卌年丨120个回望,记录一代浙江学子的转折瞬间
老编的话: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新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新三届以平均6%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
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特辟“卌年”和“校园”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原题
出版局长亲手做的这本书
记录一代浙江学子的转折瞬间
12月15日,是普通的一天。但在40年前的今天,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40年前,国家恢复了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这一天,浙江开始统考。全省73365名年轻人走进考场,用一张公平的试卷启动人生命运转折的开关。
40年后的同一天,12月15日,由当年杭州大学77级、78级120名学子集体撰写、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了首发式。
杭州大学78级学子、新书发起人之一、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寿剑刚说,作为出版局局长,亲身参与一本书的出版全过程,是一种很棒的体验,留下了美美的回忆;这本书对自己、母校、社会都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对整个国家而言,120位亲历者的深情描述丰富了40年前的这个伟大抉择,同时警示后人永远不再有蒙昧,唯有铭记历史,国家才会有光明的未来,民族才会有伟大的复兴。
忆往昔:从乡野车间走入校园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高考是充满争议的。回到40年前,一纸高考试卷就是公平的象征。我们不如随着这120篇口述、40万文字,先去看一看当年的高考盛景。
那是一种无比渴望的强烈向往。
“高中期间,我们有个业余学习小组,我对小组同学多次说过自己的志向:离开宁波这一巴掌大的地方,到国家更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同学笑我,那无疑是想入非非。”
这是杭州大学77级周国辉的回忆。命运像是开了个玩笑,高中毕业后他去做了建筑外包工,每天早出晚归,盯着烈日出苦力。直到那年冬天的高考,让他离开了家乡,走出了工厂。
那是一种拼尽全力的努力。
“当时因口腔溃疡,喉咙肿胀,在医院连续五天未进食。我再三恳求医生让我出院参加高考,最后以‘系自行出院,出了问题医院不负责任’的方式做了默许,为我配了药,留了住院床位,嘱我考完仍去住院治疗。”
这是杭州大学历史系77级寿柏年的回忆。为了参加高考,他的战友们甚至陪着他每天步行往返考场50余里。
那是一种心潮澎湃的激动。
“那天,我正在车床埋头干活,车间同事送来一封信,揩净满手的机油,跑到一个没人的角落,我至今还清晰记得打开录取通知书那瞬间的心头一热,还记得那天的阳光特别明亮,有点晃眼……”
这是杭州大学中文系高燕的回忆。这一次高考,是她最后一次圆大学梦的机会。
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天凌晨,天光未见,几乎全村的乡亲都举着火把在后面送我。我被拥簇着走在队伍的最前头,翻山越岭。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我走到山顶,转过身子,俯瞰村子时眼里所看到的那惊人一幕:蜿蜒的山路上,之字形的火把长龙在缓慢移动。那一刻,我禁不住留下感动的热泪。”
这是杭州大学政治系78级罗卫东的回忆。这一幕永远镌刻在他的心中,让他此后无论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地位,在世界的哪一个地方,都铭记初心,砥砺前行。
那是一种永生难忘的转折。
“10月,父亲送我去省城报到,我成了时代的幸运儿。在杭大,我接受了四年严格系统的训练……在这里我脱胎换骨成一个理想主义者。”
这是寿剑刚的回忆。当年考历史时,因为记错时间,迟到了25分钟才赶到考场,如果再多迟到5分钟,这门科目就被取消了。就因为这迟到中早到的5分钟,历史考出了各科中最好的成绩,人生彻底告别了狼狈的乡村代课经历。
恢复中断11年之久的高考,之于彼时力求上进的年轻人而言,意义或许就这千千万万奔赴考场、奔赴课堂的脚步中。似是巧合,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为《路》。杭大77级中文系孙嘉萍的这篇作文,后来还被当做范文,刊登在《浙江日报》上。文中说,
“我身在农村,走在田间小路上,可是我也常常想:何日里让‘小路’变‘大道’,让我们的农业也乘上时代的列车,一日千里地飞奔;我也想过,自己应该为‘小路’变‘大道’做些什么?
……
今天才有了明确的答案:一个走过田间小路的青年,只要有雄心,有毅力,可以继续前进,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去攀登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高峰。
……
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现代化,我愿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攀登一辈子。”
这些文字,或许表达了当年所有高考学子的心声。恢复高考,只是恢复了一个国家的正常人才选拔和阶层流动机制,但它真切地改变了一代人中许多人的命运。一个国家命运的改变,是从它的人民个体命运的改变开始的。这样的故事,在书里还有很多很多。
来时路:解密高考历史
作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一场考试,在40年后的今天,出这样一本书对所有经历过,以及未来要经历的高考学子而言,都需要理解——高考究竟意味着什么。
根据书中记载,1977年浙江省参加初试考生有370339人,参加全省统一高校招生考试的73365人,最终录取7708人。
今年5月下旬,在政治系78级寿剑刚、祝毅的提议下,通过老杭大公众号参与,发动了杭州大学77级、78级校友撰写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的文章 ,共收到181篇。其后,中文系77级岳耀勇、历史系77级陈侃章、倪集华,物理系77级宣成等共同组成编辑委员会,并在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指导下,启动《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一书编辑。原杭大党委书记、校长薛艳庄写序。
现场,新书主编祝毅详细讲述了这本书的出版始末。他回忆说,40年前的今天,他正坐在教室里做数学试卷。回望过去,这次考试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他说,这是一本感恩的书。邓小平决策恢复高考,开启了中国当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国科学大会一起,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三件标志性事件。在他看来,高考还给年轻人公平公正竞争的的权利,使中国迎来了通过公平竞争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阅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充满了对小平同志恢复高考的感恩之情。这本书是一个群体的感恩,更是一代人的感恩。
其次,这是一本解密的书。书中的许多史实是第一次被公开披露出来,很多当年考生的困惑,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比如说,77届的考生分数为何没公布、为什么1977年总分高的学生没录取总分低的学生被录取了、1977年一共划了多少分数线、杭州大学为什么每年都有这么好的生源、浙江省在招生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等。
再者,这是一本对当年高考史实做了重新考证梳理的书。编委会不辞劳苦通过找旧物、档案馆寻找资料等多种形式锁定证据,还原事实本来面目,可以作为一本史实书来参考,比如当年的报考费各地有什么不同、当年各地高考初试的卷子是谁出的、初试的时间是否一致、杭州78级入学时间为何各一。
同时,这也是一本盛满情怀的书。77、78两届共录取新生2489人,全书120篇文章,是从180多人的回忆文章中遴选出来的,从80万字遴选了43万字,涵盖了当年杭大12个系的所有专业。这些文章的收集,从发起到收集完成,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而且全部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最后,这也是一本历史之书。历史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具象史。每个国家的历史,是由每个人实实在在的经历所构成的,这汇集了百人的记忆就是这个国家记忆的一部分。编委会寄希望这本书能把1977、1978年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记忆用更丰富的形式传递,它不是抽象的,是鲜活的。编委会有一个梦,希望当50年、100年后,当大学老师讲到这段历史时,会推荐那时的同学们去翻翻这本书。
祝毅说,全书用120个回望来纪念40年前邓小平这个改变中国国运的领导人,今年也正逢母校建校120周年,取120篇文章,也是1977、1978级求是学子献给母校的最好礼物。
明未来:青春之书理解之书历史之书
“这是极为难得的口述历史,作为读者,尤其是孩子,读完这120个青春励志故事,对理解父辈、了解这段历史,一定会有所帮助,这本书是他们阅读父母、阅读历史,并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的一个小小的窗口。”寿剑刚说,40年前发生的这个伟大转折,既要有国家层面的宏观叙事,也要有民间亲历者的深情描述,只有两者相互印证,这段历史才会更完整,更厚重,更真实。
校老领导薛艳庄亲身参加了恢复高考的工作,亲眼见证了恢复高考后前两届77级和78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今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在新书序言中,她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他们需要食物长身体的时候,中国正在挨饿;他们到了上学的年龄,中国教育正遭受灭顶之灾;他们能上大学了,高考却停止了;他们该就业了,但只能到广阔天地去与农民争食。好不容易等到恢复了高考,却已上有老下有小,拖着沉重的生活负担与下一辈的年轻人在千军万马拥堵的独木桥上竞争。
在她看来,这两届学生是空前绝后的,过去没有过,今后也不可能会再有这样经历复杂、年龄悬殊的学生。而恰恰是经历复杂、年龄悬殊,再加上十余年的教育空窗期,使77、78级学生具有了强烈的学习热情和高效的学习能力。从他们中间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成为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
她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这些回忆不仅属于作者,更应该属于即将参加高考和已经参加过高考的所有年轻人。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机遇,都有各自的精神,都有各自的记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永远不要放弃进取精神,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生,创造未来。
首发式现场,杭大物理系77级代表,作者代表蒋泰维、高知贤,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等分别讲述了新书诞生的历程。此外,编委会向浙江大学档案馆赠送180篇征文原文稿和新书《120个回望——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还赠送了一套当年学子大学期间的完整课堂笔记。
原载浙江在线2017年12月15日,
记者李月红 见习记者黄慧仙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