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苑丨从方方身上看到一个作家的价值和力量

新三届 2020-08-17

 作家档案

方方1982年大学毕业后


方方,本名汪芳,祖籍江西彭泽,1955年5月生于江苏南京,成长于湖北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武汉当过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工作。曾任湖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一级作家。


原题

从方方身上看到

一个作家的价值和力量




作者:刘树鹏
原载微信公号诗意恩典


这个春天,必定会在每一个中国人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迹。我想,很多中国人还会记住一个中国作家的名字——方方。

说实话,我多年来很少认真读过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在我浮光掠影翻过的作品中,看到太多昧着良心的吹捧、无病呻吟的矫情、精致利己的冷漠、回避现实的怯懦。

当然,我也承认因为自己的偏见,错过不少值得一读的作品。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产生有良知的作家。连续几天读到方方的《武汉日记》,更加深了我的这个看法。

当疫情猝不及防扑面而来,网上涌现来自武汉各种信息。有信誓旦旦的保证,有绝望痛苦的哭号,有煽风点火的谣言,有直面真相的艰难。当人们的情绪为恐惧、愤怒、猜测、怀疑所包围的时候,幸亏出现了方方的声音。

我在1980年代读过方方的作品,虽然没有太深的印象,却对她存留不少好感。也就是说,没有因读她的作品而产生浪费时间的懊悔。前几年,看到方方勇敢揭露文坛黑幕的发言,更证实了我对她的印象。

方方从湖北省作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休,按理说应该是静养天年的时候,然而,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她并没有躲在家里苟安,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发声,把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及时发布出来。

凭着方方在文坛的影响,她的文字拥有很大的公信力。人们透过她的文字看到武汉的真相,感受到武汉人真实的呼吸和心跳。她在网络上接二连三地发布自己的文字,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想成为网红,而是出于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责任。
       

我第一次意识到武汉的严重性,就是1月某日从方方日记中得知,她数着身边去世的熟人,让人感觉到病毒在她周围肆虐,形势已经极为严峻。

方方通过医院的朋友,每天了解医院真实的情况。因为医疗资源有限,许多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小病拖成大病,乃至于离开人世;因为防护物资有限,不少医护人员也受到感染,却又不敢对外界说出来。而这一切透过方方的笔及时发布出来,引起全国的关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是方方日记中的一句话。读着她的日记,仿佛就置身于这个城市,感受到许许多多普通人的伤痛:

川鄂(湖大教授)说,他每天都想大哭一场。谁不是呢?(1月29日)


下午与一个青年记者沟通,他说,他深感无力,人们看到的只是数字,但数字之后呢?这些年轻人真不容易。在这个年龄,便要去面对一些残酷:挣扎、死亡以及各种不准的指令。(2月2日)


基层警察是相当辛苦的,他们往往直面各种人等,执行他们所必须执行的任务。我听说,在有人病得无法下楼时,也是警察前去帮忙背人。有一个人刚背到楼下就死了,警察也哭。(2月8日)


在武汉,几乎人人心理上都有创伤。这恐怕是绕不过去的一件事。无论是关在家里二十多天尚且健康的人群(包括孩子),或是曾经顶着冷雨满街奔波过的病人,更或目送亲人装入运尸袋被车拖走的医护人员......(2月12日)


她的字里行间,不仅透露着一个作家应有的悲悯,更展现了一个作家该有的良知:

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但请你们在下笔时,思考几秒......如要谄媚,也请守个度。(1月31日)


只要我们尚且偷生在世,我们就要为他们讨个公道。对于渎职者不作为者不负责者,我们必须一层层追究,一个也不放过。(2月3日)


这场灾难,也让方方反思一个民族深层的问题:“唉,中国人一向不喜欢认错,也没有多少忏悔意识,更不会轻易产生负罪感........”真的希望方方能够在这方面深入探索,从而洞察生命更深的奥秘。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陷于罪中,所以才需要外力的救赎。悔改是救赎的前提,对于这个民族而言,最需要的就是忏悔意识。
        
方方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对政府的难处也多有体谅,对自己所看到的明亮之处,及时地予以呈现。她在昨天的日记中写道:“医生朋友说,方舱医院建得非常好。如果早点建,以最快的速度隔离,轻症转为重症的人会减少很多,也就不会死这么多的人。我想,专业人士的判断,应该自有道理。正是这些天的果断隔离政策,致疫情疯狂发展的态度急速扭转.......”

因为方方说了一些真话,不少人在网上围攻她,甚至有人要找上门来教训她。对于这些人,她都毫不客气地怼回去。她说中国某些人太想回到文革,太仇视改革开放,“一切与他们观点不同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他们成派结帮,对不与他们合作的人进行各种攻击......甚至还有更为卑劣的手段,低级到不可思议。”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方方的日记不仅给人们带来真相,也带来安慰和力量。数不清的人转发她的文字,数不清的人留言支持她。昨天看到一名律师留言说:“方方是湖北乃至全国良心作家的杰出代表。若再有所谓的大V名人出来诋毁方方,只要方方有需要,我愿组建律师团为方方保驾护航。”他的话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心声。

方方的《武汉日记》不仅有珍贵的现实价值,更有宝贵的文学价值。而优秀的文学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一定要有扎实的现实基础。一个不敢直面现实的作家,纵然有再多的才华,也会白白的糟蹋资源,不会留下有分量的作品。

在犹太人的历史上,有一个叫以斯帖的女人。当流放异地的犹太人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以斯帖以亚哈随鲁王王后的身份勇敢进谏,让整个民族得到拯救。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以斯帖记》中的一句话:“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斯4:14)

以方方的文字功底和影响力而言,她不就是为这个时代所预备的吗?且不说她以前的作品,单单凭借《武汉日记》,她就在中国文坛拥有难以替代的价值。

生命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意识不到自己的位分。不管你是一个什么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该反思对于一个时代,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此才不会辜负至高者赋予你的价值和使命。

一个作家能够成为伟大的作家并不是偶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绝大多数作家都会默默无闻。然而当人类的命运遭遇挑战的时候,如果有谁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用手中的笔为哑巴开口,为沉默的大多数说话,他(她)就是一个值得被历史记住的作家。

以上文章本号获许可分享


延伸阅读

作家方方和

她的“武汉日记”



记者:夏春平
原载微信公号中国新闻社


“武汉日记”的作者、著名作家方方2月22日在武汉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采访。中新社记者全安华摄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中的武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世人关注,著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武汉日记”也因此走红网络。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叙事、真切的情感、敢言直言的风格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被网民争睹为快。


喝长江水长大,十分熟悉武汉世间百态和风土人情的方方今日在武汉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我只是想记录一下,你也看到,很多琐碎事。而且最初也没打算天天记。完全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读。我一直觉得很奇怪。”

中断小说创作,改写“武汉日记”


谈起写作“武汉日记”的初衷,方方告诉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下许多武汉人在受难,在与死神较量。没有从小到老都生活在武汉的人,恐怕很难有这样的心情,也很难理解这份伤痛,而自己却根本无力相帮,所以她的内心也有创伤。“很多人留言,说每天看了我的武汉日记他们才安心。这真是让我在惊讶之中,也深感荣幸。果真这样,我愿意为他们天天写。”方方说。

从正月初一开始,方方通过“武汉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知,每天在网上发布。“对于因疫情隔离在家里的人,文学在此时显得很无力。但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想法,却是很重要的。”方方告诉记者:“其实,有几天看的人太多让我有恐惧感,它在网络上传播得太快了,使得我这种习惯小众阅读的人很不适应。我几乎就不想写了,但我同学和朋友他们仍然鼓励我继续写,一直写到‘封城’解封那天为止。”

“武汉日记”的作者、著名作家方方(左)2月22日在武汉接受中新社记者独家采访。中新社记者全安华摄
 
方方坦言,她根本没想过“武汉日记”如此受到读者追捧。“‘武汉日记’里面就是些零碎事,加上一点自己的感想,也没有像写散文那样去考究用词用句。而微博本来就是个闲扯的地方,想到哪写到哪,随意自由,还经常不小心有错漏字。我也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大家这样喜欢。我本来是准备在春节期间完成一部中篇小说的,现在也完成不了。我的心和全国众多网民一样都集中在疫情上,定不下心来写小说,而写‘武汉日记’可以让我的心安定下来。”

疫情转机随时可能出现


对于疫情的走势,方方认为:“武汉的疫情现在应该是控制住了,转机随时可能出现。疫情的发展经历过几个阶段。一是经历过六神无主的恐慌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到初一那天结束。全国开始关注,高层发有指示,各地也派援手。老百姓心里知道,一旦成为国家行动,以中国的方式,肯定能控制住。所以武汉市民就不再恐慌了。但意想不到的是,此后大量的病人开始发作,武汉人进入了极其痛苦的阶段。发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院在猝不及防中根本无力救助到这么多人,而且医护人员也大量感染。那些天病人到处奔走,呼救无用就医无门,医护人员也快崩溃,这也是最压抑最无助最难过的阶段。应该说,省市换将,以及方舱医院建立,十九个省份驰援湖北,这个局面才慢慢缓解下来。现在已经见不到呼救无门的情况了,现在重症病人,几乎都是以前的存量。因为没有得到医治,拖延成重症。重症病人数量很大,因此死亡率还没有降下来。”

方方露出久违的笑容说:“有了全国各地的支持,武汉的疫情正在朝拐点迈进。许多患者经过治疗已经出院,痊愈者的脸上都露着笑容,这不是装出来的笑容,而是发自内心的笑容,尽管这些笑容不久前满街都是,今天看着有久违感。但有了这样的开始,后面的满街笑容不也会很快到来吗?”

“武汉人民真是太好了!”


“武汉人民真是太好了,为让国人生活如常,他们扛下灾难。总体上武汉市民都是相当配合的,他们被关在家里几乎一个月,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方方动情地说:“成年人,理智一点还算好,那些家庭有孩子的,或是有其他非新冠肺炎疾病的,那些必须时时用药的慢性病人,如白血病患者需透析的,还有那些被堵在城外的五百万回不了城的人的日子都很艰难,他们都在为疫情付出代价。”

“武汉‘封城’近一个月了,千万人口的城市却一如既往地井然有序。在我眼前出现最多的有四种人,一是送外卖的小哥,他们仍然骑着小车奔波在路上;二是警察,寒冷的天气中他们大多站在各个路口和医院门口,往往直面各种人等,执行必须执行的任务;三是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辛苦地挨家挨户地上门查访;四是环卫工人,尽管行人少,路面没那么脏,只有一些树叶,但他们恪尽职守,认真打扫。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他们一直以从容的姿态留在我们眼里,默默无闻地镇定着我们整个城市的心。”方方说。

“连我都想找心理咨询师”


方方对记者说:“对武汉这样千万人口的城市实行‘封城’,史上未有,而老百姓也从未这样被关在家几十天的经历。这些生活在武汉的人几乎人人心里都有创伤,这恐怕是绕不过去的一件事。就像我在2月12日的‘武汉日记’中写道:‘无论是关在家里一个尚且健康的人群,或是曾经顶着冷雨满街奔波过的病人,更或目送亲人装入运尸袋被车拖走的医护人员……’譬如疫情过后大家出门,敢不敢摘口罩?与人谈话,敢不敢近距离?可能都会有心理障碍。而病人家属和亡者家属的创痛应该更深,当有一天武汉‘解封’会数家欢喜数家悲伤,没有得病的市民大都会很高兴,毕竟自由了,但那些病亡家属,必然格外悲伤,灯火万家,独少一人。这种家破人亡的痛感只有自己知道。”
  
2月8日,正值元宵节,中国多地亮起灯光,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图为武汉市多处地标建筑亮起了加油标语。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方方呼吁,疫情过后,政府应该组织大批心理咨询专家,对武汉人进行心理治疗和人文关怀,这是非常必要的事。有些人可能会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阴影,但实际上,这些阴影也许会伴随终身,形成困扰。严重者,比如曾经四处求医四处碰壁者,会时时有噩梦。当然,也得有些专业人士出面引导大家,让自己学会疏导自己。
  
“连我自己都想找一名心理咨询师,疏导心理问题。我天天写‘武汉日记’,也算是自己疏导情绪的一种方式吧。”方方说。

“我不是挑刺,而是反思”


方方在“武汉日记”中曾偶尔夹有直言和批评。对此,方方解释,正如她在2月4日的“武汉日记”中写的:“这么大的灾难扛得住扛不住都得硬扛死扛。但是就算扛着终也有憋闷不住的时候,我替你扛,你也得让我骂。”方方坦承,在“武汉日记”中自己也偶有对武汉市对前期疫情处理失误的埋怨和温和批评。“如果连发泄一下痛苦都不准,连几句牢骚和反思都不准,难道真想让大家疯掉?”方方说。

资料图:著名作家方方
  
“我有时候也会问自己,跟世界上许多的城市相比,武汉并不是一个宜人之地,尤其气候令人讨厌。那么我到底会喜欢它的什么呢?是它的历史文化?还是它的风土人情?更或是它的湖光山色?其实,这些都不是,我喜欢它的理由只源于我自己的熟悉。因为,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你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方方告诉中新社记者这是她多年前在一篇文章中所写,“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
  
方方直言:“我写‘武汉日记’的基调始终秉持与政府绝对保持一致,绝对配合政府的每一项举动,并且努力帮助政府说服不理解的人们,帮助政府安抚焦虑的人们。只是我们在方式上各有不同,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偶尔会冒出自己的感想,说几句反思的话,如此而已。毋庸讳言,这次武汉疫情暴露出政府在治理中的许多问题。如果我们反思了,吸取教训,并将结论付诸行动才不至于对不起在这次疫情中死去的百姓。”
  
她说:“我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对治理难处也多有体谅。对自己所看到的明亮之处,也在‘武汉日记’中及时给予呈现。”
  
“疫情过后,武汉人便会回到以前的生活轨迹。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像长江,永远奔腾,不会停歇。”方方说。


方方作品


方方写字楼

阳光全落在空寂的街上,感觉好浪费
灾难中没有岁月静好,只有生者的向死而生新生命的降临,是上天赐予的最好希望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新三届作家方方“武汉日记”走红迟子建:对方方的一次写生
方方武汉日记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今夜我不关心脑残,我只关心你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生代文苑

查建英:80年代的确是一个浪漫时代

王小妮:80年代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梁晓声:如果回到WG我要么移民要么跳楼

金弢:诗人舒婷与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金弢 :莫言先生"哭"倒了柏林墙

苏炜追念史铁生:豆青龙泉双耳瓶

徐晓:我的朋友史铁生

顾晓阳:纽约一年

顾晓阳:洛杉矶的家被盗,

阿城哥几个成了福尔摩斯

顾晓阳:洛杉矶,乡愁变成了数码的

顾晓阳:顾城最后的日子

顾晓阳:先锋小说家马原

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
北岛:命运如此,他依然坚持:我不相信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文青的心路历程

诗人芒克:我完好无损地活到现在

周舵:当年最好的朋友——记诗人多多

朱学勤: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六八年人你在哪里?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