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弄潮丨一九八四:胡耀邦中苏边境破冰之行

张持坚 新三届 2020-08-25


原题

胡耀邦黑河之行




作者:张持坚



胡耀邦在边防部队哨所瞭望中苏边境:“友谊比任何导弹的威力都大!”


黑龙江省漫长的中苏边境,不会忘记1984年夏天胡耀邦的七天之行。
  
七天之后,黑龙江封冻了20年的厚厚的坚冰,开始悄然融化……
  
而这一年的8月10日到16日,也成了我记者生涯中值得永远珍藏在心底的一段珍贵回忆。
  

他向毗邻的苏联发出了一个明确的讯号:友谊先从下面开始,两国人民应该着眼未来,改善关系,友好相处……


  
回想当年的情景,恍若昨日。新华社通知我跟随胡耀邦同志赴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考察。这,使我一下子感到了肩上担子的分量,意识到此行可能隐含的重大意义——这不仅仅是因为跟随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更重要的是,考察的是当时还很敏感、彼此还处在对峙状态中的中苏边境地区。
  
真是登高望远,一切都极具突破性和开创性。一路上,胡耀邦发表了许多精辟、独到而又振聋发聩的见解,当地干部、群众听了,从内心深处涌起阵阵暖流,随之发出热烈掌声;他向毗邻的苏联发出了一个明确的讯号:苏联没有准备打中国,中苏之间的仗打不起来,友谊先从下面开始,两国人民应该着眼未来,改善关系,友好相处……
  
然而,中央办公厅的负责同志告诉我:“耀邦同志有意见,他考察的具体内容在新闻报道里不要写。”也就是说,它的公开传播,尚有待时机的成熟。
  
8月17日,胡耀邦回到北京。18日,新华社向全国和全世界播发了一条只有一个自然段的简短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8月10日到16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李立安陪同,到黑龙江省嫩江、黑河、伊春、密山、绥芬河、牡丹江等市县进行了视察。视察期间,胡耀邦同志就边防工作、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工作同当地的地方和部队同志进行了座谈。他还到一些边防哨所慰问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共计134个字。简短,但醒目。因为它来自神秘而又敏感的中苏边境地区。国内外许多报纸都将它刊登在第一版。它引起广泛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邻国苏联。
  
不久后的一天,中苏两国边防人员会晤。一见面,苏方军官就小声地试探着问:“你们总书记来过了,有什么指示?”

恢复中苏人民的友谊,从今后几十年来考虑,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黑河,他用望远镜瞭望了黑龙江两岸相对的两座城市。我们这边差远了。他摸了一下脸说:“这里搞不好,脸上无光!”


  
8月11日临近中午,我们飞抵边境城市黑河。在黑河宾馆二楼的一间屋子里稍事休息,连水也没喝,胡耀邦就站了起来,一挥手:“走,先看看他们(指隔着黑龙江的对岸苏联)。”
  
当地的同志把胡耀邦引上三楼一间临江的屋子,递给他一架望远镜。打开窗户,隔着千余米宽的江面,对岸苏联边境城市布拉格维申斯克清晰可见。
  
“这是栋什么楼?”“那是不是电视发射塔?”胡耀邦边看边问。
  
午饭后,胡耀邦独自到黑龙江边散步,瞭望对岸。下午,又坐吉普车到边防某部八连,登上有六层楼高的观察哨,再次仔细地观察对岸。接着,他把望远镜转过来,看了一遍黑河市全貌。“不行,破破烂烂的,和人家比差远了!”他喃喃地说着。
  
在中苏两国数千公里漫长的边境线上,黑河和布拉格维申斯克是唯一两座直接相对的城市。
  
黑河的同志介绍说,五六十年代,两座城市的情况差不多,差距是六十年代以后拉开的。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政府增加投资,把布拉格维申斯克当作摆在中国面前的“橱窗”来建设。而我们,一方面是因“文革”动乱耽误了,另一方面是担心中苏两国会打仗,总觉得一旦开火,黑河首当其冲,建设好了也没用。就这样,黑河的建设拖下来了。
  
胡耀邦看到的、留下印象的,是两边反差明显的情景。他不由得摸了一下脸,说:“这里搞不好,脸上无光!”
  
当天晚上,他和黑河地区的领导同志座谈到11点多钟,反复探讨怎样尽快改变黑河这个“窗口”的面貌。
  
胡耀邦明确地说:“中苏之间的仗打不起来。”他要求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放下这个包袱,想办法把建设的速度加快一点。他说,想3年就和对岸一样不行,但总要相对搞得漂亮一点。他强调:“建设好了,仗就更打不起来了!”
  
胡耀邦是从北戴河出发来黑龙江省的。时值盛夏,中央安排他在北戴河“半工作,半休息”。可他说:“歇不下来。”
  
是的,广袤的中苏边境地区,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不少年了,那里被冷落了,建设被耽误了———那儿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方针呢?
  
胡耀邦住的屋子的灯光一直亮着,亮到很晚很晚……

胡耀邦在中苏边境沙盘前陷入了沉思:“这里搞不好,脸上无光!”

  

思路从上个世纪回到眼前现实,由远及近说历史、谈边境、话方针,以简要的32个字概括


  
第二天,8月12日,天气很好。早晨七点多钟,当地大约200来名干部,来到黑河宾馆的二楼会议室。
  
前面放一排桌子,算作主席台。胡耀邦坐下,从兜里掏出一张纸,上面有几行铅笔字。他微笑地望着大家,说:“首先向为开拓边疆、保卫边疆尽了力、作出过贡献的同志们问好和致敬!”
  
接着,他提了个问题:“我国和12个国家为邻,那么我们的边境上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针呢?”
  
顿了一会儿,胡耀邦接着说:“归纳起来,主要是4句话,32个字。第一句话,争取长期睦邻友好。不要打仗嘛。第二句话,坚决反对任何侵略。假使有人要来扩张我们,我们不怕,坚决斗争到底。第三句话,不要别国一寸土地。第四句话,不给别国一寸土地。”
  
之后,胡耀邦简略地讲了中俄瑷珲条约,讲了麦克马洪线,讲了香港回归问题,讲了中越自卫反击战,最后讲了他访问日本,接触了各方面人士,尤其是日本青年,认为和日本长期友好相处的可能性很大。
  
讲到这儿,胡耀邦把思路拉回到眼前一江之隔的苏联———
  
从六十年代开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苏联领导者一直反对我们,有个时期好一阵子,但没根本好转。
  
他搞老子天下第一、搞老大哥,谁都要听他的,其实就是搞大国霸权主义……
  
当然,六七十年代我们有些对策也不十分妥当。比如,批评人家的对内政策。粉碎“四人帮”后,我们改过来了,因为我们讲不准,议论不好,就要犯主观主义和干涉人家内政的错误。
  
那么,苏联反对我们,是不是准备进攻我们,出兵几十万打到北京、上海呢?我看,他们没想过,也不敢下这个决心。中国这么大……因此,在中苏边境工作的同志,要拿出许多理由来教育干部、群众,中苏之间仗打不起来。邻国之间要搞长期友好,这也包括苏联……
  
会场静静的,大家听得很认真,也很仔细——多少年来,中苏边境地区的人们昐得就是来自中央的新精神、新声音!


“首先向为开拓边疆、保卫边疆尽了力、作出过贡献的同志们问好和致敬!”
  

“南有深圳,北有黑河,能不能比翼齐飞?”


  
讲了32字方针后,胡耀邦设了一问:“边疆的同志怎样创造性地执行好这个方针呢?”
  
他没等下面的同志回答,“霍”地站了起来,打着手势,说道——
  
一、 把经济搞上去。军队也要协助地方把经济搞上去。黑河地区产粮多,木材多,条件很好。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明年怎么办,1990年怎么办,大家想办法,同心协力干。经济搞上去,国防、边防也就巩固了,和苏联和平友好的可能性就更增强了。
  
二、 必须把黑河市建设好。现在对黑河市的面貌我是摇头的。当然要求太急了办不到,但三、五年总要有所变化,我们要敢于和对面比。
  
三、 和苏联人民、和苏联中下层干部讲友好,不要把他们上层和人民混为一谈,把上层和中下层混为一谈,广大苏联人民对中国党和人民是有感情的。同样,我们的人民对苏联人民也是有感情的。因此,要解放思想,大胆地做友谊的工作。要把对苏联人民和中下层的友好,当作政治任务来办。恢复中苏人民的友谊,从今后几十年来考虑,都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胡耀邦把黑河和深圳作了对比。他说:“南有深圳,北有黑河,能不能比翼齐飞?”
  
他微笑地望着大家。会场上响起了一片兴奋的议论声。
  
“五年不行,八年行不行?”胡耀邦大声地对大家讲:“把黑河建设好,有可能和深圳媲美!”
  
他的话音刚落,会场上立刻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这是发自边疆地区干部内心深处的掌声啊!
  
这些长期在中苏边境这一敏感地区工作的干部,思想上是背了一些包袱的。这里是“反修”第一线,不能出事,出点事就是大事,就是捅天的……因此,他们事事请示,处处谨慎,想的就是怎样维护好现状,不要出什么事情。进入八十年代,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里的气氛仍然是陈旧的、沉闷的、甚或是压抑的……
  
今天总书记给他们带来了清醒的风!
  
与会干部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爽快的、会心的笑容。

兴旺的中俄边境贸易给边境地区带来了繁荣,带来了活力

  

在乌苏里江畔的虎头镇,苏方小城可隔江远望。一路考察,胡耀邦说:“友谊比任何导弹的威力都大!”他还郑重地说:“发展边贸,以货易货嘛!”


  
这以后的几天里,碰到下雨我们坐火车,天晴就乘直升飞机,昼夜兼程,沿着边境线到了同江、虎林、密山和绥芬河四个县市。紧靠黑龙江边的抚远闹水灾不便前去,直升飞机就在空中盘桓了一圈。兴凯湖是冒雨去的。胡耀邦还坐吉普车去了一趟乌苏里畔的虎头镇。那儿离苏联边境小城伊曼市只有六公里。站在江岸可以看见苏方的建筑和火车的运行。这两座斜对着的城镇,是历史上两国边民来往交易的重要出入口岸之一。
  
自从中苏关系恶化以后,中央领导同志很少到这一带来视察工作。这次胡耀邦来考察,受到干部、群众和驻军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座谈会上,大家向他反映了不少情况。
  
一路上,胡耀邦多次讲:要把友好交往的权放开,现在往来太少。友谊比任何导弹的威力都大。军队也要搞友好。边疆要保卫,要提高警惕,但也不要老是怀疑苏方人员一来就是搜集情报的。
  
胡耀邦还希望大家要有社会主义文明礼貌,“不要板着脸讲友谊”。
  
一路考察,胡耀邦一路谈发展中苏边境贸易。他形象地把两只手扣在一起,说:“以货易货嘛!”
  
中苏两国边境贸易是有传统的。算年头的话,有300多年历史了。和黑龙江省接壤的苏联远东地区,远离苏联中心地区,这里森林、矿藏等资源丰富,原材料工业比较发达,但农业和轻纺工业落后,不少日用品和食品供应短缺。而黑龙江省则与之相反,农业和轻纺工业比较发达,短缺的正是对方比较丰富的那些原材料。这就使双方形成了十分理想的贸易伙伴———你用这堆东西来换我这堆东西,大家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然而,中苏关系恶化后,传统的边境贸易也随之中断了。
  
1984年,胡耀邦考察的时候,黑龙江省和苏联远东地区之间的“省区”贸易刚刚恢复,而边境城镇之间的易货贸易还在“冻结”之中。
  
绥芬河市委刘书记回顾了这座边境小城的兴衰史,得出了边境开放就“活”,发展就快,经济就繁荣的结论。他对胡耀邦说,1922年绥芬河边境开放时,居民达五六万人,店铺有250家之多,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来这里做买卖,一度被称为“国际商业都市”。1933年日本侵占绥芬河,实行封边闭关政策,国内外资本和居民纷纷转移,人口骤降到仅2000多,变成了闭塞的死镇。现在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但是,由于受中苏关系这个大背景的影响,绥芬河还没有活起来,没有繁荣起来。
  
对这些意见,胡耀邦听得很仔细。他对随行的中央和省里的同志说,要给边境的同志开展边境贸易的权力,用当地的农副产品、日用品,换取苏方的原材料等,以搞活边境的经济,加快边境地区的建设步伐。
  
胡耀邦强调,把政治和经济分开来,和苏联做买卖、搞交易时,不谈政治。
  
他还对大家说,和苏联发展边境贸易,要从长远利益出发,不要老想着占便宜,要热情,讲信誉,有礼貌,大方些。经济来往多了,互相了解了,也是增进友谊,发展友谊嘛……

30多年过去,如今的黑河已旧貌换新颜

  
胡耀邦同志此番历史性的考察结束之后,受到极大鼓舞的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很快行动起来了。绥芬河、黑河和同江三个口岸首先邀请毗邻的苏方官员来访。二十几年不来往了,先来走走,彼此熟悉熟悉,看看工厂、商店和学校。绥芬河还主动送过去500多公斤西瓜,让苏联边区波格拉尼奇内的“邻居”们分享中国朋友西瓜丰收的喜悦。黑龙江省中苏友协,也把苏联远东三个边区、州的政府领导请到哈尔滨,过我们的“十一”国庆节,热情接待,友好交谈……
  
这一连串的“主动进攻”,开始使对岸苏联边境地区的官员感到很诧异:“中国边境地区怎么说开放就开放了呢?”再后来就有些焦急了,纷纷向上反映,要求改变政策,下放权力,和中方多来往,发展友谊,开展边境贸易。过了一段时间,两边的步子终于渐渐地协调起来了。
  
几年以后,虽然苏联解体,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边境地区和接壤的俄罗斯以及独联体其他国家之间的边境贸易,而且这种贸易发展得很快,不仅以货易货,其他诸如劳务输出、技术协作、工程承包、旅游和文化体育团组的交换等等,也都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它给边境地区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繁荣,带来了人民的思想解放,它使得边境地区不再是“死胡同”,而是对外开放的第一线了……
  
于是,人们又想起了胡耀邦同志当年的考察,想起了他一路上的讲话,想起了他对边境建设寄予的厚望……
  
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多么希望胡耀邦再来看看啊!但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可我想,胡耀邦同志当年考察黑龙江省中苏边境的时候,肯定预见到边境地区会有这一天的!


黑河新貌


原载《上海证券报》2006年4月24日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胡耀邦专题

胡耀邦:一代人的精神激励者
刘崇文:最后半年的胡耀邦

老鬼:怀念耀邦

胡耀邦:让中国回归“常识”
陈侃章:历史地看待"真理标准讨论"问题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来龙去脉
知心姐姐姜达雅:胡耀邦救了我一家
蔡晓鹏:从胡耀邦诚待起义将领裴昌会聊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大讨论
胡耀邦主导中央党校"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
赵树凯:胡耀邦的“后知后觉”
最后一次见到的胡耀邦
1988年春节团拜会高层聚会一瞥
戴煌: 胡耀邦平反的第一个“右派”
成曾樾:1983年胡耀邦激赞个体户
贝璐瑛:胡耀邦给我介绍男朋友
 詹国枢:胡耀邦为啥左右为难
丁品:胡耀邦在黄湖农场被取名"胡彪贤弟"
陈创:胡耀邦胡启立下放的黄湖五七干校
张扬:胡耀邦批示为《第二次握手》平反
李昭老人魂归共青城,与胡耀邦合葬
胡德平兄妹送别母亲李昭魂归共青城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张伟光:那一年耀邦出镜,我帮了一点忙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陆滨芊:春雨潇潇共青城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