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年前的今天丨蔡立坚:17岁的"上山下乡先驱者”

新三届 2018-07-08


老编的话: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本号开辟的“知青”栏目,将重点分享知青朋友的纪实性文图稿件,期待您的支持。本号对知青岁月“不堪回首”或“青春无悔”的争论不持立场,只愿意提供一个网络平台,供大家回忆、再现、追思、反省那一段以身相许的苦乐年华。


1968年3月刚到

山西榆次杜家山插队的蔡立坚



原题

蔡立坚:17岁的“上山下乡先驱者”



1968年7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杜家山上的新社员——记北京知识青年蔡立坚到农村落户》,这篇通讯讲述的是一位17岁的城市女学生到山区落户,立志当一辈子农民的事迹,而文章发表的时候已是她当农民的第二个年头,这位女学生就是被称之为“文革中上山下乡的先驱者”,“全国著名的知青代表”的蔡立坚。


蔡立坚,原名蔡玉琴,她的父亲是北京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厂一位铁路工人,也是局里的劳动模范。“文革”中她给自己改名为立场坚定的“立坚”,改名是那个时代青年中的一种时髦,大家用锋芒毕露的革命化名字表明自己的革命决心。


1966年,蔡立坚17岁,是长辛店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学校停课,组织上没能安排她是继续上学还是工作。当时全国的红卫兵正进行革命大串联,同年的12月,蔡立坚和三个红卫兵战友,组成了“二七铁军红卫兵长征队”,学习毛泽东当年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榜样,在严冬季节,擎着"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的红旗,走上以革命圣地延安为目的地的长征路。


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师生欢送蔡立坚到山西插队(右3蔡立坚)


《人民日报》的《杜家山上的新社员》里这么写到:“当长征队翻山越岭来到杜家山的时候,小山庄顿时沸腾起来了……杜家山是抗日根据地,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贫下中农,一直在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建设山区……在交谈中间,贫下中农们看到这些朝气蓬勃的红卫兵革命小将,不禁流露出热烈愿望:要是有一批知识青年来这里落户,支援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多好啊!”


北京娃们在杜家山吃过饭后小憩一夜第二天就上路了,走了100多里,来到了文水县刘胡兰墓前。刘胡兰是蔡立坚从小崇拜的偶像,站在英雄之地,她想到了杜家山的贫瘠,想到了“刘胡兰这样的革命先烈辛苦打下的江山,现在正是需要建设的时候”。当时正值中央正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也再次强调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路线,从小有共产主义理想的蔡立坚“随之立下了誓言:‘我要在杜家山落户,当一辈子农民!’她毅然向同伴们提出:‘我要返回杜家山!’”。


就这样,一个17岁的北京女孩子,挥泪告别了西行的同伴,只身一人返回了杜家山,在山上一住就是12年。她后来曾对《人民文学》前副主编肖复兴这么说起当时的感受:“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心里拴了一根绳,那一头在杜家山的老乡手里抻着,每走一步都被老乡抻着。”


杜家山


当时,杜家山的环境十分艰苦,“人们住的是小窑洞,吃粮靠人推碾子加工,常年伙食就是小米、窝窝和山药蛋,为了买盐打醋、打酱油要跑几十里山路……她(蔡立坚)学着婆姨的样子烧柴灶熬小米粥、蒸山药蛋,照着男人的样子打柴担柴,和男劳力一起到漫坡下破冰担水,到草窑里切草。”


蔡立坚先是在杜家山当“会计”,帮着村民们记录工分,同时,还和村民们一起干农活,修路,她的目标是“把杜家山建成大寨式的新农村”,她从一位北京青年学生彻底被锻炼成了一个挑土、下地、砍柴无所不能的劳力。


1967年蔡立坚自愿申请把户口从北京迁到杜家山,1968年3月18日她的申请得到了批准,蔡立坚成了“文革”期间自愿到山西插队落户的第一人,随后她被确定为扎根农村服务贫下中农的知青典型,那一年她19岁。1968年7月4日是锄草日,大伙儿歇息时在地头儿打开了半导体收音机,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发《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杜家山上的新社员——记北京知识青年蔡立坚到农村落户》的消息,此后又有北京、太原、榆次等地的126名知青在蔡立坚的影响下登上杜家山插队落户。


1969年春天蔡立坚干活间隙在地头学习


随着杜家山的扬名,外界向蔡立坚飞来很多求爱信。其中有一封是解放军抗洪抢险一等功臣谢臣班班长小杜写来的,小杜向蔡立坚表示复员后即来建设杜家山,两人用咬破手指流在一起的鲜血写了一式两份血书各自珍藏,这是蔡立坚学习大寨的决心书,也是定情物。但她的这封定情书后来被公之于众,组织上严厉批评蔡立坚“私自谈恋爱,分明不是真心扎根山区!”


蔡立坚此后多次反醒自己,并与小杜划清界限,多次在全国大会上遇见他都躲得远远的。后来,她和放弃大学生待遇、背着馒头咸菜赶来建设杜家山的民兵连长王和平结成了夫妻,两人立志“一辈子留在杜家山”,此后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时,组织曾推荐蔡立坚上“北大”,王和平上“清华”,他们都“断然”拒绝,以此表示扎根杜家山的决心。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按语转引了毛泽东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后,多城市出现一片红,一锅端的下乡方式,整所学校,整条街道的知识青年统统被送往农村。据统计,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1200万至1800万,这一代人的青春时代大多在广大农村里度过。


《中国知青终结》一书对当时知青插队农村的英勇事迹多有记载:1969年8月,20岁上海知青金训华在洪水激流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1970年4月,一场森林大火在北大荒完达山麓蔓延开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39团数千知青紧急出动扑灭山火,共有26名男女知青献出宝贵生命,其中多数是女生;1970年6月3日,19岁女知青张勇为抢救落水羊羔英勇牺牲……


1968年6月蔡立坚在地头教老队长二大爷读毛主席语录


蔡立坚曾对她的学生李伟杰说起知青们的信念:“知青身上更多地延续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意识中好的传统,有理想、有激情,只会奉献,不会索取。那些可爱的青年不图名利,不恋城市,为建设农村披肝沥胆、笑献青春的胸怀和情操,至今也是难能可贵、可歌可泣的。”


1969年,蔡立坚作为上山下乡知青代表参加国庆观礼,登上了天安门和毛主席老人家握过手,周总理还曾叮嘱过她“要在农村干一辈子”,她向总理做了保证。蔡立坚在杜家山待了整整12年,杜家山和“知青”岁月作为她的生活与生命中的一部分,已深深地融进了她的灵魂和血液中,不能分割,不会忘却。


直到1980年,负责知识青年问题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亲自关心蔡立坚“下乡”问题,“要求蔡立坚必须服从组织安排,下山当国家干部”。1982年蔡立坚离开杜家山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习深造,毕业时凭着出色学业留校担任辅导老师。


1997年5月24日下午,蔡立坚带着学员们外出考察旅途中遭遇车祸,同学们安然无恙,但保护学生的蔡立坚却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间,享年49岁。 


蔡立坚的骨灰安放在太原陵园里



延伸阅读

独家对话蔡立坚爱人王和平


提问:林倩华

回答:王和平



第一部分:

蔡立坚在杜家山上的青春岁月


: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采访到的是蔡立坚的爱人王和平。王老师您好,“蔡立坚”这个名字在知青那一代人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您能给我们讲讲她17岁时进行革命大串联到杜家山后选择留在杜家山的经历吗?


:文化大革命以前蔡立坚是北京长辛店职工子弟学校的高中生,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组织了个“二七铁军红卫兵长征队”决定从北京步行串联到延安,有一天他们走到了山西一个红卫兵接待站,但站里没有一个人接待他们,当时正是十一月,天寒地冻,加上他们肚子很饿,急需一个吃饭休息的地方。老乡就告诉他们可以去15里外的小村——杜家山,听完后他们动身前往,当时路上特难走,到了杜家山后他们浑身被刺扎得厉害。杜家山的老乡对他们很照顾,做了小米饭,还生火让他们取暖,老乡和他们说杜家山啥都好,就是缺劳力,很希望有像他们这样的青年学生在那里扎根建设。



1968年夏杜家山老队长给蔡立坚及陆续上山的北京知青介绍杜家山的情况


当时中央正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也再次强调知识青年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路线,知青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蔡立坚听了老乡的话想起毛主席对知识青年的号召,产生了留在杜家山建设的念头。但第二天她还是和伙伴离开了杜家山,继续前进,当走到了文水刘胡兰的烈士墓时,蔡立坚想到了刘胡兰等英雄先烈千辛万苦打下江山,现在正是需要他们建设的时候,她不能再走了,一定要回到杜家山。于是她自己一个人返了回去,决定到杜家山当农民。


:在去杜家山前,她只是一位城市的女中学生,到了杜家山后她和农民一样从事艰苦的耕作,这其中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她有没有动摇?


:遇到的困难很多。杜家山一共五户十六口,老的老小的小,十分落后,根本没有文化人。蔡立坚刚开始去是给他们当会计,记工分。村民分了个小窑洞给她住,当时正是冬天,她每天自己下山担水,而杜家山又是高寒地带,海拔2700多米,经常下雪,生活工作条件都很艰苦,可以说在那里活几年后,去哪里都能吃得了苦。虽然苦,但她完全没动摇,在那当了几个月农民后,她就把行李留在杜家山,回北京把户口迁到杜家山。



:为什么蔡立坚主动把户口迁到杜家山?


:她觉得人活在世上要有自己的信念、理想,她从小受党的教育,有着共产主义理想,当时《人民日报》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她响应党的这个号召留在杜家山建设,主动把户口迁到那是为了坚定扎根杜家山的信念。


:蔡立坚的事迹是怎么被组织上知道后确立为“上山下乡”知青典型的?


:在办户口的时候知青办也就了解了她的事,先是学校给她开了隆重的欢迎会,还派一个老师护送她到晋中地区,到那后革委会主任亲自接见她,还让她给晋中地区的知青做报告,“晋中报社”的记者听了她的报告后写了一篇《杜家山上的新社员》发表在《红晋中报》上,蔡立坚的事就传开了,后来《人民日报》也转载了这篇文章。 



第二部分:

蔡立坚的“知青式”爱情


:您后来也到杜家山插队,是民兵连的连长,您当时是为什么到那里的?这其中有蔡立坚对您的影响吗?


:有,我就是看了《人民日报》刊登的《杜家山上的新社员》后决定去杜家山的,当时我就特别敬佩蔡立坚,后来我和班里另一位男同学一起步行到杜家山。等我们到那后,已经在有8个人慕名到了杜家山,因为蔡立坚的影响,前后一共有126个知识青到杜家山参加建设。


1970年2月陈永贵接见榆次知青(前排中为蔡立坚,后排戴雷锋帽为王和平)


:您当时与蔡立坚同在杜家山插队,她有什么让您特别印象深刻的事?


:她干活特别卖力,当时中央号召学大寨学陈永贵,大家都知道陈永贵手上很多裂子,蔡立坚手上的也不少,她就是一心为公,一心为集体,一心为别人,拼命劳动。


:能讲讲您和蔡立坚是怎么结成一对的吗?


:蔡立坚高中时就有个恋人,但后来人家当了造反派司令后就看不上蔡立坚了。后来蔡立坚到杜家山后出了名,有一次在地区农业学大寨的会上遇到了谢臣班班长小杜,在会上他们一个是解放军代表,一个是知青代表,两人产生好感互相倾慕,但那个时代是不允许模范典型互相爱慕的,组织上认为这样是有私心,不是一门心思扎根农村。然后就开始干预他们的关系,斗私批修,杜家山开了几次会批评蔡立坚,后来两个人就分开了。


再后来蔡立坚看我也挺能干的,她就主动找我了,她不找我我是不敢追求她的,因为她是全国的模范,我对她很敬佩。她当时就问我是不是确定在杜家山干一辈子,如果确定的话她就和我一起成家,后来我们俩人一起写下了血书,立誓听毛主席的话在杜家山扎根一辈子,不把杜家山建成大寨式新农村死不罢休。



第三部分:

知青可以“返城”后


:那个时代有什么特点?蔡立坚是不是当时知青中女性的一个典型代表?


:当时流行说“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工矿、面向边疆,整个社会特征是计划经济,对知青来说没有别的出路,绝大多数都要“上山下乡”。蔡立坚被称作当时知青的领袖,到全国做了一百多场报告,被树为知青的典型,大家都向她学习。


:作为知青中的一员,您觉得知青这代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我们那代人受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这些教育让大家产生了共产主义理想,所以知青们都爱国家、爱集体、爱党,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


:70年代中期开始知青返城,那时蔡立坚有没有想过回北京?


:没有,没有想过。当时国家给了她很多次离开杜家山的机会,培养她当全国人大代表、省革委委员、团省委常委……当时上级想让她转干,但她说她到杜家山当农民不是为了当干部,是为了学习陈永贵,把杜家山建设成大寨一样的新农村,建不成是不会走的,就这样转干的机会她放弃了。还有一次上大学的机会,当时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县里推荐蔡立坚上“北大”,推荐我上“清华”,结果她不去也不同意我去,说我们发过誓在杜家山一辈子当农民的,不能离开。


蔡立坚一度被打为山西“小四人帮”之一,后来解脱


:为什么她那么执着地放弃离开杜家山的机会?


:她觉得人活着就得追求真理,啥是真理没明白,就把学大寨当作绝对真理了,把毛主席的话中央的话当成真理。1969年她以知青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国庆观礼,受毛主席接见,周总理也对她说“要在农村干一辈子”,她觉得一定要听主席的话,当初向周总理承诺过的,所以不能离开杜家山。


:但后来还是离开了杜家山,为什么?


:因为形势变了,她被打成了“三反份子”,把很多莫须有的罪名都套在她头上,开了很多批斗她的大会,差点把她斗死。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发表公报,公报上有一句话“一切专案组都是非法的”,一下就把蔡立坚解放了,没人敢斗她了。到1980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派了两个知青办的处长到杜家山劝蔡立坚下山,刚开始说什么她都不肯,后来处长说了一句“如果周总理能够活到现在,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他老人家也绝不会让你再留下去了”,她才听了下去,决定下山。



:您和她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您眼中,蔡立坚是一位什么样的女性?


:我觉得她是一个有革命理想,以模范英雄为榜样,可以说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她不是口头上要学习别人,而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走到哪都是踏踏实实地卖力工作,后来到了山西省委党校当班主任,每天都是十一点以后才下班回家,把学生当成亲人一样关怀,她也是在和学生外出考察时遭遇车祸去世的,在弥留之际,她想的还是学生,让医生们先救学生,不用管她。


:感谢王和平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身体健康。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与编辑联络



知青阅览室

肖复兴:知青蔡立坚的爱情: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曹建国:我的两位大恩人

赵家财:我的知青小屋

王明析:在乡下女生住仓楼我只能睡猪圈楼

李振亮:种田人饿肚子是怎样一种悲哀

 美国90后女孩:寻访中国知青"赤脚医生"

孙立哲:生命烈焰,在压力中爆发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冯骥才:那些上山下乡的女知青

梅长钊:30年后我回乡下设宴感谢乡亲们

陈凯歌:下乡时我带了十管特大号牙膏

明瑞玮:社员忆苦思甜不忘“三年困难时期”

朱志宏:我在木瓜会种瓜看瓜偷瓜

周锤:北大子弟沈因立的决绝选择

作家老鬼:大草原上的"孤狼"岁月

陈鸿仪:几曾回首,我的知青生涯

陈鸿仪:与死神擦肩而过

吴乃华:插队后才知道屁股也可以做饭

王宗禹:我不相信因果,似乎也感到了天意

马献时:一个黑五类子女的遭遇

张宁静:我是1965年被迫下乡的老初中生

何求:五十年祭哭健儿黄玉麟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