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福平:​阮师傅

郑福平 鸿渐风 2023-04-30

请点击左上方鸿渐风关注我们


阮师傅

文/郑福平


阮师傅居住在严家巷。

每天早晨,阮师傅和老伴在巷口做香葱转酥锅盔、猪油腰子锅盔早点。阮师傅盘面坨,老伴管销售。

年过半百的阮师傅古铜色面庞,尖尖下巴,一双小眼睛笑起来就成了线条。岁月磨光了他满头黑发,光秃秃脑壳闪闪发光。有人戏称从侧面看阮师傅后脑袋,特像袁大头银圆上的后脑壳。浑身干瘦,矮小,似浓缩的精华。熟人路过总爱与他们打个招呼:

今天还有几锅啊?

就这锅了,嘿嘿!

老板娘,我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点什么?

谢谢楞郎,麻烦帮我带点豆干。

开始做早点的时候,阮师傅和老伴很不习惯别人称呼他们老板与老板娘。每当人们这样叫时,他们总是愁眉紧锁:

瞧你们怎能叫老板啊,我们是做锅盔的。

但他们阻挡不了时代朝流,久而久之还是接受了。



阮师傅做早点有特色: 文火灶上放着装满锅盔的凹锅,大火灶烧烤厚重铁锅正面,行话叫“母凹”,当作锅盖反扣在凹锅上,锅盔主要靠“母凹”烤熟。这种文物级别的方式,需用杠杆原理吊动重而且滚烫的“母凹”。每锅中途都会吊开二、三次“母凹”观察,跟据锅盔成熟情况翻翻或者转动凹锅。每当此时,老伴帮助紧紧握住杠杆,如果因为销售不能帮忙,阮师傅则将杠杆放在腰间后进行操作。锅盔成熟时香气四溢,

老板,锅盔熟了,可以出锅了心急的顾客提议道。

现在锅盔还沒熟透,出锅后吃时面会粘牙齿,还要再烤烤。阮师傅笑着回答。

慢工细活,做出来的锅盔色、香、味俱佳,清爽可口。传统的方法,本地人习惯的口味,物美价廉。



过去把做早点行业称为“勤行铺”,民间有句俗语:“勤行,勤行,360个早床”。当然这是指在房屋内经营面食的店铺,象阮师傅这样的路边摊子不够格称“勤行铺”。

传统早点面粉是用老面发酵,“和面”后需过几个小时才好用。有些早点品种“和面”需间隔时间,分几次完成,夏季面“”得快些,冬季则慢得多,所以常常用温水“和面”以提高效力。随着科技进步,现在有些面食早点改用发酵粉、泡打粉、膨化剂等化工产品替代老面,减少了许多复杂程序,快捷便利。但口感、滋味都无法与传统手艺制作的面食早点相比,而且对人体健康不好。

阮师傅始终坚持用老面,绝不采用省时省力的化学品。他常常说;用老面发的面有米酒香味,有的品种还需加点食用碱。化工产品和面则没有这种气味。并且进一歩解释道:用老面做锅盔,如果锅盔面中某个局部的颜色过黄,是碱与面没和均衡原因,品象差点,对人体无害。



闹钟每天按时叫醒阮师傅,冬天是夜晚1点钟“发面”后,还能再睡上3个多小时,夏天3点钟做好了就只能打个盹,冬天比夏天做得晩些。夏季4点钟就要生炉子、料理各种食材,将所有家什物品分几次运到巷口。

下雨天是路边摊的伤神时刻,特别是风雨交加日子。要用特制大雨伞挡住风口,再用几个自制水泥块固定雨伞。往往是保护好了食材物品,自己身上淋雨了。无论大雨小雨,阮师傅都穿着长统雨套鞋,穿梭在两个灶台和面粉案板之间。

老板娘,来二个转酥锅盔。

有路过的汽车师机停顿一下,放下车窗玻璃叫道。老伴赶紧把热气腾腾的锅盔用袋子装好递过去。



从早晨4点钟开始,兢兢业业做到约9点钟结束。阮师傅马上赶去菜场,购买第二天需要用的香葱、猪油,补充酱油、面粉、食用油等诸多材料。老伴打扫场地,把用具拖回家,洗净、晒干,烧火做中饭。吃了中饭后,要把买来的葱去根洗净,清理掉葱的枯黄顶段,凉干了用刀切成小段末,熬猪油并调制成做猪油锅盔料子。阮师傅和老伴都是做事认认真真的慢性子,火烧眉毛都不急的人。

阮师傅爱好钓鱼,这也是他仅有的奢侈娱乐活动,下午有时乘外出购物,去府河呆一会儿。象这样忙中偷闲过来,抽支“怀货”烟,看看别人钓鱼。若遇上钓友钓得大些的鱼,拿抄网帮助撮鱼:

这个鱼是我来得好啊!该我撮唉

好像非常担心有人跟他抢抄网的样子。钓友们见阮师傅来后,也会主动把钓鱼杆交给他,让他过一过钓隐,这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乐趣。

如果哪天早晨,阮师傅拿着渔具来钓鱼,熟悉的人不用问,就知道市区肯定有什么活动。有钓友打趣:

今天是哪个单位放阮师傅假呢?

这回放几天啊?

阮师傅笑道:各人看好自己的鱼杆,小心大鱼把鱼杆拖走了

那是好事呀,巴不得有大鱼把我拖下水哦

众人一阵欢笑。



这天,阮师傅又来钓鱼了,只是比过去来得晚些。尽管大家和以前那样和他说笑,他只是“嗯、嗯”几声,脸上毫无笑意。同来的老王帮他选了钓点,打窝、装鱼线、将钓鱼杆放在支架上。阮师傅闷闷不乐,一屁股坐在地上,一支烟接一支烟吸着。远处的钓友不明究竟,仍然打趣:

放假了,这晚来,是不是跟老婆多亲热了一会儿?

上次叫你送面锦旗给放假单位,他们可比你婆娘好啊,因为你婆娘不会放你的假呢!

你去送锦旗!

阮师傅突然跳起来大声吼道。

原来,今天阮师傅刚做了几锅,就有管理的人来,说有上级来检查,要他收摊子。他央求道,许多材料放着就坏了,能不能只在巷口放一个锅销售锅盔,案板灶具都拉回家,在家里做好了送来。管理人员不同意,老伴和几位乡邻害怕阮师傅犯浑,赶紧打圆场:

今天不做了,收!收!收!

老阮,你去钓鱼吧,我们都来帮忙收。

邻居老王和老邓把阮师傅推回家,拿出渔具而且送他到河边。

反正今天做不了哪,难得老婆放一次假。

想开些,不要把身体急坏了,争取今天钓个大鱼,我们喝几杯!

突然停歇后损失有多大?只有当事人心酸痛苦。其实,阮师傅是个半路出家做锅盔人,曾经也有工作单位。上世纪90年代,夫妻双双下岗自谋生路。

从朝九晚五到下岗职工,角色突然转变打乱了阮师傅和老伴人生计划。原打算再过几年,储蓄点钱,将已经是屋外下雨,屋内漏水的小瓦房改建成钢筋水泥房,过过下雨天不愁的日子。眼前情况,连基本生活都不能维持了,怎么办?阮师傅和老伴苦苦思索着今后干什么。

没有一技之长的阮师傅和老伴,随着去南方打工洪流,先后在深圳、广州、福建等地方打工谋生。因文化程度低、手脚慢,往往是同工种同时间别人做的多,报酬也多。长期超强劳作,生活上饥一餐饱一餐,营养也得不到保障。阮师傅胃疼得厉害,老伴看到日渐瘦弱的阮师傅,含泪央求道;

我们回家吧。

回家了去做什么呢?去那挣钱?

我们请求在巷口做锅盔的老张师傅教手艺,然后弄个板车去其它地点做。

好吧!回去试试看。

回家第二天,阮师傅和老伴提着酒和礼品拜老张为师。

哈哈,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老张笑得很开心,前几天,在外地的儿子打电话来,要两老不再做锅盔了,去帮助照看孙子。

明天就来学,这做锅盔的用具送给你们。

那怎行呢,至少得付工具费。

老张诚恳讲道:都是乡里乡亲的,我们带小孩几年后即使回家来,许多东西放着会坏掉,年纪大了也不会再去做。你们这些年过得不容易

老张只有一个要求,因为巷口非闹市之地,顾客主要是乡邻和巷口周边的人,希望阮师傅能传承切切实实地做老面锅盔。



我们祖先发明创造了老面“发酵”工艺,它从遥远的历史长河走来,是先民们的偶然所得,也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一代代“勤行铺”师傅们传承与升华着古老技艺,福泽子孙。过去很普通的老面,而如今已是金字招牌,“老面锅盔”“老面包子”等是面食行业中的原生态传统工艺品种。阮师傅做的香浓浓、黄酥酥香葱转酥锅盔、猪油腰子锅盔传统早点,外酥内软,吃一口津津有味。

岁月如梭,人生如梦。芸芸众生中的阮师傅日复一日,忙忙碌碌。他还要面对多少日晒与冷风?

愿好人一生平安。

:配图由《鸿渐风》文友拍摄,图文无关)


(责编:糊汤粉)

 

作者往期作品链接:

郑福平:竟陵民谣里的旧时光

郑福平:我的家家婆

郑福平:天门的三国烽火台遗迹

郑福平:寻找竟陵古城

郑福平:再说天门牌坊

郑福平:怀念一座桥
       郑福平:天门四十八牌坊

传松:我家的团年饭
       郑福平:热闹的县河繁忙的船
       郑福平:南门桥头


公号近期文章链接:

20个文革风云人物今安在?

喻训天:一张90年前的天门籍中学生成绩单

到处都是我们的人

彭萍:绝无恒产凭身手——忆父亲

曾庆伟:清风来报稻花香

张东初:天门的丧葬习俗

默雷细雨:“瞎子算命”乱弹

一首被禁半个世纪的歌

姚伟均:《京山之味》序

陪床保姆

中国人曾有45个家庭出身代码

陈谢:小镇归来翻《诗经》


敬请赐稿,本公众号投稿邮箱:449822561@qq.com。欢迎留言(公众号“发消息”处可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