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线 | 高经建:山西铁路建设兵团的记忆

高经建 新三届 2020-09-02


原题
在那战斗的岁月里
——铁建兵团的记忆



作者 :高经建



当年的作者


文革时期,人们把各项工作各种运动都称作战斗,与天斗与天斗与人斗,我这里说的,就是在那“战斗”的岁月里,我在铁建兵团的一些记忆。

 

五十年前,山西有一支建设兵团,她的全名是山西铁路建设兵团,简称铁建或兵团,下辖三个师(注一)。这支兵团,别说在全国,就是在山西,除了太原忻州大同几地以外,也是鲜为人知。


京原铁路



山西铁建兵团是为了加快京原铁路(注二)建设而成立的。京原铁路是三线建设中的一条重要战备铁路,具有重要的军事战备意义,曾是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通道。现在如果坐火车,从北京去十渡去五台山,走的就是京原铁路。百度上介绍,京原线沿燕山太行山山脉而行,逶迤于燕山、太行山、五台山山区,与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唐河、滹沱河并行或相交,经过紫荆关、浮图峪、驿马岭、平型关等关隘。沿线地势险峻,桥高隧长,桥隧毗连,为防护需要,京原铁路沿线通过隧道穿山行进,其中最长的驿马岭隧道跨越地下河,修建难度不亚于成昆铁路,修建时铁道兵伤亡惨重。

 

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国际局势异常严峻,全国的战备活动进入高潮。在这种形式下,国家要求因文革已经耽误进度的京原铁路抓紧建设,因此山西省开始组建铁路建设兵团,配合铁道兵建设京原铁路,工程代号3201(注三)。

 

那时候,全国各大城市都已开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山西也有很多北京的学生来插队。太原市的老三届学生算是比较幸运,并没有很多人去插队,倒是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工矿企业。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分配无望,成了待业青年,他们中有人是文革站错队的学生,也有人是文革中的逍遥派,更多的则是出身不好或家庭有问题的子女。这些学生焦急地等待着,前途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铁建兵团的组建,让这些无路可走的学生有了一条可走的路,尽管这是一条前途不明的路。那时参加铁建兵团,因为时间紧急,不体检不政审、不论男女,自己去报名,只要街道办事处同意即可。其中不政审这一条,石破天惊,很多人难以置信,但就是这一条,实实在在帮助了许多“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让他们有了一条出路。多年后,当时负责兵团南城登记报名的窦丹丁阿姨还清楚地记得,有两个学生报名时反复询问不政审是不是真的,窦阿姨看到报名表上他们兄弟倆的父亲是焦国鼐。(文革前的山西省副省长,当时还未解放

 

1970年4月20日开始,在短短不到20天的时间里,以太原市“老三届”学生为主组建成立“山西铁路建设兵团第一师”。1970年5月7日,铁建兵团一师第一批8000多人打着红旗,分乘几百辆卡车,怀着战天斗地的豪情,奔赴京原铁路山西繁峙、灵丘一带,突击修建京原铁路山西段的铁路路基。繁峙灵丘北依恒山,南靠五台,滹沱河从中流过,著名的平型关在其境内。几天时间,学生变成了兵团战士,一支新生的铁建兵团迅速投入到铁路施工中。


七连部分战士在繁峙的合影

 

以下是太原电视台大型纪实系列片《寻找铁建人》画外音(注四)中对当时铁建兵团的描述:


这些城里娃第一次来到乡下,第一次面对面的认识了农民,第一次认识了农民的生活,土炕、深井、煤油灯。可有的战士连土炕也住不上,他们住在羊圈、牛圈、马棚里,他们住在放着棺材的柴房里,住在破庙里的戏台上,头挨头,脚跟脚,一人一尺多宽的地方,半夜起来上个厕所,回来要使半天劲,才能再挤进去。
 
伙食基本上是粗粮,高粱面窝头,咬到嘴里粘牙,咽到肚里烧心,就是这样的饭还要定量,在很长时间里,战士们都是半饥半饱。
 
京原线上的铁建兵团战士

 

生活异常艰苦,情绪异常高昂,“三线建设炼红心,一生交给党安排”,标语口号鼓舞着战士们用原始的工具大筐和铁锹向机械化宣战,与时间赛跑。连队里军事管理严格,政治气氛浓烈,先是大战红五月,五月刚过又迎七一,七月刚开头就迎八一,紧接着迎国庆,向十一献礼,没完没了的大会战,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动,肩膀结了疤又压破,身上脱了皮又晒黑,光着脚抬筐爬坡,巴巴的跑,一个月脚就长了两号,个子却还是又瘦又小,女战士每天汗湿的头发贴在脸上,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来了例假肚子疼的厉害,就躲在厕所里掉一阵眼泪,然后照样去干活。


七连部分战士在繁峙的合影

 

各连之间,各排之间,各班之间都进行着狂热的劳动竞赛,你早上五点出工,那我就四点上工地,结果他三点就到了,到后来,必须由连干部值班巡夜,严令私自出工。战士们走着路,吃着饭,蹲厕所都能睡着,不知道什么叫累,只知道觉不够睡,工程进度直线上升,事故也不断发生……有的战士连人带车从十几米高的路基上栽下来,有的战士被飞起来的铁锹削掉了指头,有位男战士光脊梁推着独轮车飞跑,小车突然翻到,车把戳进了他的肚子里,肠子流了出来……一次塌方,大土块一下子压住了两男两女四个战士,慌了手脚的战士们,使劲去拽露在外头的手,硬把人拉了出来,命保住了,腰却拉坏了,从那以后,两个男战士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有人把铁建的强体力劳动比作运动员的极限训练,极限训练是个严酷的名词,熬不过的自然就倒下了,三团二连的战士魏忠亮是第一个,他是生生累死的,累到吃不下去一口饭,累到爬着去上厕所,最后一个晚上,他已经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还费力伸手向战友们表示要带上毛泽东著作才走……
 
悲壮的热血谱写着建设的歌:一个人一天要挖几方土,两个人要抬十几方,四个人的工作量,相当于东方红推土机的一个台班。那是一种奇迹,由铁建人创下的奇迹,那是一种速度,由铁建人创造出的速度,如果不是在那个集体里,不是在那种气氛里,任何单独的个人谁都难以承受那种强度,难以达到那种高度。百里京原线,那平整的路基是战士们用铁锹和大筐一筐土一筐土垫起来的,那铁轨下一样规格的砟石,是他们用榔头一块一块砸出来的,那一排排水泥轨枕是他们四个人一组,一根一根抬上来的,那黑沉沉的钢轨是他们四十个人齐心协力绳拉肩扛,一步一步挪上来的,从繁峙县集义庄到灵丘县云彩岭,到处书写着铁建战士的辉煌。

 

京原线上的铁建兵团战士

 

初到铁建


 

第二年,铁建兵团一师留三团继续在京原铁路施工,一团二团则是转场古交,修建古交钢铁厂铁路专用线(代号3203),我就是在这时候加入了铁建兵团。


我是1966年毕业的小学生,按初中排,应该是69届,由于文革的原因,实际我们直到1970年3月才进中学。进校不到一年,也就是1970年底,我因家庭问题被学校除名,不能继续上学了。我一个人孤独地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什么,有时就一个人在寒冷的街上溜达,心情极为沮丧。当时正巧铁建兵团转场回太原休整,我的同学安小源的妈妈窦丹丁阿姨是铁建的干部(后来未去古交),窦阿姨对我们同学都很好,也非常同情当时背着家庭包袱的青少年,她听说我的情况后,就和我说,如果愿意去铁建,她可以帮忙。我正值走投无路之际,当然愿意去,虽然知道铁建很苦很累,那也没办法,那是我唯一可去的地方。窦阿姨给七连指导员陈庭俊写了一个推荐信,因此,我顺利加入铁建兵团。

 

临走时,我妈给我准备好行李,印象特别深的是带着一条狗皮褥子,后来我上大学还带着这褥子。还带着一个网兜,里面装着脸盆牙缸什么的。我还把我家一块旧的瑞士手表也带走了,表很旧表盘都发黄了,但走的很准。

 

1971年春节刚过,铁建兵团一师一、二团开赴新战场——古交。我们几个新战士比大部队晚走了几天,坐着一辆半旧的敞篷卡车去古交,我们一路无语,在正月的寒风中缩成一团。还算顺利,卡车把到我们送到各自的连队,我是一团七连的。

 

我们七连的驻地在长峪沟,长峪沟村不大不小,算是中等村吧,属古交河南公社。村庄顺沟而建,坐落在山坡下面,离汾河不远,沿沟向外走个几里地,就是汾河。夏季时,我和几个战友时不时就会跑到汾河边溜达,或在小腿深的河水里玩耍。长峪沟村外不远有个小煤窑,巷道很矮,人都站不直,矿工都是弓着身进去,再弓着身背着一筐煤出来。多年以后,听说长峪沟就凭这个煤窑致富了。


三牛和汉城在汾河合影

 

战友们分散住在不同的老乡家,晚饭后或礼拜天,除了学习开会,要好的战友总是喜欢相互串门,不长时间,我们就熟悉了整个村子。在长峪沟,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住的那个小院。

 

房东姓田,我们入住的第一天,田大爷就问我:“经建,你有几个娃?”,我大笑,说:“我还没对象呢”,田大爷很诧异的看着我,从此我知道我面相老。房东一家人和我们关系很好,田大爷人很和蔼,儿子在太原的工厂上班,他家在村里经济条件算是好的。房东家做什么稀罕的吃的,也总会给我们一些,让我们尝尝。我们是自打住进这个小院后,就把挑水和扫院子的事儿承包了,那时侯村里没水井,要到三四里外的汾河去挑水,开始时还觉得挺费劲,后来挑水就不当回事儿了,我可以走几里路不换肩。

 

田大爷和我们三个男生住在正房,大爷的儿子儿媳住在西厢房。这里老乡家都是火炕,炕底下砌有烟道,炉灶的烟气通过炕底排出,同时也加热土炕。第一天入睡前,手一摸被子,热乎乎的,美!我暗自窃喜,这下冻不着了。谁知睡到后半夜,被烫醒了,快被烤成肉干了。手摸了一下炕,烫的,多少度不知道,反正是烫的。看看躺一个炕上的田大爷和两个战友,人家都没事,睡的香着呢。一连几天被烫醒,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总算是适应了。后来我们搬到古交镇附近,住进了自己盖的干打垒营房,几十个男生睡大通铺,打呼噜、磨牙、放屁什么声都有,营房四面透亮,八方来风,那么大的营房,中间生俩炉子,不接烟筒都不怕中煤气,离得炉子远点,就觉得很冷,晚上能被冻醒,那时一躺下就会想起长峪沟的热炕。

 

我同屋的两个战友:张建华,副班长,好像还是连里的爆破手,经典形象是头戴柳条帽,抽着烟,眯着眼,他脑子挺灵,在班里经常出点主意。邓振华,我的发小,个不高,但很结实,人很实在,干活不惜力。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我和邓振华穿着短裤冲出去淋雨,边淋边喊,张建华在屋里抽着烟看着我们说,你们不怕感冒?那时也没想很多,反正也没感冒,全仗着年轻啊。

 

东厢房住着我连三个女生,开始男女生之间也不怎么说话,后来熟点儿了,几个女生就经常帮我们洗衣服。一开始,她们问我有脏衣服吗,可以一块洗,我还不好意思,后来慢慢地习惯了,有了脏衣服直接扔过去,当然,我负责挑水。

 

在这个小院,我们大约住了七八个月,时间虽然不长,却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在苦涩的青春时代,长峪沟的小院曾给我留下一丝温暖。

 

七连第一战:修村路


 

我虽然参加了铁建兵团,然而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直接干和铁路建设有关的工作,比如修路基打夯抬铁轨什么的。第一年,我们七连主要任务是修村路和烧砖。

 

我们连在古交的第一战是修村路,帮助长峪沟村拓宽一条通往沟外的山路。这条山路并不是很长,大约也就是一千多米,路在山脚下紧贴着山,其中大约百十来米由于山势影响,路很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打通这段瓶颈。爆破炸山,清渣抬筐成了我们的日常工作。

 

我对凿石头凿炮眼很犯怵,抡锤和掌钎都不容易,我是第一次干这种体力活,既没经验又没力气。抡锤勉强抡的起,可是准头力气都不行,生怕砸到战友的手,所以落锤劲小,一锤落下,钢钎在石头上只是留下一个白点。老战士说,你这不行,没劲,去掌钎吧。掌钎也不容易,打一锤,掌钎的要抬起钎来转个角度,然后打下一锤,碰上打锤的力气大,钎下的深,往起抬钎都很费劲,有时候,钢钎卡在石头里,钎都拔不出来。

 

最危险是点炮的时候,有时要连着点几个十几个炮,动作要迅速,撤离要快。专门有人数炮声,声数对了,都响了,算顺利,如果少响一声,麻烦啦,可能是炮捻慢,也可能炮捻灭了,再就是雷管有毛病没响。遇到这种情况,要等足够的时间,确保是哑炮了,再上去人检查,重新安雷管或重新点炮,非常危险。有的连队就是在排除哑炮时出现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我们七连算比较运气,没出过大的事故。


在铁建兵团,劈山爆破是各连常见的工作场景。后来我到了团部,团部张志诚曾画了一幅水彩画,就是劈山的场景,画中一个女战士,头戴柳条帽,手持钢钎,英姿飒爽。

 

我更多的时候是清理石渣,抬筐运石。两个人抬装满石渣的大筐,一筐石渣大概将近200斤,经常因石筐太重,胳膊粗的抬杠都能压断。我和邓振华一个班,记得那时好像我俩经常共抬一个筐。来铁建前,我连水都没挑过,现在抬着装满石渣的大筐,每走一步都是晃晃悠悠。几天下来,肩膀磨出血泡,挑破血泡,第二天接着抬,肩膀压出几道血痕,皮都烂了。好像也没上药,居然也没发炎,过个礼拜天,肩膀就结痂了。周一可惨了,抬杠放在肩上,抬起满满的石筐,随着一声“起”,钻心的疼从肩上传到心里,血痂被挤破,一股脓血滋向脖子……

 

那时觉得这工作真是又苦又累,每天都是咬着牙坚持,老战士还总说,比起京原线,这活儿轻松多了。几个月下来,一层茧子出现在肩上,练成了一幅铁肩膀,抬筐已没有问题,只要抬杠不断,我就能抬起,挑水走五里地不用换肩。后来到了工厂,一次帮师傅盖小厨房,让我去挑点沙子,我挑回两桶(不是很满,多半桶吧),把一票工人师傅惊的目瞪口呆,他们诧异:这么瘦小的我怎么挑的动沙子?

 

几个月后,长峪沟的路拓宽了,老百姓挺高兴,我们也开始干自己的事了。


部分战友在长峪沟,后排左一是我

 

七连第二战:烧砖


 

我们连在长峪沟时的主要工作是烧砖,砖是用来供全团修建营房的。来铁建前我曾烧过砖,那是在太原五中时,响应伟大领袖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学校组织在校园里挖防空洞,需要砖,我们就自己烧。没想到来了铁建又要烧砖,我和烧砖还挺有缘。

 

连里的砖场在长峪沟口,靠近去太原的公路也靠近路那边的汾河。我们排的任务是脱砖坯,工作细分到个人,每个人定额每天300块砖坯(也有人回忆说当时的定额是600块),从拉土、挑水、和泥、脱坯,到最后的修坯、码坯全过程就你一个人,早干完早收工。

 

每天清晨,先去拉土,迅速装好一车土,一路小跑下来,快到你的工位时,掉头快速推车,把车辕往起高高一抬,小车基本直立起来,车上的土惯落而下,接着再去拉第二车,300块砖好像是需要三车土。然后挑水和泥,粘土和水一结合,又粘又重,这是个很费力气的活。和泥是用专有泥锹,锹铲上有两条长方形镂空,很好用。干了一段儿时间,大家有经验了,多少土多少水掌握的很好。基本是把土堆中间拢出个坑,正好的水倒入,再把周面的土盖在水上,这时候可以休息了。半个多小时后回来,土已闷好,拿专用锹翻两遍,ok啦!

 

砖模是三砖式的,就是一次可以脱三块砖坯。脱坯时,先把砖模在沙子里过一下,双手再从呢堆里挖出一块泥,然后把泥用力摔进砖模,一定要一次就填满,把多余的泥刮掉,然后端着砖模,跑步到位,迅速翻模,拿掉砖模,砖坯脱落,好啦。然后再重复这一套。


那时,我虽能完成任务,但毕竟年小力薄,不如别人干的快。记得我们院儿的杨汉城工位离我较近,他干完自己的活后,断不了会帮助我。


休息时候,战友们曾经玩过一个游戏是比赛夹砖。夹砖就是把一排砖码齐,两个手掌张开,用力夹着一排砖离地,看谁夹的多。我连最有劲的王冠军和杨汉城大概能夹个10块11块,可炊事班的有个女生(想不起名字了,好像眼睛比较大),居然可以夹起12块,可能是夹的最多的了。

 

拉土、和泥、脱坯,这是我每天的工作,日复一日。

 

其实,脱坯的工作还算可以,出窑的那些战友就要辛苦多了,那活真是太辛苦了。出窑时,窑内和砖的温度还挺高的,出窑的男战士们光着膀子,后背垫一块棉垫,背上的砖一层四块,摞到脖子那么高,就这么背着,一步步走出砖窑,记得当时也有女战士出窑,她们应该更辛苦。一天下来,他们从头到脚一身灰,满身的汗水流下,在脸上胸前臂膀留下一条条印迹。尤其在夏天,头顶火红的太阳,走进炽热的砖窑,背着烫手的砖出来,那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呀。

 

一天工作结束后,一个个小伙子穿着裤头冲向大水池(砖窑的蓄水池),当他们扑通扑通跳入那凉爽的水中时,满脸洋溢着天真的笑容,那场面,久久留在我的脑海。

 

秋后入冬,我们连又去汾河滩干活,在古交镇附近修路基,有了修路烧砖的历练,我对干这些体力活基本习惯了。


部分战友在长峪沟,后排左二是我

 

连队生活


 

记得当时的伙食很差(据说比在京原线时已经好多了),主食没什么细粮,主要是小米饭,菜就是土豆白菜萝卜,很少见到点儿肉,而且经常吃不饱。实际上那时我们的定量是每月45斤,应该算很高了,但连队里都是年轻人,又是强体力劳动,吃的自然多,老觉得不够吃。班里每次派两人到炊事班打饭,一人拿桶装饭,一人端盆装菜,全班战士坐成一圈,等着打饭的战士回来,每次都是班长分饭,大家饿狼似地盯着班长,生怕给自己分少了。后来工地远了,在汾河滩里干活,炊事班把饭送到工地,我们在工地上伴着冷风吃饭,活生生把每个人都练成了铁肠胃。

 

在连里,最好的工作除了在连部的就是炊事班,做饭喂猪种菜挑大粪。有一次,不知怎么的,连里抽我去炊事班帮忙挑大粪,给菜地上肥。当我挑着粪桶去菜地时,在战友们的眼光里我看到的是羡慕,遗憾的是,我仅有过一天挑大粪的工作。

 

我有个小学同学倪刚,听说她在XX连(记不清是几连了)的炊事班,过去上学时话都没说过几句,去了铁建不知怎么想起来去看她。找到倪刚,我俩见面还挺高兴,她还真是炊事员,她偷偷给了我两个馒头,那感觉,就像现在请你吃了一顿海鲜大餐。

 

好在那时我们每月可以领到几十(20多?)块钱,村里没有饭店,只有一个小卖铺,所以我们时不时去镇上打牙祭。记得有次去镇上吃完饭回连,路上拦了一辆顺道卡车,到了长峪沟,司机竟然不给停车,我们只能趁汽车爬坡减速时往车下跳。我跳下后,被惯性带倒,手掌蹭破一大块。


提到去镇上吃饭,不得不提古交的炝锅面。那炝锅面给我留下的印象太强烈了,带汤的一碗面,汤里漂着点点油星,面上有几根肥瘦相间的肉丝,还撒着一些翠绿的葱花,吃起来又香又爽,汉城兄一次可以吃四碗!!!从此,炝锅面一直是我心中最美的美食,至今想起那古交的炝锅面,仍然是垂涎欲滴。


我连的炊事班

 

整个铁建兵团,都是半军事化管理,连里的号声告诉我们应该起床啦,集合啦,吃饭啦。每天早上,我们都会被起床号声喊醒,睁开惺忪的双眼,到村中的打谷场集合,唱歌,出操,随着口令,开始跑步。然后连里的干部布置施工任务,早饭后,举着红旗去工地。收工后还会在打谷场进行点评,晚点名。

 

铁建兵团的领导,师团一级有一部分干部是现役军人,其他干部大部分是从公检法抽调来的公安干部。我们连的连长指导员就是原来太原市某派出所的所长一级的干警。连长姓董,啥时候都是乐呵呵的,连里主事的是陈指导员,长的黑黑的瘦瘦的,不苟言笑。

 

副连以下一般都是知青担任的,我刚去的时候,我们连副连长是马小牛,老三届的学生。马小牛的父亲是演员马骉,曾经饰演的电影角色包括《我们村里的年青人》孔阴阳、《刘三姐》陶秀才。马小牛和他爸长的太像了,长的很有特点,看到他,不由的想起陶秀才,老想笑。

 

连里的发小们


 

我们排长是赵中苏(小虎),这是我们院儿的一个孩子王,他弟弟和我是同学。去铁建兵团前,我们一帮同学常去他家玩,我加入铁建时,就是小虎领着我去陈指导员家办的手续。小虎在文革中是逍遥派,不怎么参加派性活动,就是在家看传单,后来就是读书,什么书都读,哲学宗教,政治历史,中外名著……涉猎很广。有发小回忆,小虎去铁建时,带了一大提包的书,由此可见他的学习精神。他读书有个特点,特别爱做笔记,他的读书笔记厚厚的有许多本。


小虎出身摄影世家,父母大哥都是搞摄影的,所有小虎也喜欢摄影,拍照、冲卷、洗片全套都会,我青少年时代的许多照片都是小虎照的,我们在铁建的好多照片也都是他拍的。小虎退休前已是资深记者,采风采访中走遍祖国东西南北,我去他家,看到他拍的一些照片,张张是大片。


当年的小虎

 

说起我们院儿参加铁建兵团的知青还真不少,差不多有十七八个,大部分人在一团七连。我们在太原就是一个院儿的,感情自然亲近,时不时就凑在一起聊天,也经常一起结伴到村外溜达,男生断不了还在一起喝点酒。


七连部分发小合影

 

每逢休息日,我们一帮朋友总是琢磨着去古交镇吃点什么,要不就是找个地方去玩。一次,我们院的几个男生一起去镇上吃饭,喝了不少青梅酒,喝高了。回连后,有人跑到卫生员那儿骗病假条,其实不是骗,就是明说: 喝多了不想干活想去睡觉。他们怎么敢明说?因为卫生员康改香也是我们院的,康姐挺仗义地给他们开了病假条。记得我们还去过汾河水库玩,小虎还带着相机,为我们在水库留影。到了水库,只见水面平静,波光粼粼,那天正好赶上水库放水,巨大的水流从水闸里喷涌而出,奔腾向前,很是壮观。


汾河水库放水

 

我们院去铁建的这拨人里,三牛(张彦彬)年龄算大的,五中68届高中的学生,五中是太原市最好的中学,五中的学生水平自然也不一般。三牛才学深厚,爱下棋,爱吟诗,不经意间就会吐出那些听过或没听过的经典诗词。我那时不会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牛就给我背写出来,我再抄到自己的本子上。记得三牛在干活休息时总爱点起一支烟,时不时地念叨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有次三牛借《明日歌》告诫我们不要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现在还记得他吟诵“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时的神情。


三牛在文革前还和陈永贵一起吃过饭,还不止一顿。三牛的父亲因采访大寨和陈永贵熟悉,陈永贵去太原办事就经常去三牛家。三牛第一次见陈永贵是一次放学回家,看到家里准备开饭,饭桌上坐着一个不认识的老农民,他爸告诉他,这是陈永贵。77年三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到了出版社,退休前是高级编审,也是围棋桥牌麻将的好手,退休后也常常被返聘,为出版新书把关。

 

杨汉城也是我们院的,我和他在院里时不是很熟,来了铁建兵团成了挚友。汉城身体很好很壮实,我曾经问过他怎么有那么多肌肉,他说中学时练过健美。这是一个很有正义感故事也很多的哥们,什么棉袄换鸡蛋,打赌赢午饭……都是他的杰作。

 

汉城在古交还给指挥部刘司令献过血。那是夏天的一天傍晚,紧急集合号在我连驻地响起,战士们迅速集中到了长峪沟的打谷场。陈指导员说,接到指挥部紧急通知,刘司令(一师师长,因原是太原警备区司令员,一般习惯称刘司令)因病要做手术,需要献血…… 然后,指导员命令三排(女排)解散,一、二排男战士自愿报名献血。所有的男战士无一例外地报了名。那时的年轻人还是很有热血的,不管是司令还是普通一兵,只要有需要,战士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报名献血。经过几次体检选拔,全团确定了7名战士参加献血,我连就汉城一人。

 

当时刘司令是在位于太原晋祠的海军医院就医,医院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和我们所在的荒山禿岭有天地之别。七个兵团战士到了海军医院,先静养了一个多星期,吃的相当讲究,早饭牛奶鸡蛋,中饭晚饭顿顿有肉,天天好吃好喝,闲庭信步,打扑克,吹牛X,快活地等待着为刘司令献血的那一天。献血是与刘司令手术同步进行,七人中先选三人献血,汉城又被选中。刘司令进手术室,这边三人献血开始,每人献血300cc。

 

十几天后,汉城返回连队。我那时啥也不懂,问汉城:300cc有多少?汉城用手给我比划了一下。我又问,抽完血啥感觉呀?汉城一下来劲儿了,他神采飞扬地说,刚抽完血,漂亮的小女兵护士就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想抽烟,小女兵马上给他点了一支中华烟,此时的汉城,脸上充满了幸福的表情。

 

刘司令当时还是太原警备区司令员,长征干部。事后,刘司令派人开着军车,给为他献血的战士每家十斤猪肉十斤鸡蛋,以示感谢。车到我们院儿,没找到汉城家,经人指点,东西送到了他女朋友家。那个年代十斤肉十斤鸡蛋,了不得呀,当时都是凭票供应的,肉蛋油之类的,没票你就是有钱也买不上。刘司令还是有情有义的。

 

我们院的还有几个印象深刻。一个是我同学的哥哥王培洪,去铁建前就很熟,他从小酷爱无线电,修个收音机什么的,对他来说就像吃饭一样简单。培洪记忆力超好,很多人都记得他能背出各国的首都,他爱考我们一些国家的首都是哪里,你答不出来时,他抿着嘴微笑,然后慢慢的吐出那个城市的名字。

 

还有一个是张效铮,很乐观的一个女生,风风火火、大大咧咧,喜欢交朋友,喜欢助人为乐,和连里干部战士的关系都很好。她在铁建兵团干活,真是实实在在,一点懒也不偷,她不仅是我们连铁姑娘班的,到古交后又加入了我连爆破班,那时觉得她真是豁的出去,在危险艰苦的环境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没有一点城市女学生的娇气,也很难让人想到他爸是省报的副总编。


我和三牛汉城在晋祠,小虎照的

 

那年中秋


 

在七连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71年的中秋节,这不仅是我第一次离家过中秋,最重要的是那年的中秋不一样,那一年发生了林彪事件。

 

9.13后若干天,林彪事件还没有正式公布,我们虽身处小山沟,但通过不同的渠道知道了这个惊天的消息(我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传递信息的,没有网络,没有电话,但是各种政治时事,名人趣事等等总能很快传递过来),起初有人听到了消息也不敢和别人说,半信半疑的,后来我们在特别好的朋友之间极为神秘地开始互相说了这件事,还反复叮嘱:“千万不能外传。”

 

过了一段时间,中央逐级向下传达此事。记得有一天,离驻地不远的古交钢铁厂,周围布满民兵,据说核心地段也就是古钢礼堂的保卫更是严格,达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时不时有些破旧的小汽车载着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开进。我们都猜测发生了什么大事,后来得知,那天是古交地区给县团一级干部传达有关林彪事件的中央文件。(这件事应该发生在中秋节后

 

再后来,全师大会传达此事,我记得很清楚,指挥部王政委在传达时讲了一件事,说让打字员打印师里传达有关林彪事件的通知文件,可那位打字员根本不能相信林彪会出事,这事儿太大了,这要是搞错了,是掉脑袋的事。所以说什么也不打印,甚至说,哪怕开除了被抓起来也不打。没办法,只好把中央文件给她看,(中央文件是保密的有一定级别的人才能看,正常情况打字员是不能看的)文件才得以打印。会上,王政委表扬了这位打字员,说她原则性强。

 

那年,中秋来的比较晚,国庆节过后几天才是中秋。中秋当天,晚饭之后,我和小虎、三牛、汉城四人带着连里发的月饼,上了村边的一个小山。傍晚的山上,微风习习,天上飘浮的云朵时不时遮挡住升起不久的月亮。在忽明忽暗的月光下,我们连吃带聊,话题自然谈到当前的大事。虽然那时林彪事件还没有公开,但从种种传言和迹象,包括国庆见报的国家领导人名单,我们确信这事是真的。我们忧心忡忡地谈着政治形势,政治走向,分析这事对国家带来的影响,对老百姓的影响,甚至对我们个人的影响。我们也聊到林彪的历史战功,文革中的崛起,毛和林的关系……不知谁说到,林彪在南方势力大,黄永胜是林彪嫡系,没准此事会引发内战……当时,我觉得身上一阵阵发冷。内战,如果真的发生内战……太可怕了,不敢想像。

 

那一刻,我更加为我们知青的命运担忧,为家庭的命运担忧,为国家的命运担忧,第一次对文化大革命产生了怀疑,第一次对自己内心的政治迷信产生了动摇。我相信,当时他们三人内心也有相似的感悟。

 

那天,总觉得月光亮的有点凄凉,小风很冷,心里很堵,心随着国家政局的动荡不能安宁。

 

我的眼睛会瞎吗?


 

另外有一件小事也印象深刻。一天起来,觉得左眼不对劲,又痒又疼,也没有太在意,继续干活。第二天眼睛还是不好,找连队队医郝大夫,郝大夫先是一通数落: 你们男生就是不讲卫生,是不是在脸盆里撒尿了?天地良心,我还真不用脸盆撒尿!你想,睡在火炕上,人都蒸干了,哪里有尿,用脸盆洗脚倒是真的。郝大夫给我点眼药,打发我走了。点了两天眼药,眼睛还是不行,对着镜子我扒开眼睛,妈呀,很恐怖,眼睛肿的很厉害,白眼球肿的包住了黑眼珠,基本上看不到黑眼珠了。我吓坏了,我会瞎吗?再次去找郝大夫,郝大夫也慌了,马上介绍我去师部医院。

 

师部医院在铁磨沟村,医院不大,只有几间病房,医生给我检查眼睛后,安排我住院,还要住院!我更紧张了。

 

在病房里,碰到一个病友,是一位老者,因为什么住院我忘了,他介绍自己是老红军,还给我看他的红军证,他是四川人,参加过长征,1938年打仗负伤被安排在老乡家,伤愈后,和老乡的女儿成亲了,没再去找部队,成了农民,解放后还是农民。村里人都知道他的情况,因没有证据证明他是红军,所以也没享受到相应待遇。直到64年在村里听年轻人读报,听到老首长开国上将杨勇的名字,给杨勇写信,杨勇证明了他的身份,从此有了老红军的待遇,看病不要钱,每月还能领一些补助金。

 

师部医院没有眼科大夫,所以住院后我的眼疾继续恶化,眼睛已经开始流脓血,鉴此情况,大夫让我马上去太原的医院治疗。说走就走,我找到一辆太原的拉煤车,可以带我去太原。大夫们还让我顺路照顾一个战友,他得了白血病。我们坐着拉煤车回到太原。我先把战友送到杏花岭医院,然后回家。那时好像已经是四五月份了,我还穿着铁建的绿棉衣,满身煤灰,头上裹着绷带,漏着一只眼睛,走向回家的路。进了大院的门,不时有人向我望来,都是认识的人,不过我这个样子,可能没人能认出我。快到家门口时,我妈正在做饭,从厨房的窗户看到了我,我妈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看着像,但这个样子,又希望不是我。我妈后来讲,看到我的那一刹那,她脑子都蒙了,做饭的双手不觉地停止了动作。那一刹那,她很后悔让我去了铁建。


我是去省人民医院眼科看的病,我怯生生的问医生,我的眼睛会瞎吗?医生微笑地告诉我,不会。我得的是麦粒肿,已到成熟期,几天后就会好。医生并告诉我,其实我不来医院,过几天也会好。太好了!!!几天后,如医生所说,我的眼睛好了。

 

我去杏花岭医院看我的战友,不幸的是,我的战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太原大约休息十天,我便返回长峪沟。


师部医院医护人员,照片来自《铁建故事》

 

在团部的日子里


 

在七连待了一年多,1972年初春,我调到了一团团部。

 

回想起来,当时能调到团部,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好像是天上掉馅饼落到了我的头上。我并不认识团部的人,也不是班排长或先进标兵,怎么就调到团部了呢?这话说起来要感谢徐莲花,徐莲花是我连的文书,其实我和她也不是很熟,只是通过换连里黑板报有些接触。那时换板报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文书到处抓人帮忙,可没人爱干这事。徐莲花找我,我脸皮儿薄,不好意思拒绝,帮她换过几次板报,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深交。一次团里召集各连文书开会,顺便通报准备办一个小报,有合适人选请各连推荐。可能是由于帮连里换板报的缘故,徐莲花推荐了我,会后她把这一情况告诉我。

 

过了一些日子,也没见什么动静。终于有一天,正在古交镇附近施工,记得好像是几个连队在一起施工,指导员让我写一篇描写干活的场面,给战士鼓鼓士气。我当时还挺奇怪,这事儿怎么不找文书啊。我匆匆写了一个稿子,大概两页纸,很快广播里传出:下面广播七连来稿……我也没把这当回事。过了几天,团部调令: 调我去团部政工组。事后才知道,那次工地的稿子就是考试的考卷,当时政工组组长老宋很满意我的稿子。

 

团部里面主要有三大组: 施工租、后勤组和政工组。那时很羡慕施工组,施工组知青多,热闹,那帮人天天对施工进度做统计,也和标杆、观测镜打交道,有些技术含量,我对那些工作挺有兴趣。后勤组也不错,自由,还管着食堂不会饿着。政工组则很闷,刚去政工组时,只有我一个是知青战士,其他人都是原来公安局派出所的警察,在一起工作觉得还挺别扭的,后来倒也慢慢地习惯了。

 

我刚到政工组的第二天,老宋就问我,是团员吗?我说,不是,又问,写申请书了吗?我答,没有。老宋很纳闷,为什么不要求进步呢?我吞吞吐吐地说我家可能有点问题,老宋说,有啥问题呢?我说家庭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好像也有问题。老宋又问,你爸妈是干嘛的?我说,我爸是普通干部我妈是工人。老宋接着问,他们是党员吗?有问题吗?我说,都是党员,好像没啥问题。老宋说,你这家庭没什么大事,赶快写个申请书吧。我听那茬儿,好像政审过关了,马上就要发展我。但我心里还是担心政审过不了关,我妈因为家庭问题(说是我舅舅问题比较大)挨过斗,差点被开除党籍。担心归担心,我还是很快写了申请书,也给我爸写了信,说团里可能要外调。那时我爸随省直机关下放在农村,把情况和公社一说,公社说自己写个材料给你盖个章就行。估计团里没向我妈单位外调,否则,我应该是过不了这一关的,很快,我入团了。后来我才知道,在铁建兵团的知青里,很多人的家庭多多少少有点问题,我的情况算好的。

 

老宋原来是公安南城分局秘书科的(科长还是副科长,记不清了),他爱打猎,经常在周末拎着枪去山里打猎,每次打猎都会叫几个战士一起去,帮他找目标,捡猎物。那时山里的猎物主要是石鸡,偶尔能打到一两只石鸡,大家都会很开心,石鸡送到食堂,同去人员都可以分享野味。我和老宋住一个屋,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是宿舍。除了工作和睡觉,我一般不爱在屋里待着,总是跑出去找施工组的知青去玩,要不就跑回我们七连去找朋友聊天,那时七连住的新营房离团部很近。

 

政工组还有几位干部: 老冯,冯俊良,个头不高,很结实,为人正派,做事正直,平时话不多,但很敢说话,经常顶撞老宋。有几次老宋莫名其妙批评我时,还为我仗义执言。但因为他平时不苟言笑,经常虎着脸,所以我和他交谈的也并不多。老冯文章写的精炼严谨,团里好多重要的文件,总结都是他执笔,老冯字写的也很好。老陈,好像是管档案的,戴眼镜,胖呼呼的,闲事从不管好事也不争。老邢,记得好像是武乡人,乐天派,天天笑呵呵的,管宣传队。我那时办报纸。

 

《铁建战报》是我们一团办的一份小报,每周一期,老宋是领导,负责每周的选题和审定。我在团部期间,主要工作就是参与《铁建战报》的编辑工作,始终伴随着《铁建战报》一起成长,从创刊号直到我离开铁建,每期都有我的心血,尤其在在前期,组稿、写稿、排版校对、印刷,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一个人盯。觉得最轻松的是排版,我觉得我是天然擅长,自己觉得排的很不错。


每期校对,我都非常仔细,有时即使别人校完了,我也不是很放心,总会自己再校一遍才行。对最重要的组稿、写稿工作,我总觉得力不从心,压力很大,不仅是工作量,最主要是个人文化上的压力。后来,崔姐和小彭陆续加入《铁建战报》,压力有所缓解。因为工作,经常去团部打字室,我对那个女打字员小崔印象特别深,工作麻利认真,加班从不抱怨,打字又快又准,还能搞套色印刷。

 

说实话,虽然我在这个小报上下了许多心血,可我对小报的质量并不满意,我觉得我们几个人没有水平和能力办一张好的小报。我一直很奇怪,团里有很多老高中的学生,他们中间很多人很有水平,文章也写的好,怎么没找他们来办报呢?

 

这个小报每一期我自己都留了一份,后来带回了太原,可惜我离开太原多年,太原老家我东西太多太乱,不容易找出来。


我在团部,摆拍

 

那时正处于文革中期,政治第一,阶级斗争是全国上下的总纲,铁建兵团也不例外。团部政工组经常会接到各连报来的一些政治材料,反映一些"阶级斗争的动向"。有次某连报告出现"坏分子"的破坏活动,说是一个战士故意纵火,已被抓了现行,团里决定召开全团大会批判该战士。政工组负责组织重点发言,从连队里抽了几个写手起草发言稿,我还记得其中一位给我们讲他的提纲:马克思列宁对火的论述,火从来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现实中火的作用,阶级斗争新动向,事件给我们的启示等等,好像是写九评的框架。我当时还挺佩服这位老哥的,文章写的好,战斗力强。

 

涉及到连队和老百姓关系的问题也由政工组负责。有次一个农民来团部告状,说是他在山坡上走,看到山沟里有一男一女两个铁建战士抱在一起亲嘴,结果这位农民兄弟看的入迷,不小心掉下山坡,受了点伤(不严重),到团部要求赔偿。好言安抚后,老乡走了,大家一通爆笑。

 

各连队的连长指导员也常来团部,尤其是那些来自公安系统的干部,来了团部总要到政工组坐坐,很多人和政工组的干部都是老熟人,聚在在一起话题很多,谈论时事,插诨打科,一般也不避讳我,我也见识了公安干部的风格和率真。后来我们都回了太原后,那些干部也都回了公安机关工作,有一阵我还挺自豪,从公安南城分局到各个派出所基本都有认识的警察,好多都是所长副所长的。

 

因为工作需要,我经常去各连约稿,采访,送文件。好像除了13连(驻地,镇城底)14连(驻地,西山)外,其他连队我都去过,去西曲(好像是五连还是四连驻地)比较多,住在西曲的连队是团里的先进连队。有次去某连队送信回来时为了走近路,进了山里,本想很快就出来了,结果可能方向有点偏差,走了一段时间没找到出路,迷路了,后来遇到打着红旗收工的铁建连队,才跟着走出来。

 

有时我也会跟着团领导下连队,到了连队,连队总要招待一下,现在看起来,那时的招待也很简单,三四个菜,其中两三个是荤菜,有瓶高粱白之类的酒,有时碰巧团领导和连队领导很熟或很好,连队领导可能会拿出珍藏的汾酒,这在当时已是很奢侈的了,尤其是那时的能吃到小炒肉,简直美若山珍。一般情况下,我作为随时人员,也是和领导们坐在一张桌子上的,每在这时,我总觉得不自在。尤其一次去七连,我的老连队,我实在没脸吃下去,我找个借口离开餐桌,在外面和我的战友一起吃饭,才感觉好点。这应该是我经历的最早的腐败。


那时的我

 

兵团最后的时刻


 

1972年,进入秋季后,我们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我们将重新安排工作,听说大部分人要分配到太原工作,这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

 

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分配。那时,如果家里认识招工的人或和师团连的干部有关系,肯定会优先分配;如果工作突出,或者担任班排长,连里的干部凭着良心也会考虑到;再者,因公受过伤,自己身体不好,也可能得到照顾;再不然,和领导说说困难,自己有病家中父母有病等等,以取得领导同情。这时候,每个人都很着急,很多人都在找领导,找关系,希望尽快明确自己的出路,在最后的时刻有个好的结局。

 

我算是领导身边的人,可在团部一段时间和领导关系处理的不好,也没有明显的矛盾,就是觉得有隔阂。我硬着头皮去找领导,老宋不置可否,不管我的事。我很伤脑筋,有什么办法呢?天无绝人之路,关键时刻,我们组的老冯向我伸出援手,他主动问我,分配的事有着落吗?我摇摇头。老冯继续,太原化肥厂要来招工,你愿意去吗?我当然愿意,化肥厂是大型国企,算是好单位。老冯的表弟是化肥厂的劳资科长,我被点名要到了化肥厂。命运在此转折,化肥厂成了我人生的又一重要经历。非常感谢老冯,冯俊良。

 

我的小伙伴们,除三牛等已先期被安排工作回太原外,其他人也差不多在这时候先后被分配了工作。小虎等去了电解铜厂,培洪、张效铮去了电解铝厂,汉城去了化二建,团部的朋友姜佑明、丁如琴去了太原化工厂……

 

当时的铁建已大乱,都不干活了(也已经没活可干了),所有人都在打听消息,寻找门路,等待分配。走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越来越少。连队里杀猪宰羊,分光吃尽,不是庆祝什么喜事,而是进行最后的晚餐。再往后,各连剩下的人都没几个了,几个连合并在一起。冷静等待的有之,酗酒撒疯的有之,找领导要说法的也有之……

 

我很能理解留在最后的他们,看着并肩劳动的战友,大部分已经拿到分配通知,喜悦地各奔东西,而自己的命运还悬在那里,昔日战天斗地的豪情改造山河的壮志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郁闷、焦虑和期盼。

 

和我同去铁建的发小邓振华,是最后回来的。一天半夜,他敲开我家门,兴奋的对我大喊,我回来了,我回来了!他给我讲述了铁建兵团最后的时刻。

 

十二月的一天,在冬天的寒风中,全师(也许是全团)人员集中在一起。说是全师,已仅剩几百人,昔日的活力激奋已不存在,战士们脸上带着忧郁、焦虑和渴望,能听到有人在抽泣。王政委在台上,桌上放着花名册,那是剩下的所有战士的名单,他念一个名字:xxx,被点到的战士大声喊:到,然后王政委说:xxxx厂,随后,他拿起毛笔,那是一只饱沾黑墨的毛笔,在名单上打一个勾……就这样,王政委一直念到最后一位铁建战士。

 

很多战士都哭了,他们是留念自己的连队,是舍不得这片土地,还是为自己能够回城而喜悦?百感交集!不得而知!

 

当天,最后一批铁建战士连夜返回太原。从这一刻起,山西铁路建设兵团消失在历史长河。

 

今年是山西铁建兵团成立五十周年,战友们本来计划搞一个隆重的纪念活动,筹备组已经筹备了一年多,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由于突发新冠疫情,纪念活动不能如期举行。特整理此文作为本人对铁建兵团五十周年的纪念。


 

注一:山西铁路建设兵团。当初组建铁建兵团在山西的编制为三个师,忻县地区、雁北地区的民工分别被编为二师、三师,而一师则是太原市的知青和学生。太原市一师编为三个团,一团是南城区(现迎泽区)的,二团是北城区(现杏花岭区)的,三团是河西区(现万柏林区)的。从1970年4月起,由太原警备区负责,在20天时间组建完成征员任务。于是,在太原市南城、北城、河西3城区一改“文革”做法,不政审、不体检、不论男女、自己到公社报名,5月10日前迅速组织待业青年8000余人,到第二年5月已经扩招到近20000人。第一批5月7-10日,第二批是1971年5月21日-25日从太原市出发的,目的地都是山西省繁峙、灵丘县一带,参加北京 —原平(即京原线)山西段的铁路建设。——摘自王乐意《山西为何成立铁建兵团?》

注二:京原铁路是三线建设中的一条重要战备铁路,具有重要的军事战备意义,曾是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通道。京原铁路东起北京石景山南站,西接同蒲线原平站,该线1965年开工,由铁道兵施工,于1965年开工。京原线沿燕山太行山山脉而行,京原铁路逶迤于燕山、太行山、五台山山区,与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唐河、滹沱河并行或相交,经过紫荆关、浮图峪、驿马岭、平型关等关隘。沿线地势险峻,桥高隧长,桥隧毗连,为防护需要,京原铁路沿线通过隧道穿山行进,其中最长的驿马岭隧道跨越地下河,修建难度不亚于成昆铁路,修建时铁道兵伤亡惨重。京原铁路原计划1970年通车,受文革的影响,推迟在1973年1月1日通车。——以上内容来自百度

注三:3201。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投资、材料供应得不到必要的保证,原定京原铁路1970年通车的建设工程难以实现, 1969年国家计委、国家建委提出推迟到1971年通车的要求。按照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之一,在山西省就是要加快建设代号为3201、3202、3203、3204四条战备铁路的建设。3201就是北京至原平线、3202是太原至长治线、3203是太原市至古交、3204是太原到军渡线。——摘自王乐意《山西为何成立铁建兵团?》 

注四:大型纪实系列片《寻找铁建人》画外音——摘自李晋雄:《在寻找铁建人的日子里》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三线系列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我们在美国人眼皮下建军工企业
那些大山沟的"三线",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加快建设大三线,让毛主席吃好饭睡好觉
逝去的"三线", 贵州都匀的"孤岛兴衰"
探秘816:中国最大地下核工程的前世今生
吴一楠: 在清华绵阳分校迎接1970年代
华强北电子企业前世是贵州山沟军工厂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