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了人生最完美的礼物

2017-10-13 马艺华 新三届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马艺华,1982年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毕业,就职于《中国煤炭报》。后转投《中国体育》杂志和《运动·休闲》杂志,现在《中国体育报》供职。


原题:

撞入人大



我是1967年上的小学。这个年代大家都知道,那个史无前例的“大革命”已经开始了,一切有关文化的秩序、概念都已混乱。不像现在的孩子,从一上学就被灌输要上名牌大学,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起跑线”的“抢跑”。

 

而我在那个时候,只知道中学毕业就要面临上山下乡,运气好的,比如已经有哥哥、姐姐上山下乡了,或者是家里的“独苗”,就可以留城里上班。

 

还有个好的去处就是当兵,这在当时是最热门的了,但不是人人都有这机会、这路子的。还有个别有艺术才能的,可以往文艺团体努力。

 

我当时参加了上海市黄浦区工人业余合唱团,虽然当时我还是个没毕业的中学生。记得当时有不少部队的文艺团体来我们合唱团招人,那些已经当了“工人”的团员也都积极地报名。

 

此时我正面临毕业,他们问我,去文工团和上大学,我如何选择,我竟不知如何回答。因为当时我还真不清楚上大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记得在我高考完等待发榜的时刻,听我父亲单位的一个技术员(他上过大学)跟我说,在大学他可以一次从图书馆借八本书,可以这么随心所欲地借书、读书,成为我当时向往上大学的一个理由。

 

我是1978年从上海市浦光中学毕业,要不是赶上了恢复高考,我自己心里都已经认可了上山下乡的这条出路,以为这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但面临毕业,大学开始招生了,我们浦光中学开始了备考的一系列措施:开始从全年级14个毕业班里通过考试分出两个提高班,集中优秀教师教课;再后来又分出文科班、理科班,向大学“突击”。

 

因为我当时还算是个爱学习的学生,也就亦步亦趋地跟着学校的安排,顺势进入了高考的节奏。由于学校动手及时,措施得力,浦光中学在78级高考中成绩突出,上大学人数在上海黄浦区名列第一。

 

多少年以后的一次聚会,我当时的文科班班主任张正康告诉说,我的某科(不知是地理还是政治,记不得是哪科了,脑子已经呈现退化的征兆)单科成绩在全区也是名列前茅。后来我想,要不是赶上了好时候,如果当时我已经下乡了或是就业了,我也许就没有这种上大学的念头了,肯定就会错过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了。

 

说实在的(别笑我孤陋寡闻),在我填写大学志愿之前,我都不知道北京还有这样一所学校叫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填志愿时,名录上还没有人大的名字,可能当时中央还没有决定恢复人大。

 

填补充志愿时,作为文科生的我,上海及上海周边的文科学校名额都已经搜刮殆尽了,我的很多同学的志愿栏里都空着,这时发现了一个名叫中国人民大学招收文科生,我顺手就填写了进去。

 

嘿嘿,就这无可奈何的一笔,让我跟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结了缘,我被她看上了,录取了,从上海来到了北京。记得当时学校去北京站接我们的车走长安街,路过天安门广场时,我透过车窗兴奋地、久久地盯着那座在歌里曾唱过无数遍的城门楼子。

 

懵懵懂懂撞进的这所大学,校园不那么美丽,既没有湖,也没有塔。校舍不那么宽绰,我们住的红一楼,一间屋子刚好能塞进四张上下铺,八个大小伙子的人气把个小屋充盈得满满当当。设施不那么完备,学生食堂远在校园西门,而我们宿舍及教室靠近东门,走一趟单程需要15分钟……

同学们一起出去玩。左边两位是我的她和我

 

这一切都没啥,因为人大有我优秀的教师和同学,他们成为我人生的良师益友。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我遇到了与我相爱、相伴至今的妻子,您说这不是人大给我的最完美的礼物吗?


在校期间,我和我的她与校文工团杨老师(前排坐者)的合影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推送,特此鸣谢



人大新三届专辑

一百幅老照片里的人民大学新三届

人大新三届: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人大新三届同学对母校的感言与寄语

张晋峰:一段难忘的经历

徐世平:经历学潮

郝荃: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徐建: 中国不缺当官的,

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肖玉环:长歌当哭  送君远行

肖玉环:告别南生

何砚平:吴方有芳,愈久弥香

刘学洙:上善如水——记新闻人张善炬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龚炽荣:大学时代的游泳往事

和记忆中的那个女生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遇见纽约的秋天——

人大工经系78级校友李德顺先生专访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

房伟:留得生前死后名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张小雪的大学生活:那些流年,那些囧事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张河:聊聊我们班里的几大“老”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骆小元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