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严明人:我被扩招进了北大法律系

2017-12-09 严明人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大学时期作者在课余锻炼


    严明人,1952年生,北京市人。北大法律系1977级本科生。北大毕业后曾在国家党、政机关工作,后调至原国家专业投资公司任条法处长、项目部经理,神华集团公司调研员、子公司法律事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等职。2012年退休。


原题

我的北大缘

——也忆四十年前的高考 


 

我是“老三届”里最小的一届——68届初中毕业生,同时又是“新三届”里最大的一届——北大法律系77级本科生。命运在我身上好像也抹上了一点传奇的色彩,而40年前通过恢复后的高考意外地考上了北大,却实实在在地让我真感觉冥冥之中仿佛和北大有一种无法解释的宝贵奇缘。


1965年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北京一零一中,学校的大门就在北大西门的北边一点。每次从西直门坐32路(现在是332路)车去学校时就在北大西门那一站下。那古代大衙门似的北大西门,两座巨大的石狮子守在深红色大门前面的两边,一幅蓝底金框金字毛主席所题“北京大学”的匾额高高挂在中央大门的正中上方,威武、气派、庄严、肃穆,透着浓重的神秘感。那会儿每周都要从这大门外经过几次,却怎么也想不到十多年后竟会成为了这里面的一名学子!


在上北大前说起来我是初中毕业生,但真论起学历来我却只读过七年书!自觉学识实在是太少了,所以1975年从部队复员进工厂后,我下决心,哪怕就是一辈子当工人,我也至少得当个会画些简易加工图纸的工人!


为此,我找来自家兄弟用过的初等数学全套四本书,每天下班回到家就一个人在灯下看书做题,完全靠自学啃下了其中的三本。平时没事时就到处找书看,从新出的小说、中外名著、诗词歌赋、传记杂文到鲁迅全集、历史、地理、经济、哲学等等不一而足。


日复一日就这样过到了1977年,在这年的十月份,终于迎来了国家恢复高考的大喜讯,而这时我已经被厂团委调去当了两年多的干事了。


接下来去报名、参加考试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但没想到竟然还出现了一个小曲折:厂教育科不接受我的报名!说北京市有这样一条规定,68届初中毕业生报名时年龄不得超过25周岁,而我正好刚过了这个岁数。这对我真不啻是一道晴天霹雳。许多比我大好几岁的人都能报名,我却不能,这算咋回事嘛!但当时咱也没多问就放下忙日常事去了。


偏巧过了几天的一个下午,我一出办公室门碰见了厂教育科的罗老师——一位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湖南籍女老师。她问我报名了吗,我把报名受阻的情况跟她一说,她立刻叫我赶紧去报名,还告诉我说:市里的规定后来改了,你可以报名了;而今天下午就是报名的截止时间;并且刚好有两个人前几天来报了名、后来却没有真来办手续,这样就多出来两份报名表;另外,报名时得交6张一寸相片你有吗?我说有啊!前几天我特意去照的相片可还在抽屉里放着呢。于是,在这报名的最后一刻我终于报上了名。


后来我才知道,同厂里我的一个同校同年级的中学同学本来比我还大几个月,可他给自己小报了一岁就报上了名。当时的报名可不像现在这样要看户口簿、查身份证,而我偏就那么脑子不灵活!


但是,尽管自己本已不寄希望了,却在最后的时刻得到贵人相助顺利地报上了名。真是苍天有眼,不负老实人啊!为此,我永远都记着和感谢那位好心、热情的罗老师!


填报考志愿栏时,我第一志愿是北大法律系,第二志愿是天津财经学院。其实,若论本心我是非常想报工科院校的。因为我自小就喜欢做手工,经常幻想着将来做一名军工工程师,好去设计、制造飞机、大炮。刚一获知恢复高考后,我还突击饿补了几天中学的物理、化学,但很快就不得不放弃了,因为那完全是从零开始,根本没有可能补得及。报北大法律系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觉得这门学科在文革结束后的时代里可能会有些用武之地;再就是上中学时那北大西门的印象。


我当时所在的北京特殊钢厂对于我们这二、三十个报考员工很支持,专门为我们办了好几次文化补习班。所有报考的人个个精神抖擞,抓紧时间努力备考。但原来的底子不同,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是很难获得根本性的变化的。我对考文科有点自信心,因为对文、史、哲之类的书、报从未间断过接触;进厂以后的自学数学此时则更是为自己壮了不少胆气。而这后一条在当时却正是许多报考者的致命短板。


12月中旬,考试参加完后自我感觉尚可。一个多月后,工厂里开始传来有人“中举”的消息,自家兄弟也拿到了北京航空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天下午,厂宣传科特意在厂大门口贴出了一张大红的喜报,把第一批被录取的几个人及其所录取学校名写在上面向全厂职工报喜。这其中有一个天津南开大学和一个上海复旦大学的。一星期后,又贴出了一张小规格的红喜报,是又一则来自某外地大学的录取喜讯。之后两三周里就再没动静了,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我都认为这事看来是已经结束了。


讵料,一天上午,我正和厂部其他几个人在厂区一处路边平整地块,我们团委副书记提着一大铁壶开水走过来,还没放下就冲我喊道:小严,快去教育科领通知啊!见我和所有人都一脸的茫然,他又喊道:真的,不骗你,教育科刚接到的录取通知,你考上了!


哎哟,是真的吗?我将信将疑,一句话也没顾上说,撂下铁镐就往厂部跑。一到教育科门口又正好碰见了罗老师,她笑嘻嘻地说,得去区教育局领。我又扭头跨上自行车往石景山教育局奔去。进了教育局,在一间挺大的房间里,一张乒乓球台上堆满了信件,周围一圈人在里面翻找着。


我挤上前拨拉了两下,赫然看见一件一尺多长上面写有北京大学字样的大信封,中间有我的名字,忙一把拿了过来。真的,真是寄给我的北大录取通知书!


我是厂里最后一个报上名、又是最后一个收到录取通知、但却是要去上最有名大学的人,这实在太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了!只是宣传科却没有像前些天那样再去贴喜报了,真是《曹刿论战》里说的啊:“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原来,当时国家又决定适当扩大招生计划,对考试成绩优秀但未被录取的考生在其所报志愿中予以录取。北京是以招“走读生”的方式扩招的(可能仅限于本地考生),于是我又绝处逢生了,而且是上北大!我估计,当初我如果第一志愿报天津财经学院,那再怎么扩招我和北大肯定也是沾不上边了,这难道不是有一点奇缘吗? 


未名湖边,右1作者

 

我走进了中国最高学府(走没多久也住进去了),在诸多名教授、名学者的教诲下好好学习了四年,还结识了一大群优秀的同学,真是幸福啊。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宝贵的机会?我的认识是:


高考寻常年年事,四十年前却传奇。

挥汗间歇思课堂,面壁孤灯奋秃笔。

浑浑噩噩宁无期?堂堂正正试新题。

遂愿不惟仰天意,要须有志有毅力。


——还得敢去碰运气! 


小组同学在图书馆东草坪合影,左1作者

 

1977年的恢复高考,是国家拨乱反正走向改革开放标志性的重要一步,我抓住了这一新中国历史上最低录取率的重大机遇,改写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此后,在比之前高一些的层面上见证和参与到了这一伟大变革之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社会也做了些许贡献,真是值得一辈子骄傲的幸福。


2002年4月,为庆祝毕业20周年回校聚会时,我写了一首《相聚》诗表达和描述当时的情景:


二十年来日月飞,八万里去天地追。

飒然捧出千杯酒,欢声起处满堂辉。

胸中块垒化文粹,域外风雨沐英蕊。

斑斑已是鬓毛衰,莘莘又见新一辈。


在回首高考恢复四十年的今天,乃再赋诗一首《燕园春早》以纪念当年这一振奋人心、培养人才、推进国家迅猛发展的伟大举措:


未名湖上坚冰开,博雅塔下新人来。

读书声伴梅香闻,晨练影随柳丝摆。

十年萧索一朝尽,万木争荣四方栽。

燕园春早迎曦微,江海涌动起澎湃。

 

2017年11月14日 


北大法律系77级读本

谢思敏:我就是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谢思敏:东瀛取经

陶景洲: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盛宴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何勤华:北大法律系77级的律政精英们

何勤华:给我们班级上专业课的老师们

何勤华:当时不知道法律为何物

实习生李克强曾是电影原型人物


本号获作者许可推送,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北大新三届阅览室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与习近平的一幅合影及其他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彭艳:一张历史照片引起的回忆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王友琴:未曾命名的湖和未曾面对的历史

重温王友琴的《未名湖,你听我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范东升:重回学校像第二次生命开始

袁钢: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道汤

高远东:在忌日纪念海子

               海子诗九首

雪汉青:为了漂泊的灵魂

熊国胜:拓宇是寿者,骄傲的寿者

熊国胜:追忆同窗挚友骆一禾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上篇)

熊国胜:骆一禾的“背影”(下篇)

陈红:逝水红颜

高远东:刘卫国,你在哪里?

吴晔:我一直很认真地幼稚着

王治河:贵胜王侯的燕园清贫岁月

黄爱平:用未名湖水浇灌学问精神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潘维:先师陈翰笙,上海左尔格小组幸存者

杜丽燕:张宗炳先生说“我不知道”

宋红:随贻焮师驾游巴蜀

陈平原:研究文史的第一流学者,

大都没有博士学位

李大兴:1980年的北京大学

李大兴:我想象中的北大精神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