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记 | 刘福泉:苏州古城吴趋坊​的童年时光

刘福泉 新三届 2020-08-17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刘福泉,生于1950年,66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下乡插队,1978年返城进工厂,1988年医院后勤管理,1992年苏州市外办对外合作交流中心工作,2010年退休。


原题
童年时代的吴趋坊




作者:刘福泉



苏州古城城内河道走向为三横四直,其南北向的第一直河是学士河,北到皋桥,南达盘门。北段西为吴趋坊,东为汤家巷,两路由皋桥、平安桥、敦化桥和黄鹂坊桥相连。是典型的“水陆相临,河街平行”和“前街后河”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吴趋坊是苏州古代二十四坊之一,坊已不存,名却犹在。是苏州城西较为重要的南北通道,北到皋桥,连通东、西中市,南到黄鹂坊桥,接景德路、学士街。吴趋坊长五百米左右,西面有数条横巷,从北向南,依次是天灯弄、天库前、赛儿巷、宝林寺前、王枢密巷(后改名“五爱巷”)、周五郎巷和刘家浜。这几条横巷都可以通往阊门、新阊门(金门)。

我1950年生于苏州城内吴趋坊,童年在吴趋坊长大;青少年时期也在其横巷五爱巷、王洗马巷之中生活,而且外祖家一直住在吴趋坊,那里有很多玩伴,所以吴趋坊是我在苏州古城中最为熟悉之地。

吴趋坊的北段,即皋桥到平安桥段,旧时除居民外,以剧装戏具作坊为多,门面的玻璃橱窗中常年摆放着头盔、蟒袍和刀、枪、剑、戟等,煞是好看。南段,即敦化桥到黄鹂坊桥段,南面是露天菜场,从凌晨三四点钟到上午九十点钟是高峰时期,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拥挤不堪。菜场两旁分布有肉店、鱼摊、南北货及小吃店。景德路和吴趋坊转角处是一爿较大的酱园,前店后坊,后面露天摆放着几十只有盖酱缸,待其发酵成酱。刘家浜转弯角子是一爿副食品店,其余地段以居民为多,散有几家小店。

我家在吴趋坊中段,即平安桥到敦化桥之间。在我印象中这地段除了居民外,散落有很多店面,所以生活较方便。较主要的是吴趋坊粮店、宝林寺前对面的王姓大奎剃头店、宝林寺前口的三媛(苏州话音“三囡”,夫家姓方,当时在吃官司,后平反出狱)老虎灶、糖果茶食店和米店、煤球店,敦化桥西堍的副食品店和酱油店。此外尚有几家豆腐店、裁缝店和制鞋铺、烟纸店等。

大奎剃头店在宝林寺前东口对面,门面除玻璃门外,是一大块玻璃墙,比较气派。左首有四、五只座椅,右首靠墙是一排长凳,供等候者坐,还有小人书可以看。剃头每人每月都要剃,而且所处交通要道,生意很好。那时还没有电轧剪,都是用手轧剪,除了洗头,还要刮胡子、剪鼻毛、挖耳朵,精工细作,童叟无欺,一套下来,起码要一刻钟。

小孩一般是剪西式、板刷头或平顶头。剃头店后来好像是遭遇火灾烧掉了,一直没有重建,再后来砌了围墙装两扇铁门,沦为环卫处放粪车的地方,真是可惜了,害得我们剃头要跑到皋桥头。剃头店南隔壁是一个小摊,摊主是一位瞎眼人,时年四十多岁,时常穿长袍,卖一些小孩吃的零食,像支萝卜干、五香豆、花生和糖果等。后面沿河,一面是房间,一面是河滩,一个人自做自吃,也不容易了。

印象较深的是老虎灶,在宝林寺前口,因为童年时代居民家中烧饭使用的是灶头和行灶,燃料是芦柴、木柴,后来才使用煤球炉,家中烧饭、洗脸、洗浴和冬天汤婆子取暖用热水,都要到老虎灶买,苏州话称为“泡水”,一分钱热水瓶两瓶,也可预先买好竹筹,一筹一瓶。右首是灶台,上面有四只大汤罐,有木盖,烟囱旁边还有两只小汤罐,是利用烟道余热温水的。

四只大汤罐中间是炉灶口,上面有铁板盖,加燃料时打开,用漏斗倒入砻糠,还要用通钎通一下,后面堆有大堆砻糠作为燃料。灶台前方是一块木头台板,供热水瓶排列其上,台板下方是出灰口。水开后,女老板右手握有柄漏斗,左手握水勺,麻利地灌满热水瓶,一勺一瓶,够沉重,要点力把的。

老虎灶中间是半埋地下的六只大缸,上面有木盖。当时还没有自来水,雇人从胥门挑水注入,因为胥门有胥江直通太湖,水质较好,有时是用船运水过来,再挑上岸,然后用明矾净水。老虎灶左面放三张八仙桌,供茶客喝茶。后来安装自来水后,同时提供自来水,一分钱四桶。老虎灶是居民生活的必要选择和聚散之地,有时要等水烧开,所以有些时段人气很旺,家长里短在此都可听到。

老虎灶南还有一爿糖果茶食店,是王家开的,其子是我小学同学,前面是店,旁门进去后面是夹厢,前面是一个小园子,最里面是住房。最爱那店的鸡蛋糕,圆的两分钱一个、椭圆形的五分钱一个,而一分钱两块的梅饼和盐金枣是姑娘们的所爱。贴隔壁是一家老宅的备弄,通向后面的住宅。

住宅的前面两进是米店,常年供应大米、面粉、面条、馄饨皮子等,前一进中间是通道,右首厢房改作柜台,左首厢房为办公室,天井中还有一口井,居民也可进去取水,过天井后第二进大厅即储存和发放米面的地方,再后面是一排白色的落地大墙门,同后面住宅隔开,看规模原来是大户人家,前面是公私合营房屋,后面是自留住房。发米处原来是用畚箕直接从麻袋中取出,后来上面安装了一个铁箱子,把米从地下的坑中打上去,只要一扳通下的管道闸片,米就出来了,人工省力了不少。

那时米价平稳,好长时间一直是一角三分九一斤,后来为了便于计算,变成一角四分一斤,到年底还补回差价。因为实行计划供应,每月凭粮油供应卡领取粮票、油票,甚至于豆制品票、布票等,与家家户户生活息息相关,是市民日常必到之处。

米店往南几个门面是煤球店,开始是卖鸡蛋大小的煤球,堆在地上,用铲子装篮,买回后,里面混有煤屑,挑出另放,待聚多一点后,拌水捏成一小团,晒干后再用。后来12孔的蜂球煤兴起,即以卖蜂球煤为主了。

煤球店对面是豆腐店,一个寡妇带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跷脚,属老虎,小名即叫老虎,曾经是我小学同学,后来辍学了。

敦化桥西堍转角处的副食品店是比较大的店,香烟、老酒、糖果、糕饼一应俱全,还有冷饮,主要是棒冰和雪糕。最重要的它还有公用电话,指示牌上印的电话号码是“2172”,店里还负责传呼,因为当时根本没有私家电话,有此需求。

隔壁的酱油店也是经常去光顾的地方,生活中的必须品油盐酱醋、酱菜酱品都有,当时酱菜品种很多,如果早晚没有吃粥菜,就要去买酱菜,像乳腐、酱瓜、什锦菜、胡萝卜丝等,如果没有带碗盏家什,称好三分钱什锦菜倒在一小张裁剪好的干荷叶上,此是家常之事。

111号原来是大户人家,里面还有一个不小的园子,后来是一家纸团扇厂,生产纸团扇,即一段竹爿,一头为扇柄,一头劈成十几丝,用线固定好,然后两面两张圆纸糊上,一面是古今人物、花鸟虫鱼、各种图案,一面是白纸,此种扇子几分钱一把,当时很通行,平常用作扇风解热,旧了用于煤球炉生火时扇风,是真正的大众用品。此厂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关掉了。五爱巷口后来开了一家手套厂,主要生产劳保用品纱手套,1980年代初还在。

旧时吴趋坊人家大都用马桶,所以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厕所,便于每天倒马桶,一般是清晨,因为那时路人比较少一些。也有晚上将马桶放在门口,半夜会有环卫工人推着粪车每家每户倒马桶,男人使用厕所的多一些,女人在家用马桶的多一些。也有专门为人倒马桶、清洗马桶的人,每天去人家家里拎出马桶,集中后再挑到厕所倒掉,然后在阴沟旁消马桶、洗净,再送回人家。

厕所出粪也在天亮之前,用粪车转运集中到敦化桥东南堍的厕所即粪站,基本每天傍晚都有农民的粪船来运走,出粪装船时,粪水横溢,臭气熏天,路人掩鼻。

敦化桥东北堍是石条踏步的公共河滩,宽三四米,居民常在此淘米、洗菜、洗衣,甚至洗马桶,各不相扰。很多人家都有自家的踏步河滩,方便在河中洗东西,一般还装有栅栏门。虽如此,当时河道的水质还是比较好的,常年有成群的穿条鱼在其中游弋。

河道上经常有小船驶过,还有农民的罱泥船,清理河底的淤泥。夏天常有运西瓜的船,沿河叫卖西瓜,只要在后门用绳子吊一只竹蓝下去,船主将西瓜称好放入篮中再吊起,然后再把钱放下去。

童年时,街道两旁都是一到两层民居,大都是栅板门面,每块栅板上写有“壹贰叁肆……”便于记认;还有是矮达门,即除大门外,还有一扇半人高的小门 ,有利于通风和照看到街上;也有少数人家有玻璃门。仅有一家人家有三楼,在上面看街道和河道 一目了然。

后来栅板门面逐步改成砖墙,所谓一门一达,一扇门和一个玻璃窗户,比较清洁,有利采光。街上房屋粉墙黛瓦,高低错落有致,看上去有些破旧,但绝对很有地方特色的,并且街河相临,各尽其用,如果原貌保留到现在,又是一条传统老街。

我外婆家原来住104号,两层楼旧房,二楼走廊呈回字形,住六七家人家。里面住着一个“老娘”,即接生婆,专门为人接生,听说我出生时就是由她接生的。后来可能房屋太旧了,也可能街道要拓宽,拆了翻建成一层平房。面积减少了,只能住三户人家,所以外婆家搬到对面的103号,楼上房间,楼下两家合用。现该房还在,结构未变,只是沿街砌了砖墙,不是原来的木板。

我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学会烧饭的,大约七八岁时,当时还使用行灶,即陶缸上面放一铁锅,下面有一方孔,用纸引燃木柴,待饭镬滚后停止放柴,并将未燃尽的腐炭搛出放炭甏中,盖上砖块。当时吃菜比较简单,先炒一两只菜,然后烧饭。

但外婆会为我添菜,到皋桥头“老陆稿荐”熟食店买盆酱肉,或两角、或三角,肥瘦适宜,入口即化,那味道真好;酱猪头肉苏州人称“下陔”,稍便宜些,吃口跟酱肉相差不大,同样好吃;还有五分钱一块的肉冻,是肉屑和冻水的组合和一角钱买两只的肉百叶,都很配胃口,令人回味不尽。

夏天傍晚的街道特别闹猛,下午三四点钟,老人或小孩急着在门口的空地上泼水去热气,待稍干后,将竹榻、藤椅等搬出来,或者两只矮凳上面搁一块木板,便于傍晚吃夜饭和乘凉用。

此时,各种流动小摊、小贩接踵而至,如油氽臭豆腐、糍饭糕、萝卜丝饼、海棠糕和梅花糕。还有一副担子,一面是炉子,里面是炭火,上面铁丝笼子里面烤着白果(银杏),小贩一边摇着铁丝笼子,一边唱道:“哎……刚刚出炉格热白果,又是香来又是糯”。还常有叫卖“刮喇喇三把盐炒豆”的走过。

最有趣的是“小热昏”,一男一女,找个空地,放下一只长凳站上去,头上带一个箍形帽,前面突出一段,随着不停的点头而上下晃动,做出各种滑稽搞笑表情,一个打着尺板,一个敲着汤锣,操着各地方言,唱着南北戏曲、江南小调,其九腔十八调使人忍俊不禁,引起不少人驻足观看,正看得起劲时 戛然而止,打开箱子,原来是卖“梨膏糖”的,看客随之走了大半。

入夜,大人小孩摇着扇子,听着各种奇闻异说,鬼怪故事,然后入睡,半夜觉得天凉快些了再回房睡觉。深夜还常有敲着竹棒“嘟嘟嘟”卖糖粥的骆驼担走过。

小学一年级,我就读的是位于五爱巷12号的私立“河清小学”,是当时的王校长利用自家旧宅办的。进门右边是传达室,看门人兼打钟,其后是操场,再后是礼堂,利用原建筑的大厅。礼堂右首是办公室和两个教室,教室后面是天井,再后还有两个教室。最后面是办公室,有后门通宝林寺前。礼堂旁左首后面还有两个教室。三年级时“河清小学”同位于宝林寺前的“宝林小学”合并,成为“宝林小学”二院。

“宝林小学”位于宝林寺前西端朝北,是带有民国风貌的旧宅,进门天井,植有四棵树,两旁是教室,办公室;正面两层楼房也是教室,一排彩色玻璃落地长窗,右面楼梯上楼。该楼后面还有一块空地,供学生课间休息时活动,并且同操场相连。左面一进是操场,前后都有教室,两层楼。每个年级分甲、乙两班,共有十二个班级,我分在乙班,一直读到六乙班。经过数十年沧桑,现在两处场地都已成为住宅建筑,不复旧观。

“宝林小学”斜对面有一座牌楼,这里即“宝林寺”,但仅剩一大殿,破败不堪,民间称为“小荒场”,后来大殿拆除,正门在天库前的民间工艺厂在此造了一幢厂房。“小荒场”东有巷名“十间廊屋”,世界文化遗产园林之一“艺圃”边门即在此巷,正门在再往东“文衙弄”。“艺圃”旧为“七襄公所”,童时见其为市沪剧团驻地,1980年代初修复前为民间工艺厂托儿所使用,时见其水池几近淤塞,房屋破旧,仅“博雅堂”“延光阁”“乳鱼亭”等主体建筑尚存。

吴趋坊出脚方便,购物便利。皋桥头、黄鹂坊桥店面众多,皋桥头尤甚,除“老六稿荐”熟食店外,还有“六宜楼菜馆”“大观楼茶馆”“四海春面馆”和糕团店、点心店,其它还有私人诊所、新昌布店、西中市邮政局、中市百货商店、副食品店、理发店、药店和新华书店等。

现在名闻苏州的“哑巴生煎”的哑巴,当时就在“大观楼茶馆”一楼煎生煎馒头,时值青壮年,只见笨重而滚烫的平底锅在他娴熟的双手下不停地转动,每锅加一小碗油、一小碗水,中间还要开动鼓风机对准炉灶风门吹一会,大约六七分钟即煎好一锅。

当时生煎馒头两角八分一客,因味道鲜美,是远近居民的最爱,常有几十人排队等候。此外,“德馨里”还有一爿“大中南书场”,每天日夜演出两场。皋桥头和黄鹂坊桥都有浴室,分别叫“浴德池”“洗清池”,当时浴资一角。

记得有一年的仲夏,晚上乘凉之际,有人说观前街松鹤楼的卤鸭面上市了,要不要去尝尝鲜,得到了众邻居蛮多人的响应,有个做人家朋友也下定决心说:“娘个咚啐,就穷一记”(苏州话意为即使吃穷人家,也要去一次)。也难怪,当时的五六角钱够一家老小一天的伙仓铜钿了。

第二天一早,老老少少一行近二十人(女人小孩居多),浩浩荡荡步行到观前街,松鹤楼刚开门。不一会热吹波烫的一碗面就端上来了,卤鸭单独放在一小碟子里,色泽鲜红,比酱鸭多了一层红卤,因为是新鸭,柔嫩润滑,略带甜味,鲜美无比,真不枉此行!

听说沉寂、断档几十年的松鹤楼卤鸭面近年又在原址恢复面世了,不知是否还是当年之味?

几十年来,吴趋坊住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那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平淡、宁静而满足。

2019.8



刘福泉专页

骑上一辆凤凰18自行车,如在梦中

我在苏州园林里"自学"终获大学文凭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城记

邵学新:汉口楚善里
孟国庆:我也说说上海人1970~80年代上海弄堂生活掠影
成曾樾:北京胡同的旧貌新颜陈原:北京,北方的一座孤岛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五百年卧虎藏龙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林晨:也说大同的古城新造易中天:北京人和上海人为何互相瞧不起?易中天:成都人的花样活法乐观是四川人的根性爱上重庆,只需7个瞬间杨劲桦: 梦里颐和园李晓斌:带你去西单的那堵墙再走走余浩:北京的老百货商店
余浩:北京最后的副食店河北省会:从保定迁到地球最大的庄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