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琼瑶: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琼瑶昨晚发文,宣布将丈夫平鑫涛交给继子女们照顾后,自己将出国走走,而她的脸书将关闭,“这声‘珍重再见!’我打字时已经泪崩!”
琼瑶反对为丈夫插管引热议:生死抉择由谁定,我们有没有权力在终点时,决定自己的生死?
90岁的平鑫涛一年多前患上老年痴呆,最近病情恶化,医生建议插鼻胃管。琼瑶称丈夫曾写过遗嘱,一旦病危不得插管。而平鑫涛与前妻所生的子女不同意:父亲没到“病危”的程度,不让插鼻胃管就是要饿死他。
在荷兰工作过的医学博士吴舟桥指出,“在荷兰,患者一住院就要签申明”,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在危急时是否接受有创抢救(创伤较大的操作抢救,如气管切开等),也就是说,患者刚住院就需要预想好最坏的情况。而“鼻胃管”的创伤其实非常小。所以,平鑫涛的问题在于,遗嘱上对于“病危”的定义语焉不详,导致临床上操作有麻烦。
在荷兰,隐私权是属于患者的,未经患者允许,家属连患者的病情都无从知晓。而在中国恰恰相反,患者可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患者需在入院时做一个选择题,危急时刻由谁来代为行使知情同意权。这个人,可能是医生,但大多是亲属。
宋祖德昨天下午在微博上发声,支持琼瑶,支持病危老人安乐死。他指出,子女孝顺要有度,要讲究方法,冲动的鲁莽的愚昧的甚至虚荣的孝顺,是害老人,不是爱。当老人病危时,硬要把老人送进加护病房,用各种管子、医疗器械增加老人痛苦,这是最大的不孝。
我们有没有权力在终点时,决定自己的生死?
90岁的平鑫涛一年多前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最近病情恶化,医生建议给平鑫涛插鼻胃管。然而,平鑫涛与前妻的子女不同意。在他们看来,父亲只是不认识人,并没有到“病危”的程度,不让插鼻胃管,就是要饿死他。
5月2日,平鑫涛之子、皇冠出版社社长平云在凌晨发文《给琼瑶阿姨一封信》,称父亲遗嘱写明,“当我病危的时候,请你们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医疗器具来维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护病房里。所以,无论是气切、电击、插管、鼻胃管、导尿管……通通不要,让我走得清清爽爽。”
按照琼瑶丈夫平鑫涛遗嘱看来,本人的意愿的确是想要在病危时选择死亡。不过,不可预料的事情是,谁来界定所谓“病危”的定义,如果能靠器械维持生命还算不算是病危?当事人无法决断自己的生死的时候,谁有权利来做这个决定呢?
这样一件看起来是家庭伦理剧的新闻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议题:等我们老了、病了,当疾病即将走向终点时,我们能否参与到决定生死的过程中?
有统计表明,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患者在去世前都曾有过过度治疗的情况发生,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有时候只是为了延长患者几周甚至几天的生命,而这期间患者大多数也是在痛苦中度过的。
一项日本的医学研究发现,90%的人在插管之后无法治愈,20%的病人是带着插管去世的。而美国的研究发现,八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在去世的前夜还在进行化疗,离开人间的时候伴随着身体的巨大痛楚。三分之一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进行手术,8%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周手术仍旧没有停止。
根据经济学人与美国凯撒基金会2016年临终关怀的全球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愿意在家去世,这样能给他们更大的安全感,家人的关爱,以及生命的平静。但是对于关注生命质量还是延长寿命这个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例如巴西)会更愿意牺牲生命质量来活的更长久。
而患者家属出于个人情感和伦理的关系,即便是杯水车薪式的抢救也会选择尽力救治。难以接受停止治疗,以这种方式维系一口气,囿于一张病床,眼巴巴地倒数人生。现代医学蓬勃,倘若想要避免死亡,已经比往时简易许多,但关键是,活的如此辛苦,日子也未必好过。
在网络上,有人认为拔管和杀死老人无异。有人认为让老人痛苦地活着也是不孝顺。还有人呼吁尽快完善安乐死制度。
(图文来自网络。)
春晖:母亲节专题
最新阅读:
每天讲述最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