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帆:梦荷摇曳两湖院

舟帆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国庆休刊通知:本公号将在10月1日——10月3日休刊三天,特此敬告!


武汉音乐学院内的两湖院旧址石碑。


梦荷摇曳两湖院

舟帆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那么,静谧的湖塘呢?面对几十年来朝夕相处的都司湖,我不禁自问:湖以什么为知己?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作为百湖之市的武汉,首当其冲的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全城湖泊竟有166座之多。
由于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汗出如浆,闷热难耐。于是,“火炉武汉”的揶揄,遐尔闻名,谁都知道武汉酷暑难当。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中,甚至有“后街小巷暑难当,有女开门卧竹床。短裤汗衫君莫笑,露宿为的是乘凉。”之戏谑。可见江河湖泊地理气候自然环境对生态的影响。
武汉人杰地灵,文脉绵长。长江从城市心脏穿过,养育华夏儿女众多。汉水在这里与长江汇合,隔江鼎立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可谓“一勺舀起两江水,一杯清茶三镇香”。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自然山水、江河湖塘生态融合,构就了武汉的生命线和灵魂。
古时的武昌城,山多湖也多,“开门见山,出门遇湖”。自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武昌城基本建成定型后,经历代不断扩修完善,便形成了“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的格局。
翻开一百多年前的武昌城图,四方一圈城墙,蛇山以南的城区,大大小小的湖泊从东南往西北,隐隐一道流动的水系,形成大大小小的一串湖。这就是武昌城内的“九湖”,即:司湖、西川湖、菱湖、都司湖、西湖、歌笛湖、教唱湖、长湖和紫阳湖。
星罗棋布的城内湖泊,碧水连天,荷叶连连,飞鸟蹁跹,群鱼戏水,草长莺飞,夏可摘莲蓬,捕虾蟹,戏清水。冬可采湖藕,观飞鸟,尝鱼鲜。难怪古人感慨,武昌城山水相依,好一幅“水乡风情,秦淮不及”。

武昌都司湖南岸
人们常说的两湖院,是指1890年(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在武昌开设的“两湖书院”,是晚清时期湖北最高学府。
现在的武汉音乐学院、武昌实验小学、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武汉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是武昌两湖书院原来的地盘。
而这两湖,则是指“菱湖”和“都司湖”。菱湖以湖中野菱角多而得名。都司湖因为晚清时武昌城的都司(分管治安的官员)衙门在今天武昌造船厂的位置,所以靠近都司衙门的街,叫都司街(今张之洞路),靠近都司衙门的湖,自然叫都司湖了。
现在武昌实验小学和武汉第四十五中学的校园,就是菱湖所在地。在实验小学的操场西侧,有一块不起眼的牌子,上写:“记忆中的菱湖”,介绍说:“这里曾经是一座碧波荡漾的湖——菱湖。”
都司湖位于武昌解放路武汉音乐学院和武汉大学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它和紫阳湖是武昌昔日“九湖”中目前仅存的两个湖。
岁月如梭,这菱湖和都司湖尤如城市中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年复一年地仰望着天空的风云变幻,云卷云舒,见证着朝代更替和两湖院的盛衰荣辱。
人们说,湖塘是有灵气的。你看,每当夏日骤雨来临,湖面溅起朵朵浪花,就好像是湖泊在开怀大笑。秋夜凉风初起,湖面漾起一片涟漪,似乎湖水在窃窃私语。严冬雪花飞舞,湖中倒影着银色世界,尤如湖泊沉浸在童话之中。春天阳光明媚,湖心徘徊着天光云影,那是湖泊正在做一个美妙温馨的梦。
说湖有灵气,还因为湖泊是有“生”有“死”的。记得那年复兴路地铁开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门诊部老楼发生塌陷事故,听搞地质勘探的工程师介绍说:“根据勘探结果判断,古时候这一带是长江的一个湾。长时间的泥沙淤积,使它同长江隔断,形成了湖。”于是,我想,这大概便是湖的诞生。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日月荏苒,湖泥淤积,一个较大的湖后来变成了两个小湖,像一对联体的姊妹被分开。随着岁月流逝,湖在缩小,地不断扩大,遂有了人间烟火。
随后,在岁月的不经意间,菱湖被一点点剥夺,最后因填平而消失殆尽“死”去。都司湖虽躲过阵阵劫难,但湖泊面积却由原来的三十亩被填埋减少到了十亩。在艰难翻过动荡岁月的一页后,都司湖终于保存下来,继续见证书写记载着人类历史进程的篇章。
经常行走在都司湖侧畔的小路上,笑看湖边花开花落,叶枯叶黄,都司湖的历史告诉我,这里曾是两湖书院(简称两湖院)旧址,她有过辉煌的时光,温柔的日子,落寞的悲伤。
“书院”(那时,学校叫书院,图书馆叫公书林,课本叫日课),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始见于唐代,昌盛于宋代,元明两代有发展,清代早期有限制,后期才逐步放开。最初只是官方藏书、校书的地方,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于庐山国学——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此后,许多书院相继创建,包括知名度极高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蒿阳书院等。
张之洞,这个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的封疆大吏,对教育的兴办一向十分重视,调任湖广总督后,他把兴办教育作为其洋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多方筹措和精心策划,于1890年在武昌都司湖畔正式创办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应该算是当时武昌古城的文教中心,拿现在全武汉大学生的中心——光谷来类比似乎不大合适。两湖书院后面是文昌阁,文昌阁后面是现在的大成路,之所以叫大成路也是因为有“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庙。两湖书院的西面现在还有一条叫读书院的街,因考生在此读书暂居候考,后多人科举成功而得名。两湖书院东边是武昌的老城门文昌门。
武昌老地图中的两湖书院,正门在解放路上,环两湖而立。《武汉市志》记载,两湖书院建筑宏伟别致,房屋为晚清庑殿式寝殿造建筑,坐北朝南,布局匀称,建筑四周有近2米宽的走廊,檐下朱漆圆柱立于石鼓上。书院内还设有南北书库,环境清幽,书声朗朗。
两湖书院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其中南斋十栋百间,以地支子丑寅卯为舍名,系湖南学子斋舍(学生书房兼寝室),即武大医学院职院一带。北斋十栋百间,以天干甲乙丙丁为舍名,乃湖北籍学子斋舍,即今武昌实验小学一带。西斋两栋四十间,以戌亥命名,则为茶商弟子居所,即今武汉音乐学院。每斋配有更夫、厨师各一名,负责学生的生活和膳食。从经心书院、两湖书院到武大的老斋舍,武昌最好的地方都给了书院的斋舍。后来,武汉大学的老斋舍用《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命名也算是沿袭了这个传统。
我查了许多资料,至今也未找到两湖书院的取名依据,是因为环两湖而立得名,还是因为招收两湖的学生而得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有人形容两湖院是“前后两湖,风廊月榭,荷红藻绿,雅擅一城之胜。”表明这里曾是武昌城内最为雅致的地方。
到这里求学的学生,要求“或才识出群,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学生每月可领取膏火银(意为灯油费,相当于现在的助学金),每月初一、十五考课,每学期大考一次,张之洞亲临主持。按张之洞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里不仅教四书五经,还开设了新鲜实用的数学、化学、物理、经济学、史学、兵课(军训)等。于是,两湖书院一时成为全国少有的高水准学校。
两湖书院的学生肄业后大多数在本省服务,有一部分学生由张之洞分期派遣,到日本“游学"(流学)。在“游学”方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据统计,到1905年,仅留日学生就达1700余人,居全国之冠。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已成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国人瞩目之区。张之洞当年创作的《学堂歌》中就有如此描述:“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湖广;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去西洋。”可见当时湖北留学之盛况,也流露出张之洞对此的自豪之情。
然而,好景不长。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亦称两湖大学堂。1903年冬,两湖文高等学堂取消,说来好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年学生闹革命。这革命似洪水猛兽,为长远之计,张之洞决定取消学堂。接下来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安置问题,少数年龄较大,被认为“稳健”“可靠”的,留在国内充当教员。而多数学生则派往东西各国留学,“激烈者派往西洋,纯谨者派往日本”,其隐情是不让有革命思想的青年留在国内,免得在自家门前生事谋反。
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当时就是由两湖书院择优远派,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还有后来派出很多的留日学生,都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主力。张之洞万万没想到自己创办的书院,居然为革命培养了星星之火种,他肠子悔青也于事无补。书院也自然走上自毁之路。两湖书院后来改名两湖师范,1911年停办。之后此地旧址开办过各类学校,但都不再以两湖冠名。
当时的“两湖书院”,带着文人画般的气质和辉煌梦走来,但却没等到画布泛黄,便早早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的确让张之洞们始料不及。

武昌两湖院新旧地理位置图。

但是,两湖院这块风水宝地没有因书院的没落而消亡。她历经百年沧桑风雨,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成为了传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纳、承载和传播社会文明的重要基地。
百多年来,武昌两湖院蜚声海内,人才辈出。当年在书院任教者不乏当时名流,如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数学兼翻译家华蘅芳,音韵学家沈曾植等。有好的先生,必有优秀的学生,清末辛亥革命领袖黄兴,唐才常,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弟等都是两湖书院的学生。
1927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在两湖院旧址又办起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既黄埔分校)。恽代英,徐向前,陈毅,李达,沈雁冰等曾在这里工作。一代精英罗瑞卿,许光达,程子华,钱英,赵一曼,臧克家等都在这里学习培训后,走上人间奋斗征程。
这两湖院涌出的一代代宗师先贤,可谓是勇者无畏,智者无惑,行者无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奋进,树典立范,光标史册,堪称为民族的光荣,国家的荣幸。
都司湖不会忘记,两湖书院还孕育出了医学、音乐界的杰出人才。
1921年,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湖北荆门人陈雨苍奏准北洋政府教育部,在武昌两湖书院旧址创办湖北医学专门学校。1923年学校初具规模后改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设医学、药学、中医、护理四个专业,并设实习医院。从此,都司湖又与医学结下渊源。

音乐文艺方面,1920年在两湖书院旧址创办了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成立中原大学文艺学院,1951年改名中南音乐专科学校,1958年换名为湖北艺术学院。1985年定名为武汉音乐学院。

一页页鲜活的历史,在都司湖的记忆里翻过。天上星移斗转,世上瞬息万变,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人间正道是沧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原武昌两湖书院旧照。


月初的一天,饭后黄昏,我又闲逛来到都司湖畔,进院时,碰到一位朋友推着自行车出门,他笑着对我讲:“今夜湖塘可无月色喔。”的确,朔望无月。待我回过神来,斯人已骑车远去。
两湖院(多少年来,这里门牌号码上都写的两湖院,人们习惯了说两湖院,反而很少讲都司湖)。无疑是精美漂亮的。200多亩的校园(武汉音乐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10多亩湖塘,湖上荷叶莲花,湖边垂柳依依,芳草萋萋,蝉吟幽悠,鸟鸣啾啾,婉约秀丽。虽经百年沧桑,但其基本的格调与神韵得以保留。学校与湖塘共存,相得益彰,润泽着一代代学子高洁的志趣和情操。漫步时,从古朴典雅的原斋舍学堂,走到宁静清幽的都司湖,你不得不感喟这里是如此美妙,风景如画。
两湖院无疑是厚重而沉静的。除了微风拂柳,鸟叫蛙鸣,你几乎听不到更多的声音,与一墙之外的市井喧嚣仿佛隔着两个世界。走过沿湖小道草坪,站在曾经的斋舍楼前,你会深切的体会着历史与现代的交相辉映,在医大临床学院教学楼里,一场场紧追世界医学科技前沿的智慧演讲,从斑驳的楼道转角,飘进莘莘学子若渴的耳膜。另一侧的武汉音乐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本,以高水平音乐学院目标,施行艺术表演、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三位一体教学育人,培养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多样化音乐舞蹈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里的学子们,纳天地之灵气,育炎黄之菁华,他们的世界由此精彩而广阔。
两湖院无疑是笃实而内敛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风气浸染,使后来的办学者形成了教学秉真务实,慎密严谨,不事浮华的学风。武汉大学医学院的院训是“大医精诚,敬畏生命”。武汉音乐学院的院训是“立德,自强,崇文,精艺”。两院院训无不精妙的阐释了与生俱来的湖北武汉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性格。
在两湖院里,除了早晚人潮涌动一番外,没有人声鼎沸,也没有书声朗朗,你会奇怪看不到更多的人影,想像不出这里是好几千达人荟萃之所。由此,我真切的领受到了两湖院学子们笃实内敛的学风。
两湖院无疑是自强而奋进的。据资料显示,张之洞当初建两湖书院,建筑学堂斋舍系沿袭清王朝的圆明园皇家园林,并受日本凤凰堂寝殿造宫殿的影响,足见其当时之奢华。可是,风起于青萍之末,大清王朝的气数,也就注定要摧毁这红墙碧瓦。大清国终于轰然倒下去了,但两湖院并没有消亡,都司湖湖水依然纯青清亮。一代代的先贤杰士在这块土地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续办学育人,一代代医学、音乐人才辈出,扬起了湖北敢为人先,独当一面,不屈不挠、凛然倔立的猎猎旌旗,继续书写着中华近现代史上风云浩荡的精彩华章。 
两湖院传达和昭示给我们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与精神。

原武昌两湖书院大门和现遗存并经修缮的大门(武昌实验小学内)


晚风悠悠,摇一泓秋梦;湖水涟涟,载一舟无眠。那湖水溅起的朵朵浪花中,一定有一朵,为那颗盈盈秋梦而开,也总有一朵,于落寞中凋谢在时光和岁月的深处。于是,我明白了什么是湖的知己。
把盏流年,笑看岁月,纷纷扰扰的陈杂过往,终有一些如纤尘落在心上。那些快乐的,忧伤的,一并被时光收起,或绽放在某一瞬间,或凋谢在某一夜的星光里。
正是:“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019.9.2夜于武昌两湖院


(责编:糊汤粉)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舟帆:宋家台村的知青岁月(下)

舟帆:宋家台村的知青岁月(上)

舟帆:印象喀什

舟帆:隆中情思

舟  帆:皇帝与诗人

舟 帆:“五七指示”下的城关中学往事(1972-1974)

舟帆:远去的书信

舟帆:收音机

舟帆:端州赏砚

舟帆:古人的题壁诗

舟帆:“徐九经”朱世慧的艺术人生

舟帆:想起婆婆的鞋样子

舟帆:舌尖上的乡愁

舟帆:我的家乡天门龙潭湾

舟帆:天门方言趣话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燕燕:画梦

丁光义:三峡江声流笔下

把栏杆拍遍:沉湖彭刘宗族械斗轶事

孤独客:军营趣忆

胡德盛:天门人移居南洋史考

纽浪客:墙角那盆君子兰

尔也:陆羽是怎么火起来的

孙宁:怡情漫染万重霞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