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舟帆:流年碎影连环画

舟帆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流年碎影连环画

文/舟帆

 

流年似光,白驹过隙;岁月似梦,一晃而逝。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连环画(小人书)的时代已成为了历史,但我们曾经追寻连环画的过旧往事并没有随时间推移而消失,因为它早已深深留在几代人记忆的脑海里,每每想起,依然是那么甜美,那么亲切,那么可笑,那么陶醉,乐从中来。

这不是装文雅,也不是装情怀,如今的年头,最不让人讨厌的炫耀,大概就是怀旧。

女人们喜欢说,没点故事的男人,象白开水,淡而无味。所以,年轻的帅哥们,都喜欢装酷,上点年纪的,就只有怀旧。

其实,我们怀的这个旧,是很多人成长中的“故事”。00后估计闻所未闻。 90后略知一二。80后记忆尚存。70后感动依旧。60后、50后应该是泪牛满面了。

它就是连环画,俗称“小人书”。

 

 

打记事起,我就有被大人抱着去“赶场子”(看戏或看电影)的经历。五、六十年代,天门县城剧团多,花鼓戏剧团、汉剧团、曲艺剧团、杂技团,轮流在河街旁的戏院子献艺。电影院虽说只一家,但有个工人俱乐部二楼也常放电影或演戏,加上工厂学校,周边郊区露天电影巡回放映,当时县城关的文艺文化生活,不说是繁荣,也算是丰富。戏剧让你目不暇接,电影让你流连往返。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喜欢上了看古装戏和看电影。

稍大点后,父亲给我买了几册幼儿图画和连环画(天门人叫娃娃书)。就这些书,成了我接触外面世界的第一扇窗口,也是打开我形象思维的第一扇大门。可以说,还没学会认字,我就开始看一些图画,开始领略色彩给予我的喜怒哀乐,感受线条呈现给我的美妙意蕴了。

看看如今的动漫迷有多fans,你就可以想像当年的连环画在人们文化生活中占有的份量有多重。现在的小孩们可以有漫画读物、电视、电游、电玩,而我们小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电视,一个电灯开关,还不让随便碰。收音机是奢侈品,报纸杂志书籍少得可怜。戏剧、电影、连环画也不是能经常看得到的。于是,这些就成那个时代的稀罕物和追逐对象,出租连环画的行当也应运而生。

作家冯骥才说:连环画属通俗图书,是人们最初汲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源头。很多人肚子里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古典小说的情节人物,往往是从连环画中得到的。在没有电视的时代,捧一本巴掌大小的图文并茂的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看着,是常见的大众文化的景象。

长大后,我从阅读中了解到,连环画当年那么受欢迎,与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连环画是绘画的一种,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也称“小人书”、“回回图”,最早叫“连环画图画"。它起源于我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和刻在石碑上的佛教故事及敦煌壁画,脱胎于元明清各朝的说部和戏曲中的插图,兴起于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国内最早的全印本连环画是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发行的《连环图画三国志》。

有画家朋友告诉我,连环画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它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是我国极富传统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水墨、水粉、水彩、木刻、素描、漫画、摄影,甚至油彩、丙烯都可以运用到连环画的绘制中,但最传统、最常见的仍是线描画。毛笔白描为国画的传统技法,线条流畅清晰,黑白分明,易于被大众接受。在连环画的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艺术卓著的画家,也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连环画的巅峰时期则是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



 

 

俗话说:“水养人,书养心。”书是传播人类文化的使者,连环画是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它能让你感受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画面和简单明了、妙趣横生的文字,我们的成长也因此充满欢乐,充满情趣。

小时候,让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刻,应该是过年时收到“压岁钱”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鸿渐关趟子街的新华书店买连环画,看到玻璃柜台里整齐地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连环画,我们踮起脚尽力爬撑着双肘,眼花缭乱地挑选连环画,恨不得将所有连环画都买下,可惜手上捏的几个毛角子钱被手心汗湿透,也买不了几本书。这个抱恨直到几十年后才得以释怀,通过多年收集和购买再版书,基本集齐了小时候想看和想要的连环画,这是后话。

记得有一次见到画家陈俭绘画的《茶花女》连环画,我脱口而出“菜花女”。用现今的网络语言评价,那才真是“巨汗”。

比较喜欢的题材是《水浒》《岳传》《杨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有时,用薄的白纸蒙上一页认真地学习描画人物图画。

真正感动心灵的是“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传奇而苦难的经历,是那样深刻地走进过我幼小的心,我那样熟悉他的一切,和他一起忧伤一起快乐,依稀觉得他就是身边的一个小伙伴。书中外祖母的慈爱与伟大常常让我想起自己住鸿渐关街头的“家家婆″。

有多次在课堂上偷看连环画的故事,一是耐不住诱惑,二是书源紧俏,好多人在排队等候,下课根本轮不过来,只好冒险搞“地下工作”。把连环画夹在课本中看,但这点小伎俩哪能瞒过老师雪亮的眼睛,被没收过几次,胆战心惊地去讨要,老师居然也并不太严厉,告诫下次不能在上课看,然后淡淡说一声明天再来吧。原来老师也要一睹为快。那一刻,老师的形象在我的眼里突然高大起来。按现在的流行语,“大家都是连友”。

常在墙角或者树阴下与小伙伴们一起看书,几个人读一本。一个坐在地上,其余几个或旁或后,或蹲或站,都象公鸭似的伸长了颈子够着看。有人嫌翻书的动作慢了,忍不住要抢着翻,就被谁一巴掌打了手背,也不发火,过一会又翻。

有去河街搬运站对面的李家“大嫂子”书摊和城关电影院旁的书摊租书看的经历,一、二分钱一本。都是年龄相仿的小伢,坐在长凳上看得如醉如痴,不时趁管理员不注意偷着私下交换一本,屋里顿时飘荡起快活的空气。有一次,我看书入了迷,一直看到肚子咕咕乱叫,囊空如洗,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去。

那时候看连环画就象现在的小孩子们迷游戏机,经常昏天黑地,废寝忘食,总觉得这连环画好看,不仅画面精彩,内容丰富,情节引人入胜,而且人物表情复杂,动作逼真,给人以出神入化、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年不懂也不知道,许多精彩纷呈的连环画作品居然是出自名画家之手。而且连环画界还有“四大名旦”(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四小名旦”(赵三岛、笔如花、颜梅华、徐宏达);“南顾北刘”(顾炳鑫、刘继卣);南雷北燕(雷德祖、高燕)之称。

沈曼云画风夸张浪漫,别拘一格。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雅致细腻、栩栩如生;王叔晖的《西厢记》隽永飘逸、惟妙惟肖;刘旦宅的《屈原》质朴凝重、遒劲奔放;王弘力的《十五贯》虚实相间、妙笔生花;丁斌曾、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杨逸鳞的《青春之歌》色彩鲜明、独树一帜;聋哑画家毅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笔触生动、振奋精神;贺友直表现湘西农村题材的长篇连环画《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0册一套的《铁道游击队》从1955年到1962年出版完毕后,这套书先后再版20次,印数达到了3652万册,是印量最大的连环画作品。1957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全套共60册,7000多幅画图,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多的一套连环画。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红楼梦》上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使人进步,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我爱读书,爱连环画,因为读书是洗礼、看连环画是享受。我爱它们,既不是为了得到“黄金屋”也不是为了见识“颜如玉”,而是因读书看书可以让我知书达理,得到知识,让我在体验快乐之余还可以和作者共鸣。

一套《红楼梦》演绎出了中国最凄美的爱情故事;六十本的《三国演义》道出了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二十六本的《水浒传》诠释了108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无奈;数以百计的古代戏曲连环画,把戏剧从大舞台“演”到小舞台,通过方寸之地,让更多的寻常老百姓看到了戏剧故事,享受了文化的乐趣。

连环画的好处不必细说,横陈床头可以百翻不厌,那时学校也不抓什么教育质量,连环画便成了我课外最好的伙伴,收获最大的是用尺子按比例在图画纸上把小人书里的人物放大,用蜡笔上色,再签上自己的大名,自鸣得意地悬挂在房间的醒目处,上墙最多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岳飞、陆文龙、杨家将等人物形象。亲朋好友来访,总要啧啧称赞一番。那时候最好的奖赏,是换来父母给的零花钱,让连环画渐渐地越积越多。

有了书,最怕人借,四本一套的《红日》一二册就是在转借中丢失的,伤心不已的结果是与那位小伙伴差点翻脸。长大后才理解,鲁迅先生怕人借书丢失,宁愿另买一本相送,可说是大多嗜书者的无奈之举。

看连环画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在书中,我可以随孔子周游列国,我能与李白喝酒谈诗,还能和陈子昂同登幽州台,也陪范仲淹共上岳阳楼,一起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书中,我触摸到了百草园中光滑的石井栏,我闻到了清华园中荷塘的花香;在书中,我跟随著名学者余秋雨游都江堰;在江城听著名作家鄢国培讲长江三部曲的故事……,通过这些连环画,大师们充满激情智慧的文字,超脱豪放的情怀,精彩绝伦的画面跃然纸上,阅读后,会让我们的思想思维产生飞跃,变得更加开阔、灵动、乐观、豁达。

记得,美国诗人惠特曼有这样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渐渐地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我走进阅读世界,激发起热爱文学的兴趣,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以滋养生命的活力。

书香淡淡,阅读成就梦想,漫漫征途,连环画伴我成长。阅读,让人生充满生气与光辉,书香,伴我走过岁岁年年。



 

附庸者以物衬人,陶情者玩物见心。连环画,好看也好玩。开本不大,容量无限;页码不多,想象无尽;价格不高,几角几分;价值不菲,影响一生。小空间里,足见画家大功夫;大功夫处,能载史册。

一本好的连环画,首要一条是画的好,人物创作的形神、老道;景物绘画的逼真、传神;山水描绘的美丽、诱人,人物栩栩如生,景物衬托的天衣无缝。其次是配文好,短小精悍,简单明了。连环画传递的是历史的信息、时代的征兆,包容的是记忆的碎片、情感的线索。

在我的连环画阅读生涯中,能让我心怡的是古今中外名著和战争题材类连环画。最让我爱不释手,彻夜拜读、辗转难眠的连环画有两类,一是古装戏曲类连环画(天门人叫老书″),二是电影连环画。

中国古装连环画渊源于早期的京剧舞台艺术,冠带服饰,桌椅刀枪,人物造型,古色古香,给人以美的享受。戏曲连环画更是题材广泛,有南曲,有北调,喜剧悲剧,精彩纷呈,其中不乏典范之作,如:游园惊梦牡丹亭,十八相送梁山伯,苏三起解玉堂春,敢爱敢恨穆桂英等等,这些作品在画家们的倾心描摹下,他们结合中国传统戏剧的造型和考古发现的成果,让这些戏曲故事、历史典故充分展示,真正是笔上生花。我们在感叹画家功力的同时,更感叹传统美术之魅力之伟大。

记得小学时,很喜欢人美出版的《水浒》连环画。但那时不太懂宋江到底是好人还是奸人,这疑问曾让自己非常困惑,因为这很影响一个单纯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冲,有本事也有隐忍,有柔情也有担当,能力强又具备头脑。因为有一个漂亮老婆,被无能鼠辈惦记,从此被视为眼中钉,在朝时被高俅父子玩弄于掌股,身处绿林仍被小人时时算计,观其人生,应了那句“美妻是惹祸的根苗″。

七十年代,我第一次到杭州,先去了西湖。因为看了多个版本的《白蛇传》,让我念念不忘的是断桥,游玩逗留之际,总幻想在这桥上也遇到一位美丽的白娘子。然后我又去了岳庙,因为爱看《岳飞》,对秦桧恨之入骨,做梦都去吐他一口唾沫。这一恨,直到10多年后的这次杭州之旅才得解。接着我还去了六和塔,记得《水浒》上讲,武松后来出家六和塔,圆寂在那里。

工笔画大师王叔晖先生绘画的《西厢记》,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宝库中的明珠,曾获得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绘画一等奖。她的工笔重彩和线描两种版本《西厢记》,让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为追寻王叔晖大师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我曾专程赴山西永济市蒲州古镇西厢村,实地考查“剧以寺而生,寺以剧而名”的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杂剧、王叔晖大师笔下的《西厢记》发源地普救寺,感受古人的浪漫情怀,并写下游记。


 

 

七十年代以前,看电影是幸福和难得的事情,不管是露天电影还是在电影院。而且电影是物质匮乏年代民众的重要的娱乐方式,因为不能常看,电影连环画也就应运而生。

电影连环画是将电影画面与图书相结合的艺术产物,它使许多电影永远定格在图书之中,成为一部凝固的电影,一部可由读者随意翻动的电影。它是电影走入民众之后的产物,是连环画种类的拓展和补充。

电影连环画具有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特点,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同于连环画之处,在于画面非画家手绘而是用电影胶片翻拍而成。如果说连环画是文学与美术的结合,那么电影连环画则是文学与摄影的结合。

我的第一本电影连环画是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给我买的一本《跟踪追击》(中国电影出版社19647月出版),那时已经告别了阶级斗争,文革尚未开始,敌特片风靡一时。让我最为得意的有1953年后出版的老电影《南征北战》《槐树庄》和1964年后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带花边的《农奴》《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等等,这都是压箱底的书。

在这些老电影连环画中,《南征北战》可见到演员冯喆的质朴、陈戈的和蔼、铁牛的幽默、项堃的老练、白穆的狡猾。可看到孙道临在《渡江侦察记》中的机智,在《早春二月》中的潇洒,赵丹在《烈火中永生》《林则徐》中的大家风范,白杨在《祥林嫂》中的质朴,谢芳在《青春之歌》中的俏丽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电影连环画就如同电影一样,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它直接反映或折射出时代背景、风云动向、社会变更,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心态特征等等。所以,收集电影连环画,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就是在收集中外电影发展史。

我国电影连环画出版高峰在60年代至80年代,为此,在参加工作后,我收集购买了不少电影连环画,,一是名著改编类的,如根据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连环画《乱世佳人》《基督山伯爵》《蝴蝶梦》《悲惨世界》《复活》《巴黎圣母院》《牛虻》,根据中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家》《林家铺子》《茶馆》《龙须沟》《青春之歌》《红日》等。二是获奖影片类,荣获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的电影,无疑代表了中国当代电影的最高艺术成就。这类电影连环画如《李双双》《红色娘子军》《小花》《知音》《吉鸿昌》《城南旧事》《西安事变》等。三是电影名家类,如由著名电影人执导和主演的电影连环画《红旗谱》《铁道游击队》《东进序曲》《停战以后》等等。四是文革电影类,“文革”电影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这些电影现已不可能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连环画,如《春苗》《红雨》《决裂》《火红的年代》《金光大道》《难忘的战斗》,以及京剧样板戏等。当然,还有不少戏曲类电影连环画。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电影连环画的存量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由于受高额的电影版税和国际版权公约的保护影响,以前出版的电影连环画不可能像手绘连环画那样,拿出来加以重印,这在无形中使电影连环画成了“稀缺资源”。

50年代开始,我国还出现了以美术、动画电影为题材的美术电影连环画。如《小猫钓鱼》《骄傲的将军》《美丽的小金鱼》《渔童》《大闹天宫》《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小号手》《哪吒闹海》等,都是人们交口称赞的佳作。美术动画电影连环画的出现,得到了全国读者的喜爱,尤其是小读者更是关爱备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连环画市场,也为连环画的收藏提供了一个炙手可热的种类。

 



 

如果有人问我对逝去的岁月最怀念的是什么,我一定会说是连环画。这个说起来有些难为情,这么大的人了,还喜欢那些小孩子的东西。

因为连环画中那些不变的故事,沉淀了我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那方寸之间容纳的人物、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都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痕迹。对于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它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快乐与梦想。在文化读物匮乏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连环画就是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精神食粮,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小人书

林语堂先生说:“古代的中国人是有他们自己的情趣的。我们可以从绘画和一切未受现代影响的古玩中看到这些情趣的痕迹”。以拳石为山,游千里之地;以温玉为友,怀君子之气;以墨宝为赏,习文雅之风。

我们那个年代,青少年的认知是从读连环画开始的,由看连环画到读大书,由读现代的各种长篇小说到读古代历史演义类的书,由读中国书到读外国的翻译小说,这种种读书的演变都是读书的升华,其中不乏连环画的功绩。

看连环画能引导我们走向写作,这种行为是连环画读者的高层次升华,实事求是地说,爱看连环画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作家,但许多作家包括一些从事文墨工作的人,大都有爱看连环画的历史。

九十年代,随着日美漫画的侵蚀和电视机的普及,连环画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既是时代进步的见证,也是社会发展的选择。

1899年第一本连环画诞生算起,连环画存活了上百年,参与过现代化过程中大部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但由于现代科技冲击,它的瓦解过程之快,让我们始料不及,还未说一声再见,它就远去。

给连环画造成冲击的首先是外国漫画,主要是日美漫画,他们以更多的图画、更少的文字,非常“贴心”地削减了连环画对想象的要求。而且,将少量对话性文字、拟声词等嵌入画面当中,制造了更强的代入感和更轻快的阅读体验。

接蹱而至的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就更加加剧了连环画的被淘汰。因为人们用电视或互联网的搜索功能来代替自身的记忆力,用在网络空间里开动形象思维来代替对现实的冷静思考。惟一没有变化的是对图像的偏好,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看照片、动图和视频,“有图有真相”成为网络法则,表情包成为“实体化的情绪”。

今天已经有人预言,视频将是未来主流的知识传播方式。


夜阑人静时,把玩抚摸一本本蕴含独特记忆的连环画,一种遥远而熟悉的气息从手中慢慢弥散开去,渐渐充盈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岁月在墙壁上的钟摆里往来游动,我看到的是时间的眼睛。

默默凝望中,过往的时代犹如刚刚收割后的麦田,遍地都是遗落的金黄麦穗儿,我们臂挎柳条编成的小篮,在午后的阳光里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一一拾起,目光中充满深深的感激。

天空在,大地在,白云在,清风在,岁月在,连环画在,这或许是爱书人的一种享受。

正如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中所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流年,从身边匆匆滑过,碎影,在眼前重重叠叠。滑过的,是曾经盛开的笑魇,重叠的,是我握也握不住的往事。

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虽然淡出了大多数人的视线,但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年代,陪伴几代人走过了美好的童年,早已成为大家心中一种美好的回忆。

无论过去多少年,透过岁月的尘埃,我还是能感觉到流年碎影里连环画(小人书)曾经流淌过的痕迹,就像一首首动情的歌,使我们曾经青春向上的心灵始终充满着精神动力。

 

                                        

                                    2019.10.2夜于武昌两湖院


(责编:糊汤粉)


 

参考文献:

 

1.《中国连环画史话》阿英著2009.8山东画报出版社;

2.《新中国连环画》汪观清李明海主编2001.6上海画报出版社;

3.《中国连环画收藏》王忠明主编2002.12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4.《连环画家与作品》王玉兴著2004.6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舟帆:梦荷摇曳两湖院

舟帆:想起婆婆的粉蒸肉

舟帆:宋家台村的知青岁月(下)

舟帆:宋家台村的知青岁月(上)

舟帆:印象喀什

舟帆:隆中情思

舟  帆:皇帝与诗人

舟 帆:“五七指示”下的城关中学往事(1972-1974)

舟帆:远去的书信

舟帆:收音机

舟帆:端州赏砚

舟帆:古人的题壁诗

舟帆:“徐九经”朱世慧的艺术人生

舟帆:想起婆婆的鞋样子

舟帆:舌尖上的乡愁

舟帆:我的家乡天门龙潭湾

舟帆:天门方言趣话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青山湖渔夫:树桑

孤独客:逛超市随想

四巷子:林彪保卫四平(下)

兰竹:写在重阳来临的日子

小熬浆糊:重温清梦几低眉

因荷藕然:香港:写在你被口水淹没之际

棉花格格:一个乡村教师的风雨人生

舟帆:梦荷摇曳两湖院


        敬请关注,敬请赐稿,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编辑部组建了《鸿渐风互动群》,旨在增进编读沟通,分享信息。有兴趣者可在留言处告知您的微信号,编辑将邀您入群。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