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 | 谢悦:当年高考作过弊

2017-12-18 谢悦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谢悦,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九届北京知青,担任过连队文书和教师,1977年返城,1978年参加高考,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总编辑,2013年退休。


 

        1977年我从北大荒返城,枵腹待业,穷极无聊,索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剩闲书。

       

不久有朋友来访,问我是否愿去商务印书馆的《新华词典》组混口饭吃。我道编词典恐怕非吾所长。他说你还知道自己姓什么吗?人家要雇个抄词条打下手的临时工!这还是因为他父亲在商务工作,可以替我引荐,一般待业知青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于是我竟也意气扬扬的出入商务大门。然而终究是抄词条的临时工,不比当年茅盾向往涵芬楼,投身商务去当伙计;更不比当今的作家,抄一段话可挣一千元。那时我的润格是抄一千字两毛五,只及五毛的一半,而且抄错的不计在内。词典组里尽是来自北大师大和语言所的重磅人物,一般编辑也都不凡,我记得其中一位是周瘦鹃的女儿。我朝乾夕惕,惶惶然不可终日,生怕偶有不慎,叫人看破小学六年级学历的行藏。一天潘逊皋老先生过来,拿了我抄的词条问,你练过颜体?我毕恭毕敬答道,掩体嘛,学生在下乡备战时挖过,却不曾在那里边练过什么……

 

其实两毛五对我这个待业知青来说就算不菲。我埋头苦干,创下了一天抄一万字的纪录。我算了笔帐:一天一万字两块五,一个月下来,收入是我在北大荒的一倍,不惟解决了杖头之资,亦可略补家用。

 

谁知交差时编辑乐了:傻小子,临时工月薪上限是三十元,你愿意每天一万字随你,可不允许干半个月就回家放假。我想了想,三十就三十吧,每天一万字权当练书法,纵练不成颜体,总比挖掩体的幸福指数高。

 

有一次我抄词条,看到原稿上写的是“印度士兵起义”,便找到编辑战兢兢表示,恐怕是“印度土兵起义”吧。编辑瞧我片刻,且不提印度土兵,却问我高考是否报了名。高─考?那是连做梦都没想到过,小学六年级,又耽搁八年,即使考初中的胆量也不具备。编辑却说,你每天抄的这些词条足够应付高考,若是不敢一试,那就太没出息了。

 

回到家来,只当是说笑话,我把编辑的话学给家人听。不想全家人一致认了真,对我实施轮番轰炸,闹到后来,就连教大学的舅舅也专程从合肥赴京,加入了游说队伍。众人的意思只有一个:我必须参加高考。迫于压力,我最后只得为有牺牲多壮志,无比壮烈地走向高考考场。

 

考场在吉兆胡同的一所中学内。据说吉兆胡同原名鸡罩,曾有北洋总理段祺瑞寓所,段属鸡,“鸡罩”不祥,因改名吉兆,只不知对我而言这吉兆的成色有几许。初进考场,我紧张得连笔都捏不稳,及至看过考题,这颗心才算软着陆。监考老师就是这所中学的,五门课考了两天半,一直是这几位老师在考场里来回巡视,因此也混了个脸熟。

 

却说这天考历史,题目倒也不难,我答得还算顺利。其间一位监考的女老师从我身旁经过,很自然地在我身上碰了一下。我并没介意,以为她是无意,于是继续埋头答题。谁知她转了一圈后再次踱过我身旁,又似不经意般碰了我一下。

 

这次我就留了神,总不成两次都是无意,莫非是在提醒我答题有误?再仔细看一遍卷子,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果然有道题看错了题目,答案全然南辕北辙。改过答案后,那位老师再次踱过我身边,虽然放慢了脚步,却不再碰我。

 

考试收尾那天,我有意最后一个交卷,为的和那位老师搭讪几句。我还没张口, 35 47283 35 16937 0 0 11205 0 0:00:04 0:00:01 0:00:03 11201她先开了腔:观察了几天,这个考场里你的把握最大,而且你很认真,能及时发现错误。话说到这个份上,彼此心照,我便只有以笑代谢。

 

高考成绩公布,我的历史考了九十多分,这当然得益于那位监考老师和我的两番碰撞,否则我至少要丢十分。但不知当时若遭人举报,会不会以考场作弊论。只是说起来作弊动机并不十分充分,我与她非亲非故素不相识,至今不知她姓甚名谁。而现在想来,那位老师的举动,大约只是出于惜才之心,虽然未必惜了真才。况且高考刚刚恢复,我们艰难地从地底下冒出头来,大家都不容易,就算出于同情提醒一下,似乎也还够不上弥天大罪。想当初苏小妹三难新郎,苏东坡也提醒过秦少游,那还传为美谈呢。

 

如今考场作弊倒是常见,而那位监考老师的一片热心,不知世间剩得几何。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或许是我自己心变,与世态人情无干。《三言》里有诗道:“陈雷义重踰胶漆,管鲍贫交托死生。此道今人弃如土,岁寒惟有松竹盟。”可见打明朝那会儿,人心就已如此这般,而“管鲍之交”,据说如今则成了形容啪啪啪的最佳词汇。明朝的那些事咱说不清,只是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我看犯不着把这笔帐派给皇上干木匠活。木匠又怎么了?须知咱们有两届全国政协主席出身于木匠,况且耶稣基督他爹不也是木匠。

 

提起过去,总觉得吃了不少的苦,其实何尝没沾过光。那位监考老师,还有《新华词典》组的编辑、介绍我去商务的朋友的父亲,不都曾施惠于我?可惜我不曾成就王侯业,无法报得漂母恩。因此每遇到算计的事,不免想到自己欠了别人的也并没偿还,倒也心平气和起来。


就说我在博客上发的烂文,报刊有时会转载,通常润笔也有些,我是不拘多寡,照单笑纳。不过也发现有的刊物径自转发了我的多篇博文,事前事后并无表示。对此我也就红尘不向门前惹了。


倒不是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实在因为网上发博文,不过是将现成的汉字在Word文件里排列组合一番,若掰扯知识产权,那也是人家仓颉或者比尔·盖茨的。至于思想,我是将其视同于阳光空气的。当然,据说如今阳光空气的所有权也物归其主了。

 

其实世道人心,总归有自己的一份;只道世人皆醉我独醒,动不动就涅而不缁起来,实在费力不讨好。何况身前身后,谁人给你那么多的心可操。反正将来不管我是坐化还是卧化,不会有老和尚为我说偈的。

 

      考虑到此,因提前自念一偈云:

       

贪有难有,恋久难久。

说甚的贤愚,论甚的良莠,

拼甚的富贫,比甚的美丑。

原来宇内寄形,不过人间乱走。

咄!

大限只争早和迟,

得放手时须放手。

 

作者(左)上山下乡时在队里出黑板报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推送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黄麓:为查全性先生造像背后的故事

"新三届"黄麓兄弟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

120个回望,记录一代浙江学子的转折瞬间

40年前高考作文

广东考生陈平原:大治之年气象新

北京考生阎阳生: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夏晓虹:那一年峰回路转补录北大中文系

颜花花:我们当时报北大清华的考生特别多

王惠生:感恩林乎加,扩招上大学

郭建平:物理老师猜中两道40分的大题

张志强:老乡没答对首都北京,居然考中北师大

刘晓陵:想当医生的女护士被物理系录取了

严明人:我被扩招进了北大法律系

黄健:从江南小篾匠到京城大学生的荆棘之路

郑亚楠:那年返城的我,洞房花烛+金榜题名

陶景洲: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盛宴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蒋国辉:一个矿工的高考逆袭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罗新伟:屈辱卑微引导我考上大学

张云坡:夹缝里挤出来的参天大树

高玉民:我们自刻钢板油印出几本英语教材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李辉:母校复旦,常在心中

马艺华: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了人生最完美的礼物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高考从单一制走向多元化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王维佳:我被录取到没有填报的政治理论专业

倪瑞杰: 妈妈捎的土特产被舍友分而食之

温时幸:杭大四年, 对"寒窗"一词体会颇深

应亚平: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

王俐: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

陈兴良:我所认识的邱兴隆:其人、其事与其书

刘晓阳:阿阮的被褥床单是全宿舍最整洁的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夏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