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光义:三峡江声流笔下

丁光义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游记】

三峡江声流笔下

/丁光义

 

二儿子和三儿子在宜昌创业安家,二媳妇2011年10月喜得千金,我带老家客人到宜昌祝贺,也顺便带众人游览了宜昌市的著名5A级景区“三峡人家”。
  一行九人每人在旅行社花费170元后随团,倒也不算太贵。三儿子代表他们的公司为我们的三峡游抢先买单,儿子的诚挚让我感动。  
  2011年11月10日,在宜昌葛洲坝上游的坝前码头坐上游船。脖子上佩挂旅游胸牌的游客,把偌大的船舱挤坐得满满当当,彰显着现今旅游业的兴旺。年近七旬的老嫂子一辈子在贫穷的农村与泥巴打交道,没出过远门,更没见过外面世界的风光,这次能和电视上的人们那样去旅游,而且是有导游陪伴的随团行,让她十分欢喜。
  八点整,汽笛鸣响,游船起航,缓缓朔江而上。因是葛洲坝的上游,江水清冽,波澜不兴,两岸鬼斧神工,峭壁千仞。尽管已是初冬,沿江的山峰绿树掩映,苍翠依然。西陵峡的壮美风光扑面而来,一个小时左右的航程在新奇与兴奋中度过。
  我们在三峡人家的索道码头上岸,乘索道上山。一行人相继坐到了四周透明全封闭的索道吊舱里。老嫂子在坐上去的一刹那间,紧张地拉住了我的胳膊。第一次坐在索道的吊舱里于树梢和山头上飘移的滋味,让干惯了农活的她一时难以适应。随着吊舱在树梢的上空向山顶移动,斜下方的长江慢慢变成了一条飘在山谷间宛蜒曲折波光粼粼的缎带。借助索道的便利,林木遍布荆棘丛生悬崖断壁的西陵峡的山峰,也让我们骄傲地踩在脚下。
站在索道出口处的观景平台之上,心胸豁然开朗。但见林木森森,薄雾轻浮,江水如练,群峰竞秀,峡江风光尽收眼底。突兀而出的四块巨石让人眼睛一亮。导游小姐说,每当夕阳西照,晚霞映衬峰顶,远远望去,它们仿佛灯影戏幕上的《西游记》人物造型,灯影石即由此得名。看到其惟妙惟肖的轮廓,不得不让我们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叹为观止。这就是西陵峡中著名的灯影峡。

灯影峡
  沿途的观光线路旁,全是用在其它景区不可多见的粗壮的实木围成的护拦,很多游览栈道也是用这样的实木凌空在绝壁上建成。想起昔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中的栈道,应该没有这样的典雅与奢华吧。顺着观光线路绕过灯影石一路下山,一步一景,步步皆画,画在景中现,人在画中游。
 突然见到一块白色碑石巍然屹立于绝壁之旁。这就是西陵峡闻名中外的石牌。它高40米,宽12米,厚4米,重达4300余吨。长江在这里突然右拐弯110度,形成一个巨大的月牙形。这就是长江三峡第一弯——明月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位于长江拐弯处南岸顶端的石牌村也因这块石牌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一场激战就发生在这里。
  导游小姐浓墨重彩地向游人们介绍了曾经在石牌所发生的中国军人浴血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故事。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宜昌后,石牌便成为保卫陪都重庆的第一道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旦石牌失守,日军顺长江长驱直入攻克重庆并占领整个大西南,中国将遭受亡国之灾。蒋介石对石牌要塞的安危极为关注,他不止一次给六战区司令官陈诚、江防军总司令吴奇伟拍来电报,强调要死保石牌要塞。守此要塞的第十一师师长胡琏在石牌的猎猎江风中给老父和妻子写下遗嘱,抱定决心与石牌共存亡,并把师指挥所推进到离火线很近的地方,抵前指挥。战斗之艰苦、惨烈与悲壮,创八年抗战中鄂西诸战事之最。
  国军在宜昌到石牌之间铺开,阻挡十万精锐日军空中地面猛烈炮火的进攻。几十公里长,几十公里宽的丛山峻岭间,枪弹横飞,杀声震天。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流都经过反复争夺。鲜血染红了河水,也染红了山岩。镇守石牌的国军与日本王牌陆军面对面厮杀,贴身肉搏。石头被日军的猛烈炮火打烂了,树木被打成了树桩,泥土被炮火翻了个遍,但是国军将士却象钉子钉死在石头上一样,一步也没有后退。那个挡住了10万日军西进铁蹄的石牌关隘,被我数万国军将士的鲜血染红。胡琏将军及其英勇的国军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高大的城墙,这道城墙屏障着华夏民族的半壁江山。
  石牌保卫战扭转了中国抗战的局面。此后,日军止步于三峡天堑,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
  导游小姐的讲述感动着每一个游客。我们这些从小到大,只知道地道战、地雷战、游击战神勇无敌,只晓得平型关大捷的游客,听着闻所未闻的国军抗战故事,看着一派葱郁秀丽的昔日烽火战场,都唏嘘不已。

石牌
  绕过巨大石牌,来到巴王宫,这就是所说的山上人家了。巴王宫是一座雄伟巍峨的石材和木质建筑。其古朴典雅的装饰,沉稳厚重的风格,还有木制的机弩等大型攻防设备,让我们领略到了三峡先民的勇敢勤劳和智慧。走进巴人部落遗址,似乎走进了神秘的远古时期,走进了最后一个巴王和他情人凄美的爱情故事里。
  在巴王宫的作坊一条街,听两位身着巴人服饰的老人弹着三弦唱着流传两千多年的“南曲”,依稀有几分“且看春去夏来,江风渔火渔歌唱晚”的感觉。老嫂子对一台木制的织布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台织布机,让她回忆起了她奶奶当年通宵达旦织布的情景。从不喜欢照像的她端坐于织布机上,破例要我给她拍下了一张织女图,以作纪念。
  离开巴王宫,我们又游览了幽深狭长景观奇特的灯影洞。然后进入处处风景如画的龙进峡中。但见峡谷幽深,溪水清澈,植被浓郁,竹林苍翠。溪水两岸崖壁上的游览观光栈道曲折迂回,高低错落。时值中午,由于浓密的植被和高耸的山峰之阻隔,栈道上几乎难觅阳光的踪影。
  龙进溪中的渔船船上,清纯的土家少女着一身红衣,肩一把纸伞,亭亭玉立于船头,向游客挥手微笑。青藤掩映的古老石拱桥上,身着漂亮土家服饰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笛声悠扬。水车大转盘伴随着淙淙溪水吱哑吱哑地转动。吊脚楼上的大红灯笼彰显出喜庆的色彩。导游小姐介绍说,土家未出嫁的少女都可以叫幺妹。于是,让人捧腹的幺妹叫唤之声随之响彻在了美丽的峡谷之中。两岁多的小孙子,也懵懵懂懂地跟着凑起了热闹,用稚气的嗓音幺妹幺妹叫个不停。
  土家民俗演出就在吊脚楼前举行。清纯漂亮的土家幺妹进行的婚嫁表演,惟妙惟肖,异彩纷呈。彩楼抛绣球,拜堂入洞房的习俗表演,把喜庆气氛带向高潮。当高高的彩楼上抛下的大红绣球被游客中的一个小伙子接中后,这个小伙子带着兴奋带着笨拙,傻傻地客串了一会新郞官。小伙子身着宽大的婚礼服饰,胸前佩戴大朵红花大红绸子,头戴礼帽与吹吹打打的一行人闪亮登场。其被媒婆等人任意摆布着迎亲入洞房的窘态,让围观者笑声迭起。你不得不感谢这些幺妹和这个小伙子,他们给游客带来了欢乐。


  从龙进峡另一边的实木栈道上走出峡谷,沿途山清水秀,植被葱茏,苍翠欲滴。龙进峡出口处的水上人家给我带来另一种感受。几艘古帆船朔江而立,船工正把风帆拉开。有峡江便有舟楫,有舟楫便有纤夫。激越的峡江号子响起,四五个纤夫匍匐排开,拉动纤绳,帆船徐徐逆流而进。使人不觉想起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的诗句。人类自古以来顽强搏命生存的苍凉画图,已化为我们抚今追昔,妆点生活的美景。令人感慨系之。
 在三峡人家的龙进峡码头坐上回宜昌城区的游轮,一行人兴高采烈,谈笑风生,老嫂子更是笑逐颜开。
我来到游轮的观景平台上,远眺长江三峡的第一拐弯处明月弯和高居于峡江绝壁旁的白色石牌,以及掩映在雾霭之中的石牌村,回味三峡人家景点的优美,又感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我们从童年起一直学习的抗战历史和我们看到的差别是如此之大。在我们脑海中,抗战就是几颗地雷,几处地道,几次游击,“总是我们赢了”的胜利之战。我们不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不知道血战台儿庄,不知道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及全国各地动辄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殊死搏杀,更不知道当时的正面战场上有数以百万计的国军军人殒命疆场,数十位国民党将领以身殉国。在2010年夏季,正在修建的宜万公路旁,一场大雨,冲出了3000尸骨。苍天有眼,曾经被掩盖的抗战时期国军鄂西会战中第75军预四师的悲壮故事才重见天日。三峡人家旅游景点的开发,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差点被淹没的石牌保卫战历史。
 “三峡江声流笔下,六朝山影满樽前”(北宋.杨蟠诗)。一天游历,感慨良多,曾经的荒唐被矫正,颠倒的历史正被重新颠倒过来。 我又想起了高耸的石牌下面碑文中的最后几句话:“石牌峨峨,江水荡荡。英名不灭,地久天长。

                               

                                 201111月于广华

 

(责编:糊汤粉)


作者及其父往期文章链接:

风:歪才飞雪迎春

丁存宽: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结束篇)
长篇乡史连载:《永隆纪事》(之九)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八)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八)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六)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五)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四)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三)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二)
长篇乡史连载:《永漋纪事》(之一)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把栏杆拍遍:沉湖彭刘宗族械斗轶事

孤独客:军营趣忆

胡德盛:天门人移居南洋史考

纽浪客:墙角那盆君子兰

尔也:陆羽是怎么火起来的

孙宁:怡情漫染万重霞

因荷藕然:老邻居狗七叔(下)

因荷藕然:老邻居狗七叔(上)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