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当年
李宜华,生于1956年1月,1982年1月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先后在姜堰中学、姜堰市委组织部、姜堰市教育局和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供职,2016年1月在泰职院退休。退休后受聘为泰州学院特聘教授,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题
1977苦战闯过关
2017感恩不断线
记得在1977年10月24日,同厂同事(也是高中同学)夏存智兴奋地告诉我,“高考制度恢复了!”我闻讯也很高兴,可随即想到,“我们会有希望吗”?夏存智则很坚决:“不试试怎么能知道?”于是,我们一起到镇上报了名。
始料未及的是,所在厂长闻讯后,随即将我们调到了因无人愿意到班已积压任务两个月的钻床:显然是不想放我们的节奏!可这就让我们勉为其难了:钻床工序技术要求虽不很高,但遇到大工件需要力气掌控,处理小工件则需要眼力看准,用力不匀就会崩坏钻头,甚至发生事故。尤其是我,身材瘦小(高考体检体重不过45公斤),进厂前因“打零工”造成过腰伤,并且还有1500度的高度近视!
我在姜堰镇办工厂的工作证
值得庆幸的是,车间同事们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关心:我在班期间,有来代劳的,有招待慰问的,有主动为我打下手的……总之是多方为我减负减压,那种温馨,今生难忘。
饶是如此,一天八小时下来,一身疲惫、满头铁灰总是免不了的。是夏存智的陪伴和其他同事的关爱,支撑着我楞是挺过了这一难关。
最大难题当在复习能否对路。听说县中举办高考复习班,我和夏存智及另一位同学兴冲冲地去报名。谁曾想某主任兜头一盆冷水:“你们1972届学生,肯定竞争不过文革之初的老三届高中生,费心劳神复习没必要吧!”成为鲜明对照的是:那“另一位”当天就获准进班,因为其父是一老干部!我和夏存智要一点复习资料也不得。
在那时,最简单的复印之类条件都不存在,复习资料奇缺,凭我们读书时的粗浅教材肯定无法对付。至今不能忘怀:还是同厂同事、我们的师傅给救了急,找来了文革前的高中教材。就凭这几乎唯一靠谱的复习依据,我们开始了为时仅一个月的起早带晚加熬夜的自主摸索,每天下班简单洗漱后,大多时间就是在当时我家门前的“抗震棚”中看书、做题,其艰辛自不待言。
回忆及此,那时我的家境不能不提:时有老父中风在床,为了我下班回家能集中精力复习迎考,老父的理解,老妈、老哥和姐姐的付出可想而知!这也正是促使我后来大学毕业即回乡工作的决定因素。
皇天不负有心人:11月底,我们得到了通过预考的通知;再经过20多天(政府规定)脱产攻关后的省级考试,我在次年开春获得了来自江苏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与我一道自主复习的夏存智,也在同年进了南通医学院;获准上复习班的那位老干部的公子,则在1979年遂愿成为大学生。
回忆当年,时为镇办厂工人的我们,有幸成为“文革”后首届高考过关者的经历,足以印证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倡导的重要理念:无限相信自己的潜能!还是叶帅说得好,“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就读期间与小组同学在校门口(前左2李宜华)
就读期间同学出游(左起):邓忠华、卢新建、冷光裕、徐文华、贾桂林、朱永新、刘晓东、李宜华
年已退休之际忆及这段经历,更能深切感悟社会生活应知的真理:关键时刻,还是平头老百姓最实在;时代的进步往往构成年轻人更好发挥才智的平台,就看你能否抓住机遇;人生在世,不可不感恩改变社会进程方向的时代领袖,不可不感恩支撑我们不懈前行的朋友和亲人,当然也需要感恩响应领袖号召、不负亲友厚爱而持续努力的自己。
第一个工作单位的工作证
第一个工作单位姜堰中学左起:李成训、张荣富、陈凯、李宜华
就读期间,李宜华 (右)和同学夏存智
2017年11月参观沪通大桥工地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谢悦:当年高考作过弊
黄麓:为查全性先生造像背后的故事
"新三届"黄麓兄弟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
120个回望,记录一代浙江学子的转折瞬间
40年前高考作文
广东考生陈平原:大治之年气象新
北京考生阎阳生: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颜花花:我们当时报北大清华的考生特别多
王惠生:感恩林乎加,扩招上大学
郭建平:物理老师猜中两道40分的大题
张志强:老乡没答对首都北京,居然考中北师大
刘晓陵:想当医生的女护士被物理系录取了
严明人:我被扩招进了北大法律系
黄健:从江南小篾匠到京城大学生的荆棘之路
郑亚楠:那年返城的我,洞房花烛+金榜题名
陶景洲: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盛宴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蒋国辉:一个矿工的高考逆袭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罗新伟:屈辱卑微引导我考上大学
张云坡:夹缝里挤出来的参天大树
高玉民:我们自刻钢板油印出几本英语教材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李辉:母校复旦,常在心中
马艺华: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了人生最完美的礼物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高考从单一制走向多元化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王维佳:我被录取到没有填报的政治理论专业
倪瑞杰: 妈妈捎的土特产被舍友分而食之
温时幸:杭大四年, 对"寒窗"一词体会颇深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陈兴良:我所认识的邱兴隆:其人、其事与其书
刘晓阳:阿阮的被褥床单是全宿舍最整洁的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夏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