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线丨吴一楠: 在清华绵阳分校迎接1970年代

吴一楠 新三届 2019-06-17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吴一楠,清华园子弟,1970年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工厂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1982年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1989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商学院商业分析系硕士。 现任职于美国田纳西州孟非斯市一家医疗企业的数据中心。 


原题

走进伟大的七十年代



作者:吴一楠


 

1969年10月, 我们清华附中初676班正在清华大学机械厂铸工车间学工。 上峰传下号令, 清华大学组建四川绵阳分校。 几天之后的10月底, 我就随父亲来到绵阳。父亲在“十.一”前刚刚被“解放”,恢复了组织生活,心情不错。 同来四川的67级同学还真不多,好像只有初676的李建华。 到绵阳后接触较多的附中校友是冯清吾、张自强、王燕山、张砚君等。

 

绵阳专区绵阳县地处成都平原西北端,兼有平原和丘陵地貌。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代号651工程,校址现为西南科技大学)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项目之一,从1965年开始规划、施工, 在我们到达时已建成几座没水没电的宿舍楼。


楼房和几座临时建筑排列在离县城20里的一条小山岭的西侧, 山岭东面是滚滚涪江。 成都平原与关中平原并称天府。 横亘的秦岭挡住南下的寒流。 当时已是初冬, 但平地和山岗仍然一派翠绿。 虽然也穿棉衣, 可气候比华北的苦寒柔和很多。

 

安顿甫定, 清华绵阳分校师生员工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教学楼和配套生活设施, 预备恢复停止了三年的教学科研,并招收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在静谧山坳里为基本生活条件而奋斗的人们,暂时忘却了还身处动荡的年代。经历过批斗抄家、造反武斗、军事管制、清队整党,攻防各方,不死带伤。劫后的生灵,正需要一个隐密窝穴,来舔舐伤口。

 

我们一些随去的孩子, 因为没有学校可上,毎天都随着家长,四处寻觅生活用品,和参加建校劳动。

 

转眼到了12月31号。 这天上午, 我和弟弟跟着无线电系的师生在涪江边筛沙子。 江边的滩地上,工作以小组为单位。 每小组七八个筛子沿江一字排开,网眼由粗至细。 经过一道道筛选, 细细的河沙在最后一个筛子背面堆成一座金色的小山。


休息时随处走走,不远的江边有一群民工也在劳作。 他们坐在河滩上, 用铁锤把大小不一的江石,敲碎成鸡蛋大小的石块, 应该也是建筑用料。记得当时问了价, 一吨砸成的碎石4块钱。  和清华师生劳动时有说有笑相比,民工的动作和神情显得木然。看到这些, 我心里生出一点说不出的情感。

 

下午全校出动搬石头。 师生员工和当地合同工排成两列, 从涪江河滩上到山岗, 再从山岗下到分校建筑工地,排了足有三里长。山上山下, 红旗飘舞。 滩上十几二十斤重的石块, 经过队列中每一双手的接送传递, 一径运到建校工地!我从未见过这样壮观的劳动场面, 感觉到集体力量的强大,至今留下深刻记忆。 


突然, 一个女大学生失手, 随着惊叫声, 一块大石向山下滚落!幸好,没有伤到人。 我不禁想起小学的课文:“不是有人掉下河, 是个红薯滚下坡……” 今天,几栋主要用江石与河沙建起的简朴的干打垒“石头楼”,已是西科大的地标性建筑,立在校园,无声地叙述当年的故事。

 

收工来到在山脚用楠竹和茅草临时搭成的食堂。晚饭加餐, 有富强粉馒头、米粉肉。 两个多月来,每日三餐都吃四川产的红线米饭就榨菜, 可把我吃怕了!父亲用罐头盒和纱布搓成的芯捻,做成一个简易煤油炉,才能偶尔在周末煮挂面,让我们两兄弟找回“北方”的感觉。


吃饭时看到食堂里的席棚上,贴着一张告示,通知说用12和13号商品票,可在商店买一斤水果糖。来到绵阳后,毎家发了一张购物券,上面的40个方格内有号码和绵阳县灯塔区商业局的印章(分校所在青义镇文革时改名灯塔区)。我们父子三人来到临时小卖部,小心翼翼地撕下12和13号商品票。粗糙的糖纸,包裹着像是麦芽糖样的东西。

 

稍事休息,全校员工仍在食堂集中, 收听两报一刊元旦社论。食堂也是分校的“大礼堂”。晚8时正, 扩音器中传出中央台播音员亢奋的声音 ——《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社论说, 旧世界风雨飘摇, 美帝苏修衰微破败。一个没有帝国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没有剥削制度的新世界的曙光就在前头!社论还指出,随着斗批改深入发展,我国工农业生产新高潮正在出现。这些论断和预言有的实现了,并对我们1970届初中生的毕业分配有直接影响,有的至今未见朕兆。


 不过,七十年代确实伟大, 多少关乎国势家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这十年啊!开局就是庐山会议上林副主席出事。不久后我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全面解冻。接着开国领袖们相继离世。后来人也不含糊, 瞬间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当人们思量抓纲治国、三年见效时,又被告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了……

 

一天劳累,社论听到后来我已沉沉欲睡。只觉周围一阵骚动,社论播完了。这时大门洞开, 一个干练的军人在随员簇拥下走进食堂。 "迟群同志!" 有人低声说。是时任清华负责人迟群在新年前夜看望我们来了。迟群向分校员工祝贺新年,还讲了当时形势。 


他说,现在美帝在越南战争升级,美蒋不断侵扰我东南沿海,反动派小兄弟从西南方面遥相策应。苏修亡我之心不死,在我北部边境陈兵百万。我们要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建设三线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毛主席最近说,三线建设不好,我睡不着觉。


讲到这里,迟群忽然提高了声音:“同志们,毛主席睡不好觉,我们怎么办?”台上一位工宣队师傅应声而起,振臂高呼口号。我也跟着大伙举起拳头:

 

“坚决建好大三线!”  

“誓死保卫毛主席!!”

 

散会了,人群一簇簇向宿舍楼方向走去。没有照明设施的路上,大家沉默地搬动脚步,可能是各想心事吧。单位头头应该在思考学习元旦社论的发言。大学生们或许在盘算即将到来的毕业分配,命运之舟不知将把他们载向何方。中年教师会从心底挽惜日渐荒疏的业务。 持家主妇想着怎样把明天的节日饭菜搞丰盛些。撂了单儿的青工和青年教师一定在打着腹稿,预备为爱人献上一封兼有革命激情和温馨词藻的两地书……


周围認命的人们和远近墨色的黑暗,教我不由得忆起离开北京前在王府井购物时,看到长安街头那攒动的人流和银花般的灯火。

 

四野沉寂。在夜幕和寒风里,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新年,向我们迎面而来。



延伸阅读

吴一楠:清华园内小河边

吴一楠:高考复习,病假成真

吴一楠:四叔的故事

吳一楠:我的连长夏文凯

吴一楠:蒯大富向教授伸手借钱发津贴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图片选自网络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少年记忆

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冯印谱:是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刘源:中南海小"芝麻酱"的悲喜年华

严向群:革命时代的中学生与男女界限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唐燕:土默川酸曲曾经是我们的最爱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吕丁倩:“另类”屈辱中留下一张造假照片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唐燕:我们如何成了暴力革命的信徒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不论出身)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普通围裙容易

发黄发黑、发霉发臭

细菌含量严重超标

北欧防油污防水围裙

给你焕然一新的生活

小编推荐只需69元/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