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闵甦宏 2018-05-29

    

作者简介

闵甦宏,1956年出生,上大学前在贵州的三线军工企业工作七年。1978年1月至1982年1月,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化工机械专业和流体机械和流体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习。1988年至1998年在深圳工作,1998年起在杭州工作。高级工程师,消防安全专家。现已退休,旅居浙江杭州。

原题

八八三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之二

先进的设备与工厂


作者:闵甦宏    


一、引子


去年年底,都匀市在原二机部东方机床厂旧址建立的三线建设博物馆开馆了。当年我们同一天参加工作的老友小奎第一时间赶去参观,并发出来一批与八八三厂相关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引起了我的关注。


照片上是一台陈旧的机床,旁边的标识牌子标注着:“德国自动车床,型号AS-4,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通过当时的香港华海洋行进口。1972 年进入 883 厂。主要用于微型减速器轴类零件的加工。”     


 我感到很纳闷儿。说起来咱也算是八八三厂的老机修工了,当年在厂里工作时,天天与机床打交道,对厂里面各种各样的机床不能说如数家珍,怎么也混个眼熟了,怎么就没有见过这台模样很特殊的进口自动车床呢?在厂友的微信群里提出疑问,颜湛生师兄回答了我的问题。


原来,这台机床还真是八八三厂的,也的确是进口的,只不过制造国不是德国,而是瑞士。我之所以对它不熟悉,是因为自打1971年这台机床来到八八三厂,一直到我1978年初离开,它就被闲置在五车间的一个角落里,盖着篷布,从来就没有被启用过。


八八三厂是当时为军事工业专业生产精密小模数齿轮的机械厂。下面的照片是陈列在三线建设博物馆里,当时厂里生产过的部分精密机械产品的图片。


 二、现代化的厂房与设备


如果一个工厂的先进程度,可以用它拥有的设备来衡量的话,那么八八三厂毫无疑问是当年整个〇八三基地,乃至全中国最先进的精密机械工厂,没有之二!  


对照着间谍卫星图片中的平面布置,先来看看我们当年的厂房吧。图片里的车间主厂房和主要建筑,都是1968年开始设计建造的。


我记得很清楚,那年的12月1日,我和妹妹刚随母亲从苏州来到八八三厂的第二天,就扛着锄头,跟在父母亲负责工程的同事们后面,来到厂区中间原来那块长着许多荆棘、油桐、红刺果的洼地上,煞有介事地跑前跑后,给我后来工作的四车间主厂房定位、打木桩、划线呢。


怎么样,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现在看起来,这样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建筑也不算落后吧。不过,如果你能够看到当年厂房里面的设备,大概下巴颏都要掉下来了。


就在这些厂房里,当时安装着各种各样为生产精密小模数齿轮而配套的金属切削设备,足有数百台之多,以至于超过了各个车间操作这些机床的技术工人的人数!


其中,专门负责齿轮毛坯加工的一车间和专门负责设备维护修理和机电动力供应的四车间拥有的设备以国产居多。有主力机型的济南机床厂C616普通车床、沈阳机床厂C620系列车床、上海机床厂CM6125精密仪表车床、南京机床厂的自动车床、北京机床厂的X60K、X50K立式铣床、X62W卧式铣床、昆明机床厂的X8126万能工具铣床、上海机床厂的MA7120平面磨床、杭州机床厂的M7130W平面磨床、大河机床厂(原中捷友谊厂)的立式转床、摇臂转床、立式镗床,还有更多现在已经记不得厂家和型号的内外圆磨床、无心磨床、刨床、镗床、插床等等。


完全不同于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更常见的老旧机床或地方小厂机床产品,八八三厂的国产通用机床都是国家级专业机床厂制造的定型产品。在当时都是最新最好的机床,更不用说,与这些机床安装在一起的,居然还有好几台赫赫有名的德国造R200型车床!


我们后来去很多老军工企业培训、参观,乃至我大学期间去一些上海大企业实习,所看到、所接触到的机床,都根本无法与八八三厂最普通的国产机床相比。


而这些最好的国产机床,在八八三厂里,却又算不了什么了。不信你走进那座二层楼的厂房里看看?首先,一进去你便会感到四季如春。能够想象吗?在五十年前,这座厂房楼内就安装着空调系统,保持着常年的恒温恒湿啊!


这里是专门负责各种齿形加工的二车间。能够加工形形色色精密的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螺旋齿轮、组合齿轮、渐开线齿轮,摆线齿轮。通过一座天桥,走进楼上厂房。里面安装着几十台品种规格成套,由瑞士米克隆公司制造的精密滚齿机。据说,当时中国一共只进口了两套这种滚齿机,其中的一套半就放在了这里!


明亮的厂房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所有设备清一色的咖啡色亚光外观。每一台米克隆滚齿机的机座、机身、机壳、机盖都是采用翻砂铸造出来,表面只经过喷砂处理后喷上了一层薄薄的咖啡色清漆,却看不出任何铸铁件常有的合模线、浇口、砂眼、高低不平、气泡等缺陷,也没有为消除缺陷常采用的堆焊、刮腻、打磨等痕迹。各种部件组装在一起,整个设备外表凹凸有致、过度柔和圆滑、严丝密缝、浑然一体。真让人赞叹不已!瑞士真不愧是国际精密机械之都啊!


再看看楼下吧,除了安装着各种插齿机、刨齿机等齿形加工设备以外,还分隔有安装各种进口精密检验设备和仪器的机房。做机修钳工学徒时,跟随唐曙光师傅常规巡查时,进入过这个非常精密和洁净的场所。看到有一台仪器的V型基准轨道上居然还奇特地镶嵌着四块非常光滑的灰白色矩形非金属片。问师傅这是啥,师傅告诉我,这是翡翠!


将翡翠这类通常用于制作高档饰品的贵重材料用于机械行业,作为精密测量仪器的基准面,这是我头一次见识,也是唯一的一次。我想,除了是为了利用它的高硬度和极低的表面摩擦系数以外,还能够防止使用金属离不开的润滑油油膜厚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吧。谁让这里加工的是高精度齿轮零件呢?


与二车间相邻的,是五车间主厂房。五车间是工具车间,专门负责提供全厂生产所需要的模具、工装、夹具、刀具、量具,还提供生产材料以及与生产相关的锻压、热处理等工序。


在主厂房的大开间里,也安装着各类国产机床,看不出什么特别。但是,走进厂房一侧的一间间独立机房,你便可以看到一台台更高级的德国进口机床:座标镗、线切割、螺纹磨、滚刀磨等。注意,这里的德国是指当时西方阵营的西德,而不是社会主义的东德。西德的机床精密度是世界公认的第一。这并不奇怪,产品的精度除了与加工设备有关以外,还与模具、工装、夹具、刀具、量具的精度密切相关。制造精密齿轮产品的模具、工装、夹具、刀具、量具的机床的精度又怎么可能低呢!


那么,作为厂里机床修理的四车间,怎么就没有为精密机床修理而配套更精密的设备呢?谁说没有呢?其实,当时的总体布局中,为了这一批精密机床的修理,四机部就把它的两个部属精密机械修理站中的一个,设在了八八三厂里呢。为此,与这一批高精度机床一起进口的,还有一台德国造的丝杠磨床呢!


怎么样?这样豪华的工厂,我们的同龄人,就算是后来人,别说看过,连想象也想象不到吧!当时的八八三厂,毫不夸张地说,有以下几项中国第一:


企业拥有进口机床数量第一;单台机床均价第一;人均投资规模第一;人均拥有的机床数量第一;人均拥有的进口机床数量第一。


长期在这样先进的工厂里,使用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床,制造着“镇国大器”中必不可少的精密零件,使我们的八八三厂人眼光格外挑剔,心胸更加开阔,思维也格外敏捷与独特。


三、高昂的代价


当时的中国,同今日的朝鲜相似,与国际社会处于隔绝状态,甚至与过去亲密无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成员国也势如水火。西方国家向中国封锁任何与或可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正常的渠道,我们根本无法获得西德、瑞士、日本等国的这些高精尖的机床。即使是在1950 年代建设起来的老厂里面常可以见到的来自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共产国际阵营国家的那些“傻大粗”的机床也买不到。


为此,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张照片中 “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通过当时的香港华海洋行进口” 的标牌。究竟经过何人批准我们不知道,但是,在每一台进口机床的表面,的确都粘贴着一块金属铝牌,上面标注着“华海洋行”以及该洋行在香港的地址、电话之类的文字。


现在可以推断,当时是通过一家设在香港弥敦道,对外称为“华海洋行”的贸易公司,采用非常规的手段,秘密进口了这一批奠定了中国大陆精密齿轮制造基础的机床。这也为中国后来重大的军事科技项目:飞机、军舰、潜艇、雷达、人造卫星、常规导弹、核导弹、洲际导弹、潜射导弹、地面卫星通信站等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毫无疑问,作为〇八三基地里表面规模最小的企业,八八三厂却是投资规模最大的企业!大概在整个中国大三线的企业里,也应该是极为罕见的。印象中,当时,一台济南产C616型车床的价格是七千元,而单单一台西德进口的丝杠磨的人民币标称价格就高达近五十万元!


对于当时经济还很落后的中国来讲,为建设这个藏在大山里的齿轮制造厂,为进口这一大批精密设备,花费了多么庞大的资金啊!更何况那时国家的外汇收入微薄,我们所听到的,都是说国家是动用储备黄金换回了这些设备!


四、历史的写照


当时,这个偏僻山沟里的厂区并没有围墙,于是,时常可以看到一种反差极端强烈的场景:一方面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里灯火通明,安装着当时国内,甚至国际最先进的设备,代表着国际国内顶尖的小模数齿轮制造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初春时节,厂区两旁的山坡上,浓烟滚滚,高石坎寨的少数民族同胞正在放火烧山,沿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穿着蓝黑色土布衫和用旧轮胎皮制成的“王八鞋”的布依族孩子,挑着苍松野草,唱着山歌从厂里的大道上穿过;生产队的牛群就在忙碌的厂房旁边悠闲地吃草,个别胆大的甚至好奇地闯进车间里面来;而常年缺少油水的我们,却在从事先进生产方式的闲暇,从车间窗口抬头看着在陡峭山坡上牛只,留着口水,在心里妄想着它什么时候能够像上一次它大哥一样,一脚踏空滚下来。哈哈!那样我们就可以打牙祭啦!


如果前面的那张间谍卫星照片足够清晰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到,就在那个标注着厂大门的位置,有一个足有解放牌卡车大小的L型的大木箱。这就是那台全厂价值最高的西德丝杠磨床。自运到厂里来以后,不知何故,它就一直停放在那里,任凭日晒雨淋,冰雪风霜,长达数年之久。连外表的木箱子都腐烂了,也无人问津。更荒唐的是,在军管会掀起的一股股政治风暴中,它居然还成了某一种“反革命”的罪证,而受到批判!要不是它只不过是一堆钢铁,简直是要把它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了!


直到文革大混乱结束,开始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后,在它被辗转运进作为精修站的#31厂房,打开包装箱时才发现,这么一台高精度机床的最精密的部位,主轴、导轨、丝杠等,都已经完全锈死了,导轨上的铁锈层甚至要用铲子来清除。作为一台机床的灵魂,它的精度已经丧失殆尽。事实上,它在还没有为人类做出一点贡献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唉!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离停放那台丝杠磨大木箱的地方不远,有一个山洞的入口。这里就是八八三厂在一期建设时,为保障厂里这一大批贵重的精密机床设备免遭假设的敌机轰炸,而专门设计修建的一条数百米长的山洞厂房的两个入口之一。


厂房两端的隧道有大约5m宽,沿着隧道走进去,在中间部分还开出了几间7~8m宽的机房。如果真的用起来,整个山洞联通隧道,足够安装我们全部的精密机床。早年的时候,也确实有两台精密机床曾经安装在里面,但绝大部分区域却一直是空着的。


我估摸着,大概原来这台最昂贵的机床也是计划直接安装在山洞厂房内的吧。


可惜啊,这个山洞厂房从建厂时就开建,延续了好些年,里面的轮廓、墙面和地面都尽善尽美,但就是一直无法解决它在潮湿问题,严寒的冬季,里面干干爽爽,温暖如春,但一到夏季,洞里虽然阴凉,但却到处都在滴水。这大概就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吧,山体由千疮百孔的碳酸钙熔岩构成,挖出的山洞里面到处渗水、透水。当时又没有现在这样好的防水技术和材料。几经折腾,最终不得不彻底放弃。曾经试验着安装在里面的两台机床,尽管配备了除湿装置,终也吃不住无尽的滴水,不得不撤离出来。


为建这个山洞,前后花费了一百多万元。这在当时,足以建设一座小型化肥厂啊!


我记得最大的一次应用,是1971年年底前的一个下午,史无前例地在这个山洞厂房里召开了一次全厂职工大会,洞门口还加派了岗哨。茫然不知的我们,从雨雾蒙蒙,阴冷潮湿的室外,进入到温暖干燥的山洞里,席地而坐,只感觉到非常舒服,昏昏欲睡。但是,军代表开口一席话,却把大家吓得魂飞魄散,心里发抖,难以相信自己的耳朵:


“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叛逃出国的通知,中发[1971] 57号,毛主席批示:照发。中共中央正式通知:一、林彪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二、……” 天哪!这是怎么回事!林彪?林副主席?不是已经写进党章里,毛主席指定的接班人吗?我们昨天早上还在祝他身体健康,永远健康啊!


再一算,不由得一身冷汗:1971年9月13日,这不正是我们参加革命的那一天吗?毛主席啊!我们向您发誓,这事儿跟我们可没有关系啊!


这就是半个世纪前八八三厂的状况,大概也是大多数三线企业当时的真实写照吧。


五、差距与思考


是啊!就是在这一用黄金堆砌的基础上,以全国民众无法估量的经济利益为牺牲,我们的大三线建设支撑起了当时中国军事工业乃至军事实力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是,这个代价实在是,嗨!实在是太大,太大啦!


八八三厂的建设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当时我们也制造出了针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和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尖端武器装备和高科技产品,形成了中国的军事工业体系,但是,这一切在相当程度上,又还是建立在他们制造的高精度机床基础之上的。这是非常尴尬的事实。


时隔五十年了,我仍然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些精密机床的模样,记得它们的气味儿(是的,那些进口机床的润滑油都是国外带来的,中国制造不出),记得它们启动时发出的轻盈鸣响,记得它们加工出来的精巧的齿轮需要轻拿轻放。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一批非常精密的机床设备,大概早已随着历史的磨损与变迁而报废,或变为文物了。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天,中国能自己制造出那样精密的机床设备啊!


五十年来,每当我走进一个工厂,都会特别注意观察它拥有的设备。但是,却再也没有见到过能够与当年八八三厂相媲美的机床。但凡看到几台精密机床,再看看它的铭牌,十之八九是进口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到现在,中国仍然自己制造不出我们当年使用过的那些精密机床!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我们缺乏制造这些机床的基础啊!这一基础不光包括客观基础,还包括主观思想基础、社会体制基础。


的确,与过去相比,现在中国的制造能力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够大批量制造出所需要的各种各样,包括最尖端科技的军用和民用产品。能够制造一流的高铁、大飞机、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超级计算机等等。有的产品甚至领先于世界。不光满足自己的需要,还能出口,远销世界各地。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更有对制造的实质根本不懂的所谓教授专家,甚至别有用心地以此蛊惑人心,声称中国已经走上了世界制造强国的神坛云云。


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试举一例,来看看这里面的差别吧。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制造世界一流的超级计算机了。运算速度连续数年排在世界第一。但是不要说计算机的软件,就说硬件吧。超级计算机的硬件基础是什么呢?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四十年前,刚刚粉碎四人帮时,〇八三基地曾经组织旗下各个厂,派人到三十八所去观看反映国外科技发展的电影纪录片。当时这类影片还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其中有一部日本的记录片,介绍的是日本集成电路制造与发展。我们在那个专门用来测试雷达的屏蔽厂房里,好奇地看着影片里精密的制造设备和飞速变化的自动化制造过程。与我们的现实状况反差极大的镜头令我们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放映后,那里的专家给大家做了简单的集成电路科普介绍。其中,他说到,日本已经研制成功单片集成度达到10万个以上晶体管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能够批量生产集成度达到万个晶体管元件级的集成电路。而当时的中国的水平呢?中国的集成电路制造质量合格率与单片集成晶体管元件数量成反比,即集成10个元件的单片合格率是十分之一,集成100个元件的单片合格率是百分之一,以此类推。可见当时我们与日本的差距有多大!而这个差距除了与材料相关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制造。


当中国制造出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时,里面的大规模集成电路都是进口的。而现在运行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其数十万颗核心处理器也仍然是美国Intel 提供的。


是的,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制造出包括“龙芯”在内的,集成电子元件数量达到百万、千万级的超大,甚至特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我们也能够用这些自产的芯片制造出自己的尖端产品。当年带我们看电影的三十八所的创建人之一王小谟院士,在此基础上,主持研制了中国的国产预警机,并因此荣获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购买到自制,这的确是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仍然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最根本的基础。知道吗?我们制造这些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专用设备,到现在自己也制造不出来,依然是由日本或美国进口的。而更不用说制造这些专用设备的母机了。


这也就是说,其实,我们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至少在机械制造的层面上,仍然有很大程度还是建立在别人制造业基础之上。而说到底,又有什么离得开制造呢?这一点,与五十年前虽有量的变化,但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严酷的现实。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那么多的奇迹,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其实,在根本上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使我们今天能够有充足的外汇,能够从购买各种产品,到购买我们为制造各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设备。也得益于自由经济的市场,使我们有足够的动力,买来别人的制造设备,用来制造自己以及别人需要的产品。


五十年前,中国刚刚开始走自己工业化的道路,面临国内外严峻的局面,无暇顾及工业基础的建设。而近三十年,随着国门打开,体制改革,经济迅速膨胀与发展,使人们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产生了能够一步登天的感觉。谈到工业基础建设,大家知道的,想到的,都只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巨型计算机、巨型油轮、大炼油、大乙烯、超高层建筑、超长大桥、超级工程……以为只要能够制造出世界第一大、第一先进的产品,我们就是世界第一。每当一个新的科研项目取得突破,一个新的大国利器下线,一个超级工程竣工时,普通民众总会兴奋无比,欢呼雀跃,“厉害了!我的国!”不绝于耳。在这种急功近利,浮躁的形势下,说起真正的工业基础、制造业基础的建设,更多的是不懂,不知,也不屑一顾。


对此,我们早已经与“高精尖”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老八八三人,我们操作过精密机床的人,制造过精密产品的人,特别是我们从事过精密机床安装、调试、修理的人,却要清醒很多,大家能够冷静地不仅仅看一个产品的应用和功能,而职业习惯性地思考一连串的问题: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是采用什么设备制造出来的?这些设备是哪里来的?制造这些设备的设备又是哪里来的?


在这样的问题前面,我们才能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离开制造强国的目标还差得很远啊!


六、制造业的基础


是啊,任何科学研究发展,高科技产品推出,尖端武器制造,超级工程的建设,包含在其中的一切产品和工作,都离不开制造。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而制造业的水平并不在于能够制造出什么样的产品,也不在于造出这个产品的所有零件,而是拥有制造各种产品所需要的工作母机,简单地讲,也就是各种机床设备。正是这些工作母机或机床的水平,最终决定了这个国家科学研究、科技产品、军事武器和工程的基础水平。


虽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制造业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动控制、自动测量、自动记录、自动操作、自动传输、自动比对调整等等,但是,不管今后科学发展到哪一步,仍然离不开基本的加工制造。这就如同人尽管大脑很重要,但永远离不开手脚一样。


那么,工作母机或机床的水平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基准。什么是基准呢?基准就是构成任何一个工作母机或机床的基本工作面,或工作轨迹:直线、平行线、垂直线、螺旋线、平面、平行面、垂直面、圆线、圆面、圆柱面、角,以及各种特殊的形状(锥面、椭圆、齿形)等等,及它们的组合。毫无疑问,与这些基准相关的精度,包括且不限于基本尺寸、平行度、水平度、平直度、垂直度、圆度、同心度、角度等的精度及它们的组合。要问得到一个单一的基准精度很难吗?答案是非常肯定的。精度。什么是基准精度?


以最简单的平面基准为例吧。平面基准来源于平板。当年一台国产C616车床的价格是七千元,而当时我们机修钳工班拥有的一块不足0.25平方米的一级精度的平板的售价却要一万元!


为什么要这么贵呢?这就要知道标准平板是怎么做出来的。说起来也就更加专业了,只有我们机修钳工知道。基础的标准一级平板都是需要用三块同样的铸铁平板相互对研,找出平面上高的地方后,再由专业钳工靠人力,用平面刮刀一点一点挑掉。就这样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最终要达到相互对研的三块平板,在每一块平板的任何部位都满足每一英寸见方内不少于 25个黑点的标准!


0.25平方米的小平板,在刮到最后,快要达到目标时,每刮一遍就要在每一块平板的表面挑出一万刀以上,每一刀的刀痕都必须小于25平方毫米。一个强劳力钳工一天挑下来,汗珠甩八瓣,也做不了一遍。这是多么艰巨的工作啊!过去,这种平板都是由监狱的犯人做出来的。平板侧面铭牌上的制造厂名都是xx新生机械厂。


20年前,我在某著名钢铁集团的不锈钢冷轧车间里,看到行车上正吊着一块足有两平方米的大平板,几个河北某厂来的大妈级的妇女正忙着往另一块躺着的同样大小的平板上涂抹红丹粉,又用吊着的平板来磨它。再把两块平板都打开,用刮刀开始挑刮上面黑亮的高点。这架势与我们当年飞刮平板和机床轨道是一个模样。


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她们这是要做基准平板吗?两平方米!就凭这几个妇女?这是要发疯啊!我饶有兴趣地上前,用一把刮刀试着刮了几刀。不错,基本功还没有丧失。她们看到我的姿势和刀法,纷纷竖起大拇指:一看就是个行家!一旁认识的日本专家也不解地看着我。嘿!他们哪里知道,这是咱的老本行啊!


当我问她们,还有一块平板在哪里呢?她们回答我说,就两块。我又问,两块就能做出基准平板?她们面面相觑地说:我们不知道,一直就这么做的。我听了发毛,赶紧去问钢厂的负责人,他告诉我,这个不需要精度,只要光滑就行了。我叹口气:嗨!那又何必费这个人工,直接放在一台龙门磨上磨一刀不就完了吗?


基准精度重要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有了一块标准平板,我们就在这块平板的表面积内,有了一个平面度的基准。我们才能够在这一范围内,保证机床上的一个平面达到同样的精度。


有了这样精度的机床,我们才能够获得产品上具有这种精度的平面。平面是如此,其他的基准因素也都是一样,通过最原始的方法,来获得基准精度的。


无论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是今后,基准精度的获得与保持仍然需要采用这样的方式,永远无法替代,也永远无法超越。从一个国家,到一个企业,精度基准的获得、保持和应用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还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你拥有的基准精度越高,覆盖的范围越大,保持得越好,应用得越广泛,制造业就越强大,制造的产品就越高级。


我们可以走捷径,通过购买来获得高精度的基准或在高精度基准上的工作母机,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买来的首要目的不应该是急功近利地用于制造最终产品,而是用于拷贝基准,或用于制造与自己相同的工作母机。只有这样才能将基准保留下来,逐步形成自己的精度基础,也才能在这一基础之上,逐步进化出更精密的基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逐步走上制造强国的道路。


记得四十多年前,八八三厂接到制造为中国第一颗远程运载火箭的控制雷达配套的方位编码齿轮箱的任务。制造这个齿轮箱的核心工作是里面的三个大齿轮,每个齿轮有120个齿。而制造这三个齿轮的最大难度,是它们的精度要求已经超出厂里所有齿形加工机床的精度,并且规格也超出了所有机床的。按照原理,这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但这是国家下达的政治任务,无论采取什么手段,也无论什么代价,都是必须要完成的。


为此,厂里组织了攻关小组,花了两年的时间,硬是采用原始基准获取方法,最终做出了这台齿轮箱,并由此传为美谈。说来,齿轮箱的箱盖与箱体的结合面还是我刮出来的呢!


据说,当时,这台齿轮箱运往南京十四所组装的时候,专门为它在贵阳客运段加挂了一节软卧车厢。由四个技术人员手抬着专门为它打造的防震动包装箱,在都匀上车。整节车厢就只有我们厂里的这四个人和这台齿轮箱,占用一个包厢,在严密地看护和押运下经过两天两夜,运到上海。到站后,从站台直接抬上吉普车,在武装护卫下,一路开到南京。


那时的软卧车厢不是有钱就能够乘坐的,需要达到高级干部的级别,即使是空在那里。但只要在上面,就享受高干的待遇。一日三餐开饭时,餐车腾空,漂亮的乘务员走进包厢,标准地行一个军礼,说一句:首长请用餐。可怜我们的守护人员连睡觉上厕所都得轮流,到哪里还敢去餐车用餐啊!


这是第一台,后来又生产了同样的第二台。花的时间虽然只有第一台的一半,但仍然是采用了同样的原始方法。这就是因为我们采用原始方法制造的是产品,而不是基准,也不是母机。当然,这是当时出于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不可能考虑长远。


如果当时第一次制造的不是实用产品,而是制造一个精密的分度头,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高精度的分度基准。如果再以这个分度头为基准来制造精密齿轮,那么,与这个分度头精度相当的齿轮,以及需要的各种齿轮箱就能够成批地制造出来。


如果第一批采用原始方法同时制造多个分度头。有的作为标准封存起来,有的作为基准用于工作母机的制造,有的放在机床上用于产品制造,有的作为测量标准用于检验和维修,那么,中国从此就有了高精度的分度基准,而这套基准就可以一直沿用下去,不断扩大,不断进化,生生不息。这就是建设制造业基础的深远意义。

   

2018年春节完稿于杭州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青工记忆

闵甦宏:我们在美国人眼皮下建军工企业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常树春:卖大公鸡的漂亮村姑

朱志宏:我从工人阶级自甘堕落为小资产阶级

朱志宏:害怕政治运动家人劝阻我报考文科

张德强:高考结束次日妻子生下胖小子

何砚平:一波三折我才考上人民大学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张小雪:小学毕业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侯建中:命运的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

陈甬军:从检修工成长为一带一路专家

朱永慧:那一年,我和妹妹走进同一所大学

 陆滨芊:从前被教育不称霸如今到处小霸王

田警惕:从兵工厂考来,学成干一辈子老军工

 戴焕锦:厂里阿姨敲醒了我的高考梦

 李宜华:工友们帮助我高考都是蛮拼的

北京考生阎阳生: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严明人:我被扩招进了北大法律系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蒋国辉:一个矿工的高考逆袭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