家中进行,但每逢周五午后,都必须在清真寺做集体"主麻拜"。

  我感觉到,穆斯林的跪拜悔过,与佛教菩提达摩祖师面壁思过似有殊途同归之意。

  历史上,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曾面壁打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戒条,掌门人也是罚其面壁。这个故事被金庸挪借到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华山派弟子令狐冲就被掌门人岳不群处罚,在思过崖面壁一年。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如长江与莱茵河或者幼发拉底河一样,最终都汇入了人类文明的大海。

 在文明的相同处之外,各教各派却有着不同禁忌。比如,穆斯林礼拜之时,最忌讳有人站在他们的前面或者侧面,更不喜有人在寺中喧哗或指手划脚,拍摄照片和视频更是不被允许的。在穆斯林看来,清真寺是高贵信仰的象征物,绝非一道世俗的风景线。

 我看到,清真寺外,诵经声在空中回荡。迟到的穆斯林在地上铺了一层毯子,匆匆加入礼拜的行列。着黑衣和盖头的穆斯林女子则在寺外一字排开,随着诵经的节奏,跪拜,站立,倾听着真主的召唤。根据伊斯兰教义,女子通常不得进入清真寺内。

仪式一般持续5分钟,礼拜结束后,穆斯林相继离去。偶尔他们会遇到熟人,但只做简单的握手问候,并不高声长谈。

去清真寺礼拜是男性穆斯林必尽的义务,也是宗教活动的具体体现。

     清真寺在喀什最初修建的年代,大约在10世纪下半叶,更准确地说是元代初年左右,艾提尕尔清真寺相传为沙基亚麦吉德所建。礼拜时,只有级别较高的穆斯林才能进入这里。我们脱掉鞋子进入殿内,正中墙壁上开出一个壁龛,内置台阶,阶上还端放一轿式座椅。


"伊斯兰教讲究众生平等,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有信仰,都可以得到真主安拉的庇佑。"寺内解说员介绍说。喀什市的清真寺分为三种类型。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喀什市区内仅有的一所,为广大穆斯林在宗教重大节日举行盛大礼拜使用。而加满清真寺则为穆斯林主麻日(星期五)会礼及举行重要宗教仪式的寺院,分布在穆斯林聚居地区。还有一类就是小巷清真寺,规模不大,但分布极广,数量多,城乡及小巷随处可见,是一方穆斯林每日五番礼拜及沐浴、祷告之地。


                      三


  陪同参观的朋友告诉我:喀什的香妃墓比艾提尕尔清真寺还要有名。我一直对古墓感兴趣,也曾看过不少这类小说和纪录片(盗墓笔记、鬼吹灯,还有央视的很多解密档案类节目),也写过这一类题材的文章。听说香妃墓几百年来一直保持完好,这引起我的好奇。

 香妃墓坐落在喀什市东郊5公里的浩罕村,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建筑群,也是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占地2公顷。建筑全部是用苍绿色琉璃瓦间隔,以蓝色和黄色的瓷砖装饰。有一个旋转楼梯可以上到顶部。这些黄底白色花纹的(装饰)它并不只是花纹,很多是阿拉伯语言的警句。  

陵墓始建于公元1640年,它的前身比较简陋,现在的规模是经过三次变动,重建,修缮的结果。乾隆皇帝曾在公元1795年下令修复过一次,这是由国家拨款的第一次修缮。     

 从外观看,这个建筑群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由陵墓、门楼、水池、果园、教经堂、大礼拜寺、小清真寺等建筑组成。门楼都不大,却十分华丽。主墓室据说是新疆境内最大的穹顶式建筑,琉璃饰面、光彩夺目。穹窿形的圆顶上,有一座玲珑剔透的塔楼。塔楼上面的尖顶上顶着一弯新月,金光闪闪,体现了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特色。

 讲解员说,这里陵墓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但实际我们只能见到大小58个墓穴。她说,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的长子阿帕克霍加继承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兰教“依禅派”的著名大师,并曾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阿帕克霍加死后,亦葬于其父陵内,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们反而把这座陵墓称为“阿帕克霍加墓”。

 埋葬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罕(维语香姑娘)的女子,她是阿帕克霍加的重侄孙女,也是乾隆皇帝的爱妃。由于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从北京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内,所以人们将这座陵墓也称做“香妃墓”。

 据说,乾隆年间,香妃的父亲艾力霍加和哥哥艾山霍加在协助清朝政府平定和卓的大小叛乱中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辅国公。为巩固双方的关系,实现政治联姻,20多岁的香妃被乾隆纳入后宫,做了妃子。乾隆皇帝专为香妃新建寝宫,香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3岁时病逝,乾隆对她的去世悲痛欲绝。于是,在北京南下洼陶然亭东北角堆了一个大冢,冢前竖一方碑,上面刻有“香冢″两个大字。碑的阴面刻有一首词道:

浩浩愁,茫茫劫;

短歌终,明月缺。

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時尽,

血亦有时灭;

一缕香魂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這首《香冢吟》是乾隆托翰林院一位编修所作,道出了佳人倾城倾国,最终香消玉殒的命运。同时,也道出了乾隆的终古遗恨。


上面的说法只是一说而已,并无定于一尊的权威依据。而关于香妃香味的来源,死因(赐死,病死),墓葬何处(河北遵化,北京陶然亭,喀什浩罕村),三百多年来,众说纷纭,始终是迷,给后人留下不少看点与谈资。

在喀什,香妃墓实际上成了阿帕霍加家族陵墓的俗称。在经历了三百多年风雨历史的洗礼后,陵墓依然保持着古朴完整的建筑风格。正因为其完整,才让人深感震撼。我们对香妃墓能够保持得如此完整感到吃惊。因为这与内地历朝历代达官贵人的墓地总是被挖被盗形成了强烈反差。

 参观完毕后,答案也就出来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香妃墓中,没有任何陪葬品。陵墓内既无陶瓷瓦罐,也无陶人石马,更无金银玉器。因为没有任何陪葬品,也就从来没有任何人来盗挖。因为没有人来盗挖他们的陵墓,所以他们也就实现了入土为安的夙愿。这让我想起中国很早就有的一句既普通又经典的话:“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人们为什么总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四


朋友说,你不到喀什老城,就不会真正了解喀什,不了解喀什老城,就不会真正了解新疆。

喀什的老房子都是方形平顶,它们或依山而建,或有土墙围着。其实"喀什噶尔"之音,就由突厥语、古伊斯兰语、波斯语等融合而成,含有"各色砖房"的意思。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旅行日记中曾对喀什做过这样的描述:“其境内有许多被高墙厚垣围绕着的城镇”。


我走进这密密麻麻的小巷,看着古色古幽的房子,顿有穿越时空,在历史里遨游的感觉。

市区老房子分两部分,一片是“高台民居",这是最具维吾尔民族特色的古住宅区,它建于高40多米、长800多米黄土高崖上,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喀什展示维吾尔族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风情的一大景观。

我看到高台民居房屋都依崖而建。维族人结婚不离家,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或向前延伸一栋房,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纵横交错。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别看这些土房外观古朴简陋,内饰却很华丽。

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还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没有本地人引路,我大概会迷失在喀什的时空里吧。

我曾问朋友,你们这里有城管吗?他笑了笑,说“有啊,但他们管不了这个″。呵呵,因为“管不了",所以这些“乱搭乱盖”没有被“强拆”。现在,这些民居反而成了国家"宝贵遗产"。政府投资,开始了保护性的“修旧如旧”维护。有人调侃说:高台民居“白天像中东,晚上像浦东”。

喀什的另一片即“喀什老城"。也如迷宫一般,展现的也是一幅西域风情图。

这里街巷纵横交错,商铺林立,人们在有限的土地上盖起两到三层土木结构的小楼,小楼色彩多样,装饰精美,廊柱上、窗框上雕刻着花纹,平台上摆满鲜花。喀什人世代生活在这里,传统手工艺一辈传一辈,传男不传女。

    这里路面地砖分两种,六边形的表示此路通畅,四边形的表示此路不通。踏着六边形的地砖走在迷宫似的老城里,看到帽子巴扎(商铺),铁匠巴扎,花盆巴扎,饮食巴扎,乐器巴扎,包谷巴扎……手工艺人专注地在商铺门前工作着,各种伊斯兰风情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遐接。这里的商品多是当地人日常用品。有铜器、铁器、陶器、乐器、帽子、摇篮……街道上没有喧嚣的叫卖声,也不用喇叭播广告,商人们安静地守候在商铺前,行人来来往往,熟人们握着手,低声寒喧。

穿梭在老城,我的感觉是宁静、安详,没有熙熙攘攘的商业氛围;古朴、艳丽,让你惊叹她的美与奇;朦胧、神秘,如罩了麻褐色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你可以看到她的体态,却看不清头巾下的眉眼。

在老城,如果家里两扇门打开,表示欢迎进来。单扇门打开表示不便进来。

在老城,逛累了就吃。馕是首当其冲的食物,千百年来养育维族人的主要食品,“三天不吃馕,嘴里就骂娘”。刚出炉的馕确实好吃,香气四溢,酥脆可口,这让我联想到了天门的锅盔,二者有得一拼。

    烤肉。喀什的烤肉不同于内地街头烤肉,个大肉嫩是特点,一般一串烤肉有三块瘦肉一块肥肉加一块羊肝,让你体会羊不同部位的口味。缸子肉,用大茶缸将羊肉炖烂,养胃极品。

重头戏是烤全羊。在喀什,只有最尊贵的客人来了,才有烤全羊招待,羊身上涂上蛋清,烤制几个小时才成。


喀什的美食还有清炖羊肉、清炖鸽子、馕坑烤肉、烤包子、抓饭、油塔子、馓子、曲曲、烤鱼、烩菜、灌面肺和灌米肠等,无一不令人垂涎欲滴。

    维吾尔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戴花帽。帽子不仅仅是装饰和保护品,其在维吾尔族民族习俗礼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合的必需品。人们可以从帽子的形态上辨别族人的籍贯、职业、年龄,甚至它还象征着权力和荣誉。青少年的花帽活泼、装饰丰富,成年男子的花帽外观淡雅朴素,老年的花帽则凝重端庄。而老年男子民族特色尤为突出,十分讲究礼仪,喜欢穿长衫,常以黑白色为主色调,还喜欢留长胡子。

穿流于街头的维族妇女,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不仅花样较多,而且非常优美,富有特色。她们喜欢用反差明显的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有独特的服饰文化魅力。

当地朋友说,过去维族女子结婚后以胖为美。"坐月子"时,谁要能吃掉一头,两头羊,谁就“亚克西”,越多越好越骄傲。而且越胖地位越高。所以,维族妇女一般结婚生子后,就成了"洋桶子"(维族男人对胖女的称谓)。而且他们常讲,“馕是热的好,老婆是胖的好”。当然,现在维族人的审美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喀什太美了,在这里看到了原汁原味的伊斯兰建筑,看到了古色古幽的西域老城,也看到悲壮苍凉的大漠戈壁,更看到了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维族人民。

 喀什噶尔——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地方,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值得人们深深品味。

 

                    2019.6.21于武昌两湖院


(责编:皇尝饼)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舟帆:隆中情思

舟  帆:皇帝与诗人

舟 帆:“五七指示”下的城关中学往事(1972-1974)

舟帆:远去的书信

舟帆:收音机

舟帆:端州赏砚

舟帆:古人的题壁诗

舟帆:“徐九经”朱世慧的艺术人生

舟帆:想起婆婆的鞋样子

舟帆:舌尖上的乡愁

舟帆:我的家乡天门龙潭湾

舟帆:天门方言趣话


公众号近期文章链接:

郭良原等:唱和集

渔人:一别渔薪三十年

小熬浆糊:在世界的尽头

丁存宽: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七)

解智伟:骨子里的秋风

天问:岳口名人金焕模略考

曾庆伟:美食的标准

木划子:四岁进京记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