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常树春,1965年考入沈阳市第二十九中学。1966年后停课闹革命,在学校逗留。1969年1月下乡插隊。毕业于北京财贸金融函授学院经济法专业。后在中国电子器材东北公司任职,己退休。
原题
一只大公鸡
作者:常树春
人到了年纪总爱回忆往事,有一件事几十年来在我的心中一直挥之不去。
作者当年到苏州出差留影
那是一九八零年的初冬,我还在一家军工厂工作。有一次奉组织之命和厂内另一位同志到内蒙古的巴林左旗搞外调。那时的巴林左旗归昭乌达盟管辖。我们从某市坐火车走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到了赤峰市。然后坐九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到了巴林左旗这个靠近边陲的小县城。
当时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加上地处偏僻,当地的经济十分落后。整个县城没看到一座楼房,家家户户都烧牛粪取暖和做饭。傍晚,整个县城灰蒙蒙一片,唯有几盏灰暗的路灯在闪烁。街上行人也很少,整个县城缺乏生气。
我们住的旗招待所也就是几排灰色的砖房。服务员将房间的牛粪火炉点着后我们便休息下来。让我惊奇的是牛粪火炉竟一点味儿都没有。
第二天早上,我们雇了当地称之为“驴吉普”,也就是驴拉的手推车下乡去搞外调。这也是当地唯有的交通公具。经过一天的颠簸,终于完成了任务于傍晚回到了旗里。
没有来之前,早就听说这里的农副产品非常便宜。鸡蛋4分钱一个,一斤全国粮票可换10个鸡蛋。所以妻子嘱托我一定要买一百个鸡蛋回家。
那时,“左”的思潮还存在,农牧民不允许私卖自家的农产品,只能卖给供销社。但当地管得不严,还是有进城的农牧民在路边偷偷地兜售。所以,我很快的完成了一百个鸡蛋的任务。
当我们回到招待所门前,让我看到出乎意料的一幕。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捧着一只五六斤重的大公鸡在叫卖。她看见我们便迎了过来带有央求的口气说:“大哥,买我这只鸡吧,便宜,只要二块五。”
看这姑娘肯定是农家出身,衣衫褴褛,穿着单薄,在零下的寒风中冻得直发抖。但她身材高挑,秀丽的脸庞冻得通红。不论过去和现在的颜值标准,都称得上美女一个。
我注意到她捧鸡的手上有一块大的冻疮,眼睛里闪着忧郁。这时我有了一种恻隐之心,摸到兜里的十几块钱想把鸡买下来。和我一起来的同志拉住我说:“别买了,还有一天一夜的车,你怎么往回拿呀?”
听到这话我把手又缩了回去。这姑娘看到我不想买,一下子拉住我再次央求我说:“大哥,你要嫌贵给我二块二也行。”我摆摆手说:“不是嫌贵而是真的没法带回家。”
我们走了,进门的一刹我回头一看,那个姑娘正擦着眼泪。回到家里想起这件事不禁很后悔,那个姑娘一定遇到什么难事,或家里穷苦很需要这点钱。我也是死心眼,把鸡买了,想法子杀了不就带回去了?
那时我的工资刚涨到四十五元二,就送她几元钱又有何妨?当时真没有考虑到这些。
这几年来我一想起这件事,不禁一阵阵内疚,有时会掉下泪来。我不禁暗暗的祈祷: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会改变她的命运,祝愿她能嫁给一个好人家,甚至希望她能靠自己的幸勤劳动发家至富成为一个农民企业家。
通过这件事儿,使我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努力着。
作者2008年出国考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
青工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